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创建,医院管理(组织管理小结)内容“如何体现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24
请问:我国综合医院对医疗、护理、医技人员的配备比例如何规定的?谢谢

  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

  医院分级管理标准是我国医院实现标准化管理的客观依据。实施医院分级管理,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管理和医院微观管理的双重机制,完善各级医院功能,健全、巩固三级医疗预防体系,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达到充分合理利用有限卫生资源,促进科技发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更好的为人民健康服务。同时还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分级管理是医院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指导,总结我国三级医疗卫生网建设和创建“文明医院”活动的经验,由卫生部医政司组织十一省、市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等单位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起草的。现将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各级医院基本标准:本标准是各级医院都必须达到的标准,也是医院开业资格的认定标准。基本标准单独考核评定,与分等标准考核打分分开。如达不到“基本标准”的要求,不予通过,定为不合格医院,新申请开业的医院则不予批准。

  2.各级医院分等标准:根据任务和功能的不同,把医院分为三级,即一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还根据各级医院的技术水平、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并参照必要的设施条件,分别划分为甲、乙、丙等,三级医院增设特等。

  3.评审判定标准:在数学模型评分办法建立前暂采取千分制办法评定。在评审中,合格医院按所得总分的分数段来评定等次。

  甲等:分等标准考核须达900分以上(含900分)。

  乙等:分等标准考核须达750分至899分。

  丙等:分等标准考核在749分以下。(含749分)

  三级特等医院除达到三级甲等医院的标准外,还必须达到医院所必备的条件。

  4 .医院评审申请书:是医院向评审委员会申请的必备手续,也是评审委员会认定医院评审资格的主要依据。要求各医院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逐项填写、申报。

  5.标准的其他有关附件:是标准的具体指标,要求和考核检查要点等的说明。

  这次所形成的《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还很不完善,只能作为草案在全国试行。希望各地在试行中对本标准提出修订意见,使之逐步完善。

  卫生院、基层医院(一级医院)标准

  一级医院是直接向具有一定人口(≤10万)的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在我国实施初级卫生保健,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障”全球目标的基层医疗机构。

  一级医院基本标准

  本标准是审定一级医院资格的必备条件,达到本标准合格线才能参加等级评审。

  基本标准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医院规模

  应具有与一级医院功能、任务及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医院规模。

  1.病床数不得少于20张。如果不足上述限度,必须做出合理解释。

  2.病房每床单元必备设施达到规定要求(见附件六)。

  3.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5平方米。

  4.病床与医院正式职工人数之比为:1∶1-1.4。

  5.卫生技术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之比为80-85%(非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从事医疗、医技和护理技术工作。)

  二、医院功能与任务

  一级医院应承担本社区的各项医疗卫生服务和一定的卫生行政管理工作。

  (一)预防保健

  1.做好社区卫生防疫工作,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寄生虫和地方病防治,在上级卫生防疫部门指导下,实施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2.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开展妇女、婴幼儿多发病的普查普治,开展婚、育、产系统保健,推广科学接生等工作。

  3.做好计划生育手术和技术指导工作。

  4.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针对危害社区人群健康的因素,普及卫生知识,提高人群的自我保健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二)医疗服务

  1.完成社区内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住院(含家庭病床)诊治任务,进行急、重、危病人的维持生命体征的救护,并组织转诊。

  2.向群众普及急救知识与技术,院内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有效的徒手心肺复苏术。

  3.根据条件开展社区康复医疗、精神卫生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群防治。

  (三)卫生行政管理

  1.在当地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协助制定和实施社区的初级卫生规划。

  2.配合有关部门动员组织群众开展爱国卫生活动,逐步改善社区卫生状况。

  3.贯彻执行国家各种卫生法规,对社区内有关行业实行监督管理。

  4.负责村级卫生组织和个体开业医生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培训乡村医生、卫生员和接生员。

  三、医院管理

  医院应有健全的管理体系,有相应的制度、措施、监督、考核与评价。有人分工负责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必备制度

  根据1982年卫生部发布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与医院工作人员职责》有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必须认真制订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

  1.医院工作制度。除一般医院工作制度,应包括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家庭病床工作制度,指导乡村医生等工作制度。

  2.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3.各项技术操作规程。

  4.职工继续教育制度。

  (二)信息管理

  1.按卫生部《卫生统计工作制度(试行)》的规定配合综合信息管理专(兼)职人员。

  2.对信息及时收集、储存、分析、反馈与利用,且有成效。

  3.有图书管理制度,订有适量的医学图书和期刊。

  (三)财务管理

  1.设有财务机构或专职财会人员。

  2.会计凭证、帐薄、报表符合会计制度。

  3.建立会计档案和管理制度。

  4.会计监督审计制度健全,严格遵守财经、物价纪律,不准乱收费。

  (四)设备管理

  1 .设专人或兼职人员对全院设备进行管理。

  2.有医疗设备保管、使用、保养、定期维修制度,保证医疗工作的需要。

  3.对重要设备建立的档案。

  (五)总务管理

  1.一般物资实行定额管理,有健全的采购、验收、入库、发放、报废等制度。

  2.主动、及时为全院服务,保证水、电、被服、膳食供应,各种设施及时维修。

  (六)建筑管理

  1.医院建筑符合卫生学要求,对旧建筑有维修制度,对不合理建筑有改造计划。

  2.不得使用危房,尤其不得在危房中从事医疗活动。

  四、质量管理

  (一)有专(兼)职人员负责全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逐级质量保证体系。

  (二)有全院质量管理方案,并认真落实。

  (三)院内感染的控制:

