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文化对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影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1、在稳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以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几千年来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2、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以仁孝诚信、礼义廉耻、忠恕中和为中心稳定形成了一套价值体系,支配和影响了中国政治、法律、经济、制度与政策施行,支撑了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主导了人民的行为活动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心灵的向善向上。
3、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也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

扩展资料:
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的意义:
1、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没有中华文化,就不成其为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只有牢牢站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立场,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
2、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文化发展长河的内在延伸,对于中华文化有多方面的需求: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建设与巩固;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建设;吸取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
3、围绕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依托中华文化的智慧,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和中国价值的“中国方案”。中华文明赋予我们的世界观和以此处理复杂事变的能力,是支撑这个大文明数千年发展的内在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传统文化究竟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几何?

,孔子的以下三点主要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第二,对于道德价值的高度重视;第三,伟大的教育思想。

孔子承认天命,但又不把一切寄托于天命,相反,却强调人的自觉努力。“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知命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一面。然后,他并不把一切委之于天命。面对天下无道的局面,他努力去改变这种局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说明了他的这种态度。关于仁,他说“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由此看出,他强调仁德的修养完全依靠自觉的努力。推而广之,推行仁道也要依靠人的主观努力。孔子说:“人能弘道”。孔子一生,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他表明自己的心迹:“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不甘心默默无闻。他周游列国,屡遭危难挫折而不改初衷,时人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反映他积极有为的心态。孔子的这种积极精神,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对待社会问题的一种新态度,即从天命论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转而从人事方面寻找答案。从孔子开始,依靠人的主观努力而不是依靠天命鬼神的思想,就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和一个突出的特点,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最后形成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传统。

