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址历史变迁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0
广州的历史沿革

公元前6年,百济温祚王将首都从慰礼城(今首尔)迁移至西部面春宫里(今河南市)称为“河南慰礼城”;370年,百济迁都;940年,河南慰礼城更名为现如今的名称广州;983年,设立广州牧;1577年,升级为广州府(23个面:京安、五浦、都尺、实村、草月、退村、草阜、东部、西部、九川、中垈、细村、突马、乐生、大旺、彦州、旺伦、日用、月谷、北方、松洞、城关、仪谷面);1626年,建立南汉山城;1907年,改广州郡,并将郡政府设立在中部面山城里;1914年,仪谷面、旺伦面划到水原面, 将杨平郡南终面划分进来(16个面);1917年12月,郡政府从中部面山城里迁移到广州面京安里;1963年1月11日,九川面、中垈面、彦州面和大旺面的5个里(逸院、水西、紫谷、栗岘、细谷里)划到首尔市;1973年7月1日,大旺面、乐生面、突马面和中部面的一部分(6个里)划到城南市;1979年5月1日,广州面升级为广州邑;1989年1月1日,东部邑、西部面和中部面的一部分划到河南市;2001年3月21日,广州郡升级为广州市,广州邑被分离为京安洞、松亭洞、广南洞五浦面升级为五浦邑;2004年6月21日,草月面与实村面分别升级为草月邑与实村邑;2009年5月4日,位于松汀洞570番地的广州市政厅新办公楼正式投入使用;2011年6月21日,将实村邑名称改为昆池岩邑。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将宋三城(子城、东、西两城)合并,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层高楼以壮观瞻。建筑有雄镇海疆之意,故名镇海楼。

广州城的历史上,除了镇海楼,没有哪座建筑能够在漫长的6个世纪中都稳居“城标”的宝座。广州博物馆馆藏的《十三行油画》,画面描绘了清代广州十三行商船云集的繁荣景象,商馆右后方不远处的一座红色五层高楼格外显眼,这就是镇海楼。藏品中还有一张外国明信片,图片的主体就是清代的镇海楼。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镇海楼就是外国人眼中“广州”的象征,进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国”的象征。自明代起,漂洋过海的外国商船,一过狮子洋,经虎门北上,沿途可见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驶近广州城外,望到高耸在越秀山上的镇海楼,便知到了广州。

公元前214年,秦朝分军五路统一岭南后,在岭南地区设置了南海、象、桂林3郡,原秦军统帅大将任嚣就任南海尉,他在南海郡治番禺(非现今番禺区)筑城,世称任嚣城,这便是广州建城之始了。其时,任嚣城规模很小,其位置在今中山四路北面旧仓巷以西一带的高地,约是今文德路、北京路向北延伸线、省财厅一带。当时珠江江岸在今西湖路一带,任嚣依山傍水筑城,亦有防御外敌作用。

公元前208年任嚣过世,随其出征的秦将赵佗继任其位。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4年,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建南越国。执政后,赵佗将任嚣城扩大为周长十里的大城,俗称“赵佗城”。今北京路基本处于“赵佗城”中心轴线位置,位于北京路北段的南越王宫博物馆就是依“赵佗城”的遗址为基础而建成的。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在南越国原有属地上设置九个郡,直接归属汉朝,自此,岭南地区正式纳入汉朝郡县版图。

东汉末期,岭南已属吴国。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郡治迁到番禺,进而控制了岭南形势。步骘重修番禺旧城,并扩大赵佗城,后世称之为步骘城,其南门在番、禺二山之间,中间为南下海边大道,即今北京路到西湖路段。为了加强对岭南的行政管理,吴黄武五年(226年),交州分为交州与广州,广州之名由此开始,番禺也成了广州的郡治。

至唐代时,《唐大和上东征传》记广州“州城三重”,唐代三城一为以今北京路为中心的主城,另一为甘溪故道(今仓边路)以东的南越城东部残垒,第三座城可能是“蕃坊”。蕃坊范围在今光塔路怀圣寺一带。这三城均未超出今越秀区范围,仍以今北京路为中心。

唐代天祐末年(907年),岭南的最高权力者清海军节度使刘隐,下令凿平番山、禺山扩城,拓展了城区商业中心。刘隐逝世后,其弟刘岩在岭南建立政权,史称“南汉”,把广州改名兴王府,为南汉国首府,并作了规模空前的都城建设。

