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怎么入门?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我想学越剧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不知道你是哪里人,如果是吴语区的发音会准一点,吐字清晰、准确是很关键的。另外嗓子要好,最好有舞蹈功底,中国戏曲是歌舞并重的。还有越剧的中心在上海,要学当然最好到上海戏曲学校。北方听越剧的不多,更别说有越剧学校或剧团了。

学习越剧的方法(仅供参考) 第一,要素是肺活量,有了好的肺活量,唱什么都有底; 第二,是记旋律,一般优美点的小百花唱段比较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它的配乐也不是小歌班那种的笃腔,很有诗情画意; 第三,琢磨方言,尤其是偶老家嵊州那带的地方

一、“念白”在戏曲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全国共有三百六十多个地方剧种,它们之间主要区别是二个方面,一是语言,二是音乐。

音乐的主要成分就是唱腔,它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受语言的字调所制约。所以语言准确与否,语言风格的表达程度如何,就直接影响到演员的演唱风格和韵味是否浓厚。要唱好越剧,首先要解决语言问题。有些朋友越剧唱了若干年,可是越剧的许多基本字、韵还念不准,尽管有很好的嗓音和演唱技巧,可是,因为字不准,它的风味就大打折扣,甚至还会讲他(她)唱得不象越剧。 那么什么是“越剧舞台”语言呢?从定义上来讲:“越剧舞台语言是以嵊县、新昌的城关书面话为基础的;以四十年代越剧尺调时期舞台演出的‘越白’为代表的;有完整的声、韵、调,自成一种语音系统的语言。”

二、怎样学习和掌握越剧语言 大家知道,每一个字,即每一个音节,在由字头(声母)、字颈(介音)、字腹(韵母)、字尾(归尾)、字神(字调)某些因素组成的。如“唱腔”的“腔”字: 腔(qiang) 戏曲传统提法: q-字头 i-字颈 a-字腹 ng-字尾 --字神汉语拼音名称: 声母 介音 主韵母 归尾 声调 我们在唱念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毛病,如:字音无力、口齿松,往往就是字头没有“咬”紧,没有暴发力;字音太偏、太“虚”,往往是字腹不饱满,共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腔调太直、太硬,往往是某些字的字颈没有掌握好,没有在字头和字腹之间进行过渡;有的人唱腔收尾不准,尾音难听,这往往就是字尾收音时出了毛病。 如果说字咬不准,那肯定是在字的组成成份上出了毛病。了解和懂得越剧的拼音法,明确字的头、腹、尾,就为我们较快地改正毛病提供有利条件。比如在 宁波和舟山地 温州、丽水、台州地区,这些地区的方言和越剧语言距离比较大,—是:其中的不少方言无“入声”,即没有“喉塞音”,他们往往把“鸭”念成“啊”,把“塔”念成“他”。二是:“来彩”往往念成“拉差”(注:“来彩”韵是越剧的常用韵脚),“堂皇”念成’“道航”,“阳长”念成“摇撞”等。 金华地区:“阳长”韵和“堂皇”韵相混,会把“堂皇”念成“大华”(ddano、hhuano)。(字音的注音符号使用越剧拼音的专用符号) 再如绍兴和嵊县,是同—地区,但绍兴的字较直较硬,而嵊县的字调较软,曲度较大,所以语言差别除声母,韵母因素以外,字调也是个重要因素,所谓“南腔北调”,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嵊县的语言有什么特征呢?