  1.控制感染组织应符合1988年卫生部《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暂行办法》的规定。

  2.有全院性控制感染方案。

  3.建立严格消毒隔离和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与无菌操作规定。

  4.有院内感染控制教育制度,医护人员必须树立无菌观念和进行正确的无菌技术操作。

  5.有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方法。

  6.有特殊区域(如手术室、治疗室、供应室、分娩室等)的保治措施。

  7.消毒供应室应达到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试行)》的要求。

  五、思想政治工作与医德医风建设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制定有关思想工作和医德医风建设的计划,并组织实施。

  2.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和相应的工作制度。

  3.认真贯彻执行《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开展和坚持岗位前教育制度。

  4.建立群众监督制度。

  5.根据调查,患者、社区或合同单位对医院的满意度达到规定。

  6.有健全的廉洁行医措施。

  六、医院安全

  1.建立健全医院安全保卫管理制度,并有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

  2.制订平时的和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管理方案,并定期检查。

  3.有对高压力系统、手术室、放射室、配电室等高危设备与区域的特殊安全管理措施。

  4.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

  5.有剧毒、麻醉、精神药品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6.照明系统发生意外情况时,有安全的替代光源,保证应急的需要。

  七、医院环境

  1 .重视医院清洁卫生,有保洁制度及措施,有专人负责。

  2.门诊、病房等医疗区禁止吸烟。

  3.重视院内绿化,有与医院占地相适应的绿化面积(包括室内外花木种植、立体绿化)。

  4.对污物、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后符合卫生学标准。

  5.门诊噪音不高于50分贝,病房、手术室噪音不高于38分贝。

  6.手术室一般照明为100米烛,工作面积综合照明2000-3000米烛。

  一级医院分等标准

  本标准是一级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标准,也是其水平和质量的评价依据。

  一、科室设置

  科室设置应与一级医院的功能、任务和社区实际需要适应。

  1.临床科学:应设置内科、外科 ,妇产科、急诊室。有条件的设儿科、五宫科、中医科,家庭病床科(组)等。

  2.医技科室:应设置药剂室(含调配室)、化验室(检验中心有统一安排者可不要求)、放射室、手术室、处置室、供应室、病案统计室、图书室等。

  3.行政科室:设置院办公室(负责医疗、护理、人事、秘书、保卫、财务、后勤工作等)。

  4.预防保健(科)室:设置卫生防疫室、妇幼保健室(含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二、人员配备

  要达到基本要求中病床与人员的比例。其中各类人员的比例如下表:

  各 种 人 员

  行政工勤人员%
  卫生技术人员%
  其 中 各 类 卫 生 技 术 人 员

  中西医师(士)%
  护理%
  检验%
  放射%
  药剂%
  其它%

  15-20
  80-85
  38
  38
  4
  4
  8
  8


  其中分工从事预防保健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的25%以上。

  三、技术水平

  技术建设要从实际出发,能开展社区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一般危重病人的救护服务。基本要求:

  (一)医疗

  1.急诊医疗:

  对社区内急诊病例能24小时应诊(包括出诊)。

  2.内、儿科:

  正确处理常见病,并能对疑难病症进行恰当处理与转诊。

  能对循环、泌尿、呼吸系统功能衰竭、急性中毒和休克及其它一般急危病人作出初诊断并进行维持生命的抢救处理。

  掌握当地传染病的治疗和消毒隔离技术。

  3.外科、妇产科:

  能对外科急腹症做出临床诊断和及时、正确的处理。

  能开展一般上腹部手术。

  能完成外科的止血、缝合、包扎、骨折固定等处理。

  能完成生理产科、部分常见病病理产科的处理及剖腹产手术。

  4.五官科:

  能诊断治疗本科常见病及部分急症。

  开展防盲、防龋、防聋工作。

  5.中医科:

  能辩证施治内、外、妇、儿科的常见病与部分疑难杂症。

  开展针灸、按摩等。

  6.护理

  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护理,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

  做好病房管理和分级护理,正确书写五种护理表格(体温单、医嘱单、医嘱记录、护士交班、护理记录)。

  7.医技科室:

  能开展心电图、超声波检查。

  能开展血、尿、便常规检验和部分生化检验。

  (检验中心化地区,有关安排要有合同)

  能开展透视、摄片、一般胃肠道造影等检查。

  (二)预防保健

  1.能开展计划免疫、疫情处理,对“两管五改”进行技术指导。

  2.能开展围产期保健、儿童系统保健,掌握计划生育四项技术。

  3.能开展社区慢性非传染病防治、老年保健、精神卫生和社区康复医疗。

  (三)教学

  1.能对乡村医生、卫生员和接生员进行培训。

  2.能接受卫校学生部分临床学习。

  四、医院管理

  1.院长应熟悉一级医院的管理,经过医院管理专业短期培训。

  2.医院有长远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步骤。

  3.医院职工对院领导工作满意度≥80%。

  4.社区、合同单位和病人对医院满意度≥80%。

  5.信息管理:

  掌握人群各种传染病发病情况,建立健全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登记合格率≥95%,漏报率≤0.5%。

