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修行佛法的具体实践问题,学佛的同修请进!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1
求助!学佛的同修请进!

我学佛不久,平时看南怀瑾的书等有一些自己的感悟。说些我的感受,给你作个参考。
佛法讲究三世因果的,你现在所受也许是前世所为的果报,不一定是今生所为。
您可能因为生活上一些不顺,产生心浮气躁的感觉,于是看什么都不顺,这是你自己的心在作怪,如果你心情好,也许看什么都一团和气呢。

学会“放下”。你学过佛法,应该知道“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不要太过执著于你的所得和所失。也许你现在经历的,正是给你的一种磨练,也是一个很殊胜的体悟佛法的机会啊。

还有,你说的越来越糟糕,也不一定是糟糕的事。
说个小故事,有个人学佛后,觉得自己更倒霉了,开车出去就被警察抓,罚款。但是罚款也许是救他呢?总比车毁人亡好吧。

你说现在缺钱,也许是一个给你去努力赚钱的机会呢?你既然已经知道日夜颠倒不好,知道要善待家人,那就从今天开始行动嘛。记住,佛法修行是“行”,行为的行。你要知道晒太阳是什么感受,求佛也是没有用的。只有自己跑出去晒才能体会呀。

学佛不是求佛给你什么,你拜佛给你钱财是没有用的。但是你学会了佛的精神,用佛的精神去处世。凭你的智慧,你自然知道怎么化解你暂时遇到的困难了。

  1.上学上班为了什么----为了挣钱 自食其力 如果有所作为 还可以利益更多的众生

  2.怎样才能有动力----发愿为一切众生学习和工作 像李嘉诚学习

  http://tieba.baidu.com/f?kz=173010347

  3.学习好,工作好,对学佛有什么影响,-----你就不会有后顾之忧 可以安心学佛
  并且有福报学佛 如果事事不顺 哪里有心情学习佛法 没有福报哪有时间学佛

  4.人生的意义----在于向佛菩萨一样充实在各行各业努力为众生谋福利
  这也是学佛


  5.
  在学习中在工作中怎样学佛-----这个按照你的标准有一点长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在《佛说善生经》中,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又要履行哪些职责。这和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着爱心和慈悲心来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准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爱心和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么叫四摄?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
  四摄法门中,首先就是布施,包括财布施和法布施。所谓财布施,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所谓法布施,就是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开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乃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爱语,要我们带着爱心和慈悲心与人交流,远离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这四种不善的语言。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恶口就是以粗暴的语言伤害他人;妄语是以假话欺骗他人;绮语就是以诲淫诲色的语言使人产生烦恼。修学佛法,要培养一种坦诚的心态。当我们说真实语时,在生命中积集的就是真实的种子,这也是开发智慧的根本。如果说假话说多了,我们势必会越来越虚伪。所以,一方面要说真实语,一方面要说利他语,如果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必说。
  第三是利行。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凡是会伤害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同事。当别人从事一些健康的事业时,我们应尽力参与或随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时,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凡夫因为我执的关系,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于己。哪怕在家庭里,无论父母对子女,或者妻子对丈夫,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对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相互理解、彼此体谅。所以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女的负担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爱得活不下去,心灵受到极大摧残。同事法门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
  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处世,那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学佛,就是以爱心和慈悲心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麽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

末学曾想,娑婆世界的一切我都不应该去执著,而他方世界的一切我也不应该执著,那么虚空法界的一切我都不应该执著。如果执著于任何一物的话,岂不是等于放弃了整体虚空法界?如果不执著于一物的话,乃至于不执著此一念的话,岂不是等于我的心与虚空法界等同了吗?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末学对这句话的一点理解。以下逐句解答楼主的疑惑。“我不想想事情,因怕自己起心动念”不想事情,时时处处处于定中是需要功夫的,静定功夫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更多的锻炼。在末学看来,如果怕想事情而起心动念的话,莫如念佛,以一念代万念。“又不敢什么都不想,因怕著于空。”如果真的能做到“什么都不想”,倒算是功夫,观察你“什么都不想时感觉很痛苦”可知,你并没有达到“什么都不想”的境界,并没有体悟到空性,所以也不需要害怕执著于空。“到底是应该有念还是心无所念?”其实,在凡夫的境界来说,要想做到“什么都不想”,那是不可能的,只要一起心动念,必落于执著,只有体悟到空性才能真正做到“什么都不想”,而又不落于“无想定”。想要体悟到空性,最直接者莫过于参禅,最简便者莫过于念佛。根据楼主的情况,如果参禅可以参“吃饭是谁”的话头,如果念佛则一口默念一声佛号,久而久之,功夫纯熟,必然有所收获。