(一)有曲度的字多,而且弯曲度大。 据统计,6000个常用字中,“阴平”和“阳平”的字调协占43%,这些字的调性是:阴平523,阳平312。如:陕北民歌《东方红》: 东方红, 太阳升。普通话: ---(高平调) \/- 其中:平声67% 降调67% 升调16% 越剧语音:∨∨∨(降升调) /∨∨ 其中:弯曲调83% 升调17% 正因为如此,难怪有的越剧老艺人,把这首陕北风味很浓的民歌也象“越歌”。
(二)语言婉转,音乐性强。 由于字调曲度大,所以嵊县人讲话一般都比较柔软,这样也就为越剧念白和唱腔那种缠绵、婉转,抒情的风格提供了语音基础。
(三)圆口形“鼻化尾”的字音比较多。 越剧的“团圆韵”收尾时不仅口腔和鼻腔同时共鸣,而且口型圆,张开度比较小。如,昔通话的“安”字,主韵母是“a”,口形张开,然后加—上鼻尾“n”。而越剧的“安”(on),主韵是“o”,口形圆,又较小,然后加上鼻尾“n”,这样一来,越剧“安”(on)韵的鼻音就显得较浓了。这些发音特点也是浙江其他的方言少用甚至不用的。 如“干”--普通话:读(gan), 越剧语言:读(gon) “看”--普通话:读(kan), 越剧语言:读(kon) “转”--普通话:读(zhuan),越剧语言:读(zOn) “官”--普通话,读(guan), 越剧语言:读(guon) “男”--普通话:读(nan), 越剧语言;读(non) 不少人说越剧唱腔中“鼻音”比较多,这除了某些演员唱法的原因之外,其中字音也是个重要因素。 因此多接触嵊县人,多听听越剧前辈的演出录音,在反复的感受中进行语言熏陶,对越剧演员和越剧音乐工作者都是很有必要的。

三、“字”和“腔”的关系 什么叫“字正腔圆”?怎样做到“字正腔圆”?

清朝戏曲家俞维琮说:“凡唱曲、说白,必要口齿用力,一字重千斤,方能达到听者之耳。”“擒字如擒兔,每字圆似珠,一字不清,犹如纯刀杀人。” 有些青年戏友,凭着自己年轻,嗓音条件好,他们在舞台上激情满怀,十分卖力,但是因为口齿无力,字音不清,观众总是听不懂他在讲什么,唱什么。这样就不能达到传情、感人的艺术效果。王骥德说:“凡敷演一字,各有字头、字腹、字尾之音……由腹转尾,方有归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腔圆” “腔圆”包括三个方面:

1.顺畅、悦耳。曲调、字音、字调相顺,不唱“倒字”。
2.润腔、轻重、收放,装饰音、滑音等艺术处理,要合乎情理。
3.使自己最完美的声音得到充分的发挥。不能把“腔圆”单纯地理解为音色圆润,所谓“圆”是妥善、完美的意思。 在这方面,小玩子、青衣的圆润;明珠、秋叶的委婉,都有很好的体现。四、好越剧舞台语言 构成舞台语言--韵白的基础是字、词句、语句、语调。其中语调是“韵白”的基本依据,“言不足者才使咏,咏不足者唱出声”,“韵白”,实质就是音乐化了的语言,没有曲调的唱腔。 “语调”是讲话的各种情绪,即语气,它体现于: (1)语调的转逗和音量轻重、高低的配合和对比。
(2)逻辑重音的安排和突出。
(3)合理的词句组织段落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4)语气字的搭配和运用。
(5)语言的人物特征和性格化。
同样一句话可以用高兴、悲痛的语气来念,同时还可以体现出不同人物、不同性格、不同场合的各种形态。重音的不同安排,回答也会不同。 如:你去不去看论坛?!(回答:“我不去,你呢?”) 舞台韵白,如“叫头”、“定场诗”,“引子”、“坐台白”,就是根据不同的词意、句式,人物、行档、场合,经过抑、扬、顿、挫等艺术夸张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腔调。它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表现力,使人听得更清楚。为了便于记忆,下面的“唱念口诀”供大家参考。 唱 念 口 诀 戏曲唱念最要紧, 通过语音传声情。 言不足者才使咏, 咏不足者唱出声。 念 白 念白出字重千斤, 清楚有力在口劲, 字分头、颈、腹、尾、神, 声、韵、调,莫相混。 字头要重有“喷”劲, “五音”位置需分清。 掌握字颈过渡音, “四呼”口型严格分。 字“腹”饱满用共鸣, 直到末尾不变形。 开尾、鼻尾、鼻化尾, 字尾分清巧收音。 平、上、去、入分阴阳, 趋势错了倒字音。 抑、扬、顿、挫刚柔济, 逻辑重音要找准, 启、承、转、合段落清, 感情为主韵作衬。 唱 腔 唱腔出字为本音, 有声无字怎听清? 字音分清头,腹、尾, 字正腔圆分重轻。 口,鼻、喉、脑、胸腔音, 共鸣部位要找准。 音准关键在听觉, 走调赶板气太冲, 气息控制小腹中, 快吸少用最见功。 字、声,腔,气“味”和情, 贴切柔和感动人。 自然松驰颈放松, 声情并茂风味浓。 喜、怒,哀,乐,悲、恐,惊, 轻、重,缓、急有分寸。 人物感情理解深 。

