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是谁提出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7
谁提出微生物命名法?

卡尔·林奈
在生物学中,双名法是为生物命名的标准。正如“双”所说的,为每个物中命名的名字有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属名须大写,种加词则不能。在印刷时使用斜体。例如:''Homo sapiens''。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多次提到某一个属,除第一次提及时给出全写,在以后出现时可将属名缩写,但绝不能省略,例如 ''Homo sapiens''缩写为 ''H. sapiens''。在很少的一些情况下,由于一个物种已经广为人知,所以其缩写形式就约定成俗了。如在细菌中,''Escherichia coli''可以缩写成''E. coli''而不会引起误会。

名称来源

--------------------------------------------------------------------------------

属名通常使用拉丁文名词,如果引用其它语言的名词,则必须拉丁化。种加词大多为形容词,也可以为名词的所有格或为同位名词。当形容词作种加词时,要求其性、数、格与属名一致。例如板栗''Castanea millissima'' BL., ''Castanea'' 栗属(阴性、单数、第一格)。有时,名称也会来源于古希腊语,或者是本地语言,又或者是该物种发现者的姓名。事实上,分类学家通过各种途径来构造物种名称,比如说会开开玩笑或者是一语双关。然而,无论其来源如何,学名在语法上总是被看作拉丁文。因此,尽管生物学家不赞成,双名法名称有时又叫“拉丁文名”。称为“学名”似乎更恰当一些。请参阅生物学名常用拉丁文和希腊文词语。

使用双名法系统的价值

------

双名法系统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简便性和广泛性:

同样的名称在所有语言中通用, 避免了翻译的困难;

任何的一个物种都可以明确无误的由两个单词确定;

本系统已经在植物学 (始于 1753), 动物学 (始于 1758) 和 细菌学 (始于 1980)中广泛应用。

双名法命名的程序体现了其稳定性。特别的讲, 当一个种从一个属转到另一个属时 (比较常见的现象), 如果可能的话,种加词保留一致。类似的,如果原来的两个种合并时, 原来各自的种名保留为亚种名。

然而, 这样的稳定性不太绝对。基于分类上不同的观点,根据生物命名法规的名称修订或在分子系统学中的新发现,同一种生物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学名在流通(请参阅同物异名)。 不稳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命名应遵循优先原则。

规范植物 (包括 真菌, 蓝藻) / 栽培植物 / 动物 / 细菌 / 病毒的命名法规是不同的。例如, ICBN (植物)命名法规不允许重复名, 而 ICZN (动物)法规则允许(如:''Gallus gallus'')。 曾经建议用统一的BioCode来把几个命名法规替换, 但考虑到对系统发生树进行命名的PhyloCode而存在争议。

对双名制的扩展


动物的三名制命名法


在动物学中, 一个动物物种可以往下细分, 应用三名法来命名一个亚种 (有时叫做"race"), 例如新西兰的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跟其它地方的有所不同, 所以被归入一个亚种''Phalacrocorax carbo novaehollandiae''。 由于动物学仅使用一个种下分类阶元,所以不需要在亚种名前插入任何阶元指示符,人们也明白第三个名称就是亚种名。

植物学的种下划分


在植物学中, 一个物种可以向下分为亚种, 变种, 或者变型, 这跟动物学是不同的。种下名称必须跟在一个阶元限定词后面(例如 "subsp.")来指明所指的阶元类型, 这不会在动物学中出现。 一个植物种可能会有亚种(如 ''Pinus nigra'' subsp. ''salzmannii''),变种(如 ''Pinus nigra'' var. ''caramanica''), 还有亚种的变种(如 ''Pinus nigra'' subsp. ''salzmannii'' var. ''corsicana''),甚至是更为复杂的组合。

学名的著作者

有时在学名后面会看到跟着一个人名的缩写,甚至是日期。对于一个物种的完整引用不但包括了双名法名称,还包括描述、命名该物种的作者。学名需要斜体,但不得对作者的引用进行斜体印刷。在一篇文章中,对学名作者的引用通常仅需出现一次即可。作者引用在植物学和动物学中有不同的惯例, 这由植物国际命名法规和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分别确定。

植物学名作者引用


植物名作者的缩写形式由皇家植物园, Kew发布的标准索引为准; 在简要引用中,不需要包括发表日期。标准缩写可以在下面的网址找到国际植物名称索引, 作者查询页 。

所以, 在 '''''Pinus sylvestris'' L.中, 缩写 "L." 指卡尔·林奈; 在 ''Pinus koraiensis'' Siebold & Zucc. 中, Siebold 指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 、 Zucc. 指合作者Joseph Gerhard Zuccarini。

如果在某些情况下, 一个种移到了另一个属中, 原作者的名字用括号括起,修订人的名称跟在括号后。例如,美国红杉首先由David Don描述成''Taxodium sempervirens'' D. Don'''。 后来, Stephan Ladislaus Endlicher指出它和其他 ''Taxodium''不相似, 并将它转入新属, 发布了''新组合'' '''''Sequoia sempervirens'' (D. Don) Endl.。

在关注植物分类详细信息的文章(如植物分类专著), 还要加上发表地和时间, 但在像百科全书或其它非分类学著作中这样的做法很罕见。在上例中,完整的引用应为 ''Sequoia sempervirens'' (D. Don) Endl., Syn. Conif. 198 (1847)''', 意思是参阅于1847年出版的Endlicher的''Synopsis Coniferarum''的第198页。