  做好医院统计工作,配备统计人员掌握社区人口、生命、疾病(多发病、慢性病、地方病)的动态资料,及时分析和提出对策;按规定及时准确完成各种卫生统计报表。

  建立病案管理制度,有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逐步按国际疾病分类(ICD)进行管理,要求门诊有病历,住院书写完整病历;按标准书写,甲级病历≥80%,杜绝丙级病历。

  五、主要科室基本设备详见(附件七)。

  六、各项统计指标

  1.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85%

  2.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

  3.门诊转诊率≤20%

  4.单病种治愈好转率:与同级医院相比,在平均水平上

  5.单病种病死率:与同级医院相比,在平均水平上

  6.单病种重危病人抢救成功率:与同级医院相比,在平均水平上

  7.住院病人转院率≤3%

  8.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85%

  9.昏迷、瘫痪病人褥疮发生次数:0

  10.院内感染率≤3%

  11.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1%

  12.一人一针一管执行率100%

  13.常规器械消毒菌合格率100%

  14.病床使用率≥60%

  15.年病床周转次数≥32次

  16.平均住院日6天

  17.门诊处方合格率≥98%

  18.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90%

  19.住院病历书写合格率≥98%

  20.甲级X光片率≥40%

  21.护理五种表格书写合格率≥85%

  22.二级以上医疗责任事故发生次数 0

  23.设备利用率≥80%

  24.特殊诊断设备检查阳性率≥20%(主要指B超)

  25.0~7岁儿童建卡率 农村≥98% 城市≥100%

  26.麻疹活疫苗接种率 农村≥90% 城市≥95%

  27.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接种率 农村≥90% 城市≥95%

  28.白百破疫苗接种率 农村≥90% 城市≥95%

  29.卡介苗接种率 农村≥90% 城市≥95%

  30.四苗全程覆盖率 农村≥85% 城市≥92.5%

  31.妇女病查治率 农村≥60% 城市≥90%

  32.围产儿死亡率 农村≤20% 城市≤90%

  33.产前检查率 农村≥80% 城市≥95%

  34.新法接生率≥95%

  35. 产后访视率农村≥70% 城市≥80%

  36.卫生技术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100%

  37.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38.基础护理合格率≥80%

  39.一级护理合格率≥80%

  一级医院分等判定标准

  医院应对其建设、管理、技术水平、工作质量、文明服务、成本效益等定期进行自我评价,并制定改进措施。地(市)医院评审委员会对医院质量按本标准进行院外评价。根据评审结果将一级医院分为甲、乙、丙三个等次。

  一、一级甲等医院

  医院建设成绩显著,科室设置、人员配备、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工作质量和医院基本设施等结合水平,经考核达到900分及以上。

  二、一级乙等医院

  医院建设成绩尚好,其科室设置、人员配备、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工作质量和医院基本设施等综合水平经考核检查达750-899分。

  三、一级丙等医院

  医院建设有一定成绩,基本标准考核合格,但与分等标准要求尚有较大差距。经综合考核检查在749分以下(含749分)。丙等医院应有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发展规划。

  二级医院标准

  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其半径人口一般在10万以上)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的卫生机构,是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中间层次。

  二级医院基本标准

  本标准是审定二级医院资格的必备条件,达到本标准合格线者才能参加等级评审。

  一、医院规模

  应具有与二级医院任务、功能、技术水平及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医院规模。

  1.病床不少于100张。

  2.每床单元必备设施达到规定的要求(见附件六)。

  3.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5平方米。

  4.每床病室净使用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

  5.日平均每门诊人次占门诊建筑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

  6.病床与医院正式职工人数之比为1∶1.3-1.5。

  7.必须配备具有国家认定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不少于75%。

  二、医院功能与任务

  (一)医疗卫生服务

  对社区能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

  1.承担地区(地、市、县)内的常见病、多发病和较疑难病症诊治任务;抢救急危重症;接受一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转诊。

  2.开展日常院前急救;承担灾害事故的现场急救,迅速组织配套的急救队伍接收成批病员进行院内急救。

  3.开展健康教育,掌握社区的疾病动态。参与社区内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工作。

  (二)与医疗相结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1.能承担基层医疗单位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和本院职工的在职教育。

  2.能承担中等卫生学校临床教学及中等以上医学卫生学校学生的临床实习任务。

  3.能承担省或市级科研项目。

  (三)指导基层

  与有关部门协作指导地区内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做好社区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精神卫生等工作。与一级医院建立经常性的业务关系,开展双向转诊,帮助开展新技术,解决疑难问题和培训卫生技术及管理人员。

  三、医院管理

  医院应有健全的管理体系,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人员、制度、措施、实施方案及其考核与评价办法。

  (一)组织管理

  必备的有:

  1.行政管理组织

  2.医疗、预防、教学、科研管理组织

  3.护理管理组织

  4.财务管理组织

  5.总务保障组织

  6.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管理组织

  7.必备委员会

  (二)制度管理

  根据1982年卫生部发布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与医院工作人员职责》的要求和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必须认真制订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有相应的教育、执行、监督、检查、考评和奖惩办法。必备制度应包括:

  1.医院工作制度

  2.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

  3.各项技术操作规程

  4.职工继续教育制度

  (三)行政管理

  1.有健全的行政管理组织,有一名院领导分管行政工作。

  2.有远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季度安排和完成计划的进度、指标、措施、步 骤、以及检查总结。