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重视道德价值的观点,他宣称“君子义以为上”,“好仁者无以尚之”,这就是认为道德是最有价值的,而最高的道德规范是“仁”。关于“仁”,孔子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作过论述。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简言之,就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提出了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原则:以社会利益为上,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主要表现在:第一,“见利思义”。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人应追求品德的提高,不应只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第二,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就是说,凡符合仁义要求的,于社会利益有利的,应该积极勇进,不可犹疑退缩。第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社会利益的要求,就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以致生命,不能因个人求生而损害社会利益。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养成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大公无私的美德和为国家为民族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古代志士仁人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豪言壮语,尽管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有着极大的不同,却都渗透着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举几例:第一,求实的态度。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今中外,不论什么人,不论对待什么问题,要想真正得到一点知识,都必须抱这样的态度。又如:“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都体现了这种精神。第二,学而知之。孔子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提出对学习应抱的态度是“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他赞扬孔文子“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第三,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了二者不可偏废,反映了学习、求知的规律。第四,教育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当然,孔子处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其思想也有不足,如“述而不作”,对于创新重视不够;强调德治,对军事重视不够等。这些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一定影响。这里不再论及。现在的中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尊孔的封建时代已经过去,十年动乱时期盲目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们应理智辨证地看待孔子及儒家思想,以剔除其糟粕,发挥优良传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国的蛇文化
引子:不知道什么原因,蛇这种动物老是进入梦境,所以一直有一种动力要研究一下这种瘆人的动物。
蛇是很有诱惑力的动物。尽管在山上、树林里、田野中,甚至于在水里,都能看到它,但不论在哪里,只要有蛇出现,就会吸引着一大群人,老的小的都会围上来看,尤其是小孩子们,更是兴奋万分。而且,不仅喜欢蛇的人要饱览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带着恐惧的心情远远地瞧着它。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对速总还有几分害怕,也难免有些神秘之感。这种动物是如何演化来的,它对中国的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蛇的演进
蛇在地球上的出现,比人要早得多。30多亿年以前,地面上开始有了最原始的生物。经过长期的进化,生物种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到了距今大约3.4亿年前后,出现了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这就是爬行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动物越来越多,种类和数量都达到了最高峰,天上,水里,地面,都有它们在活动着。其中特别是恐龙,非常繁盛,什么角龙啦,鸭嘴龙啦,剑龙啦,霸王龙啦,形形色色的龙,到处都是。这是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里,兽类和鸟类的祖先也先后从爬行动物的原始种类中演变出来,鱼、鳖、鳄、蜥蜴的老祖宗也诞生了。蛇和蜥蜴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它们是近亲,蛇是从蜥蜴变来的。在蜥蜴的原始种类里面,有一部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新的环境,四肢逐渐退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变成了蛇;另有一部分虽然四肢没有了,但由于没有具备蛇的特点,到现在仍然是蜥蜴。例如贵州产的脆蛇蜥和细蛇蜥,就是这一类没有足的蜥蜴。所以,蛇是爬行动物中最年轻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后登上生命舞台的适应性很强的爬行动物。最早的蛇类化石发现在白委纪初期的地层里,离现在大约有1.3亿年。实际上,蛇的出现比这还要早些。据推测,在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大概就已经有蛇了。毒蛇的出现要晚得多,它是从无毒蛇进化而成的,出现的时间不会早于2700年。
