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让女人认字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2
古代开始识字是什么时候

古代的儿童六、七岁左右就要去读私塾了。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识字之后便开始进行诵读训练,即大量诵读经典之作,熟练之后再由老师讲义,古代叫“开讲”。古今神童的标准大不相同,古时候就有神童,但标准要高得多,《三字经》上对神童的描写是“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做正字”。古代的儿童只要读了一年私塾,六、七岁过识字关是很正常的,七、八岁能吟诗作赋才是神童,而不象我们现在,六、七岁的儿童能识字阅读竟被称为“神童”,真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古代的识字教育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地了解一下古代所采用的识字教材,就能发现其中奥秘所在。从周朝的《史籀篇》、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西汉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唐朝的《蒙学》、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的《龙文鞭影》、清代的《小学韵语》等,中国的识字教材有十几种,上下约2600年的历史,都是遵循了以下几个规律: 1、音韵定位:以上教材全部都是韵语成文。古人早就认识到汉字在声音方面的特点就是一字一音,每个音都有一个韵。正因为汉字有韵,决定了汉字能够排列整齐,平仄押韵。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语言文字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这里面汉字的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韵几乎无法开启中国古文化教育的大门。所以从小培养儿童对韵的语感,是学习汉字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古代童蒙教材几乎都是韵语的原因。古人用韵还有第二个原因,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韵语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记忆方法,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历史就是靠诗歌这种韵语的形式流传下来的。 2、四字一句:识字教材一般都是四字,个别也有三字,上面提到的10种权威的识字教材,有9种都是四字一句,只有《三字经》是三字一句。为什么用四字一句,这是很有讲究的。儿童学语的过程是个训练发声的过程,因其控制声音的肌肉不发达,所以一次读的音节一般不超过四个。实验证明六七岁儿童读五个以上的音节和读四个以下的音节,其语句的完整性大不一样,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四字一句符合汉字组词的习惯。受平仄押韵的影响,汉字组词大多按几何级数增长。早期汉字一字一词,随着语言的发展,两字一词的复合词越来越多,如上下、左右、黑白、前进、后退、道理、光明,再发展下去则是以四字一词的复合词为多。《中国成语大词典》收录的都是这一类的词,这也是中国语言的精华。 3、文涵百科:翻开古代的识字教材,都是按儿童应当掌握的知识来编写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主要是天文、地理、人伦、道德、历史、农耕、祭祀、教育等,让儿童在学字的过程中就能学到终生受益的知识。学字有三个境界,其一是就字学字,这就好比用字典学字;其二是既学字又学句,这就好比用文章学字;其三是学字、学句又学知,这是古人学字的最高境界。从形式上可以看出古人识字也是随课文识字,但是古人的随文识字和我们今天的随文分散识字截然不同,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第四个规律,也是我们最难做到的一个规律。 4、集中识字、字不重复:现代语言教材无效重复占90%以上,古人恰恰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独辟蹊径。前面提到的“三百千”,其中《三字经》共1616字,《百家姓》共576个字,《千字文》共1000个字,“三百千”合起来共有汉字3192个,但不重复使用的字约2200个,生字占全部字数的70%,这么大密度的生字量,现代语言教材是望尘莫及的。当我们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去研究以上的古代识字教材和古人的识字教学方法时,会发现它们是非常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首先是教材。古人早就发现汉字像一盘散乱的珍珠,一个字一个词学习是非常笨拙的,必须用义理这根线将散乱的珍珠穿成串才好学。在形式上必须做到八字成韵,四字组词,两字分节,单字定声。这样每个汉字就会在特有的音流、形流和义流中固定下来。心理学证明,当无意义的识记材料按音节韵律排列后,记忆效率至少能提高10倍以上,如果再加上义理,记忆效率就更高。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诀窍。再看教法。儿童识记的特点是先整体输入,后逐步细化。古人很早就悟出了这一点,他们先利用儿童形象记忆强的特点,把几千字的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这时儿童对字形的感知已有了六七成,稍加训读,即可分句组词,单个指认。这种文——句——词——字的顺序显然是从整体走向分散,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现代识字教学中的字——词——句——文的顺序则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符合成人抽象思维的特点。 实践证明,古人的识字方法有独到之处,相当高明,也非常合理,儿童学起来轻松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必须要认识一定数量的字才能开始读和写。所以历代识字教学大多主张先集中识字,然后再读书。编写识字课本《文字蒙求》的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可读书。”崔学古在《幼训》里也说:“凡训蒙勿轻易教书。识字至千字外,方用后法教书。”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集中识字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前人在识字教学中第一步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儿童集中地认识两千来字,然后才渐渐教他们读书。在这个集中识字的阶段,以教会儿童认字为主,至于每个字怎样讲,要求很低,怎样用,可以说完全不要求。这期间也开始教儿童写字,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一致,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这是传统的集中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林成滔先生在《字里乾坤》中也说:“汉语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单音词为基础的二次构词法为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识字教育没必要像拼音文字那样,分散开来用较长的时间去进行,而最好在短期内集中突击完成。” 所以古人让儿童集中学习约2000汉字,然后再教读书,这里面是含有深刻的教育思想的。