越剧男女合演的足迹
越剧在建国前,有过三种演出形式:一是小歌班及绍兴文戏时期(1906年到40年代初)演员全是男性;二是绍兴文戏时期产生的女班,演员全是女性;三是在30年代女班兴起后,直至建国初期,曾有少数越剧团体,有过男女混合演出的情况。所谓"混演",即虽有男女演员同台演出的情况,但男角行当可能是女演员,女角行当可能是男演员。混演有几种情况;一是30年代前期男班盛行时,有个别女演员加盟男班演出,最早如1931年,第一副女班挑梁小生屠杏花,被邀到男班演出,因该班原来的小生吃鸦片潦倒,遂请她去顶替,与之搭档的是男旦月月红。屠杏花又于 1933年与男旦白玉梅搭档演出。二是男班艺人的家属,因久受熏陶,在有一定功力后加入男班登台,如男班名旦白玉梅之女小白玉梅(原名朱巧凤),自幼随父居住上海,在父亲指导下练功学艺,后加入男班。另外,30年代末期男班衰落后,有些男班演员依附到女班演出,大多配演老生、小丑一类行当角色,男女演员同唱一个调门。总之,越剧在建国前,纯粹的男女合演(即男演男角,女演女角)的演出形式尚未有过。只是1943年在中共领导的四明山游击根据地,有个隶属于浙东行署文教处的社教队,它吸收了一批越剧艺人(如越剧男班老艺人竹芳森,女班演员钱文月,鼓师裘方苗等)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用男女合演的形式,新编演出了《桥头烽火》、《英烈缘》、《血钟记》等现代剧,宣传抗日。抗战胜利后,该队北撤到山东,活动了一段时间后整编结束,前后不足3年时间。   1950年初成立的复兴越剧团,是上海最后一个男女混演剧团。该团的男演员均是过去的男班艺人,如童正初、周剑鹤、盖月棠、尹汉斌、叶绍奎等,女演员有邢月芳、邢竹琴、筱素娥、潘笑笑、胡少鹏、郑忠梅等。1952年,该团去浙江巡回演出,不久就落户嘉兴,后发展成为男女合演的嘉兴市越剧团。  建国初期,上海越剧界结合形势,竞相演出了好多现代剧,这是越剧工作者政治热情高的表现,但从艺术上看,以女子越剧来表演现代戏,总让人有艺术上不够和谐及力不胜任之感。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指引下,上海的文化领导部门就着手推动越剧的男女合演。这首先要解决男演员的问题。因为越剧男班在40年代已衰落,遗留下来的男演员都是中老年人,无论从年龄和文化素养,都不能适应演出革命现代戏的要求。 1950年春,浙江省文工团越剧队成立,演员大都是年轻的中学生,实行男女合演,排演《王秀鸾》等现代剧,开了建国后越剧男女合演的先河。1950年冬,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戏改处指令华东越剧实验剧团试搞男女合演。是年11月下旬,华东越剧实验剧团赴浙江嵊县招收了张世尧、卢时俊、徐靖浩、高立成、章水淼、梁志鹤等6名男青年,都是城关镇的初中及小学毕业的学生,年龄最小的15足岁,最大的17足岁。他们作为随团学员,由熊兰(陈荣兰)带领,一边学习文化和声乐、乐理、身训、唱腔等业务,一边参加演出跑龙套。当学员们第一次上台扮演《借红灯》中的家丁和衙役等角色,一出场观众就发出一阵哄笑。因为在清一色女子越剧中,突然出现了男青年扮演的龙套,观众不免感到意外和滑稽。 当时剧团领导对如何招生培训男演员没有经验,致使工作受到挫折。首先是招生年龄不当,15~17足岁,正值男孩的变声期,学员考试时皆是童声(50年代初期的乡下孩子,发育期较晚),进入剧团不久即变声,演唱、练声遇到很大困难,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这批学员未满两年,全部改行转业。  1953年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又到嵊县吸收了3名20岁左右已变过声的业余演员黄善兴、马樟焕、马伦裕和从部队文工团复员来的陈岚,共4名,继续进行男女合演的实验。他们也像第一批男演员一样,除一边学习业务,一边上台跑龙套外,还直接排演现代小戏,并安排了新音乐工作者项管森作曲,探索解决男女合演的声腔问题。