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谈谈宗教信仰对人们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的作用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谈谈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及人本主义对心理健康的指导意义。

精神分析的人性观是性恶论,弗洛伊德认为,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具有各种本能和潜意识内驱力;这种本能和内驱力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它们按照唯乐原则追求生理需要的满足,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等“恶”来。
人性观是对人的本性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人性观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也不相同,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来看,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心理学派的人性观是有很大差异的,因而他们的心理治疗理论模式有所不同、各具特色也就在所难免。
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假设是,动物和人的心灵实际上是一块白板,其行为经验完全是后天获得的,有机体之间不存在个别差异,即使存在,,也是不重要的。

扩展资料:
行为主义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可以外部观察的行为,坚持以客观地实验方法来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是心理学获得了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的客观性,从而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具有自然科学的特性。在行为主义产生之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意识;
如构造主义主要从事意识的分析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带有明显的主观性,机能主义虽然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了一定的改进,但仍保留了许多模糊的术语,主观性色彩依然很浓厚。
这种主观性的分析研究只能使心理学作为哲学的边缘而存在。行为主义以客观的行为代替主观的意识,以实验法代替内省法,这样就可以使心里想获得比较客观的研究成果,也有利于心理学的发展。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强化
巴普洛夫——快乐学习
桑代克——效果,练习,准备
斯金纳——正负强化
班杜拉——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
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在有情感参与下的有意义的学习知识
重视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家指出:信仰宗教促使精神健康发展
一名心理学家指出:信仰宗教和注重精神价值观,是促使精神世界得以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据报道:阿尔敏女士在今天开幕的题为“宗教在精神及健康领域发挥作用”的国际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最近对居住在加拿大各地区伊朗人进行的一次有关信仰宗教问题的问答中,大部分接受采访者强调:信仰宗教并将自己的信仰价值观付诸于实际行动后,能预防各种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本次会议的执行秘书在发言中也指出:根据调查研究资料显示:信仰宗教和重视宗教能预防和治疗多种疑难疾病。
http://www2.irib.ir/worldservice/chinese/huigu/20010417/xinwen/2001041708.htm
宗教心理学是研究宗教信仰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是介于心理学、宗教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人类很早就开始探索灵魂问题,宗教心理研究的历史渊源也往往可以追溯到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和中国古代儒家及释家的灵魂观。在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前,宗教心理学通常是作为哲学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德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从哲学心理学角度,对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作过详细的分析研究。而德国宗教神学家施莱尔马赫则从宗教神学角度对宗教感情作了论述。

到19世纪末,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开创了独立于哲学的心理学,并通过他的《民族心理学》系统地研究了原始人宗教、民族宗教、多神宗教和世界宗教,提出了宗教演化四阶段的假说:由原始人崇拜魔力阶段发展到崇拜图腾动物阶段,然后进入崇拜英雄和多神崇拜阶段,最后发展到人道宗教阶段。冯特本人被誉为西方宗教心理学的奠基者。他的《民族心理学》成为宗教社会心理学创建的标志。

在美国,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霍尔从个体宗教意识的发生,系统研究了青年的宗教意识,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宗教和教育等问题作了广泛的研究。随后,霍尔的学生斯塔巴克探讨了宗教与道德问题,并着重对教徒的皈依经验,特别是青年皈依宗教信仰作了系统的研究。

霍尔和斯塔巴克不仅最早使用“宗教心理学”一词,还创立了最早的宗教心理学杂志。1900年斯塔巴克的《宗教心理学》一书出版,标志美国宗教心理学的形成。继詹姆斯的《宗教经验之种种》之后,弗洛伊德发表了《强迫动作与宗教实践》,对宗教心理的研究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西方学者把宗教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创建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除以霍尔为代表的克拉克派之外,还有艾姆斯,勒巴和普拉特等人的一批研究成果问世。如勒巴的《对宗教的心理学研究》、普拉特的《宗教意识》,还有神学家奥托的《论神圣》等。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宗教心理学发展的古典时期,影响最大的是詹姆斯的《宗教经验之种种》。