  一般认为缠足始于五代,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窅娘,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
  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
  宋代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有所区别。据史籍记载,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目前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后,他们本来不缠足,但并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相反还持赞赏的态度。这样,使得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特别是南方江浙、岭南地区。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明末张献忠进占四川时,大刖妇女小脚,及至堆积成山,名曰金莲峰,可见四川地区妇女缠足之盛。这时期,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

从商朝时期创立文字开始,一直到清朝,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女性能够读书识字,只不过,相对于男性而言,人数偏少罢了。并不是说有的朝代一个女性都不识字。也不是说一定要指定到某一个朝代,才会让女性读书识字。

  • 中国古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让女人认字的?
    答:从商朝时期创立文字开始,一直到清朝,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女性能够读书识字,只不过,相对于男性而言,人数偏少罢了。并不是说有的朝代一个女性都不识字。也不是说一定要指定到某一个朝代,才会让女性读书识字。
  • 认字出处是什么意思
    答:认字,汉语词语,读音是rèn zì,意思是辩认,认识文字。出处 《红楼梦》第三回:“只是有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偶一玩笑,却都有个尽让的。”巴金《春》七:“爹爹天天教我认字。”沈从文《从文自传·我的家庭》:“我的教育得于母亲的不少,她告我认...
  • 古代没有“拼音”,人们如何“识字”?老祖宗的方法不得不佩服
    答:根据史料记载,中国最开始出现拼音运动,是在清朝末年民国时期,也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后,梁启超等人才发起了“切音字”运动,而“切音字”也就是汉字拼音的雏形。中国第一个创造拼音文字的人,是卢戆章,他曾经编写了《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还有《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首次用切音字拼写官话。正式的...
  • 在古代盛世的时候,老百姓文化水平怎么样,认得基本的字吗?
    答:盛世的时候男子一般都是会读书认字的,女子就不一定了。太平盛世的时候老百姓的生活一般是比较好的,至少吃饱穿暖不是问题,甚至手里还有点闲钱,人们不必每日挣扎在温饱线,开始对精神文化有点追求。这时一般的人们都会送自己家的男孩子去私塾读书,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四书五经能够在科举中高中,从此摆脱...
  • 古代开始识字是什么时候
    答:古代的儿童六、七岁左右就要去读私塾了。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识字之后便开始进行诵读训练,即大量诵读经典之作,熟练之后再由老师...
  • 为什么王熙凤不识字
    答:所以说她“不识字”。到康熙二十三年她已经很通汉学了,写诗开篇用“一夜北风起”??就深得古体乐府诗的三味。王熙凤被写成不识字,而红楼梦里坚决不写“三寸金莲”。都是为了启发读者的思考。让读者在疑惑中,进一步研究其中必然有“真事隐去”。总之,书中一切不合乎常理令人费解的地方,都是为了启发...
  • 古代太监不允许识字,为什么又能宣读圣旨?他们认字吗?
    答:这样的太监是比较要认字,而且让皇上信任,才能宣读圣旨。当然,就像明月先生写的那样,这些人在获得巨大财富和权力后,身体残缺的他们总是会产生变态的心理,可是这群人没有后代,所以我们看到的历史中没有那个太监要做皇帝的,同样皇帝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相比大臣,皇帝更信任太监。
  • 第一个女状元傅善祥,古代唯一的女状元傅善祥结局是怎样的?
    答:但就在对女子诸多成见的古代,却曾有一位文采斐然的女状元,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傅善祥。 科举制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真正成型发扬是在唐朝。也正是因为这个制度,为各朝各代输送了无数的人才。然而即便有了这样可以直接从平民之中选拔人才的制度,却依旧与女子没什么关系。古代一直奉行“女子无才...
  • 古代人怎样认字
    答: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而有了拼音认字那是在清朝末年去了,汉语的有自己的拼音的,当你到开字典你就会看见象 日文的 字 就是了 参考资料:baidu ...
  • 古代女子生活
    答:总的看来,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观念是主张女子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的,而且赞赏女子有文化修养、有才学。事实上,一般士大夫家庭、书香门第的女子大多从小读书,许多市民、商贾人家同样让女儿认字学习,一些高门大户的姬妾甚至婢女也被要求学书学算。所以古代妇女有文化者比比皆是,倡优、妾婢、尼姑、女道士等女性中也常有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