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主要受哪些社会经济环境影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7
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近年来,物流系统的、集约的作用,又展示了它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物流业及相关的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外国物流企业将逐渐进入我国。这对我国物流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和挑战。我们如果不赶在他们立足未稳之际采取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物流的定义及现状
(一)物流的定义
现代物流管理最早运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陆军。战争需要快速有力的后勤保障,战后这一理论和方法在美国企业界和理论界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运用。继而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接受了物流革新的思想,并广泛运用产业界,使物流的理论技术更趋成熟。1962年,美国管理学家P•德鲁克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经营的黑暗大陆”一文,强调人们对物流及物流过程中的物流管理还存在很多未知的东西,是一块尚未认识,尚未了解的“领地”,在这一“领地”中,理论和实践皆不成熟。此后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又提出“物流冰山理论”,认为现在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实际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物流费用就像冰山一样,露出水面的仅是冰山一角,而大部分则沉在水面之下。1970年,西泽修教授又把他的著作《流通费》的副标题写作“不为人知的第三利润源?”。由此,人们取得了“物流是降低成本的最后处女地”的共识。在发达国家,物流理论促使物流实践快速发展。1963年,美国成立了“物流管理协会”,提供专业的物流和培训,日本也于1964年发表了池田内阁时期的“中期五年经济计划”,强调要实现物流的近代化,并提出建设高速公路网,港湾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设施的措施。截至目前为止,美国物流产业规模已达9000亿美元,为高技术产业的2倍之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1996-2000年间,美国物流产业为美国各类公司减了500多亿美元的商品分批成本,整个物流活动占到了制成本的15%-20%,这些都说明了加快物流管理、发展物流业的必要性。
物流概念自1979年从日本引入,自到我国物流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下的物流,即从建国初期到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前;二是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物流,即从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中期;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即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现在。
从国内外物流演变的过程笔者认为物流的定义应该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二)我国物流的现状
近年来,现代物流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跨国物流企业进入我国,国内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实践深入进行;有关物流研究、物流教育、物流新闻报道等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现代物流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许多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因此要正确看待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1.物流基础设施的能力大为提高,市场物流网络逐步扩大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远远超过了5.7万公里,其复线1.9万公里,复线率达33.1%;电气化铁路1.2万公里,占总里程的21%。全国公路通车里程12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4771公里,一、二级汽车专用公路约2万公里。内河航程11万多公里,沿海主要港口码头泊位达1330个,其中万吨泊位有499个。民航里程为186万公里。输油输气管道长2.04万公里,各种运输工具的数量与质量都有所提高,形成了五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体系。
我国邮电通讯事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邮电通信网已覆盖全国所有城镇,全国电话网总容量超过1亿门。网络规模居世界第2位。数字数据容量超过46万个端口,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专用物流信息网络开始在一些部门和地区建立。
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已通过市场解决,物资流通市场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初步形成一支社会化,专业化的产业队伍,并建立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乡一体的流通网络。作为新型营销方式连锁商业和配送服务正在兴起,物资配送试点企业已扩大到40多个城市。
2.物流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物流量快速增长
物流规模是从量的角度反映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根据统计资料,1997年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货物运输量127.6亿吨,货物周转量3.8万亿吨公里(本文是用货物的输送量和输送能力来衡量社会物流规模)。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国际经济交往和贸易快速增长,1997年全年出口总值为3250亿美元,居世界第10位,代表中国国际物流发展规模的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量平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形成以沿海主要港口为中心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网络。
3.物流质量有所提高,物流效率有待改善
物流质量主要由物流时间,物流费用和物流效率来衡量。中国物流业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物流质量总体水平较低。
(1)物流时间: 据有关资料介绍,工业生产中物流所占用时间几乎为整个生产过程的90%。中国现行的运输管理体制制约了不同货物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衔接,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物流速度。城市内由于运输道路面积增长与车辆增长不适应,使运输速度不断下降,在有些大城市车速已下降到每小时15公里。
