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道教的教义有什么不同?它们产生的相同结果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佛教和道教有哪些区别和相同 各自的教义是什么


自宋朝以来,修道之人多言三教之同,少有说佛道之异者。乃至有伍柳派之《仙佛合宗》,认为佛就是仙,仙就是佛。援引佛典与金丹之书印证,道教或以伍柳派为正宗,而佛教乃汲汲以柳华阳之徒为异端、为魔民。足见正统佛教并不认为金丹大道与释迦之原意相符也。而有些道教乃以此为号,欲以金丹统摄三教,唐突佛祖,又失去了金丹之本意,岂非可笑?
道教为东方之教,佛教为西方之学。道教的长乐世界在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太乙救苦天尊所主掌;佛教之极乐世界在西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地藏王菩萨所主掌。
是以道教是生发之阳气,故注重乐生、贵生、爱身、宝身,认为人生是快乐的,有许多值得留恋的东西,所以追求长生不死。道教的神仙有天仙、地仙之分,所谓地仙者,就是长住人间,云游三山五岳、十洲三岛的,他们在人间逍遥自在,享受快乐的生活。佛教则是太阳落山的阴气,是以其以人世为婆娑世界,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是不圆满的,故追去寂灭。其所谓罗汉果者,即是不再来到这个婆娑世界。道教追求的是不死,佛教追求的是不生。
也可以这样说,道教的长乐世界,其实是立足现实的。佛教的极乐世界是彼岸的。道教承认形而下的现实社会,认为人的肉体是真实存在的,神仙就是肉身不坏,所以道教非常注重保养自己的身体、维护自己的健康。而佛教则认为肉体是臭皮囊,是累赘,是障碍,所以并不怎么注重身体的养护。而一味追求心性的超脱,和彼岸世界的快乐。
道教讲承负;佛教讲因果。承负者,就是祖宗积德,则子孙受到荫蔽。自己造孽,则儿孙受到谴责。因果者,就是上辈子积德,这辈子享福。上辈子造孽,这辈子受罪。所以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宿世的因果,是宿命,教人要认命,接受现实。纵然是暴君,也是他的福德,你生身下贱,你是活该,是报应。道教则勉励人,这辈子多做好事,道士好为帝王师,勉励君主多做好事。如果君主不贤明,那么就会遭到百姓的反抗,这个也是承负。佛教教人做温顺的良民,非常适合统治者的愚民政策。而道教则不一样,教人努力争取现实社会的幸福,建设一个太平世界。是以自古以来,揭竿而起反对压迫的,多是道教团体。最显著的无过于黄巾军。
道教承认人的情欲的合理性,认为男女之间无论是肉体的欢娱还是情感的爱慕,都是阴阳之气相感而然。所以反对绝对的禁欲主义。本于阴阳的思想,所以也反对杀害女婴,认为会破坏阴阳的平衡。道教尊重女性,认为男女平等,神仙中有东王公、西王母,分别为阳气和阴气之主宰,男仙和女仙之宗祖。而神仙谱系中,也有不少女仙。佛教则不一样,佛教主张绝对的禁欲主义,反对男女肉体之欢爱,认为是污秽的,反对感情,认为是牵缠,是魔障。认为女性地位低下,是上辈子不修,这辈子才沦为女身。佛教里面二僧的地位也是低下的,这些其实是印度不尊重女性的继承。而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没有女人的,印光法师说:“极乐世界,无有女子,女人到此,皆做童男身。”说真的,这样的极乐世界,我是一点都不想去的。
北宗清修丹法的结果也类似于佛教,其以体内阴阳为药物,男的修成不漏之躯体,而性器官萎缩。女的斩断白虎之后,则乳房缩小,变为男相。虽然也算是内丹,但是却违背了仙道之宗旨。仙人毕竟还是人,人是有男人和女人的,如果仙人都是男不男女不女的,岂不是可笑?《抱朴子》云:“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本,更受异形,有似雀之为蛤,雉之为蜃,非人道也。人道当食甘旨,服轻暖,通阴阳,处官秩,耳目聪明,骨节坚强,颜色悦怿,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处任意,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忧喜毁誉不为累,乃为贵耳。若委弃妻子,独处山泽,邈然断绝人理,块然与木石为邻,不足多也。昔安期先生龙眉宁公修羊公阴长生,皆服金液半剂者也。其止世间,或近千年,然后去耳。笃而论之,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于升虚,以飞腾为胜于地上也。”道教之所以追求长生,就是因为爱惜今天的生活和享受,所以不着急升天,道士并不认为天上比人间要好。相反,他们反而更留恋人间的生活。仙道是绝对反对那种体内阴阳交媾的说法了,那就不是人了,是蚯蚓,蚯蚓才是双性一体的。南宗得丹道之真传,其男子修炼则以性功能之健旺之基础。女子修炼到最后,也是颜容姣好,光彩动人。这才是仙道啊!
还有一点需要澄清的就是,柳华阳祖师在其书中提到,金丹就是舍利。这点不仅佛教方面已经提出了抗议。我对于舍利的理解,应该是焚烧之后的化石之类的东西,在唐朝韩愈就反对了,而后来道教也反对以阳精舍利为得道的标准。紫阳真人分明就说了,金丹本是含真炁,是先天真一之炁,无形无像。炼内丹的精气是,用之不可见,见之不可用的。怎么可能是舍利呢?跟何况,道士以肉体为宝,羽化之后,焚烧是绝对不允许的。盖仙道有太阴炼形之术,又有尸解之法。肉体随时都是有可能要用的,所以道教火烧遗体是不符合道教教义的。哪里来的舍利之说呢?
仙道所修者为阳神,佛教所修者为阴神。阳神者,形神具妙与道合真,聚则成形,散则成炁。阴神者,不过清灵之鬼也。紫阳真人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致之地,真神现形,谓之阳神。”“其修持之人(指佛教),始也不悟大道,而欲于速成,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阴神,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故神仙不取。”
而我又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就是道教在宋朝之前,主张保留人欲的,那时候反而有很多高道的出现。而自宋朝以后,受佛教之影响。主张绝食酒荤、断绝情欲之后,却日益衰败。高道越来越少了!岂不是印证了古人的话,佛教“入国破国,入家破家,入身破身。”如今得加上一句,“入教破教”啦!所以我极力宣扬,反对道士讲三教合一,佛道一家的谬论。应该保持道教的特点,不要过分的强调同而忽略差异的存在。只有全体道众认识到了这点,道教的发展,才有希望了!
与诸君共勉之!