二、 蛇图腾
1.以蛇为图图腾的原因
人类的祖先古猿还在树上生活的时候,是有机会遇到树栖的蛇的。后来森林逐渐稀疏衰落,古猿被迫下地,遇到蛇或接触蛇的机会就更多了。原始人类在与各种动物的斗争中,蛇必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对手。他们捕捉蛇作为食物,或者被蛇咬而发生伤亡。后一情况,在《韩非子》五蠹篇中就有所记述,认为“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在中国猿人化石的产地,曾经发现了蛇的遗骸,这也表明当时猿人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生活和生产斗争的实践,势必会在原始人类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产生对蛇的畏惧和崇敬的心情。
  当原始人类从古人进化为新人的时期,便脱离了原始群居的乱婚状态,进人血族群婚的阶段,这就产生了初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是人类最早的、也是流行最广的组织。无论是在亚洲、欧洲,还是在美洲、澳洲,其古代社会几乎都曾有过这种制度。氏族是原始共产社会的基本单位。氏族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往往采用一种和它最有利害关系的自然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或标志,这就是图腾。图腾观念的产生,往往和生产方式有着一定的联系。例如美洲海湾部落中的契卡萨人,以渔猎为生,就有野猪氏族、鸟氏族、鱼氏族及鹿氏族;摩基人部落中,有以农业为生的,就有烟草氏族和芦苇氏族。图腾不仅是氏族的徽号,也包含着原始宗教的内容。氏族成员甚至认为他们的祖先就是从图腾的那种自然物变来的,因而把这种自然物看做是保护本氏族的神灵,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形成了图腾崇拜。图腾起着维护氏族内部团结统一的作用。在新墨西哥的鄂吉布瓦部落,其鹤氏族的成员声称他们就是鹤的子孙,是大神把他们的老祖宗由鹤变成了人的。在某些部落中,氏族成员坚决不吃作为本氏族图腾的那种动物,其所以如此,显然也是受到图腾崇拜观念的影响。
   在原始部落中,以蛇作为图腾的氏族也很普遍。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记载,在美洲印第安人里面,就有9个部落中有蛇氏族,有的甚至以响尾蛇作为氏族的图腾。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这样,特别是华伦姆格人,还要举行一种蛇图腾崇拜的仪式。参加这种仪式的人,用各种颜料涂抹全身,打扮成蛇的样子,模仿蛇的活动姿态扭动身体,且歌且舞,歌唱蛇的历史和威力,以祈求蛇神赐福保佑。可以说,在一切动物崇拜里面,对蛇的崇拜是最广泛的,在大多数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中,蛇曾经占据一个突出的地位。2.中国的蛇图腾崇拜蛇图腾崇拜在我国原始社会中也同样存在。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发现有蛙、鸟的图像;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还有蛇的图像;从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也看到有人头、鸟兽的图像,这些图像有些可能就是当时的氏族图腾。有趣的是,传说中的汉族祖先,亦有不少是蛇的化身。据《列子》中记载:“疱牺氏、女蜗氏、神龙(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山海经》里有“共工氏蛇身朱发”之说。在伏羲部落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赤龙氏、青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等11个氏族,它们可能是以各种蛇为其图腾的氏族。在上古时期人们信仰蛇神,尊蛇为始祖神,这在很多上古创世神话传说中都有所体现。《楚辞天问》载“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为“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七化”,其子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亦云“伏羲鳞生,女娲蛇躯”将女娲当作象征女阴的蟠蛇图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系谱》载“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拾遗记》卷二又载“蛇身之深,即羲皇也”将伏羲当作象征雷电的“两头蛇”图腾。相传伏羲也认为自己受胎是自己的母性始祖与蛇接触的结果,认蛇为自己的始祖,自称是蛇的后裔;据《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上古时期人们还把五帝之首的黄帝轩辕氏认为是象征云气的“四蛇相绕”图腾等,诸如此类关于蛇的美好形象的记载比比皆是,说明上古时期蛇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而倍受崇拜。这是人们对于自身的繁衍充满着极大的神秘感和不解,给蛇赋予女色的象征意义。人们也观察到了蛇其外形与男性的生殖器相似,从而生成“蛇——性”文化,以蛇为性的象征是带有世界性的原始观念。“蛇图腾崇拜”便成了在生殖崇拜和性文化的融合下形成一种原始崇拜,将其视为神灵与龟合为“四灵”之一的“玄武”。三 中国蛇文化的内容