1954年10月至1956年5月,排演了《技术员来了》、《两兄弟》、《荣军锄奸记》、《乡下叔叔》等4出现代小戏。其中《技术员来了》一剧,由王文娟与黄善兴主演,参加了1954年秋举办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演出奖。这些小戏的排演,乃是上海越剧男女合演的小型实验。男女声唱腔采用"同调异腔"(异男腔),韵味较差。上海观众对此很不习惯,对男演员的上台和开口唱念,甚至非常反感。如男女合演第一出剧目《技术员来了》在剧场演出时,对女主演王文娟鼓掌欢迎,而对男主演黄善兴"开汽水"(口出嘘声)喝倒彩。这样小规模的男女合演实验,未成气候,难以为继。前后不到3年,4位男演员又全部改行转业。周恩来总理非常关心越剧男女合演。早在1949年,他在接见袁雪芬时就提出过男女合演问题。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他在接见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等时也指出,过去封建社会中,男女不能同台,是女演男、男演女的原因之一,现在是新社会了,戏曲当然也必须表现现代生活,而女演男在艺术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男女合演是历史的必然,女子越剧与男女合演的越剧,需要共同前进。1953年,周恩来总理莅沪期间,在延安西路原华东军政委员会礼堂,观看了由男班老艺人竹芳森与吕瑞英、张桂凤合作演出的传统剧目《箍桶记》后,又对袁雪芬谈到越剧要发展男女合演。因此华东戏曲研究院于 1954年就办起了越剧演员训练班(即后来的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在上海、绍兴、苏州三地招收了60名青少年学员(其中男生40名,女生20名),按照中专艺校的要求,从政治、文化、专业三个方面,对学员进行较为正规化的培训。学员在武功和身训上得到京剧教师和昆剧传字辈老师的亲授,打下了扎实的功底。他们毕业后大部分进入上海越剧院,并于1959年6月1日成立男女合演的实验剧团,对越剧男女合演的现代戏和古装戏,不断地进行实验演出。对男演员的唱腔,经多年探索,在继承越剧传统和流派唱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演员的演唱条件,运用了"同腔异调"、"同调异腔"和"同调同腔"等方法,基本上解决了男声唱腔这一难题,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尤其是1960年排演的《十一郎》,在上海和到外地演出,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该剧取材于京剧传统戏《白水滩》、《艳阳楼》、《通天犀》,新编成一出思想性、艺术性都佳的大型古装喜剧,剧中生、旦、净、丑行当齐全,表演上唱、做、念、打俱备,文、武场景均有,既有女子越剧擅长的抒情文戏,亦有女子越剧不擅的激烈的武打戏。特别是饰演男主角十一郎的史济华,文武皆优,他的演唱,获得观众热烈的掌声。行家们认为越剧男演员的唱腔,从先前的"别扭"到后来的"可听",从后来"可听"到现今的"鼓掌欢迎",是"一个了不起的转折",赞誉为"唱破三关《十一郎》"。这是建国以来,上海越剧在男女合演的实验中,首次得到行家和观众一致的肯定与赞扬。从此扭转了上海观众对越剧男女合演的偏见。该剧不仅成了越剧男女合演及史济华的代表作,也为越剧男女合演在上海立足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男演员沈嘉麟主演的《李慧娘》,张国华主演的《碧血扬州》等大型古装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从1959年至1962年的3年中,实验剧团演出了大量的古装戏和现代戏,不仅在丽都、瑞金等一流剧场演出,而且还到各区工人俱乐部去演出。良好的艺术质量和不断地实践演出,为实验剧团羸得了大批观众,且多为青年观众。主要男演员史济华、沈嘉麟都拥有自己的戏迷和崇拜者。