都是劝人行善,做好事。不过学佛的最终目的可以超出六道,往生极乐。而道家无法超出六道轮回

佛教的世界观和道教的世界观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相同,后来通过不断的演变就相通了。

而基督教就不同了,基督教的世界观是从头到尾的都没有变过,正是:不变的基督,恒变的佛、科学、道教等等。

入手路子不同,结果一样。佛道一如。喜欢啥就折腾啥。

  • 道教和佛教有什么不同?
    答:道教和佛教是两种不同的宗教体系,源自于中国和印度。它们有一些区别和不同的信仰和教义:1.起源和历史: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约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左右。而佛教则源自古印度,公元前6世纪的佛陀释迦牟尼所创立。2.核心信仰:道教强调追求道的境界,追求内在的自然和和谐,强调个体修行和追求长生不死的...
  • 佛教和道教有哪些区别和相同 各自的教义是什么
    答: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
  • 佛教与道教有何区别
    答:而佛教则主张放弃对现实的追求,注重的是来世.<2>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
  •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各信仰什么
    答:使“火”在下,水和火颠倒,生命之火有了根基,人就能长生。9. 这种颠倒就是“逆成仙”的基本思路。道教采用阴阳颠倒的方法来改变五脏的五行属性,例如将肾原本的水属性转变为火属性。10. 以上就是佛教与道教在生死观念及其解决方法上的主要区别。佛教追求超脱,而道教寻求通过修炼来延长生命。
  • 请问道教和佛教有什么区别
    答:道教与佛教是两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它们在起源、教义、修行方式以及对生死的态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首先,道教起源于中国,是一种结合了哲学、宇宙观和宗教实践的复杂体系。它强调顺应自然和内在修养,追求长生不老和仙界的生活。佛教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后传入中国,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以及...
  •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各信仰什么?
    答:3. 佛教和道教在教义和修行方式上的差异,反映了它们不同的哲学基础和文化背景。佛教强调因果律和轮回,道教则强调顺应自然和长生不老。佛教的修行方式注重内心的修为,道教的修行方式则更注重外在的修炼和法术。总的来说,佛教和道教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似的兴衰经历,但它们在起源、教义、修行方式等...
  • 道教和佛教有什么不同?
    答:而政府为了政权的 统治。才会那么扶持佛教道教才是真正的天道无为,一切皆自然。顺应天命!第一:两者的思想是不同的,道教清静无为。第二:而且道教的东西很玄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越是玄的东西越是很少人去理解,很难理解。第三 历朝历代对佛道的态度也是有所影响的。第四:两宗教有相同的...
  • 佛教,道教的教义
    答: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 综观历代道教诸派的学说,都把"道"作为其信仰的核心,道教各派的教义皆由此推 演而来.析而言之,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一.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道"是虚无的无的本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超 ...
  • 佛教与道教有什么区别?
    答:道教与佛教的区别与联系如下:1、世界观不同 佛教是无神论,道教是有神论。佛教和道教认为人皆可成佛或神。但佛只是思想上比人境界高,生理上和人一样,也会生老病死,道教神则是有超能力的不死族。佛教主张学习宏观的世界,各门各类各种知识都应该去学习,所谓勤学五明,道教集中修炼内功,依靠炼丹...
  • 佛教道教在产生地 教义和文化影响方面有何异同
    答:佛教最初在印度本土发展,教义总结就是“普渡众生”,佛教约公元1世纪由西域进入中国内地,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大约公元7世纪,佛教又传入西藏。道教:一般把东汉末年张陵在四川创立的五斗米道,张角在河北创立的太平道看做早期道教的形成,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