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烽火的作用及不同点燃方式所传达的信息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0
传达信息的方式(古代的、现代的)

古代信息传递:
1、信笺 信笺指信纸。“花笺”是一种小篇的用华贵纸张制成,并饰有花纹的信纸。古时著名的花笺很多,有五色笺,锦色笺,百韵笺,凤尾笺等。或出之于吴,或出之于巴蜀。最著名的是蜀笺中的薛涛笺。
2、信封,我国最早的信封是用木板制成的。秦汉时,公私书信大多是写在竹简或木笺上,然后用两块刻成鲤鱼形的木板,作为一底一盖,将笺牍夹在中间。这种木板可算是历史上最早的信封。到了唐代,自贞观年开始,就用朝鲜厚茧纸制信封,形若鲤鱼,两面俱画鳞甲,腹中可以藏书,名曰“鲤鱼函”。
3、信使,古代称使者为“信”或“使”,合之为信使。如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相传三国吴人葛玄与河伯书信往还,令鲤鱼充信使。相传大雁也传书,因此,也称信使为“鸿雁”。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有诗曰:“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现代信息传递:
1、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
2、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BP机(已淘汰),移动电话,收音机。
3、数字通讯传输,最熟悉的,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
4、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

扩展资料:
有线通讯传递信息的内容:
1、传输内容:有线电话,有线电报,有线传真等。
2、调制方式:基带传输、调制传输。
3、传输信号特征:数字通信、模拟通信。
4、传送信号的复用方式: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码分复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信息传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有线通讯

用狼粪是因为狼粪的烟聚而不散、直冲云霄,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看见。湿的柴草烟倒是大,可惜飞不高。

  周朝的疆土在现在的陕西岐山一带,因为大力发展农业,国家逐渐富裕兴旺起来。当时西邻的戎狄,时常来侵扰和抢掠,为了抵御戎狄的侵犯,必须有迅速灵活的通信手段。于是,周朝在边疆一带,设置了很多烽火台,这些烽火台是用石头砌成的方形台子,高出地面约7 米,每个烽火台相隔5里左右,台台相望。平时台上堆满柴草和狼粪干,由士兵昼夜看守。一旦遇有紧急军情,夜间举火,就是点燃柴草;白天举烟,就是点燃狼粪。狼粪燃烧时黑烟直上,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见,所以烽火台又称狼烟台。根据敌情的不同,还可用不同的举火放烟方式。如敌人在500 人以下时,放一道烽火,在500 人以上时,放二道烽火等。这样,每当一个台“报警”,邻近的台看见之后,马上也放烽火,一台接一台把消息迅速传到远处。军队见到那熊熊火光和滚滚浓烟,会立即整鞍备马,准备迎击。即使把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京都,也不过一天的时间。而如果用快马报信则慢得多。

  http://ebook.mumayi.net/9/gljx/ts009029.pdf

  汉代边塞将敌情分为五品:
  第一品,敌十人以下在塞外者;
  第二品,敌十人以上在塞外,或一人以上、五百人以下入塞者;
  第三品,敌千人以上入塞,或五百人以上、千人以下攻亭障者;
  第四品,敌千人以上攻这障者;
  第五品,敌已据守亭下障城者。
  (2)蓬火信号。与上述敌情分品相应,蓬火信号亦随之对应地分为五级:
  第一级,昼举一蓬,夜举一苣火,毋燔薪;
  第二级,昼举二蓬,夜举二苣火,燔一积薪;
  第三级,昼举三蓬,夜举三苣火,燔二积薪;
  第四级,昼举三蓬,夜举三苣火,燔三积薪;
  第五级,昼举亭上蓬,夜举离合火。
  蓬,以缯布制作,白天有敌情,在烽火台下用桔槔或辘轳升起,使后方传递烽见而知之; 苣火是用柴草堆积,夜间有敌情,则在烽火台旁点火燃烧,白天可见烟起;夜间有敌情,则 将苣薪插在烽火台上的木橛上点燃(敦煌是用芦苇捆成直径约20厘米粗的苣束),同时在烽 火台下也燃烧一定堆数的积薪,以便后方望见火光而伟烽。唯有“亭上蓬”和“离合火”分 别为危急信号。当敌人已占领烽火 台下的障城,烽火台受到直接攻击时,白天则在烽火台 上挂起布蓬,夜间则在烽火台上举离合火。离合火,据推测是举起两个火 把,频作分合以 示紧急 。

