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乞巧的保护措施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3
西和乞巧的文化拓展

创编了大型新编民俗秦剧《七月七》。拍摄制作民《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纪录片、《乞巧缘》微电影。改编创作《中国女儿节西和乞巧连环画册——画说乞巧》、普及本《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连环画。创编了《乞巧情》歌舞剧,以乞巧歌舞元素为主,反映西和及陇南地域文化特色。开展网上乞巧活动。创办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网站,搭建网络宣传平台。

西和乞巧节现场、美女演示各种编织手法、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西和县乞巧文化之乡”的称号。
2008年“乞巧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至2012年成功举办了四届乞巧文化旅游节会,其中第四届升级为甘肃省级节会。
2013年8月7日在首都北京举办乞巧文化高峰论坛。
2013年8月7日至13日召开第五届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



  • 乞巧节是什么风俗活动
    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积极的价值观。四、七夕节的影响传播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对这些国家的民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2006年,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2008年,西和乞巧节民俗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 岭南和陇南,找不同觅大同
    答: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介绍:西和七巧节风俗是集信仰、诗歌、音乐、歌舞、工艺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发掘、保护西和乞巧民俗,对促进农耕文明时代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审美取向等的研究,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探究西秦文化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为非遗项目...
  • 西和乞巧的保护措施
    答:2006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西和县乞巧文化之乡”的称号。2008年“乞巧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至2012年成功举办了四届乞巧文化旅游节会,其中第四届升级为甘肃省级节会。2013年8月7日在首都北京举办乞巧文化高峰论坛。2013年8月7日至13日召开第五届中国(西和)...
  • 甘肃西和县乞巧节分几个环节
    答:甘肃西和县乞巧节分七个环节,分别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
  • 乞巧节又叫做什么节
    答:5. 西和县的乞巧节从农历六月三十日开始,持续七天八夜,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含多个环节。6. 2008年,乞巧节被中国政府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显示了其重要的文化价值。7. 西和乞巧节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西秦文化特点的重要线索,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
  • 甘肃省乞巧节分几个环节
    答:活动中,游客可以观赏到多种舞台表演,包括艺术展览、古筝音乐会以及各种棋牌游戏。美食爱好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地方特色美食,而在游乐园中,游客们可以尽情享受欢乐时光。此外,还有机会欣赏到当地的民俗文化表演,了解当地的剪纸、编织、雕刻艺术和特色游戏。在西和县,乞巧节期间还会举办许多文化活动,如民俗...
  • 有关乞巧节的作文范文【5篇】
    答:据西和县志记载:“七月七,女儿设香案,陈瓜果,拜织女为祈。”在这里,七月七的晚上夭折豆芽放置水盆中,观察影子以卜拙巧。非常明显我们的乞巧节和牛郎织女有关。织女在我们的心目中是善良贤淑又心灵手巧的仙女,所以被称为“巧娘娘”,于是在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喜庆日子里,向“巧娘娘”祈祷,希望自己像这位仙女一样...
  • 乞巧节多少环节
    答:甘肃省西和县的乞巧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农历六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晚开始,至七月初七日晚结束,前后历时七天八夜,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年农历六月下旬开始,在西和县,不论是县城,还是农村,未成家的姑娘们就忙活起来了,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