当时广州城分内城与郭城,内城包括宫城与皇城。宫城位于今中山四路以北的“南越国宫署遗址”文物保护区一带,乃皇族居住区及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宫城之南是皇城,大约在今中山路以南、西湖路以北,并以北京路为中轴线,高级官衙即设于此。

皇城以南是郭城,范围大约是今西湖路以南、文明路至大南路以北的北京路区域,商铺布列于左右(称“左街”、“右街”),乃商业繁华区,今大南路一线为当时珠江的河岸。南汉兴王府的西城内外有皇家园林及私家园林。东城即赵佗城东部一带,乃官僚贵族的居住区。

宋朝时期,兴王府复名广州。在广州的城建史上,宋代是一个辉煌时期,表现在建三城及雁翅城(均在今越秀区范围内)等。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朝廷批准广州修筑高级官衙所在地的子城,范围大约包括今吉祥路至仓边路(东西向)、中山路至越华路(南北向)一带,仍以今北京路为中轴线。

熙宁元年(1068年),朝廷拨巨资修广州东城,东城位置由子城之东至今德政路稍西的范围。熙宁四年(1071年),又开始兴建广州西城。西城比子城、东城的总和还大,工程进行了十个月,终于落成。范围约包括今吉祥路以西、东至人民路、北至百灵路、南至大德路一带。嘉定三年(1210年),又新筑东西雁翅城,即从东、西两城的南城墙向江边延伸,以保护南临珠江的新城区。

明代广州的城垣有了很大变化,这就是三城合一。大约在明洪武十年(1377年)前后,除了拆去中城与东、西城之间的城墙外,还扩大了城区范围,向北跨到越秀山之上,向东亦有所扩展。到嘉靖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565-1566),又在城南加筑外城。

晚明时人称明初筑的为“老城”或“旧城”,嘉靖年间筑的为“新城”。老城南界为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新城南界为今一德路、泰康路、万福路。新、老城的东界为今越秀路,西界为今人民路。明代的城墙至清代仍然未变。但明末珠江北岸已南移数十米,故清初顺治年间,官府增修东西两翼城墙,直至珠江边。此后广州城墙只有修缮,未有扩展。

从历代广州古城范围的变迁,可知两千多年间广州城区中心的位置变化不大,均基本在今越秀区范围之内,一直以来北京路都处于广州城市的中轴位置。

扩展资料

广州古城内的十座历史建筑

1、镇海楼

1380年,广州城扩建,于城北越秀山上修筑五层高楼的红色墙体,因当时珠江河道宽广似海而得名镇海楼。近千年来,为广州城制高点。

2、中山纪念堂

建于1929年,广州旧中轴线上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纪念堂院子的北门有广州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木棉树,树龄349年。

3、光孝寺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光孝寺最早为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期,吴国虞翻后人舍宅为寺。

寺中存留各朝代古迹甚多,有大菩提树一棵,是中国最早有记载的移植的菩提树。传说六祖惠能于此树下,见僧人辩论:风动耶?幡动耶?以一句“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语惊四座。

4、六榕花塔

梁大同三年,沙门昙裕法师从扶南请得佛陀舍利,于宝庄严寺大殿前修建舍利塔。

六榕寺塔高57米,八角九级,里面十七层,沿梯级登至塔顶,可俯瞰全市景色。塔的外形华丽壮观,檐角都悬挂吊钟,整个塔好像是花朵叠成的一根花柱,又名花塔。

5、光孝堂

光孝堂,建于1920年代,广州最大的基督教堂之一。外观是中西结合的宗教造型,整个教堂最具特色就是2楼硕大的彩色玻璃窗。上午的阳光直射过来,透射在教堂内部的光线绚丽无比。

6、怀圣光塔

贞观元年,阿拉伯人远赴重洋,到达东土大唐,于广州修筑伊斯兰怀圣寺及邦克塔。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第一个港口,珠江边数十米高的光塔一直都是外国商船的指路明灯。