  2、蓬火传递速度
  汉代蓬火制度中有受付应和的有关规定,要求及时受会,迅速递传。根据研究所得,汉代 蓬火一汉时约行九十九汉里,西汉用十八时一昼夜制,那么一昼夜当行一千七百八十二以里 。陈梦家先生推算一汉里约为2325米。折算为今制(昼夜24小时,一里500米)则一昼夜当 行一千一百五十八里,每小时行四十八里。在没有飞机、电话、电报的西汉时代,其传递更 快。
  3、应变、善后与保密
  除前述内容之外,还规定了其他的就变措施。例如除烽火台的报警外,候官、尉吏还要将 敌人人数和到达部位立即上报尉府。遇大风降雨不能施放蓬火、或与邻烽过远,所发信号不 易被发现者,皆需急驰传告邻烽及都尉府。境内屯田官吏亦应随时注意烽警措施等等。总之 制度相当完备。
  《蓬火品约》属于军事机密,古代又有相应 的保密规定,不准泄露。所谓放烽多少,具 有式文。其事隐秘,不可具引“故后世知之无多”。
  4、天田验迹
  汉代在长城外侧挖出壕沟,与长城并行,沟内填土布沙,谓之天田。夜间若有贼人偷入或逃出,会在天田内留下足迹。天明验之,可知其人数多少及出入方向上报尉府、郡府 ,以供首脑机关采取相应措施。但天田验迹的意义,主要在于为事后的补救提供参考,尤其 是为境内的治安和肃奸提供参考。北朝隋唐时期的“土河”制度大约就是汉代塞外天田制度 的变用。
  敦煌长城沿经的烽燧及其相关的设施与制度,随着长城的废弃而罢废。但郡境辐射四出的警 烽系统,则被后世所继承。其中线路及烽点会随着本郡周边军事形势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但 这种“警烽”设置却一直保留到清朝末年。

  http://www.chinagreatwall.org/detail/news_detail.jsp?info_id=1100052894&cust_id=greatwall

  6、对《塞上烽火品约》(F16:1——17)册的研究:

  该册 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侯官遗址编号第16号房址内。共有17枚简。[27]初师宾在《居延烽火考述》中将居延汉简烽火文书分为四类,分别是督行烽火的诏檄类——“督烽”、“报烽”书,烽火戍务记录——“烽火出入时”、“出入界课”等,烽火司法文书——烽火“举”、“劾状”、“推辟案”等,烽火律令章程——“烽火品约”等。该册为“烽火品约”。文章对“烽火品约”的书写格式、时代等都有详尽的考证。这些简的形制分:扎、两行、版等数种,书式以分条书写为主,每条之前加“●”号,每简书写一条。只有个别的不加“●”,每简并列写两条内容。从时代上看,为东汉建武年间。前12条为“品”,都是燔举烽火的具体规定,包括敌情的各种地点、时间、人数、形式,和相应的不动烽号、数量、组合共三十种。 后四条。是不便设置品级的一般性规定,或属特殊情况,适用于各塞,是为“约”。该《烽火品约》册为迄今所见同类文书中唯一完整的文书,是一份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品约既然规定了:烽、表、烟、火、积薪五类,那么实际情况也就职能如此,而不能或多或少于这个数目,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从品约具有“法‘的意义上说的。基于同样的原因,对烽号、组合及赋予的信息含义加以规范,例如:烽号有主次之别与职能上的分工,烽号组合的的不重复性,塞防各部位各设立烽火标志,举升烽火的的次序,烽号昼、夜的转换等,在这册文书中都有充分的反映,揭示出汉代烽火技艺的许多前所不知的奥秘。此外,制定品约还必须考虑敌人侵扰的方式、特点,边塞对敌作战的方针,以及己方的军事势力、地理位置等因素,这些在册中也遗留下明显的痕迹。譬如各个塞隧地点在册文的出现及不同的对待,实际上就是它们在军事防务上的不同地位。3简中首次提供甲渠塞在伊肯河东岸还有另一道塞防。汉代边塞的基本战斗集团是都尉,可制定烽火品约的最低级别也属都尉。该品约适用于其下属的殄北、甲渠、三十井三塞和居延地区的民政、农官系统,而它们无权制定。边塞都尉数目不等,郡太守必然有高一级的烽品加以统调,而全国亦当有统一的条例、规定。各区域之内的烽品,因时代、地域的不同,可能有一定的差异。但各烽品之间必须基本划一,具备“共同语言”。否则,烽火就不可能迅速无误地传远,并互相交流信息。烽品是烽燧系统必备的机密文件。严格控制了发放数量和范围,故出土数量甚少。掌握烽品条文可能主要是官吏的事,一般隧卒则靠官吏教习,或背诵记忆。隧卒们大都文化程度低,诵记“约”文尚可,熟记“品”的条文就比较困难。关于汉代烽火信号,初师宾认为,应有五类:烽、表、烟、苣火、积薪五类;细分之,每类又包括若干不同品种。烽是草编或木框架上蒙覆布帛的笼形物;表是布帛旗帜;烟是烟灶高 所升烟柱。以上三种主昼。苣火,乃举燃苇簌束火把,主夜。积薪为巨大草垛,昼燃视其浓烟,夜则熊熊大火,日夜兼用。故各具特点,绝不混淆。
  “烽火品约”册等的发现,引起烽号的再研究。据此册,烽、表纯属不同的两种信号,皆白日升举,此亦得到公认。文章对每类烽的具体形制、使用办法等也有详细的考述。文章通过该册的材料对边塞烽火的运用和传递有深入的研究,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烽品的烽号于烽号的组合、发现敌情与发出警报、烽火的方向、起止、受付,烽火的速度与隧次、通府、传言、平安火、内保制度,出界和塞次。
  文章对“烽火品约”册的研究及其相关的问题的研究是深入和全面的。
  吴 壬骧《汉代烽火制度探索》认为,前者如9——16等简,后者如1——8等简。汉代边塞烽火制度为汉代烽火制度之一种,由中央、郡、部都尉等三级逐级颁发。中央颁发者称“品”,郡、部都尉颁发者称“品”。郡的《烽火品约》,内容多根据中央的《烽火品》制订;部都尉的《烽火品约》,则根据其辖境范围、隶属单位和地望条件,补充规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因此各都尉府颁发之烽火品约,其内容具有很大的差别。吴文将品约中记载的根据敌情、敌人到达部位与具体的时间、信号列表进行了对应。文章对简册中出现的烽、表、灶(包括考古发掘的资料)、苣火等器具的形状、结构、使用规则,边塞塞防建筑亭、望楼、坞等也有考证。并通过“烽火品约”册归纳出了“汉代烽火制度”简表: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69#_ftnref4