向深层潜意识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一方面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较深,一度除皮亚杰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宗教意识外,其他宗教意识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大;另一方面,自1909年弗洛伊德和荣格访问美国后,宗教心理学研究又深受精神分析和分析心理学的影响,开始向无意识领域发展。这期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一种幻想的未来》、《摩西与一神教》等著作,集中反映了精神分析对宗教、上帝、宗教戒律、宗教仪式和神话等的分析解释。荣格的《宗教心理学》和弗罗姆的《基督教义的心理分析》,则分别代表了分析心理学和新精神分析对传统精神分析宗教理论的修正,以及潜意识研究方面的成果。

战后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在这一时期,个体宗教意识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奥尔波特倾向于从人格心理学角度探讨个体宗教心理,他的《个体及其宗教》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

此外,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对人格同一性,特别是宗教同一性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他的《青年路德》一书对宗教人格的研究颇具深意。宗教同一性研究与宗教意识经验的研究密切相关。其中,神人合一的宗教神秘经验已成为当代宗教经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宗教同一性和宗教经验的实质这两个问题已成为当代国际宗教心理学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宗教神学家对宗教心理的关注和探索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动向。德籍美国基督教新神学家蒂利希和德国宗教哲学家布伯等人,都关心社会和心理学的关系。布伯在他的《我和你》一书中,主张神是人的永恒对话者,强调通过祈祷来与神结合。蒂利希则试图以现代神学、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来综合清理传统的基督教。他的著作《信仰的动力》着重于人性和动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的社会意义。

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较少。20世纪初,个别大学和神学院曾有外籍教师作过有关宗教心理学的讲座。早期的心理学家陈大齐曾撰写《迷信与心理》一书。此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几乎无人涉足宗教心理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

宗教心理学的内容包括宗教思想、宗教意识的内容和结构,宗教情感的特点以及宗教在个人和社会精神生活中的心理功能,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各种不同教派的信徒参与宗教活动和宗教生活所感受的宗教经验和宗教感情,以及信徒的融汇宗教体验、宗教感情和宗教意志的宗教信仰心理状态等方面。

宗教心理学研究宗教意识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专职神职人员及教会宗教团体颁布的宗教思想体系。它是一种既同宗教神学有密切关联,又不等同于一般宗教神学的具体宗教心理学。例如,宗教神学中的佛教心理学或基督教心理学等。它们以心理学的原则来阐明基督教或佛教的教理、教义、持戒等。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博依森、日本的铃木大拙等。弗莱克和卡特1981年认为,这种宗教心理学尚处于它们的“婴儿期”。

另一种是广大信众具有的宗教信仰心理。它是直接对普通信众的宗教意识和宗教心理作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说明。其研究对象是:信仰群体或个人在参与宗教活动时内在和外显的一切独特的心理现象,各种社会性和非社会性因素对各种独特心理现象的制约性,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这种研究不同于宗教社会学对宗教的研究。

宗教社会学侧重于宗教与社会,宗教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文化心理等的关系的综合研究,而宗教心理学则着重研究宗教与心理的制约关系。它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等,侧重研究特定的信仰群体例如,氏族、民族、阶层或宗教小群体和个体的宗教信仰、宗教修习、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态度、信仰动机和意志以及宗教活动和交往等。

一般说来,宗教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多数集中在宗教意识的结构和功能、宗教经验的实质和潜意识的关系、宗教神秘经验的心理一生理基础等方面。其中,从认知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宗教经验的直觉思维模式已成为一个突破口,有的学者从功能上强调研究宗教经验的重要性有的学者在研究宗教经验思维进程中,开始引进计算机程序模拟。由宗教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选题,多数集中于宗教活动中的宗教崇拜行为、宗教态度、宗教交往以及非言语交流的宗教情绪感染等方面。