沧海桑田,如今珠江水岸已南退数里,珠江浅海湾也冲击出了三角洲,或新或旧的现代建筑密密麻麻地拔地而起,独剩千年光塔遗世独立于楼群之中。

7、岭南第一楼

位于惠福西路五仙观内,是广州市现存为数不多的保持着木结构形式的较为完整的明代城楼式建筑。

岭南第一楼又叫禁钟楼,二楼正中悬挂一口明代青铜大钟,此钟是作为遇火警非常事故时召救之用,无事禁止撞击,因名“禁钟”。

8、圣心石室大教堂

1856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将两广总督行署夷为平地。之后历时二十多年,于这一旧址上修建了这一石结构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在每年的平安夜晚上,教堂迎来每年一度的亮灯,向世人展现这座十九世纪建筑的全部光辉。

9、鲁迅纪念馆

建于1920年代的黄色钟楼式建筑。原来是国立中山大学钟楼,鲁迅任教期间曾居住于此,是中山大学校徽的原型建筑。同时也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现今是广州鲁迅纪念馆。

10、爱群大厦

1937年落成于沿江西路,高64米,共18层。被当时新闻界誉为“开广州高层建筑之新纪元”,作为“广州第一高楼”的地位保持了整整30年。是沿江西路作为广州“外滩”的历史见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州



广州市老城区,自建城开始,二千多年来都是原城址逐步扩展,发展成为现今的南方大城市。各历史时期老城区的城市发展,除了经济、政治的条件因素外,城区内陆地变迁速度也影响了城市规模面积的扩展。因城区内大部分地区原来都是水域,因此,广州市虽然历史悠久,政治与经济在历史上又都一直占着重要地位。很早以前就是全国著名城市,但过去的城市规模,面积发展还是缓慢,城市扩展比不上各历史时期同时代的一些城市。二千多年来,广州老城区的发展基本是与老城区珠江河岸的变迁相一致。

1、广州老城址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广州的越族民族归降于楚国,因而在广州建立“楚庭”(也叫楚亭)。“楚庭”已具备城市规模,也是广州最早的城市名称,故现越秀山上仍留有清代所造古“楚庭”石牌坊。但差庭建于何时?现尚有不同说法。有待以后考证。而广州城早在秦代前春秋战国时已建立,这是一致的。现据可考的史书记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时,在广州设南海那,南海郡尉任嚣按“楚庭”的规模建立城廊,称为"任嚣城"(即现中山四路旧仓巷登峰南路一带)。"任嚣城。也是广州市老城区最早地区,以后逐步扩宽发展为现在市区,自“任嚣城”起,厂州城大区概经历了多次较大规模的扩展。

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扩展,公元206年~111年赵佗在广州立南越王时,广州为南越王都城,按王都规模把原来城廊向东西扩大到周长十里。范围大致是东至现立新路、西至中山五路。称为“赵城”,又称“越王城”。西汉时平定南越王后,南海郡治管辖地区缩小,郡治所在地曾一度他送,城市又受到战争的破坏,曾一度较前衰落,不如南越王时繁盛。

第二次是公元21O年东汉三国时,吴国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治从现梧州迁到广州,重新修理赵伦城,并将番山(现中山四路旧城皇庙附近)向北扩大,称为“番遇城”。此时,广州对外贸易迈向繁盛,初步成为一个商品集中和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也成为全国十七个著名商业都市之一,也是华南地区仅有的一个。

  第三次较大城址扩展是唐末南汉时期(公元907至971年),刘岩于广州称帝,号南汉,广州称为兴王府,除重修城垣外,并将禺山凿平加以扩大,把城垣向南扩展至现延安路,命名新南城。在北京路建立双门(俗称双门底),并在广州城内外大建离宫别苑,有南官、大明、昌华、甘泉、玩华、秀华、玉清、大微等几十处。据考南宫在今西湖路一带、芳华园在今流花桥附近、昌华苑、显得园在荔枝湾附近,刘王花坞(华林国)在泮塘。南汉的宫苑建筑极为奢侈,据“五国故事”记载:公元934年在官内建昭阳殿,昭阳殿以金为天花板,以银为地面,殿内设水渠,渠内放珍珠。殿内东西两柱上,以水晶、琥珀琢刻为日、月装饰于柱上。