(2)物流费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运输费用在生产费用中因各部门产品对运输的依赖程度不同,其所占比重也不同。从物流总体费用考虑,有关资料显示,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从账面反映已超过40%。
(3)物流效率:在总体上分析计算物流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用物流相关行业的成本费用总和与GDP的比值评价物流总体效率。据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来我国物流的效率已经有所提高。
4.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
长期的计划经济使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滞后,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管理体制的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物流业仍是多元的管理方式。由于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条款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同时由于社会物流系统的管理目的,手段不同,二者不能有效的结合和协调发展,对物流的合理化产生不利影响。
5.物流科学研究亟待加强
物流科学是融汇了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的综合科学,其内容相当广泛。中国对物流科学的研究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专门的研究机构不多,在理论上尚未形成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科学体系。我国现阶段对企业物流的研究比对社会物流研究要深入一些,对于物流技术的研究水平比对物流管理研究水平要高一些。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从总体来看,我国物流产业的规模目前还比较小,发展水平也比较低。一方面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的,另一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还存在着许多影响和制约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以下是影响物流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对物流产业的认识存在偏差
我国现阶段物流运作的特点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地区、各部门的协调性比较差。同时国民经济中每个产业都在运作物流,都与物流有关,物流产业显得没有特定的经济活动领域,不少人甚至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存在提出怀疑。其实,这是由于体制原因造成的,我国现阶段基本上沿用计划体制的产业划分体系来对产业结构进行适时调整,没有将物流产业单独设立。因而,我国的物流产业不是不存在,而是发育不完善。
(二)基础设施方面和装备条件制约着物流效率的提高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但由于过去长期受“重生产,轻流通”思想影响,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偏小,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使我国交通运输矛盾日益突出,陆路运输“瓶颈”制约问题较严重,时有“塞车”的现象,对江河的治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船舶的运输能力,主要的铁路干线运输存在严重的超负荷运载等情况。同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也不合理,东部运输设施比较发达,约占全国的50%,中西部地区的只占34%和16%。物流产业的滞后发展以及物流体系布局的不合理,造成我国物流行业的运输效率低下。
(三)物流产业的管理模式不合理
计划经济时期,物流企业充当政府的运输工具,政府直接参与经营活动,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物流产业政企不分的现象仍存在,严重影响物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在物流管理体制设置上,从中央到地方均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管理层次,造成部门之间权力和责任交叉重复。另外,还涉及到外贸、内贸、仓储业、流通加工、国家信息产业等部门。物流行业协会和有关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物流行业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造成物流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包装标准与运输实施标准不配套,严重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
(四)市场需求约束物流产业的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大而散”,“小而全”的物资流通布局阻碍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造成大量资金的闲置和浪费。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这也是当前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从物流产业自身来看,内部资源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流动,物流企业社会负担过重,都制约着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
(五)经营管理粗放和服务质量较低
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较低,如生产部门库存管理不严,原材料积压严重,运输部门运送不及时,使物流受阻;流通部门仓库管理不善,造成残损霉变,损失严重;装卸部门的装卸不当造成的损失等是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较低的表现。尽管我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主要表现为: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规模和实力还比较小,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
(六)基础理论研究落后和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在物流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机构很少,物流教育也处于落后水平。在全国上千所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只有10所左右,物流企业职工的后续教育几乎没有。同时,物流企业自身也忽视对物流人才的引进,由于经济效益低下不能在待遇上留住人才,造成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相当缺乏,这与我国物流的发展和改革要求极不适应。