  3 .医院有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必备的制度有:各项会议制度、院总值班制度、医疗行政查房制度、文书档案管理制度。

  4.有群众来信来房登记、参观访问、医院大事记录。

  5.院领导要经常深入科室、社区了解情况、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四)医疗管理

  1.有健全的医疗管理组织,人员配备合理,有相应的工作制度,有一位副院分管医疗工作。

  2.制订切实可行的全院医疗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3.有健全的医疗工作制度 ,切实可行的技术操作规程和医疗护理质量标准。

  4.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定期活动,对医疗、护理、医技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必备的质量管理组织有: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

  5.加强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考核,建立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技术档案。

  6.非国家认定资格的技术人员,不得直接从事医疗医技和护理技术工作。

  (五)护理管理

  按《护理管理标准及评审办法》的有关要求管理。

  (六)教学、科研管理

  教学:

  1.有健全的教学管理组织,有一名院领导分工负责教学管理工作。

  2.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规划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3.有健全的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做到有监督、有检查、有评价。

  4.有相应的教学设施与设备。

  5.卫生部认定的“教学医院”,按卫生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工作暂行规定》(待发)进行管理。

  科研:

  1.有专(兼)职人员负责科研管理并有相应的工作制度。

  2.建立科技人员、科研成果档案。

  3.有鼓励开展医学和管理科研办法。

  (七)信息管理

  1.有健全的信息管理组织和有关工作制度。

  2.应设立图书馆(室),并且有足够数量的医学图书和期刊。

  3.有处理医疗、管理和图书情报信息的专职管理人员。

  4.院内各部门提供的信息应真实、完整、准确,并及时分析、反馈与利用。

  (八)计量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医院必须加强计量工作管理。

  1.有负责计量管理工作的部门或人员。

  2.建立有关计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1)计量管理办法。

  (2)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

  (3)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

  3.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4.在用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均应进行周期检查。

  (九)财务管理

  1.设有财务机构,人员编制合理,职责范围明确,并有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度和工作制度。

  2.设有专(兼)职收费管理人员,严格执行医疗收费标准,实行明码标价,接受群众监督。

  3.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符合会计制度。

  4.建立会计档案和管理制度。

  5.有健全的财会监督制度,对违反财经、物价纪律现象应及时严肃处理。

  (十)审计管理

  1.设有与财务机构相平行的审计机构或者职级相应的审计人员,人员编制合理,并具有一定的审计专业知识。

  2.对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实行经常性审计监督。

  3.对资金财产的安全、完整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进行监督检查。

  4.经常检查、评估资金、财产的使用效益并提出改进建议。

  5.无重大损失浪费、贪污盗窃和严重违反财经法规事件。

  (十一)设备管理

  1.有健全的管理组织,实行计划管理。

  2.万元以上大型精密仪器购置要有适宜性和可行性论证,进货要验收,使用有专人保管。

  3.医疗设备有定期的保养、维修与更新制度,保证医疗工作需要。

  (十二)总务管理

  1.有健全的总务管理机构、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

  2.一般物资实行定额管理,有健全的采购、验收、入库、发放、报废等制度。

  3.主动、及时为全国各科室特别是临床科室服务,做到三下(下收、下送、下修),保证三通(水通、电通、气通),不发生两漏(漏水、漏电),做到两满意(职工、病人满意)。

  4.有意外情况下的供电措施,确保临时照明。

  5.救护车配有基本设备、药品,随叫随到,保证医疗、抢救和转送病人的需要。

  (十三)建筑管理

  1.医院的新建、改建和扩建,要经过可行性论证,适应总体发展规划,资料保存完整。

  2.新医院选址、布局、设计要合理,符合建筑规范及卫生学要求。

  3.医院各部分(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手术室、消毒供应室、急诊科(室)的建筑布局、人物流向合理。室内采光、色彩设计符合卫生学的要求)。

  4.医院旧建筑有维修计划及预算,并认真执行。不得在危房中从事医疗活动。

  四、质量管理

  (一)医院应有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

  (二)有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

  (三)质量管理的重点是:医疗、护理、医技、教学、科研和病案质量等。

  (四)有质量教育、监督、检查和评价制度及改进方案。

  (五)院内感染控制

  1.控制感染组织应符合1988年卫生部下发的《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暂行办法》的规定。

  2.有全院性控制感染方案、对策、措施、效果与评价。

  3.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和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传染病房的设置应符合卫生学要求。

  4.有院内感染控制的在职教育制度,医护人员必须树立无菌观念和进行正确无菌技术操作。

  5.有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办法。

  6.有特殊区域(如手术室、消毒供应室、产房、婴儿室、新生儿病房、治疗室等)的保洁监控措施。

  7.现场检验要达到规定要求。

  五、思想政治工作与医德医风建设

  1.具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和相应的工作制度。

  2.制定有关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医风建设的计划,并组织实施。

  3.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做好全院职工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定期组织学习,进行研究分析总结。

  4.认真贯彻执行《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有医德教育措施。严格实行岗前教育制度。