隋唐时,广州城市的中轴线是现北京路,重要的衙都设于现北京路财政厅附近。城内多为官衙机关,繁盛商业区在城外的城西一带。

第四次扩展。宋朝时期城区发展较大,南北宋三百多年间,扩建与收缮城垣达十多次,公元1044~1208年,广州先后扩建为子城、东城、西城三座城,城区范围东至立新路,北至东风路,西至人民路,南至延安路、大德路。公元 1259年又在城南筑东西雁翅城直到海边,当时城区扩展把新发展的商业区包括在城内。

第五次扩明朝公元1377年把宋朝的子城、东城、西城连合为一,并向东扩至越秀路,向北扩到越秀山上,周长21里多,称为老城,越秀山上镇海楼是那时收建的。公元1565~1566年又在城南扩展濠泮街一带,加筑新城,城长六里多。

清朝时末见其他较大扩展,只是于公元1647年在新城以南修东西两翼城直到江边。明清两代老城的范围,东至越秀路,西至人民路,南至一德路、泰康路、万福路、北至越秀山。至于东山、西关、长堤等地都在城外。老城城垣直到1918年因不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全部拆除,将城垣改为马路。

2、老城区地形的变化

古代广州老城是个海湾,大部分地区都是水域,经过二千多年沧海桑田的变化,发展到现在南方大城市,老城地形变化一是很大的。据史书记载,古代广州城内较为显著地形地貌有一水、两湖、三山、三石、经时代的变迁,现已无可见,只成为历史上的名称了!

一水是指甘溪、又称文溪、越溪、行文溪、东溪等,是广州东侧最重要水道,具有饮用、航行、灌溉等作用。它对广州原始聚落的产生与古代广州城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广州城址是建在甘溪下游台地的番山。城址的选择,除了因台地形势优越,北面靠越秀山,南临海湾等城防的有利条件外,甘溪丰富的淡水作为城市生活水源与交通航运,农业灌溉的有利因素,对城市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也可以说,广州城起源于甘溪。 古代甘溪起源于白云山东侧蒲涧滴水岩,因山水味甘故称甘溪,沿白云山西南流,经上下塘、小北花圈入城内后,分为二支流,一沿今登峰路下长塘街入玉带濠,另一支流经大石街连西湖。甘溪流向经过天然与人工的改道后,逐渐消失。在1094年前后,由于沙河支流向源侵蚀,在长腰岭处抢夺甘溪上游昌蒲洞等水改流进沙河涌,称为“抢水现象”。遂使甘溪因水源被夺逐渐干涸,现长腰岭与双燕岗一带仍可看到旧河床痕迹。公元1467年明代时,人工开凿新濠,把甘溪与淘金坑水汇合流入东濠.城内甘溪故道改为下水道暗渠(六脉渠)。

两湖是兰湖与西湖。古兰湖又名芝兰湖,大概在今流化湖一带。公元450年~459年前通西海(流溪河),外国商船可从澳口入到蓝湖,是古代避风良港。唐朝时象岗西侧双井街附近建有“余慕亭”作为船舶归航标志。西湖周长五百丈,南北长形,北至华守里现黄泥巷、七块石(古代时用七块石架成长桥,称宝石桥),南至教育路、九曜坊,九曜坊是南汉王的南宫,湖中药州即现南方戏院内九曜池,池中还有太湖石保存.

三山是香山、禺山、坡山。三山是在老城内的岗地,老城建立与扩展,基本上是在此三个岗地上逐步形成,现已无存,番山与禺山大概在现北京路以东,南北相连,坡山在现惠福四路五仙观附近,称“坡山古渡”之处。

三石是浮邱石、海珠石、海印石,称为"珠江三石"。三石是古代时突出珠江水面石质小岛。浮邱石在现中山七路、石岗街,宋代前还是一个小岛,岛旁泊船很多,石上篙痕宛然,近代修筑马路,浮丘已埋在地下,现无遗迹可见。海珠石在今省总工会大厦附近,1931年修筑新堤时与河北连在一起。解放后长堤江边行人道尚存一棵古老高大木棉树,树干上留有铁钉梯级,据传为鸦片战争时曾在此树上架炮,此树是海珠岛仅存的遗物(现已倒毁)。海印石在东濠口,清代时海印石是江心的东炮台,现与东堤连在一起。