三、解决对策
物流产业的发展要靠外力推动,我们要在借鉴外国物流运作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寻找适合我国物流产业特点的运作体系,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下面主要从国内方面对影响物流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加快物流体制改革
我国目前对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企业的运作同时有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铁道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邮政局甚至包括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的参与和管理。由于现行体制的原因,各方对物流产业的认识和所实施的管理必然采取不同的视角,也可能具有部门利益的背景。体制成为目前掣肘物流产业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其具体的改革措施为:
1.加强政府对物流工作的宏观调控,建立权威机构
物流业包括运输业,仓储业,商业,物资业和对外贸易业等,是第三产业的基础产业。经过多年的建设,物流业赖以发展的物资基础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但是由于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使得物流业的发展不快,处于小、多、散、弱的状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社会物流整体效益差。现在我们要大力发展物流业,仅靠某几个部门或行业自我封闭式的发展是难以达到目的。应当像过去抓联运,集装箱运输和散装水泥推广等工作一样,国家设立具有统一协调职能的专门工作机构,组织各有关部门,共同推动全国物流的各项工作。建议由国家计委或者国家经贸委牵头,交通,铁路,国内贸易,外经贸易等有关部委参加,组成一个高层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全国物流发展工作,组织各方面力量,尽快制定规划和我国物流的各项政策、方针、法令及中、长期的物流发展战略,统筹安排物流基础建设的投资,加强物流的宏观控制和国际物流业务活动,并纳入到十五计划之中使我国物流业在进入21世纪初期能以比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
2.重视对物流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的部门和大专院校设立了专门的物流研究或科研项目,但这些工作大都是分散的,独立的。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统一协调,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各个有关部门分别按照系统发展的要求开展技术,经济和管理等专业化的研究,才能使我国物流业发展走向健康轨道。因此,建议由一个部门牵头,在政府部门支持帮助下,组织全国的有关科研教育单位的专业布置,研究制定物流科学的具体研究计划,分别对企业物流,社会物流的技术,经济管理等问题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
3.加快制定有关配套政策措施的步伐
国家已经确立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尽快制定一系列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是保证大政方针实现的关键。对于物流业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制定政策或建立建全的有关法规,来规范市场流通秩序和流通企业的经营能力,指导物流行业的发展,协调部门,条块关系,促进流通和生产的共同发展。目前全国正在兴起一股物流热,这是好事,但也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不少行业或部门都热衷于搞物流中心,交易中心或配送中心。同一个城市一下子出现好几个中心,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钱花了不少,效益不大。这种一窝蜂式的作法已经有过多次的教训。国家政策鼓励企业走集约化,规模化的路子,但由于改革中政策的不配套使企业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中困难重重,所以仅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加快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相互配套和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二)支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技术创新
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和重视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引导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和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相衔接。同时,制定物流技术改革和发展规划,确定一些物流技术标准化系列项目。发展现代物流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这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应该积极支持。制定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划,重点是建设符合国家统一规划的大型物流园区,大型物流中心和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以及处理地方或部门边缘的“节点建设”应大力支持。