涉及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大致有投射理论、惧怕死亡理论和认知需要理论等。精神分析的投射理论是 宗教心理学关于宗教起源的传统理论之一。认为信仰的上帝(或神)是一种祖先表象的投射。

阿盖尔1975年的研究表明,对上帝和对双亲的态度非常酷似。宗教所关心的众多认知问题,诸如苦难、生与死等,每每都是人生旅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当前宗教心理学研究中,死亡恐惧理论成为普遍受到东西方学者强有力支持的理论。学者们分析,这可能反映教会教育的影响,同“太平世界”的传播有关。
http://baike.baidu.com/view/76827.htm

我们知道,宗教文化首先是一种信仰文化,它之于社会的作用,它对于理想愿景的诉求,往往是借助于宗教道德的信仰化。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生最高价值理念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和把握,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核心文化价值活动,也是宗教文化的思想内核。

与一般的非信仰化的世俗道德相比,信仰化的道德,其特性在于它的超越性和神圣性。信仰的超越性能把人们从其身处的物质世界提升到精神世界,从现实世界提升到理想世界,让人追求一种与世俗利益无关的价值存在。信仰的神圣性则使得信仰的价值和权威得以保证,让信仰观念成为信仰者毋庸置疑、确定不移的追求,并对世俗观念、道德产生导向性,能逐步增强社会文化中神圣性因素的存在。

因而,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它能指导、修正、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于个人而言,崇高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道德信仰,不管是宗教性的还是世俗性的信仰,都能形成个人行为的指南,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对于社会而言,美好的道德信仰,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臻于和谐完美之境。因此,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宗教文化的这种道德信仰作用是可以期待的。这对于修正当前过度实用化、庸俗化的社会文化取向,以及金钱的社会价值导向,化解诸如人文精神的失落、信仰的缺失等社会难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都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深入进行,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一构建过程中,物质层面的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称奇的成就,构建和谐社会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然而,我们也发现,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思想道德的建设并未跟上,而是出现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主体信仰缺失、人文精神失落、以及社会道德判断标准混乱,道德水准下降的巨大反差。以金钱为导向的价值取向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整个社会思想文化上,世俗性、功利性而又庸俗化的浮躁因素太浓,而具有神圣性、非功利性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积极因素又太缺,和谐社会的构建遭遇到了不和谐的时代难题。

对于这一难题的化解,仅仅靠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诉诸道德也许是一条出路,但 “外在”的思想道德已不能全部解决社会上层出不穷的问题,也不能适应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以“内在”的信仰化道德弥补这一不足,则是可以探索的方向。用因信仰而生的敬畏之心则可以使人无限膨胀的私欲得到收敛,又能修正金线的社会价值导向。同时,宗教文化本身大都具有促进社会稳定,和睦社会发展的舆论力量。让宗教文化充实于“和谐文化”的建设,以提升中国现代文化的包容性和渗透性,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软实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也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面对庞大的世界,人是何等渺小。很多人会产生迷茫感。而科学很难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生死、沉浮等等,个人都很难把握。强烈需要一种精神抚慰。宗教就是应运而生。

你学的理论高不过佛法.

推荐动画:
<<六祖坛经>>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3065243&iid=10334624
<<和谐拯救危机>>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bMtTpDNVuk/
佛教起信入门(文字)
http://bookgb.bfnn2.org/books2/1972.htm
地藏菩萨的故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Y7USJfx1tc/
大迦叶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qehHkF9bp4/

宗教是人因为罪恶而产生的一种赎罪感!