二级医院基本标准本标准是审定二级医院资格的必备条件,达到本标准合格线者才能参加等级评审。一、医院规模应具有与二级医院任务、功能、技术水平及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医院规模。1.病床不少于100张。2.每床单元必备设施达到规定的要求(见附件六)。3.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5平方米。4.每床病室净使用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5.日平均每门诊人次占门诊建筑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6.病床与医院正式职工人数之比为1∶1.3-1.5。7.必须配备具有国家认定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不少于75%。二、医院功能与任务 (一)医疗卫生服务对社区能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1.承担地区(地、市、县)内的常见病、多发病和较疑难病症诊治任务;抢救急危重症;接受一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转诊。2.开展日常院前急救;承担灾害事故的现场急救,迅速组织配套的急救队伍接收成批病员进行院内急救。3.开展健康教育,掌握社区的疾病动态。参与社区内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工作。(二)与医疗相结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1.能承担基层医疗单位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和本院职工的在职教育。2.能承担中等卫生学校临床教学及中等以上医学卫生学校学生的临床实习任务。3.能承担省或市级科研项目。(三)指导基层与有关部门协作指导地区内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做好社区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精神卫生等工作。与一级医院建立经常性的业务关系,开展双向转诊,帮助开展新技术,解决疑难问题和培训卫生技术及管理人员。三、医院管理医院应有健全的管理体系,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人员、制度、措施、实施方案及其考核与评价办法。(一)组织管理必备的有:1.行政管理组织2.医疗、预防、教学、科研管理组织3.护理管理组织4.财务管理组织5.总务保障组织6.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管理组织7.必备委员会(二)制度管理根据1982年卫生部发布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与医院工作人员职责》的要求和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必须认真制订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有相应的教育、执行、监督、检查、考评和奖惩办法。必备制度应包括:1.医院工作制度2.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3.各项技术操作规程4.职工继续教育制度(三)行政管理1.有健全的行政管理组织,有一名院领导分管行政工作。2.有远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季度安排和完成计划的进度、指标、措施、步 骤、以及检查总结。3 .医院有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必备的制度有:各项会议制度、院总值班制度、医疗行政查房制度、文书档案管理制度。4.有群众来信来房登记、参观访问、医院大事记录。5.院领导要经常深入科室、社区了解情况、征求意见,改进工作。(四)医疗管理1.有健全的医疗管理组织,人员配备合理,有相应的工作制度,有一位副院分管医疗工作。2.制订切实可行的全院医疗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3.有健全的医疗工作制度 ,切实可行的技术操作规程和医疗护理质量标准。4.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定期活动,对医疗、护理、医技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必备的质量管理组织有: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5.加强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考核,建立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技术档案。6.非国家认定资格的技术人员,不得直接从事医疗医技和护理技术工作。(五)护理管理按《护理管理标准及评审办法》的有关要求管理。(六)教学、科研管理教学:1.有健全的教学管理组织,有一名院领导分工负责教学管理工作。2.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规划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3.有健全的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做到有监督、有检查、有评价。4.有相应的教学设施与设备。5.卫生部认定的“教学医院”,按卫生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工作暂行规定》(待发)进行管理。科研:1.有专(兼)职人员负责科研管理并有相应的工作制度。2.建立科技人员、科研成果档案。3.有鼓励开展医学和管理科研办法。(七)信息管理1.有健全的信息管理组织和有关工作制度。2.应设立图书馆(室),并且有足够数量的医学图书和期刊。3.有处理医疗、管理和图书情报信息的专职管理人员。4.院内各部门提供的信息应真实、完整、准确,并及时分析、反馈与利用。(八)计量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医院必须加强计量工作管理。1.有负责计量管理工作的部门或人员。2.建立有关计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1)计量管理办法。(2)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3)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3.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4.在用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均应进行周期检查。(九)财务管理1.设有财务机构,人员编制合理,职责范围明确,并有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度和工作制度。2.设有专(兼)职收费管理人员,严格执行医疗收费标准,实行明码标价,接受群众监督。3.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符合会计制度。4.建立会计档案和管理制度。5.有健全的财会监督制度,对违反财经、物价纪律现象应及时严肃处理。(十)审计管理1.设有与财务机构相平行的审计机构或者职级相应的审计人员,人员编制合理,并具有一定的审计专业知识。2.对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实行经常性审计监督。3.对资金财产的安全、完整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进行监督检查。4.经常检查、评估资金、财产的使用效益并提出改进建议。5.无重大损失浪费、贪污盗窃和严重违反财经法规事件。(十一)设备管理1.有健全的管理组织,实行计划管理。2.万元以上大型精密仪器购置要有适宜性和可行性论证,进货要验收,使用有专人保管。3.医疗设备有定期的保养、维修与更新制度,保证医疗工作需要。(十二)总务管理1.有健全的总务管理机构、岗位职责和工作制度。2.一般物资实行定额管理,有健全的采购、验收、入库、发放、报废等制度。3.主动、及时为全国各科室特别是临床科室服务,做到三下(下收、下送、下修),保证三通(水通、电通、气通),不发生两漏(漏水、漏电),做到两满意(职工、病人满意)。4.有意外情况下的供电措施,确保临时照明。5.救护车配有基本设备、药品,随叫随到,保证医疗、抢救和转送病人的需要。(十三)建筑管理1.医院的新建、改建和扩建,要经过可行性论证,适应总体发展规划,资料保存完整。2.新医院选址、布局、设计要合理,符合建筑规范及卫生学要求。3.医院各部分(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手术室、消毒供应室、急诊科(室)的建筑布局、人物流向合理。室内采光、色彩设计符合卫生学的要求)。4.医院旧建筑有维修计划及预算,并认真执行。不得在危房中从事医疗活动。四、质量管理 (一)医院应有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二)有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三)质量管理的重点是:医疗、护理、医技、教学、科研和病案质量等。(四)有质量教育、监督、检查和评价制度及改进方案。(五)院内感染控制1.控制感染组织应符合1988年卫生部下发的《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暂行办法》的规定。2.有全院性控制感染方案、对策、措施、效果与评价。3.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和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传染病房的设置应符合卫生学要求。4.有院内感染控制的在职教育制度,医护人员必须树立无菌观念和进行正确无菌技术操作。5.有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办法。6.有特殊区域(如手术室、消毒供应室、产房、婴儿室、新生儿病房、治疗室等)的保洁监控措施。7.现场检验要达到规定要求。五、思想政治工作与医德医风建设1.具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和相应的工作制度。2.制定有关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医风建设的计划,并组织实施。3.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做好全院职工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定期组织学习,进行研究分析总结。4.认真贯彻执行《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有医德教育措施。严格实行岗前教育制度。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发表者:徐江 (访问人次:17050)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