建立专业化物流中心网络:第一,在生产较集中和物资集散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可设立物流管理中心,全国可以搞七个物流区,第一个是珠江三角洲,第二个是长江三角洲,第三个是环渤海地区,第四个是郑州物流区,第五个是武汉物流区,第六个是西安、兰州物流区,第七个是重庆、成都物流区。由各商业部门成立一个联合储运企业,或系统成立几个大型储运企业,统一办理商品运输和保管业务。这样,在一个大城市形成一个或几个物流中心。第二,在一般中等城市物资、商业、供销社等部门可联合建立一个或几个专业化储运公司,统一管理物流工作、承办保管和运输业务。第三,在县城的物资、商业部门,可联合建立专业储运站,共同修建、使用仓库的专用线,统一办理商品接运、保管和分发业务。这样,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成以大、中城市的物流中心为中心骨架,由国营集体、个体经营的专业的和兼营的物流企业,构成一个四通八达、互相联系的全国物流系统网络。以适应生产的发展和搞活流通的需要。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要重视物流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充分发挥物流信息反馈作用,指导物流的系统分析和管理,进行物流的预测。现代物流企业采取各种途径筹集资金,鼓励、引导多元化市场主体投资物流基础设施,以增加发展现代物流的资金来源。
政府管理部门应为既有物流资源的整合挖掘创造条件。对物流基础设施整合与综合利用的建设项目,应该给予较为优惠的土地、贷款、税收及相关的扶持政策。要打破部门分割和行业界限,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物流企业参与物流设施整合和综合利用创造环境和条件。在资源整合和合理利用中,要充分考虑物流的合理化,积极制定既利于城市交通的通畅,又便于高效率组织物流的城市交通管理机制,缓和城市交通阻塞、提高货运汽车装载效率、减轻环境负荷。
在物流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一是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充分发挥研究咨询机构在理论研究及应用技术方面的优势,使其与物流企业紧密结合,以提高物流企业的技术开发与经营管理能力;二是积极开发、研制能有效提高物流效率的运输、搬运装卸、仓储、包装、条码及标志印刷信息管理等技术装备,并使其具有产业化发展能力;三是加强对适合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组织等特点的各种物流组织技术条件。
(三)发展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和培育社会化的物流市场
目前,我国物流管理运作的绝大部分还是货主企业自营,专业化的企业内部物流不是物流活动的主体,第三方物流的比重还不是很大,这是造成我国物流水平不高的原因。为此,一方面要引导制造业,商贸业的物流改造和外包;另一方面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今天,企业为了增加竞争力要大力发展核心业务,企业分工趋于专门化,这是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将有利于物流的专业化、规模化、合理化,从而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
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途径是: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通过建立现代物流行业规范,促使小于规模经济的物流企业转型;通过修订和完善各种法规和政府行为,打破现有各种市场条块分割的制约,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推动物流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要使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优于第一方和第二方物流的服务,同时要鼓励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更多地使用第三方物流。
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企业物流的合理化问题,每一个生产企业都是社会物流网络的一个节点,企业物流合理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是社会物流合理化的基础。
其次,在我国现代物流市场化的进程中,还应尽快解决物流市场管制方式不适应WTO规则的问题,努力克服地区封锁和行业分割,并在物流企业市场准入、物流网络建设和发展、市场监管体系、税收体系等方面形成全国统一的制度环境,以便真正向国内外全面开放物流服务市场,并以开放的方式促进我国现代物流服务市场的发育与成熟。
物流产业的发展最终要靠市场供需双方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加以引导。一方面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促进物流改造和外包,扩大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税收要鼓励物流业务的整合,提升物流企业的供给能力。
(四)健全规章制度和实施强化管理
针对当前我国物流标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制订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能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来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在做好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基础工作的同时,要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予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未制订的标准,要抓紧制订,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使全体人员有章可依,能动地通过对人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做好物资供应工作,要求每个职工工作事事有依据、环境无差错、工作规范化,确保了各个阶段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同时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货物和相关信息的流转效率。
建立现代物流运作体系,实现物流产业结构调整。首先,政府部门要实行政企分开,将物流企业推向市场,物流企业自身要按市场经济运作要求进行经营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物流企业要适时转变经营方式,积极建立现代物流运作模式,实现以电子网络为平台,多种运输方式组合的现代物流。其次,管理部门要制定有关政策促进物流企业进行经营机制转换,实现物流企业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资产重组,实现物流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