动物学名作者引用



动物学名著只用作者的姓,而且必须给出全写而不得缩写,不写作者名字。如果有两位作者的姓相同,则加上其名字的首字母缩写。首次发表日期也应注明, 与作者间用逗号分隔。

例如'''''Balaena mysticetus'' Linnaeus, 1758, 也是由卡尔·林奈描述的, Linnaeus 的姓用全写给出,并注明了出版日期1758年。

如果一个种转入别的属,原著者和发表日期用括号括起,表示已经经过了修订, 但是修订者和修订日期不予列出。所以白额雁首次由Giovanni Antonio Scopoli描述为 ''Branta albifrons'' Scopoli, 1769'''。后来的研究发现它与雁属''Anser''的关系比与黑雁属''Branta''更近,因此被转入该属,现在引用的形式是'''''Anser albifrons'' (Scopoli, 1769)。

在正式的分类著作中, 应给出更为详尽的引用。原名和发表信息都要给出,例如 ''Branta albifrons'' Scopoli, 1769, Annus I Hist.-Nat. 69'''。

历史
卡尔·林奈发明了将物种根据其共同特点,按照科学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这是与双名制密切相关的。然而林奈并非发明双名法的人。早在林奈200年前的Bauhin兄弟就发明了这种方法。 他把这种方法普及开来。

脚注

植物学命名法规在1975年以前都适用于细菌。在1974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上通过了国际细菌命名法规, 但随后又被废弃。现行的国际细菌命名法规的官方"命名起始日期"是1980年1月1日。

卡尔·林奈
在生物学中,双名法是为生物命名的标准.正如“双”所说的,为每个物中命名的名字有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属名须大写,种加词则不能.在印刷时使用斜体.例如:''Homo sapiens''.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多次提到某一个属,除第一次提及时给出全写,在以后出现时可将属名缩写,但绝不能省略,例如 ''Homo sapiens''缩写为 ''H. sapiens''.在很少的一些情况下,由于一个物种已经广为人知,所以其缩写形式就约定成俗了.如在细菌中,''Escherichia coli''可以缩写成''E. coli''而不会引起误会.

列文虎克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罗伯特虎克是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
而巴斯德和柯赫则是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的微生物奠基人。

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有显微镜开始的,微生物学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形态学时期、生理学时期和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形态学时期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ck 1632-1732)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它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的显微镜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精巧、最优良的单式显微镜,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而且还把观察结果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其中有详细的描述,并配有准确的插图。1695年,安东·列文虎克把自己积累的大量结果汇集在《安东·列文虎克所发现的自然界秘密》一书里。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这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和德国的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3736.htm

路易·巴斯德,他还发明了“巴氏消毒法”。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

  巴斯德曾任里尔大学、巴黎师范大学教授和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在他的一生中,曾对同分异构现象、发酵、细菌培养和疫苗等研究取得重大成就,从而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被后人誉为“微生物学之父”。

  • 微生物之父是指
    答:1、微生物学之父是路易斯·巴斯德。2、路易斯·巴斯德(1821—1895)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开始研究,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
  • 微生物是谁提出的?
    答:列文虎克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罗伯特虎克是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而巴斯德和柯赫则是微生物生理学研究的微生物奠基人。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有显微镜开始的,微生物学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形态学时期、生理学时期和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形态学时期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
  • 微生物学之父是谁?
    答:1. 路易斯·巴斯德(1821-1895)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被誉为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他的工作与牛顿的经典力学相媲美,开创了微生物学领域,并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巴斯德的研究方法以“实践-理论-实践”为特点,他通过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被认为是19世纪最有成就...
  • 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是谁
    答:1、被世人称作“微生物学之父”的人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德。2、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他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世人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 微生物之父叫什么?
    答: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开始研究,他是一位科学巨人。成就 在医学上巴斯德强调医生要使用消毒法。向世界提出在手术中使用消毒法的约瑟夫·...
  • 谁知道微生物之父是谁
    答:巴斯德从化学研究转入生物学研究,发现微生物对酸的选择作用。在研究酒质变酸问题过程中,明确指出发酵是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的微生物会引起不同的发酵过程。改变了以往认为微生物是发酵的产物,发酵是一个纯粹的化学变化过程的错误观点。同时,巴斯德通过大量实验提出:环境、温度、pH值和基质的成分等因素的改变,以及有毒...
  • 简述微生物学各个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贡献。
    答: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2、证实了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3、将病原菌减毒,使其转变为疫苗。科赫:(1)发现了固体培养基,并建立通过了固体培养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2)用自创的方法分离了许多病原菌,如炭疽芽孢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3)提出了“科赫法则”;(4)创立了许多...
  • 微生物学之父是谁?
    答: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路易斯·巴斯德被世人称颂为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不仅是个理论上的天才,还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他于184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1856~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
  • 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科学家是( ) A.巴斯德 B.达尔文 C.孟德尔 D...
    答: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不符合题意.C、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
  • 生物工程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答:(1)创建发酵原理: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在1857年提出的“在化学上不同的发酵是由生理上不同的生物所引起的”重要论断,为发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发明纯种培养技术:1881年,德国细菌学家科赫发明了营养明胶上划线以分离细菌纯种的方法,后在助手夫人的建议下改用更实用的琼脂来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