为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逐步建立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在总结我国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二级综合性医院,其他各类二级医院参照使用。
本标准共设置7章69节356条标准与监测指标。
第一章至第六章共63节321条标准,用于医院自我评价与改进,并作为对二级综合医院实地评审。
第七章共6节35条监测指标,用于对二级综合医院的日常运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监测与评审后的追踪评价。
说明:
1.二级医院是向含有多个社区的地区(人口一般在数十万左右)提供医疗为主,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医疗服务并承担一定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综合或专科的地区性医疗机构;本标准中,“县医院”为政府举办的县域内医疗卫生中心,应结合当地疾病谱特点,重点加强严重危及当地人民群众健康的疑难病救治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能力。同时,承担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
2.本标准中引用的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3.本标准中引用的手术名称与ICD-9-CM-3编码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人民军医出版社,第九版临床修订本2008版(刘爱民主编译)。

第一章 医院功能任务
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
(一)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保持适度规模。
(二)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部分疑难病的诊疗工作,兼顾预防、保健、康复功能,可提供24小时急危重症诊疗服务。
(三)临床科室诊疗科目设置、人员梯队与诊疗技术能力达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二级医院标准。
(四)医技科室服务能满足临床科室需要,项目设置、人员梯队与技术能力达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二级医院标准。
二、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
(一)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二)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三)将推进规范诊疗、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作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
(四)提高工作绩效,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缩短患者就医等候时间。
(五)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及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有关规定,规范医师处方行为,确保基本药物得到优先合理使用。
(六)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开展特需服务。
三、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
(一)根据政府指令承担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专人负责。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承担传染病的发现、报告、救治、预防等任务。
(三)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性社会活动。
(四)根据《统计法》与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完成医院基本运行状况、医疗技术、诊疗信息和临床用药监测信息等相关数据报送工作,数据真实可靠。
四、应急管理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服从指挥调度,承担本县域内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和配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二)建立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建立并不断完善医院应急管理机制。
(三)医院有明确的应对主要突发事件策略,建立医院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四)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素质和医院的整体应急能力。
(五)合理进行应急物资和设备的储备。
五、临床医学教育及科研
(一)承担政府分配的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人才的指令性任务,制定相关的制度、培训方案,并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
(二)承担医学院校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和实习任务或承担本地区全科医师培养任务。
(三)有制度保障开展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
(四)有制度支持鼓励医务人员参与,开展与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相关的调查研究,并提供适当的经费、条件与设施,取得成果。
六、具有承担公立医疗卫生中心功能任务的能力和资源(可选,县医院为必选)
(一)承担公立医疗卫生中心的功能和任务。
(二)在主管部门组织下,承担建立与完善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三)学科专业设置与诊疗技术能力在同级医院中具有明显优势。
(四)根据政府指令,接受城市三甲医院对口支援的医院,力争达到二级甲等级别,应将“达标工作”任务作为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专人负责。
第二章 医院服务
一、预约诊疗服务(可选,县医院为必选)
(一)实施多种形式的预约诊疗与分时段服务,对门诊和出院复诊患者实行中长期预约。
(二)有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范,有操作流程,逐步提高患者预约就诊比例。
(三)有改善门诊服务、方便患者就医的绩效考评和分配政策,支持医务人员从事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
(四)建立与上级对口支援医院以及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约转诊服务。
二、门诊流程管理
(一)优化门诊布局结构,完善门诊管理制度,落实便民措施,减少就医等待,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二)公开出诊信息,保障医务人员按时出诊,遇有医务人员出诊时间变更应提前告知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帮助患者有效就诊。
(三)根据门诊就诊患者流量调配医疗资源,做好门诊和辅助科室之间协调配合。
(四)根据门诊就诊患者流量配套医疗资源。有改善门诊服务、方便患者就医的绩效考评和分配政策。支持医务人员从事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
三、急诊绿色通道管理
(一)合理配置急诊资源,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二)落实首诊负责制,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制度。
(三)加强急诊检诊、分诊,急危重症患者与一般急诊患者分区救治,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四)建立急诊住院和手术的“绿色通道”,建立创伤、农药中毒、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高危妊娠孕产妇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需紧急抢救的危重患者可先抢救后付费,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五)开展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实行合格上岗制度。
(六)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能用核心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来加强急诊质量全程监控管理与定期评价,促进持续改进。
四、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管理
(一)完善患者入院、出院、转科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和标准,改进服务流程,方便患者。
(二)为急诊患者入院制定合理、便捷的收入院制度与程序。危重患者应先抢救并及时办理入院手续。
(三)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内,在主管部门组织下,医院应建立与实施双向转诊制度。
(四)加强转诊、转科患者的交接管理,及时传递患者病历与相关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医疗服务。
(五)加强出院患者健康教育和随访预约管理,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和出院后医疗、护理及康复措施的知晓度。
五、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管理
(一)有各类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的管理制度和相应保障措施,严格服务收费管理,方便患者就医。
(二)公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公示基本医疗保障支付项目。
(三)保障各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参加人员的权益,强化参保患者知情同意。
六、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一)医院有相关制度保障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其权利。
(二)主管医师应采取恰当方式、使用易懂语言,向患者、家属或委托代理人说明病情及治疗方式、特殊治疗及处置,并获得其同意,说明内容应有记录,并履行书面知情同意手续。
(三)开展实验性临床医疗(临床人体试验)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有审核管理程序,并征得患者书面同意。
(四)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
(五)医院针对医务人员开展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医患沟通等培训,相关医务人员能够知晓并遵循。
七、投诉管理
(一)贯彻落实《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实行“首诉负责制”,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统一接受、处理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及时处理并答复投诉人。
(二)公布投诉管理部门、地点、接待时间及其联系方式,同时公布上级部门投诉电话。建立健全投诉档案,规范投诉处理程序。
(三)根据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持续改进医疗服务。
(四)对全体员工进行纠纷防范及处理的专门培训。
八、就诊环境管理
(一)为患者提供就诊接待、引导、咨询服务。
(二)急诊与门诊候诊区、医技部门、住院病区等均有明显、易懂的标识。
(三)就诊、住院的环境清洁、舒适、安全。
(四)有保护患者的隐私设施和管理措施。
(五)执行《无烟医疗机构标准(试行)》及《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
(六)落实创建“平安医院”有措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优化医疗执业环境有成效。
第三章 患者安全目标
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一)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如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管理。
(二)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床号等2项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三)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建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四)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主要针对ICU、新生儿科(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重点科室,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传染病、药物过敏的患者等。
二、确立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
(一)在住院患者的常规诊疗活动中,应以书面方式下达医嘱。
(二)在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护士应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重述确认,在执行时双人核查;事后及时补记。
