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志的内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盂县的门户网站是不是盂县在线啊?

是登陆,目前盂县在线已具备盂县贴吧,天气预报 ,盂县政府网等众多盂县本地网站的功能,欢迎应证

盂县在山西东部,是山西阳泉市的一个县。

全书设24编99章326节,卷首还另设有“概述”和“大事记”,卷末有“眼外辑要”和编后。依据“横排门类,竖写历史”及详今略古的原则,新编《盂县志》较为真实的记述了从春秋周灵王三年县境设仇犹国至1990年计2559年间全县自然与社会的发展概貌与现状。
重点记述了山西省盂县从1840年至1990年,特别是建国以来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全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及现状。浓墨讴歌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老区人民的悲壮精神和光辉业绩,重笔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
《盂县志》的篇目设置在整体结构、布局、类别、领属、顺序、命题等力求符合志体和事物发展规律及学科分类,颇得“资治、存史、教化”之旨。有两点很引人注目:一是善于归纳,二是突出个体。
这部卷铁浩繁,博大精深的新志,堪称资料翔实,分类合理,表述简要,印刷精美,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读性。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创造新的历史的盂县人民,对茁壮成长的后代子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乡土教材。



  • 盂县志的历史
    答:盂县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史载:周灵王三年,即公元前569年,县境东北部曾建立仇犹国),而且有编史修志的传统。在这块人文背景深厚的土壤上,流传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并涌现了大批杰出人物。自春秋战国以来自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第一部《盂县志》面世后,历经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盂县都...
  • 盂县志的介绍
    答:《盂县志》是盂县的地方志,该书由盂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方志出版社出版,中国地质科学院562印刷厂承印。全书882页,142万字,配有16张彩页和3幅地图。
  • 山西一县,资源、农业、经济、交通、旅游大县,有一座山藏着故事_百度知...
    答:盂县是一个 旅游 大县,盂县 历史 悠久,文物古迹较多。据《盂县志》载,1990年统计,盂县有各类古建筑127处,石窟寺3处,摩崖造像8处,彩塑1处,寺观壁画4处。这些寺、庙、庵、观、摩崖造像,是阳泉市 旅游 业血肉相连的结构性补充。全县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国家级3处,省级3处)。其中...
  • 盂县普济寺位置在哪里
    答:盂县普济寺为文化旅游景点。位于盂县西潘乡侯庄村。据乾隆版《盂县志》载,建于唐代初年,乾隆二十一年,移建现址,以后屡有修葺。占地面积1988平方米。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过殿、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耳殿、钟鼓楼。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架椽,七架梁对前单步梁通檐用三...
  • 盂县志的评价
    答:加强了宏观记述,注意了记述内容的整体性。所谓地方志书的整体性,主要指的是记载一地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它是以志书特有的横排竖写这种形式来体现的。这种注意整体联系的追求是新志的科学性所在。新编《盂县志》的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正是通过这种有机联系来体现的。任何一个地方,都...
  • 问道李宾山
    答:福佑泉(亦名长者泉):明、清两代的《盂县志》皆曰:“李宾山上有福佑泉,内有长者墓。”傅山先生在《记李宾山》一文中也曾提到此泉说:石下满井,澄渟弱丈,寺僧分润,不少溢竭。 在兰惹寺西侧50米处,山腰周围林木丛生植被繁茂,中间有一石砌小井,其中之水清澈如镜碧空澄明,这就是福佑泉了,现在的住寺之僧在井...
  • 盂县历史文化沿革
    答:白马关 在盂县东北七十里,一名牧马关,又名伏马关。《新唐书·地理志》: “盂县东北有白马故关,后魏置。”将军岭 在盂县东南二十四里、清城北五里,传为仇犹将军殉国葬此,后人立碑志之。皋牢城 战国时赵置,在盂县东二十三里,今名曲曲城村。慕容岭 在盂县北二十八里,晋元兴三年后燕主慕容熙与...
  • 盂县是那年成立的,是 说明盂县的来历和时间
    答:孟丙(应为盂丙)为盂大夫,(治在今太原市东北45千米大盂镇),盂县之名,实自此始。又据《地括志》载:“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犹,戎翟之国也。”按此,这个时期盂县西部地区连同大盂一带为孟丙邑,东部地区为仇犹,治设今城东里放之古城坪。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
  • 盂县的历史!
    答:昭公二十八年“晋杀祁盈,魏献子为政,封祁氏之田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孟丙(应为盂丙)为盂大夫,”(治在今太原市东北45千米大盂镇),盂县之名,实自此始。又据《地括志》载:“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犹,戎翟之国也。”按此,这个时期盂县西部地区连同...
  • 牵牛镇的文化传统
    答:牵牛镇村素有重教兴学、重才育人的良好传统。明、清代时,村即有塾馆、大学、武学之所,经科举考试取得文、武举人、贡生、庠生的累有80余人;采入清光绪七年版《盂县志》中受到褒扬的各类人物计20余人;受聘西席设馆讲学育人的更不乏其人。清末废科举、兴新学,本村开设国民小学堂。民国10年(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