3、老城区的区城布局

广州城从“任嚣城”起,秦汉时期的老城城区内主要是王室、官衙所在地。城廓的建立首先是考虑政治中心的城市功能。隋唐以后,广州的对外贸易、商业、手工业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广州老城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城市扩展过程中,城市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城市行政中心是现北京路、广卫路附近。老城主轴线是现北京路,正对南城门。隋后的广州刺史署,唐代岭南道署.明代的广东布政使司署等首要行政机关设在北京路中轴线上,面对南门.清代时,广州府署移至现广卫路、越华路一带.现省、市革委会机关所在地,也是沿着老城行政中心地区上建立形成。

  老城的码头港区,较重要水道码头区有:(l)东澳(现清水濠街附近),古代该地是城东侧的一个重要海湾,接连甘溪,船舶可沿甘溪航运到现登峰南路一带。宋代设盐仓在旧仓巷附近,盐船由东澳入甘溪运盐至盐仓。(2)酉澳(现海珠中路南濠街一带),宋代以前为外船码头区,是广州重要内港之一,中外商人聚居于附近。唐宋时商船由西澳北溯可到光塔街附近。明代建闸缩窄,不通舟楫。(3)泥城(现西场),古代西北江到广州的航线均经官窖和石门而南,常在此登陆入城,是古代西侧重要水陆码头,彩虹桥附近,古代是西场进城过流花水(即现司马冲)处,也是重要水陆码头。(4)南海神西庙(观广州酒家附近)与南海神东庙(现波罗庙),宋代时广州有内港与外港,均为海舶停泊地区。外港是东庙,内港是西庙地区, 南宋初杨万里诗云: “大海更在小海东,西庙不如东庙雄。”明代以后, 因原有海湾码头区逐渐淤积,码头区向西关、西庙一带转移。 商业区原在城外,现长堤、西关一带。现西关街道中,仍有十九甫的街名,甫就是明朝时商业街道的名称,并按行业相对集中。如十六甫即浆栏街为卖船上用品街道。对升贸易地区,唐宋代前是在现北京路城南门外设署对外贸易管理机关与招待所,外商居住宅塔街附近,城南门沿江一带是重要外贸地区,后逐步西移至西澳一带。宋代时在现南濠街附近建招待外商的共乐楼。据宋代共乐楼诗记载: “千门日照珍珠市,万户烟生碧玉城,山海是为中国藏,梯航尤见外夷情。”此诗描述宋代时期该地区外贸繁盛与中外商人密切关系。明代后,对外贸易中心地区又西移至西关十八甫、十三行一带。明代设“怀远驿”在现十八甫,清代设“夷馆”于现十三行,都是当时对外贸易机关所在.

手工业作坊,过去都是家庭式分散作业,明清以后广州手工业行业帮会组织逐步发展,形成了手工业由个体生产面工场手工业的转变(据清道光年间,公元1820年—1850年广州附近纺织工场2500多个,工人五万多人),手工业作坊分布在西光光明路、龙津路一带过去是纺织作城称为“机房”,现街道中称“坊”,很多是各单工业作坊。

4、老城区的市政设施

老城区的下水道系统,宋、元、清时老城内排水系统称为“六脉渠”(六脉原为中医学的名称,六脉渠的含义譬如人体的六脉畅通之意)各代的”六脉渠”虽有变化,但流向系统基本一致。“六脉渠”分别流向城外护城陵,东面的东民面面的西陵,南面的玉带濠。清代“六脉渠”位署分布如下:

左一脉。自现越华路附近开始南流经教育路人玉带濠。
左二脉。包搞三条支流,一条自三元宫前起东向流入东濠,另二条自城皇庙起,一条北流经豪贤路入东濠,一条南经长塘街人玉带濠。
左三脉。自现东华里起南流入东濠
右一脉。自人民公园西侧起南流经桂香街入玉带濠。
右二脉。包括三条支流,一条自三元官西侧起西流,经西华一卷入西濠的另两条交际处附近起分南北流,北流入西濠,南流入玉带濠。
右三脉。自孝寺前起南流经红书路西折入西濠
“六脉渠”一直沿用至今,现广州城区排水系统也是排渠入濠的流向上改造发展起来的。

广州虽然是古老城市,但自鸦片战争后,广州成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基地,由资本主义入侵与社会经济发展,旧城改造与现代城市的发展也教其他古城市为快。折城墙开辟马路,广州比较早就开始,清代末期,广州建成全国第一条现代马路(长堤路)。供水设施,公元1905年开始建设西村水厂,利用流溪河水源供应自来水等,较早建设现代城市的市政设施,加快实现古老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转化。