另外,关于吃饭,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有一则公案。一日,用斋时分,老和尚问弟子说:“你们吃饭,可知饭菜是什么味道?如果尝到饭菜的味道,那便是妄想,如果不知道饭菜的味道,那你就是木头。”实相如何,与师兄共同参详。

要做到这句话,首先要“无所住”才行,这可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做不到就不要勉强了,《金刚经》是讲给上根之人听的,中下根性的人是没有办法一下子做到的。就像六祖慧能大师所讲的,他老人家所度的众生都是上上根性的人。因为禅宗顿悟法门只有上上根性才能成就。
末法时期,罕有上上根性之人,直接读《金刚经》,很难做到,最好还是走神秀大师的路,渐渐修行,逐渐开悟,这才是契机之道。
“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连禅宗的大德广钦老和尚尚且劝弟子们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这才是最保险的修行之路。
下面是几个净土宗的网站,楼主可以先了解一下:
www.honghuashe.com
www.amtb.cn
www.amtbcollege.org

佛在心中莫浪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只向灵山塔下修

佛都在每一个人自己的心中 个个心中有佛 照后世禅宗所讲 心即是佛 佛即是心 不是心外求法 以佛法来讲 心外求法都属于外道
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三个字—善 护 念
在金刚经的开头有这样一句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 只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 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这本经记载的佛 同我们一样 照样要吃饭 照样要化缘 照样光著脚走路 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 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 还是要吃饭 还是要打坐 就是那么平常 平常就是道 千万记住金刚经开头佛的这个榜样 这个精神
善就是 好好的照顾自己的思想 心念 意念 譬如现在我们学佛的人 有念佛的 能念南无阿弥陀佛到达一心不乱 也不过是善护念的一个法门 我们打坐 照顾自己不要胡思乱想 也是善护念 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 都是这三个字 金刚经重点在那里?就是善护念
说到善护念 我们晓得佛经 佛学里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 修大彻大悟的方法中 有个四念处 就是念身 念受 念心 念法 念心是四念处里非常重要的 随时念这个心 知道了这个念头 就是善护念 我们的这个身心很重要 念身 此身无常 念心 我们思想是生灭的 靠不住的 一个念头起来也立刻就过去了 去追这个念头 当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 因为这个思想每一秒钟都在变去
真正的学佛困难在什么地方呢 就是 善护念 这三个字也就是金刚眼
「云何应住」这个心住不下去啊!
须菩提提出的这个问题 是开始学佛遭遇到最困难的问题 也就是心不能安 佛告诉他 就是你问的时侯 已经住了 就是你问的时侯 已经没有妄想烦恼了 这个意思有一个比方 当我们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时侯 就在这个时侯,我们的心是住的喔!像普通讲的楞住了 这一段的住 虽不是真正佛法的住 但当这个心理现象 受到突然刺激的时侯 好像凝定住了 这是假的心住 不是心安的住 可是从这个现象可以了解 心的住确实有「定」的道理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你那个时侯 已经安住了 不过刹那之间你不能把握而已 因为它太快了 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一刹那之间的安住 就可以到家了 这个是重点 整个金刚经全部讲完 就是教我们如何住 也就是无所住 不须要住 所以大乘佛法 如何才能安住 无所住即是住 拿禅宗来讲 住即不住 不住即住 无所住 即是住
所以人生修养到这个境界 就是所谓如来 心如明镜 此心打扫得乾乾净净 没有主观 没有成见 物来则应 事情一来 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 今天喜怒哀乐来 就有喜怒哀乐 过去不留 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