五、结束语
物流业正在以稳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发展我国物流业不仅要深化物流体制的改革、加强物流的基础建设、提高物流的管理水平,还要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和好的管理模式。本文主要从国内阐述物流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而对外国的成功经验和好的管理模式则研究的比较少,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随着物流改革的不但深入、物流基础设施的不但完善、企业经营环境的不但好转,我相信物流企业将会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大趋势下,走得更快、更稳、更好。

物流产业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不断加深的产物,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伴随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服务经济的发展,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跨国化、规模化和网络经济化等现象已经成为全球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我国物流产业处于高速增长和激烈竞争阶段

(一)我国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
纵观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当时由于受到计划经济和原苏联模式的影响,物流业主要是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指标的落实,很大程度上忽略物流的成本与经济效益;第二阶段是1978—1993年,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西方先进的物流思想也同时在国内受到重视,物流产业处于初始成长期;第三阶段是1993—2000年,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企业物流需求的不断增加,现代物流得到广泛重视并实现规模化的快速发展;第四阶段是2001年以后,我国加入WTO后,外资物流企业大量涌入我国市场,推动国内物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据相关统计表明,最近五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幅在20%以上,预计2010年物流产业将达到96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物流产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之一。

(二)我国物流产业呈现多元化格局,竞争更为激烈
按照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2005年,在商品分销、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仓储、货运代理、邮递服务等物流市场领域已经全面开放,市场主体正呈现国有、集体、个体、中资、外资等各种所有制物流企业相互依存、同台竞争、相互促进的多元化的局面。一是国外跨国公司以合资或独资形式建立外资物流企业,为其在中国的生产、销售和采购等物流活动提供越来越全面的服务;二是民营物流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和经营模式建立的新型专业物流服务企业,成为物流市场最具活力的力量;三是传统的运输、货代、仓储、批发国有企业,仍是物流市场的主力军。这种多元结构使我国物流产业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格局。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方兴未艾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一种个性化、多功能的增值服务、效益和效率都比较高的现代物流社会化服务模式,受到全球企业的广泛关注。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率分别高达80%、76%和58%,而且需求仍处在不断增长之中。我国第三方物流开始于20世纪末,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崭新行业。据统计,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营业额从2001年的40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000亿元,年均增长36%。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表明: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逐渐提高。预计到2010年,国内第三方物流将达到3700亿元,年均增幅25%左右;到2020年达到22900亿元,年均增幅20%左右;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比重,2010年将达到30%~40%,2020年将达到70%~80%。

二、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产业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然而,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相比较,我国物流产业还相对落后,一些弊端逐渐显现。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来,物流产业明显暴露出落后和不适应的劣势。

(一)我国物流产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现代物流产业涉及内贸、外贸、铁道、交通、民航、邮政、海关、质检等多个部门,横跨运输、仓储、装卸等不同的行业和地区。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建立政府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机制,构建统一、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然而,受计划经济以及物流产业起步晚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实际上处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物流产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割在若干个部门和地区,各部门和地区自成体系、自我管理,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相互重叠,无法形成有效合作和协调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在现代物流体系缺位的背景下,物流资源无法得到科学、有效的统一配置,阻碍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物流产业增长方式仍然属于粗放式经营模式
尽管我国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相比较,我国物流产业整体水平弱,物流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层面,质量和效益并不理想。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推行现代物流精细化经营,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毛额的比重已经降低到10%左右,而我国2005年这一指标仍为18.5%,是发达国家的两倍。这就意味着我国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多,物流产业效率偏低。另一方面,我国物流业务附加值低,增值服务少。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提供单一运输和仓储服务,缺乏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特别是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导致物流活动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粗放阶段。

(三)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上呈现区域梯级发展模式,明显存在城乡物流“二元鸿沟”现象
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表现为物流基础设施和规模大的物流企业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据统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54%分布在东部、30%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呈现明显梯级递减模式。物流基础设施“鸿沟”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在2005年度的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东部地区有87家,而中西部地区仅有13家。另外,我国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发展严重失衡,农产品物流与农资物流发展滞后,城乡物流“二元鸿沟”现象显著。目前,农村交通网络还不够发达,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落后,农产品现代物流企业几乎是空白,造成我,国农产品物流低效率。据资料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30%。

上述分析表明,国内物流产业存在多方面问题,面临着适应各种新趋势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国内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顺利转变。现代物流是建立在新的政策体制、技术手段、企业制度、运行机制的平台上的,对社会物流资源的全面整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上述的转变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物流产业同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巨大的关联性,各国政府在其本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中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2002年12月,日本通过《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明确了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包装机械化、库存管理数字化等方面的标准,实现了统一的物流管理体系,为日本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铺垫了道路。然而,我国物流产业仍然处于分割管理体系之中,极其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从整体上重视物流发展的规划工作,制定完善的物流产业政策,建立物流产业从宏观乃至行业管理的有机体系,形成合理的物流产业结构,实现管理上的科学、合理分工。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发挥三种功能。第一,政府应通过政策创新引导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发挥市场经济管理者的功能。现代物流产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遵循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制定适应物流发展的投融资、土地开发和利用、城市交通管制、运输政策等综合性政策,使各个行业和各级管理部门在管理上进行通力合作和有效配合,克服多部门管理体制的弊端。第二,完善物流发展所需的宏观环境建设,发挥现代政府的服务功能。按照大流通的思路,合理布局综合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完善国内物流基础设施系统,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标准化建设,推动物流产业向集聚化、联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第三,平衡东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鸿沟,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通过特殊的政策倾斜,发挥东部沿海物流产业的牵引力作用,支持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产业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促进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平衡发展。