广州建城历史始于公元前214年,其后历经沧桑不断拓展,到清朝初期,形成北倚越秀山镇海楼,南临五仙门靖海门,东抵大东门、西达西门口的城恒格局。直到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后,实施拆城墙筑马路,开始了广州大规模的市政建设。两千年来广州中心城址一直不变,成就了众多纵横交错、寻古访幽的街巷。

如果说,古老的地图展示的是广州沧海桑田的变化,那一条条知名或者不知名的街巷,则是这些变化的载体。街巷的命名和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对研究城市的变迁也有参考的作用。街巷里的广州没有光鲜的城市外表,没有繁忙的车流与人流,没有密集的工厂,街巷里有的是旧房子,旧风俗以至于旧的人……街巷里的广州,陈旧、安静、闲适,悠然自得而又我行我素,这是一个时钟被人为地拨慢后残留的影像,是一个城市文明无法企及的角落。

  广州正式建城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且,城市中心始终没有变迁过,这在世界城市史上都极为罕见,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有足够的底气。

  前世之历史
  公元前214年,广州建“任嚣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又下决心将岭南纳入秦帝国的版图,发动了统一岭南的战争。《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桂林、象郡、南海。”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尉屠雎率领50万大军分五路向岭南进军,其中一路顺北江而下占据了番禺。 到后来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之后,解决了南下秦军的后勤给养问题,又重新部署了平定岭南的战争,最终由任嚣带领赵佗等人南攻南越,终于统一岭南。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大业完成,岭南地区从此纳入秦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版图。今天广东省大部分属南海郡,郡治在番禺,这是广州行政区划建置之始。首任南海郡尉任嚣在番禺筑城(城址在今中山四路旧仓巷一带),史称番禺城,后人称为“任嚣城”,这是广州建城之始。
  “番禺”一词,最早见于《淮南子·人间训》和《史记·南越列传》。《史记·南越列传》载,任嚣在临终前对赵佗说:“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为了巩固统一岭南的成果,秦王朝除了在南海、番禺设置郡县推行封建制外,又在岭南实行了多项措施,以促进当地的发展,主要有“屯垦戍边”、“筑道设关”、“谪戍移民,与越杂处”等。
  广州又有“楚庭”之称一说,越秀公园内正有其牌坊。
  1959年制作的五羊雕像,已成了广州的标志。
  在越秀公园内的“古之楚庭”石碑。
  遗址自然没有,昔日文物却倒真有,就在俗称为“五层楼(镇海楼)”的广州博物馆,该馆藏有各朝代文物万余件,可谓浓缩了广州两千多年历史。1953年出土的“蕃禺”漆盒,是秦在广州地区设置郡县的历史物证。
  1962年区庄螺岗出土的秦戈,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历史物证。
  变迁之路
  三国时,得广州之名
  广州建城已有2000多年历史,难得的是,广州城垣由小到大,但城区中心一直没变,广州位居“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并非浪得虚名。
  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广州地区范围已有人类活动。广州面临南海,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很早就开始了渔猎和原始农业活动。在广州的龙眼洞、飞鹅岭等地发现的远古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斧、石凿、石磨和陶器等生产工具。后来,随着耕作和捕猎技术的提高,学会了各种手工艺技术,出现了各行各业的工匠,他们不必从速耕种,也不需要住在分散的乡村,而是集中居住,从而奠定了广州城的基础。
  秦朝于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南海郡尉任嚣始建番禺城(古广州名)。西汉初赵佗建南越国,扩建此城为国都,人称“赵佗城”,城区中心约在今越秀区东起新大新西至仓边路、北起越华路南至中山路。从考古挖掘的成果来看,南越国宫署遗址中除了有南越国宫殿和南汉国宫殿遗迹外,还有从南越国以来各朝代的大型建筑遗迹,这些都是广州建城2000多年历史的见证。
  汉代时番禺已成为全国闻名都会。三国时,吴国的交州刺史步骘扩建“赵佗城”。到公元226年,吴国设广州建置,治所在番禺,此乃广州得名之始。汉晋之际,广州渐成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至唐代已成为世界著名大港,城西的“蕃坊”(今光塔路一带)成为外国商人聚居的闹市区。而城南的商铺也越来越多,唐朝末年,岭南最高执政者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扩建南城,其弟刘岩接兄之位后建南汉国,经济称雄于五代十国时期,广州城(时称兴王府)城南、城西郊外均建有供王族享乐的离宫,周边地区渐有发展。至宋代,广州周边有8个卫星镇,广州新建三城,城区扩大。明代,广州三城合一,城墙北至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东至今越秀路,南至今一德路、万福路。清代增建东西“鸡翼城”,城墙建到江边。