  • 宗教存在对人类有何意义?有何益处?人类必须有宗教存在吗?弃之可乎...
    答: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结果是自身的衰退。如果除宗教外,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达到更高的价值,则今日人们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的确应当为之惋惜,因为大众抛弃了宗教,也就抛弃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得被囿于现实世界之中,而与精神世界隔绝。幸好除宗教外,还有哲学能够达到更高...
  • 精神分析与宗教
    答:见习医师问我,精神科病人有宗教问题的很多吗?我回答, 受苦和心理困扰是很普遍的人类现象,而宗教和医疗同样都承诺某种形式的医治,因此精神科病人中很多人同时有宗教信仰应不意外,虽然这只是我自己观察的主观印象。 见习医师的回应颇有意思,他说感性理由固然是信仰的因素之一,但他个人的信仰还是有很强的理性基础。他曾...
  • 宗教发展至今对社会的好处,和弊端?
    答:还对人类社会行为起到很好的价值导向作用。因为它解答了人类关于死亡之后将去向哪里这个终极困惑。弊端:各个宗教信仰的神也好,类似神的东西也好,都不会把人从宗教推开。把人和宗教分离的,所谓的无神论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些信徒败坏名声。因为这些人拿去做精神分析,言行严重不正常。还有严重犯罪倾向。
  • 宗教的重要在我们的生活
    答:于是宗教,出现了,但我们的对精神领域的探索有时会搞错方法,比如用研究物质世界的方法来研究精神世界,这样的探寻途径却是缘木求鱼了,比如心理学,比如拂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其实这些学说和方法在精神领域所能涉及到的只能是皮毛和外在。我们对精神领域的探索还是很低级的.没有多少手段.只是停留在用自身...
  • 《宗教社会学》: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你认为在哪些方面?
    答:宗教文化首先是一种信仰文化,它之于社会的作用,它对于理想愿景的诉求,往往是借助于宗教道德的信仰化。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生最高价值理念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和把握,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核心文化价值活动,也是宗教文化的思想内核。与一般的非信仰化的世俗道德相比,信仰化的道德,其特性在于它的...
  • 学习宗教学的意义
    答:宗教心理学以及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地理学、宗教生态学等描述性学科,而广义的宗教学则增加了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对宗教本质、宗教意义、宗教概念进行研究和界说的宗教哲学、回顾总结人们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宗教的鉴别与批评的宗教批评学和对各种宗教信仰观念和神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宗教神学等...
  • 求一篇《论信仰的力量》的文章2000—3000字 先谢谢大家了
    答:虽然现代社会的文明使人们越来越崇尚理性,但即使是理性信仰本身也绝对带有非理性成分,信仰中无可避免地融入了人的情感,无论是非理性的宗教信仰还是理性的科学信仰,在一种理念上升为一种信仰时,人的精神总是处于一种迷狂的状态,西方净土与共产主义所刺激发生的情感分泌物是一致的。信仰是人对某物或某种主张的极度相信...
  • 关于宗教活动的心理分析
    答:由宗教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选题,多数集中于宗教活动中的宗教崇拜行为、宗教态度、宗教交往以及非言语交流的宗教情绪感染等方面。涉及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大致有投射理论、惧怕死亡理论和认知需要理论等。精神分析的投射理论是西方宗教心理学关于宗教起源的传统理论之一。认为信仰的上帝(或神)是一种祖先...
  • 信仰追求与精神之美图书目录
    答:探索信仰与精神的深度,让我们翻开这部图书目录,揭示宗教与宗教学的奥秘。首先,我们进入"宗教与宗教学"的篇章,理解宗教的本质——作为独立学科的宗教学,以《宗教学导论》为起点,探讨其性质和研究对象。理性与信仰在此并存,我们强调宽容的理解,理性地分析宗教学的分支学科,如宗教社会学、心理学、人...
  • 宗教心理学研究理论
    答:在探讨宗教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时,我们发现有几个核心理论值得关注。首先,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理论,由弗洛伊德在其著作《图腾与禁忌》中提出,认为宗教中的上帝或神可以被视为祖先形象的投射。阿盖尔1975年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人们对上帝和父母的态度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反映了宗教关注的普遍问题,如苦难与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