(二)转变物流企业经营方式,努力提高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入WTO后,我国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的竞争更为激烈。但是国内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比如,粗放式经营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过度的环境污染遭遇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这些都将使得物流产业遭受沉重的打击。因此,转变物流企业经营方式,改善物流管理水平,提升物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是领先国际物流市场的重要战略。首先,实现粗放式经营模式向节约型、精益经营模式的转变。注重精细管理,避免粗放经营,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利用较少的物流资源完成尽可能多的物流量。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物流,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积极制定绿色物流规划,倡导绿色包装,鼓励发展逆向物流,支持企业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最后,整合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的整合将极大地提高物流企业经营效率。一方面,第三方物流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应保持系统性、一致性,电子商务恰好为第三方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通过建设门户网站,为商家与客户之间提供交换信息、进行交易、全程追踪的信息平台,为电子商务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三)发展国际物流,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一体化
我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整合延伸到国内,企业的经营视角已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而是转向全球市场,物流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如何应对物流国际化将是国内物流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首先,我国物流企业应增强全球化物流的整体意识,积极制定、实施国际化物流战略,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国内物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其次,积极参与全球动态联盟供应链,利用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加速商品周转、资金流动、减少库存和加速商品的国际流通。



  •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主要受哪些社会经济环境影响?
    答:纵观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当时由于受到计划经济和原苏联模式的影响,物流业主要是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指标的落实,很大程度上忽略物流的成本与经济效益;第二阶段是1978—1993年,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西方先进的物流思想也同时在国内受到重视...
  • 3 影响物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包括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
    答:社会因素: 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地区的政策等
  • 物流行业社会环境分析(简析即可)
    答:2、物流科技水平提升:与以往科技含量较低的行业状况相比,目前物流行业信息化程度增强,物流集成化和自动化水平有较大提升。不仅物流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与物流业也进一步加快融合。大多数物流企业使用手持终端、车辆卫星定位技术、电子条码、无线靶枪等,加快应用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大数据、...
  • 经济要素是如何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
    答:物流概念自1979年从日本引入,自到我国物流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下的物流,即从建国初期到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前;二是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物流,即从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中期;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即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现在。从国内外物流演变的过程笔者认为物...
  • 分析我国物流特征?
    答:一、物流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杠杆 1.新世纪是物流的世纪 网络技术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在新千年到来之际由于电子商务浪潮的推动,中国物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新的动向表明,物流现代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杠杆,这一点以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 物流活动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这一点是无可争议...
  • 电子物流我国物流业现状
    答:2. 地方专业性物流企业,包括地方商业系统的储运公司和粮食仓储系统,完全受当地政府的领导,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兼营性物流企业,即商流与物流一体化的公司,数量众多且增长迅速,它们在物流行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受到了计划经济的制约。物流社会化程度低,体制混乱,各部门如...
  •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拜托了各位 谢谢
    答:总之,信息社会使物流的功能更强大,并形成一个社会经济的综合服务中心。 二、网络化 网络化是指物流配送系统的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体系。从组织上来讲,它是供应链成员间的物理联系和业务体系,如台湾的电脑业在20世纪90年代创的“全球运筹式产销模式”,它是按客户订单、采取分散形式组织生产,将全球的...
  • 我国物流发展现状的物流现状
    答:按照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建国以来我国物流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GPRS DTU三个阶段:①计划经济下的物流,即从建国初期到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国家的整个经济运行处于计划管理之下、国家对各种商品特别是生产资料和主要消费品,实行指令性计划生产、分配和供应,商品流通企业...
  • 现代物流业为什么会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答:浅析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摘要: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运行成本和发展影响极大。物流战略强调经济体系的整体效益,并指导物流产业围绕经济运行成本进行规划和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物流战略注重成本、效率以及分工经济。现代物流战略的核心是供应链创新,实现基础是提升物流理念、完善物流标准、发...
  • 我国物流系统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
    答:二、当前国际物流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由于现代物流业对本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提高和竞争实力增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物流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从而使国际物流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点: 第一是国际物流系统更加集成化。传统物流一般只是货物运输的起点到终点的流动过程,如,产品出厂后从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