1蛙蛇之争
蛇与蛙这两个动物,当它们被引入到文化之初,古人就使它们成为死对头。当然这也符合自然界中蛇蛙的现实生活的,因为蛇是蛙的天敌。月蚀对于古人来说是件大事,是令古人震惊的自然现象,为了探解这一自然之迷,古人就把蛇与蛙附会上去了。蛙就成了凶神。民间把月中的黑影叫做蟾,也叫兔。《太平御览》卷九零七引《典略》:“兔者,明月之精。”又卷九四九引张衡《灵宪》:“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娥窃之以奔月。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月蚀,就是蟾蜍吞月(也有天狗吞月之说,月蚀时人们则敲锣打鼓,以惊走天狗),为了拯救月亮,杀退凶神,人们自然而然想到蟾蜍的天敌蛇,于是人们就有解救月亮出厄运的办法,即中秋祭月。民间称祭月为完月,意思是给月亮消灾,让它完满无缺。中秋月饼的做法就体现了这一点。其中大月饼顶上用面塑造一蛙,周围盘一蛇,蛇头正对蛙,有消灾意。这一形态,后来发生了派生、演变和变异,产生了一母多子型,意义上也发生了变化。如河湟地区有些妇女,在大月饼中心做一蟠桃图案,然后捏制一条鳞甲斑斑的长蛇,蛇头正对蟠桃,通过献月,祈求生一个福寿双全的儿子。有些农业区的藏族妇女,在月饼中心面设计三个宝塔图案,周围为十八朵艳花,意即十八罗汉庆三宝。有的妇女在月饼中心捏塑一个寿字,周围作五朵艳花图案,象征着“五福捧寿”。有些妇女精心加工成松、竹、梅三种植物图案,均匀分布在大月饼面上,以“岁寒三友”来显示自己的节操。真是妙夺天工,心灵手巧。⑺具有宗教意味的西藏石雕石“蛙与蛇”,也有同样的含义,一只蛙周围数条蛇围之,上面的经文有祈祷莲花师之意,⑻实质也是消灾免难之愿。
2. 蛇鸟之争
民间传说,蛇吸食鸟时,头对着天空中的飞鸟,吐着芯,而空中的鸟便飘落下来,羽毛纷落,鸟儿直落入蛇口。代表华夏民族图腾的龙凤,实际上就是这一形态,所谓“龙凤呈祥”,恰恰是龙凤(蛇鸟)斗。这一文化因子,不仅出现在殿堂庙宇的梁柱雕刻上,它在后世的官职礼服的定制上有影响。例如明代皇宫中的蔽膝、翟衣,宋代皇后的礼服等,其领、袖、襟、裾或沿边地方都绘有龙,而其它地方全都是鸟儿,形成蛇围鸟之势,造成平衡,既威严,又符合阴阳统一。⑼苗族的芦笙杆,是蛇鸟斗最形象的表现,柱顶立一大鸟,颜色鲜艳,一条双角龙蛇从上至下盘绕在柱子上,龙头回望着顶端的大鸟,显得贪婪不已。⑽《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 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名曰 兹。”《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疆,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等形象的记载都是这一生态现象的反映。睢景臣散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中有“红曲连打着个毕月鸟。”的句子。古时皇帝出行,要打日月旗。散曲中的毕月鸟就是神话中太阳里的金乌三足鸟。这红圈,是一条首尾相连的蛇。神话中是否有这样的蛇呢?《山海经·海外西经》:“轩辕国……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首尾交上。”首尾相交的蛇,自然是一个圈。如果这个推论能够站得住脚,那么甲骨文中的日字中间的一点并非是太阳黑子,乃是三足鸟,周围的圆圈即是蛇。后来,龙凤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皇帝称为龙,皇后称为凤,美化到了极点。将皇帝之死称谓“鼎湖龙去”。⑾因此人见龙则大吉。《周易》乾卦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比喻“圣人”有德而登王位。
3.蛇牛之争
蛇牛斗争在实际中是存在的。如果蛇和牛在野外狭路相遇,双方就发起神威对峙起来,如果牛胜了,便将蛇从鼻孔吸入,嚼食,传说牛劲就会大增;如果蛇胜了,则牛当场会死亡,蛇的力量将会大增。蛇牛斗的场面是令人惊惧的,多为牧童们亲见。反映在文化中,主要是一种图腾战,即以炎帝、蚩尤、夸父等为代表的牛图腾和以黄帝为代表的蛇图腾之间旷日持久的系列战。⑿在这种系列战中,“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是上古各民族之间的基本关系。”⒀
4.蛇人斗
人与蛇在长期的相处斗争中,既受到来自蛇残酷的攻击和造成灾难的时候,相应地也有取胜的时候,其中古人饰蛇,就是令人骄傲的一点。据说今天印度和非洲的一些民族和部落中仍有饰蛇的习俗。古人饰蛇的习俗尽管时代先后可能不一致,但这一风俗的流传范围是极广的。后人的耳坠可能就由这一习俗演变而来(或受到这一习俗的影响)。《山海经》中直接写到了许多饰蛇者,如夸父、雨师妾、胡余神、于儿神等等,这些神大都两耳饰蛇,双手也擎蛇。既有人蛇搏斗的影子,也有饰蛇风俗的表现,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盛,饰蛇这一文化因子又有了另外的天下,推广到另一个领域,而且影响力极度膨胀。北京著名的东岳庙内的娘娘殿中有九位子孙娘娘分为左中右三组,其中中间一组右边的眼光娘娘的头饰为一条双头蛇,两蛇头垂下,于两耳处各向外伸出,吐下一串穗子。⒁密宗经《尊胜佛顶修瑜伽注仪轨》中云“西南门南,西方水天神,被甲头上蛇头,手把龙索。”《顶轮王大曼荼罗灌顶仪轨》云,“加野纥里缚大明王”其形状“鼻如猿猴,以蛇庄严璎珞”另一位“无能胜忿怒王”,则以“虎皮为裙,蟒蛇为耳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为《摄无碍大悲尽大陀罗尼曼荼罗仪轨》中的“军荼利”形象:“白莲承两足,十二蛇围绕,两蛇在颈垂,二蛇绕两膊。八蛇绕八臂,甚大怖畏相。”