我也是一个越剧艺术的爱好者,我平时经常听越剧录音,跟着哼唱,注意咬字,发声,气息的运用,你可以试一试。

  • 越剧怎么入门?
    答:如“干”--普通话:读(gan), 越剧语言:读(gon) “看”--普通话:读(kan), 越剧语言:读(kon) “转”--普通话:读(zhuan),越剧语言:读(zOn) “官”--普通话,读(guan), 越剧语言:读(guon) “男”--普通话:读(nan), 越剧语言;读(non) 不少人说越剧唱腔中“鼻音”比较多,这除了某些演员唱法的原因之...
  • 越剧怎么入门?
    答:对了,学唱戏,你必须学会运用腔,包括尹派里面的小腔部分,还要做到三腔共鸣,云运用丹田去唱。呵呵~~~这个感觉有点难,最基本最主要的是你要先聆听,学会基本的起腔与落腔,咬字,对板,基本上可以了~~~如果可以,你参加一些越剧活动,比如越迷聚会,去听听她们的意见,会对你有所帮助吧 ...
  • 谁会唱越剧
    答:学习越剧第一要素是肺活量,有了好的肺活量,唱什么都有底;第二,是记旋律,一般优美点的小百花唱段比较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它的配乐也不是小歌班那种的笃腔,很有诗情画意;第三,琢磨方言,尤其是偶老家嵊州那带的地方话,当然这个比较困难,如不能,上海话也可;第四,听唱段,偶还是推荐你听小百...
  • 越剧入门与鉴赏:如何理解越剧的流派和特色剧目?
    答:第三章 唱词与唱腔解析,探索越剧的韵律与情感表达,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第四章 发声技巧,讲解如何通过声音传递角色的个性与情感。第五章 音乐世界,深入越剧音乐的结构与内涵,体验其丰富多样的旋律。第六章 角色行当解析,介绍越剧中不同角色的特性和表演方式。第七章 服装艺术,通过华丽的服饰,解...
  • 想要开始学习中国古代戏曲鉴赏,听戏该怎么入门
    答:如果你是南方人,优先选越剧昆曲等,如果你是北方人,优先考虑京剧,评剧,豫剧。如果你是女生,优先选越剧(服装美,小生俊,才子佳人满足幻想),如果你是男生,选京剧等好点儿。2.再选剧目,选择每个剧种的经典剧目,或者情节跌宕起伏能引起你好奇心的,或者你熟悉的唱段所属的剧目。要看全剧哦,有...
  • 《新世纪青少年艺术素质培养丛书》中的越剧入门与鉴赏适合青少年自学...
    答:从书籍的装帧来看,它采用了16开本设计,印刷精美,不仅注重内容的深度,也重视外在的视觉效果,为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无论是对越剧感兴趣的初学者,还是对戏剧艺术有一定了解的爱好者,这本《越剧入门与鉴赏》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它将带你走进越剧的世界,领略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
  • 越剧有那些经典的选段
    答:越剧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何文秀》《碧玉簪》《追鱼》《情探》《珍珠塔》《柳毅传书》《五女拜寿》《沙漠王子》《盘夫索夫》《盘妻索妻》《九斤姑娘》《山河恋》《玉堂春》《血手印》《孟丽君》《打金枝》《玉蜻蜓》《荆钗记》《西园记》《春香传》《白蛇传...
  • 越剧有那些经典的选段
    答:<<追鱼>>-书馆 <<是我错>> <<蝴蝶梦>>-顺乎自然是大道 <<一缕麻>>-洞房 <<红楼梦>>-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葬花 -劝黛 -焚稿 -金玉良缘 -问紫鹃 等等,有好多好听的越剧经典名段
  • 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的书籍都有哪些?
    答:第二国剧——越剧 《越剧入门》是南京大学戏剧学院博士——周立波在2011年出版的,里面详细的描绘了越剧的发展历程、流派、经典曲目以及越剧的代表人物、剧团 芬芳的泥土气息——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由安徽安庆市黄梅戏剧学院编著,,这是一部专门叙述和论证黄梅戏起源...
  • 越剧《碧玉簪》
    答:(丫鬟、小蕙、张夫人、张玉贞同入门。) 张夫人 (白) 老爷。 张瑞华 (白) 夫人。 (张夫人、张瑞华同坐。) 张玉贞 (白) 爹爹请上,待女儿拜寿。 张瑞华 (笑) 哈哈哈。 (吹打。张玉贞拜寿,坐。) 小蕙(白) 小蕙与老爷拜寿。 (小蕙拜,侍立。) 张瑞华 (白) 啊夫人,女儿年已长成,你我必须与她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