'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把持自己的心,专心做事,吃饭时就想把饭吃了,不管饭菜好不好,不着急不拖拉,不去想其他事情,吃完就可以放下了。
'不起心动念'是思想不开小差。
'不执着'是不钻牛角尖、不一根筋,而不是什么都不想,无所用心、茫然若失。
都是一致的。

"又不敢什么都不想,因怕著于空"...ans:"什么都不想"是答案...尽量试著去做~做多少 算多少...
but 不要太高估你自己~"一直甚麼都不想"没几个人办的到~没几分钟 杂念又出来了...(我说了重话~请原谅)...
"而且什么都不想时感觉很痛苦"...ans:这是修炼中难度最高的一关=>孤独关...(解决的方法:慈悲别人~自然就会忘了自己)...

  • 对于研究佛学修行佛法的初学者或者是有修行者,大家一起进来聊聊,我非常...
    答: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
  • 关于学习佛教的问题。
    答:(千万不要以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经,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经过修行,和没有修行的,对佛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经,要进行修行。佛法两千多年了,佛经浩瀚,几乎你们所有的疑问,佛经上都有答案。)2、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
  • 向学佛的人请教一个问题!
    答:没经过系统闻法很容易变得狭隘(囿于各种门派之见,甚至自赞毁他)矛盾(佛法和世间法、此法与彼法之间)和邪见(将佛法与外道法混为一谈)。三是学佛必须有合格且具足传承的老师(注意:传承要公认的真实、清净、圆满,莫被附佛外道所蒙骗),才能传道、授业、解惑。就您所提的问题,我猜想有三个...
  •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
    答:破见,就如病入膏肓的人,无药可救;因为破见是根本思想的变动,根本思想一旦发生偏差,真理佛法就再也不能进入心中,如此势必永远与佛道无缘,所以佛经上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佛教不怕人犯错,只怕有错不改,如果犯了错而能生起惭愧忏悔的心,就能重新纳受佛法,就有得救的动力。因此,惭愧忏悔是实践佛法...
  • 如何修行佛法
    答:因此,能否“不离佛法行世法”便成了检验真假修行的 “试金石”。再说,佛法强调普度众生、破迷开悟,倘若你对众生的疾苦不闻不问,对面临的世俗事务不能...因此,这是一个关系到学佛还是学魔的重大原则问题。“出世间法”之所以叫“出世间法”,就因为这是超越世俗,从宇宙之宏观来讲的道理,也就不能用世俗的眼光...
  • 学佛问题
    答:你的家人更需要现实的你,而不是回忆和思念中的你,所以你若以你的寿命去增加他们的孤独时间,不是一种伤害吗?父母
  • 有谁是学佛的,给开示一下佛法啊?
    答:假、中一心中,宛然分别而不滥。- ③ “悟”:空、假、中即三而一,即一而三。- ④ “入”:空、假、中三观并非别存空、假、中,而是齐照空、假、中于一心中。以上内容对“开示悟入”的阐释,旨在说明修行者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上对佛法的理解和实践,从而达到最终的证悟和智慧。
  • 关于学佛的问题 大师进!!!
    答:凡夫也学佛,但有时候误会了,以为自己在度众生,其实做出来,念念增长了众生的贪嗔痴,此谓之: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你问的,其实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行不善法,甚至行杀盗淫,去度众生,行不行?其实,这个事情,自古就有人问。以杀盗淫教化众生,利益众生,这样的事情,不是佛菩萨再来,试问...
  • 请教学佛的朋友一个问题,先有佛还是先有佛法
    答:先有佛法!佛法在众生的自性中,有众生就有佛法。只是众生不知,是大彻大悟的佛陀见到了自性之法(佛法),把真相教化给了众生。
  • 修行佛法的过程是怎样一个次第?
    答:由听闻佛法而思惟佛法,由思惟佛法而明理而行,这是学习佛法的次第。学佛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听经闻法。听经闻法,才能够了解到佛法的真义。学佛的第二个步骤,是思惟佛法,依了义经典。佛陀的教法本来是圆满的、究竟的、平等的,《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学佛的第三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