此时的神像,借助于蛇使他的形象更加恐怖,以达到镇慑人的心灵的作用。然而,饰蛇在后世的普及化最广的当在古代官服上。古代官职的分级不仅在官服官帽的质地色彩上,更主要的是其官帽造型和官服图案上。龙袍惟皇帝穿用,宰相一级则穿用蟒袍,分级是非常明确的。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中对“蟒袍”作了诠释:“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正统初,始以赏虏酋。弘治中,阁臣刘健、李东阳等俱拜大红蟒前之赐,辅弼得蟒衣自此始。”《续通志·器服略》:“独锦衣卫堂上官,大红蟒前,亦以赐宰辅及虏酋。”《明史·舆服志》也载:“阁臣赐蟒,始于治刘健、李东阳。”可见蟒袍也不是随便人可以穿用的。龙袍与蟒袍除了龙的数量不等外,色彩也不一样。《清通志·器服志》记载:“皇帝龙袍,包明黄,领、袖俱石青色金缘,绣化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主水。裾左右开。”官职越小,官服的色彩和图案越单纯、简单。《皇朝礼器图式》载:“皇子蟒袍用金黄色,片金缘,通绣九蟒,裾四开,其形制达于宗室,民公用蓝及石青诸色,通绣九蟒,皆四爪,曾赐五爪蟒缎者亦得用之。侯以下至文武三品、郡君额驸,奉国将军以上,一等侍卫同。文品四,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绣八蟒,皆四爪。武四、五、六品,文五、六品,奉恩将军及县君额附,二等侍卫以下皆同。文七品则通绣五蟒,亦四爪。武七、八、九品及未入流者皆同。”官职官服的分级,好象表示天子就是蛇王。龙袍着身,就为皇帝;官吏伏法时,脱去官服,摘下官帽,就为平民,可定刑行刑,其含义是深远的。
蛇是穴居冬眠动物。《易· 辞》:“龙蛇之蜇,以存身也。”这是因为蛇是冷血动物,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它便会死去;而气温升高时,它又复生。所以说蛇蜇是为了存身。古人对蛇生活习性的了解是非常清楚的。冬眠是蛇文化建构的第五个质点。民间俗语:“二月二,龙抬头。”是指到农历二月二(即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蜇),天气开始转暖,气温上升,青草要发芽,蛇也渡过了漫长的冬眠期,又得到了复生。民间传说,二月间的蛇,精力最旺,行走如飞,且直从草尖上飞过。可见蛇经过冬眠的休息,养精蓄锐,体力达到为一年中的最佳状态。如此分析,不难看出,蛇的生死,与太阳有密切关系。这一因子在后世文化中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蛇对太阳的追求,夸父追日中的擎蛇即为一例,双龙戏珠,就是一个特例。民间社火表演中,往往有青黄两条龙,在不懈地翻滚着奋力追逐那个象征着太阳的红球,其实质就是追求阳光,是对生的无限渴求,对死的畏惧。青海民间社火的演出是有时间的,一般在春节后十一天时才“开演关”,直到元霄节。再到二月二时特意复演,因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往往要把龙请到泉水边让它吃水(民间叫饮水),以求它主宰今年风调雨顺,庄稼有成。这个时间,恰好也是蛇即将复苏还没有复苏的时候。我国四大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从文化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也许是牵强吧)白蛇曾不懈地追求许仙(是太阳的化身),而代表恶势力的法海则千方百计地要拆散他们,其文化意蕴即是防止蛇复苏后再来害人,当然这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其本意应为法海是正义的,而白蛇是妖、害的化身。蛇有蜕皮的生理现象,《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人都会变化,一变变出千千万万、万万千千的孙悟空、哪吒。这些想象,也许就来自动物蜕皮的灵感。
通观蛇文化的前前后后,虽然其表现形式多样,但其生成基本上就是以上几种质点的交互发展。比如“夸父追日”,即有饰蛇的质点,也有蛇追日求生的质点,其中还有“虹--蛇”观等信仰因素。在整个蛇文化的发展演变中,有两个特点是不容忽视的。第一,蛇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与交流的产物,没有一种文化形态是不吸收其它民族文化而孤立地纯属于某一民族。这种相互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形态和多异文。第二,本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的审美观念或审美观念发生变化,往往会使一个故事形态发生善恶对变,因地方而发生变通性和变异性。总之,蛇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它,研究它,探讨它对中国人生活方方面面和深度广度的影响,对于促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将大有裨益。

个人认为,没什么影响,还是每天还会那样过

  • 蛇文化对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影响
    答:可以说,在一切动物崇拜里面,对蛇的崇拜是最广泛的,在大多数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中,蛇曾经占据一个突出的地位。2.中国的蛇图腾崇拜蛇图腾崇拜在我国原始社会中也同样存在。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发现有蛙、鸟的图像;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还有蛇的图像;从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也看到有人头、鸟兽的图像,这些图像有些可能就...