(三)接获非书面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查(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信息,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三、确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一)择期手术的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全部完成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有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工作流程。
四、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一)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正确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相关要求。
五、加强特殊药物管理,提高用药安全
(一)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药品名称相似、药品外观相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要求,要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章制度;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应有严格的贮存要求,高危药品如在病区储存,则必须做到专柜加锁,有高危药品的标识。
(二)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有严格的核对程序,并由转抄和执行者签名确认。
六、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一)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确定“危急值”项目。
(二)建立“危急值”评价制度。
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
(一)评估有跌倒、坠床风险的高危患者,要主动告知跌倒、坠床危险,采取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有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的工作流程。
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一)有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有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
(二)实施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
九、妥善处理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一)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制度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并让医务人员充分知晓。
(二)有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通过《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开展网上报告工作。
(三)对重大不安全事件要有根本原因分析,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十、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一)针对患者疾病诊疗,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做出正确理解与选择。
(二)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如身份识别、手术部位确认、药物使用等。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一)有医院、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体系,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执行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相关任务。
(二)医院有适当的质量管理组织,包括医疗质量管理、药事管理、护理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输血管理等组织,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记录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
(三)医疗、护理等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医院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工作,并落实持续改进方案,承担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严格记录,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并建立多部门质量管理协调机制。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有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建立与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范、诊疗指南。
(三)坚持“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每二年一次组织卫生技术人员考核。
(四)建立医疗风险防范确保患者安全的机制,按规定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不瞒报、缓报和漏报。
(五)医院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各临床与医技科室的质量管理人员能够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通过适宜质量管理改进的方法及质量管理技术工具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活动,并做好质量改进效果评价。
(六)定期进行全员医疗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参与能力。
(七)建立医疗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制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目标与评价改进的效果提供依据。
三、医疗技术管理
(一)医院提供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医疗技术服务,符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的要求,符合医院诊疗科目范围,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安全、有效。
(二)医疗技术管理符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不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废止和淘汰的技术。建立医疗技术目录,并根据医院开展医疗技术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分级分类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临床应用新技术应按规定报批。
(三)有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并降低医疗技术风险。
(四)开展科研项目符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原则,按规定审批。在科研过程中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保护患者安全。
(五)对实施手术、介入、麻醉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分级管理”和“准入制”,定期进行技术能力评价与“再授权”机制。
四、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可选,县医院为必选)
(一)按照《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要求开展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管理,作为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规范临床诊疗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开展工作所必要的组织体系与明确的职责,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
(二)根据医院医疗资源情况,以常见多发病为重点,参照卫生部发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文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医院执行文件,实施教育培训。
(三)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建立实时监测平台,监控临床路径应用与变异情况。
(四)建立临床路径统计工作制度,定期对进入临床路径患者进行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出院30天内出住院率、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死亡率等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五)医院定期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的医务人员和患者满意度调查。总结分析影响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的的因素,不断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
(六)制定相关的制度与程序保障卫生部文件规定上报的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做到正确、可靠、及时。
五、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由有法定资质的医师和护士按照制度、程序与病情评估结果为患者提供规范的同质化服务。
(二)应用疾病诊疗规范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和使用药物及植(介)入类医疗器械的行为。
(三)由上级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住院诊疗(检查、药物治疗、手术/介入治疗等)计划/方案的适宜性,并记入病历。
(四)规范院内会诊管理,明确院内会诊职责,提高会诊质量和效率。
(五)为出院患者提供较详细的出院医嘱和康复指导意见。
(六)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指南与质量安全指标,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评价,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七)对开展新生儿住院诊疗活动的医院,应当按照《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建立符合规范的新生儿病室。
(八)应按《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要求,规范肿瘤诊疗活动。
六、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实行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制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有定期手术医师资格和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
(二)实行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遵循诊疗规范制订诊疗和手术方案,依据患者病情变化和再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均应记录在病历中。
(三)患者手术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术前诊断、手术目的和风险、高值耗材的使用与选择,以及其他可选择的诊疗方法等。
(四)医院建立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急诊手术管理措施,保障急诊手术及时与安全。
(五)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要求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选择与使用时机符合规范。
(六)手术的全过程情况和术后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手术切除组织必须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
(七)做好患者手术后治疗、观察与护理工作,并记录在相应的医疗文书中。
(八)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有适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范与质量安全指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保障患者安全,建立“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改进和控制体系。
七、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
其他部分请打开网页去查看!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qhdxujiang_615776893.htm