  • 古代的烽火的作用及不同点燃方式所传达的信息是什么?
    答:蓬,以缯布制作,白天有敌情,在烽火台下用桔槔或辘轳升起,使后方传递烽见而知之; 苣火是用柴草堆积,夜间有敌情,则在烽火台旁点火燃烧,白天可见烟起;夜间有敌情,则 将苣薪插在烽火台上的木橛上点燃(敦煌是用芦苇捆成直径约20厘米粗的苣束),同时在烽 火台下也燃烧一定堆数的积薪,以便后方望见火光而伟烽。...
  • 古代人们用火以不同的方式来传递哪些信息
    答:唐朝以前用烽火来警报。唐朝燃一道烽火表示平安(故又称平安烟),2道烽火表示有敌人来犯,3道烽火表示军情万分紧急。
  • 古代用于点燃烟火传递信息叫什么
    答:烽火传信的具体操作方式是,当发现有敌情时,守边的士兵就会点燃烽火,烽火燃烧时产生的浓烟和火焰非常醒目,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不同的烽火燃烧方式还代表着不同的信息,例如单烟表示平安,双烟表示有敌情,三烟则表示敌军大规模进攻等。这种通信方式在古代非常实用,因为当时的信息传递手段相对落后,而...
  • 烽火台怎么传递信息
    答:在古代,烽火台是一种常见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在长距离内传递军事信息。烽火台一般建在高地或山顶等显眼的位置,以便能够观察到更远的地方。当敌人入侵时,士兵会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或狼烟,产生浓烟或火焰,从而将信息传递给远方的友军。烽火台的传递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不同的火焰形状、颜色或数量来...
  • 古代烽火的作用
    答:烽火,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讯息;古有周幽王为褒姒一笑,博烽火戏诸侯而失信于天下,导致周朝衰败的典故。概述 烽燧,军中之耳目,豫备之道,不可阙也。《史记...
  • 古代点燃烟火的高台
    答:烽火台的作用:1、传递警报和信息:当敌人接近或入侵时,烽火台可以通过点燃烽火来发出紧急警报,以提醒长城防守部队做好准备。同时,烽火台还可以用于传递军事和行政信息,通过点燃不同的火焰组合来传达不同的信息。2、联络通信:烽火台作为一系列相互连通的观测塔,可以实现各个防御点之间的快速联络和通信...
  • 古代点燃烟火传递信号的叫什么
    答:一旦发现敌情,守军就会点燃烽火,向其他烽火台传递消息,以此达到迅速传递警报,做好防御准备的目的。同时,通过烽火台的点燃数量和时间间隔,还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使得军队能够准确判断敌情。总的来说,烽火作为古代重要的通讯手段,为古代的军事防御和信息传递起到了关键作用。
  • 古代点烟火传递信息叫什么
    答:在古代,烽火传讯是一种常见的通讯方式,主要用于在远距离传递战争、灾害等紧急信息。这种方式主要利用烟火的高度和颜色变化来传达不同的信息。烽火台是古代烽火传讯的主要设施,通常建立在边疆、要塞和高山之上,以便能够观察到更远的地方。一旦发现敌情,士兵就会在烽火台上点燃柴草或狼烟,通过烟火的升腾和...
  • 古代点燃烟火传递信息的叫什么
    答:1、烽火台是一种古老的军事设施,通常用于在战争中传递信号。它们通常建在易于观察和通信的地方,如山顶或高地。2、在古代,当敌人来袭时,烽火台会被点燃,以发出警告信号。这种信号可以迅速地传递给其他烽火台,进而传递给整个防御系统。通过点燃不同数量和颜色的烟火,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如敌人的数量...
  • 在古代,烽火的作用是什么?
    答:在古代,烽火的作用是传递重要消息。烽火(the Beacon Tower),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