  • 蛇王节是如何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影响的民俗活动的?
    答:自1991年起,每年8月,南平市樟湖镇举办盛大的"崇蛇"文化节,这一活动不仅弘扬了历史悠久的闽越文化,还对当地经济起到了振兴作用。1995年,象征蛇文化的重要场所——蛇王庙(福庆堂)被列为南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此,"崇蛇"活动正式升级为"樟湖镇蛇文化节"。1998年,樟湖蛇文化节被列入"大武夷旅...
  • 古代文明为什么崇拜蛇
    答:在中国文化中,蛇和龟是长寿的象征。蛇还是财富的象征,蛇有自己的地下王国,里面有无数宝藏,所以想发财致富的人必须到蛇庙中去虔诚祈祷。蛇的第四个正面象征意义是医药和医业。中国民间有蛇能识别药草的能力。 二、从各个地区分析 (一)非洲 古埃及人信奉蛇神,而且时间长。在古埃及,每位法老的前额都有眼镜蛇的...
  • 蛇的含义和象征
    答:3. 智慧创富:在一些南亚和南美文化中,蛇代表着水神、创造神和富饶神。例如,在印度教中,眼镜蛇形的“纳卡”被视为水神、富饶之神和生殖之神。而在玛雅文化中,主神“坎查卡特尔”是一条蛇,掌管雨水、农业和文化。4. 文化与神话中蛇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文化中,蛇的象征意义通常与原始的生命力...
  • 蛇的文化象征意义
    答:1. 先祖图腾:在古代,蛇作为一种受到尊崇和崇拜的生物,其形象在中国文化中转化为龙,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被视为蛇身之神,其形象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广泛流传,如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龙”字,以及汉代石刻画像和砖画中的伏羲、女娲交尾像。2. 王权护神:古埃及将蛇视为王权的...
  • 为什么蛇族一直是我们中华人民的一大害处之一呢
    答:在某些部落中,氏族成员坚决不吃作为本氏族图腾的那种动物,其所以如此,显然也是受到图腾崇拜观念的影响。 在原始部落中,以蛇作为图腾的氏族也很普遍。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记载,在美洲印第安人里面,就有9个部落中有蛇氏族,有的甚至以响尾蛇作为氏族的图腾。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这样,特别...
  • 十二生肖的文化意义和作用
    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这些动物标志不仅用于标识年份,而且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每个生肖都代表着特定的年份,人们会根据生肖来庆祝新年,例如猴年可能会出现与猴子相关的活动和艺术作品。十二生肖不仅是文化活动的...
  • 蛇在中国文化里都有什么寓意?
    答:蛇的寓意有很多,蛇一般被寓意为幸运、吉祥和神圣,狡猾阴冷,神秘莫测、长寿、智慧等。蛇的第一个象征意义:幸运、吉祥和神圣 有些地方认为家里有了家蛇是吉兆。古埃及人们认为蛇是君主的保护神,法老用黄金和宝石塑造了眼镜蛇的形象,并饰进皇冠,作为皇权的徽记。而欧洲国家公元前的时候有国家使节把...
  • 蛇的文化趣谈
    答:蛇的第三个象征意义是莫测。 蛇没有脚却可以爬行,又往往来无影响去无踪,显得很神秘。神秘导致人们对蛇的崇拜。上古人们对蛇的危害和威胁无能为力,为了笼络蛇使是施恩于人,人们把它当作神来敬仰和崇拜。由神秘而带来的是种种禁忌。我国各地各民族都有各种蛇的禁忌。如忌说“蛇无脚”,害怕蛇真...
  • 蛇的含义和象征
    答:无论是提高自身的阳刚权威,或在环绕地球母爱时尚的美国本地人的蛇象征,是备受推崇的; 在仪式中用来调用尖锐焦点和重要影响的元素。 在古老的凯尔特人是极其自然的睿智也和这个宏伟的生物行为和生命周期接近蛇的象征。从凯尔特人的角度来看,蛇是秘密知识,狡猾和变革的象征。此外,蛇凯尔特人的象征来自对欧洲毒蛇(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