  • 关于国家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创建,医院管理(组织管理小结)内容“如何体 ...
    答:1.二级医院是向含有多个社区的地区(人口一般在数十万左右)提供医疗为主,兼顾预防、保健和康复医疗服务并承担一定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综合或专科的地区性医疗机构;本标准中,“县医院”为政府举办的县域内医疗卫生中心,应结合当地疾病谱特点,重点加强严重危及当地人民群众健康的疑难病救治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能力。同时,承担对...
  • 二级乙等医院评审标准
    答:二级乙等医院评审标准通常由相关的医疗管理部门或卫生健康部门制定,具体标准可能因地区和国家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般情况下二级乙等医院评审可能包括的一些标准:医疗设施与设备:评估医院的医疗设施和设备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包括诊疗设备、手术室设备、医疗废物处理设备等。医疗设施与设备 医疗服务能力:评估...
  • 民营医院申请创建创建二级综合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可以申请上报不适_百度...
    答:可以。因为我国卫生健康部门相关规定,二级甲等医院的创建需要严格遵守评审条款,不能随意上报不适应的条款,因此,民营医院在申请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时,需要仔细研究评审条款,确保符合要求后再进行上报,所以民营医院申请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可以上报不适应评审条款。民营医院在申请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前,还需要考虑到...
  • 二级医院设置标准最新
    答:二级医院设置标准最新如下:一、床位:住院床位总数100至499张。二、科室设置:1.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麻醉科、传染科、预防保健科,其中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可合并建科,皮肤科可并入内科或外科,附近已有传染病医院的,根据当地...
  • 二级医院的标准
    答:各级医院经过评审,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确定为甲,乙、丙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因此医院共分三级十等。具体到二级医院的标准,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病床数在101—500张之间)。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分成基本标准和分等标准两部分,病床数符合101—500张...
  • 二级乙等医院的二级医院评审
    答:医技、护理和财务等有关方面专家若干人组成。成员必须作风正派、清廉公道、不徇私情、身体健康,能亲自参加评审工作。(四)评审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各级评审委员会要制定工作章程,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及有关廉政建设、勤俭节约的规定。 医院评审一般要经过五个阶段,即自查申报、资格评审、...
  • 二级综合是二甲吗
    答:二级综合医院不一定是二甲医院。二级医院一般指二级甲等医院、二级乙等医院,而二级综合医院是在卫生部设置的标准中,二级医院的评定标准是病床数在五百张以上,在医院功能任务、科室设置、人员配备、医院管理(包括经济、信息管理)等软硬件达标。因此,二级综合医院不一定是二甲医院,也可能是二乙医院。
  • 医疗机构级别划分
    答:医疗机构评审分三级六等,分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一级甲等、一级乙等。综合性医疗机构的三甲、三乙、二甲等级比例原则保持在1:3:6,二乙以下不设比例。二、医疗机构的类别(一)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二)妇幼保健院;(三)中心...
  • 郫县第二人民医院的介绍
    答:1992年9月唐昌镇南街诊所并入,1998年8月唐昌镇先锋乡卫生院并入,1999年9月唐昌镇中心卫生院并入。1998年6月经成都市卫生局批准获得国家二级综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004年10月成为国家“二级乙等”综合医院。2005年通过医院管理年复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院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
  • 二乙等级的综合医院需要哪些医疗器械?拜求了!~
    答:(二)磁共振(MRI)配置规格。二级乙等及以下医院原则上不配置;二级甲等医院配置最高规格原则上不超过0.5T(含);三级医院配置最高规格原则上不超过1.5T(含);三级甲等医院并设置博士培养点或有国家级研究项目的,配置最高规格原则上不超过3.0T(含)。3.0T以上的磁共振(MRI)配置从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