  • 广州城址历史变迁
    答:宋朝时期,兴王府复名广州。在广州的城建史上,宋代是一个辉煌时期,表现在建三城及雁翅城(均在今越秀区范围内)等。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朝廷批准广州修筑高级官衙所在地的子城,范围大约包括今吉祥路至仓边路(东西向)、中山路至越华路(南北向)一带,仍以今北京路为中轴线。熙宁元年(1068...
  • 广州为何只留下“两处”古城墙遗址?2000多年拓城经历什么变化?
    答:1、任嚣城:公元前214年,秦朝将领任嚣在进入岭南后,在,依着番山与禺山,濒临江边,在“番禺之都”所建的小城,这是广州历史上第一座城池,奠定了广州建城起点,任嚣城在今天广州市中山路、北京路、豪贤路、仓边路一带。“任嚣城”不大,仅仅有0.4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公园大小,所以“任嚣...
  • 广州城墙明广州城墙遗迹
    答:广州城墙的历史遗迹坐落在广州市的标志性地点——越秀山上。明洪武十三年(1380),由永嘉侯朱亮祖主持,他将宋代的广州三城合并,并向北扩展至越秀山,这个时期的城墙被称为旧城。根据明黄佐的《广东通志》记载,当时的广州城规模庞大,周长达到三千七百九十六丈,城墙高度惊人,达到了二丈八尺。城门、城...
  • 谈谈关于广州的历史变迁?
    答:西汉初赵佗建南越国,扩建此城为国都,人称“赵佗城”,城区中心约在今越秀区东起新大新西至仓边路、北起越华路南至中山路。从考古挖掘的成果来看,南越国宫署遗址中除了有南越国宫殿和南汉国宫殿遗迹外,还有从南越国以来各朝代的大型建筑遗迹,这些都是广州建城2000多年 历史 的见证。 汉代时番禺已成为全国闻名都会...
  • 广州的历史文化背景:广州历史沿革
    答:从此,广州进入其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秦代的广州城。因秦将任嚣主持修筑,故名任嚣城。正式名称为番禺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城址在今广州市区仓边路一带。任嚣 秦末,中原动乱,封建割据代替了统一,划地为王代替了中央集权。公元前...
  • 广州市历史沿革
    答:秦汉时期,南海郡管辖范围广阔,直至清朝,广州历经多次变迁,从步骘城到广州都督府,再到南汉国的兴王府,广州的地位不断上升。1680年,南明时期绍武帝在广州建都,1921年市政厅成立,广州正式成为城市中心。1757年,清朝实行“一口通商”,广州作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十三行成为对外贸易的核心。广州见证了...
  • 广州建城多少年
    答:问题一:广州建城的历史有多久,现在人口有多少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自秦汉以来,广州就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始建公元前214年,最早建城时的叫任嚣城。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的周夷王八年,“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
  • 广州的历史简介
    答:1、广州镇海楼是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广州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任嚣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即周夷王八年),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广州)。
  • 广州的详细历史资料?
    答:广州的历史悠久,周朝时,楚国派大臣来到这一"百越"人聚居的地方,"百越"归服于楚时称楚庭。周赧王时,在南海之滨筑城,称南武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派任嚣率兵统一岭南,设立南海都,广州当时称番禹。任嚣任南海郡尉,筑番禹城,俗称"任嚣城"。这是一座小城,在今广州仓边路旧仓巷一带...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广州内容简介
    答:在城市发展的历程中,建筑城垣扮演了重要角色。据史书记载,秦朝末年的任嚣城标志着广州建城的开端,这座城池经历了多次的重建和扩展,见证了广州从古至今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岭南地区的行政管理和区域划分也经历了深远的变革。公元226年,东吴政权将岭南地区划分为交州和广州,州治设在番禺,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