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灾的规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1
阐述中国水灾和旱灾这两种灾害时空分异,规律及联系

水灾,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主要类型。洪水是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导致损失的灾害类型,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汛期。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所导致损失的灾害类型,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洼地。洪涝能否成灾,与当地的各种自然环境条件以及人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强度同样大小的洪水,会因河道的整治标准不同、两岸的工农业布局与规模不同、人口密度和社会财产的集中程度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灾情。当一个地区受灾后,最终很难判断出哪一部分灾情损失是由于洪水泛滥所造成的,哪一部分灾情损失是由于涝渍所造成的,更重要的就是,有关水灾的历史资料大多对于洪水和涝渍两者不分,人为地分开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在本书中把洪和涝合二为一,统称为水灾。
水灾系统中孕灾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文环境,以及下垫面环境等。致灾因子,包括暴雨、海啸、冰川消融、冰川阻塞、冰凌、溃坝、城市洪水、水库洪水及其他洪水等。承灾体,可划分为人、城市、工业及矿业、农业、森林、牧业、渔业、交通及环境等。灾情,包括人员伤亡、工农业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等。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显著,历来是世界上水灾频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水灾分布很广,全国各省区都有程度不同的水灾发生(图7-19),水灾居中国各种灾害之首,是造成中国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灾害(图7-20),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991年江淮特大洪水、1998年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引起了全社会对水灾的高度重视。在1912~1949年的中国水灾灾次时空格局中,高值中心为东北松嫩平原、关中-陕南-河西地区和江淮地区。分析表明:第一,中国水灾的宏观分异与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相对应,体现了气候-地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水灾承灾体分异控制着水灾的分界线。第二,中国水灾重灾区呈团块状分布,主要与地貌格局相对应,最为典型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以及四川盆地等;与暴雨中心对应最为明显的是青藏高原东缘的陕甘青接壤地区。第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水灾范围总体上有自中原向南方、东北和西北扩展的趋势,这与人类开垦土地的进程密切相关。
1949年以后的中国水灾格局(图7-21),考虑到“文革”的影响,分为1949~1965年和1978~2000年两个时段。
1949~1965年,中国水灾格局的东西分异仍十分明显,水灾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而且二级阶梯以东为水灾严重区。1978~2000年中国水灾格局呈现东北-西南走向、东南-西北更替的四个梯度区分异:胡焕庸线以东较重,半干旱地带次重,北疆严重,寒、旱区轻的格局。对比1949~1965年和1978~2000年的水灾分布范围和发生频次,均是后者大于前者,而且水灾高值中心由华北平原(以河南为中心)向南、向北、向西南扩展,华北平原重灾中心的消失与黄河、淮河的防洪筑堤直接相关。
中国水灾格局的变化,主要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一方面,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向低湿地扩展,特别是东北低湿地开垦和长江中下游围湖造田建垸;另一方面,大力开垦丘陵和砍伐林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尤其是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东缘一线的水源地植被破坏,直接加剧了山洪强度及其影响范围。
旱灾,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而导致损失的灾害,是世界上影响面最广、造成农业损失最大的灾害类型。它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常与大气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有关,可以持续数月,甚至若干年,是一种渐发性自然灾害。依据承灾体的不同可以将旱灾分为两类,一类为农(牧)业旱灾,指干旱导致农作物(畜产品)减产的情况;另一类为城市缺水灾害,指由于干旱导致城市缺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干旱具有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旱灾发生通常引发旱灾灾害链(图7-25),形成的次生灾害影响则更加突出,因此,旱灾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较大。中国是一个旱灾频繁发生的国家。据统计,全国每年旱灾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15%以上,在1950~2000年所统计的5项气候灾害(干旱、雨涝、台风、冻害、干热风)中,旱灾发生频次约占总灾害频次的1/3,为各项灾害之首。根据对1950~2000年(缺1968、1969年资料)全国旱灾受灾面积(作物因灾减产的面积)和成灾面积(作物减产幅度在30%以上的面积)的统计资料分析,全国多年平均受灾面积约为2114×104hm2,约占全国播种总面积的14.9%,其中成灾面积约为912.5×104hm2,约占全国播种总面积的6.3%。近50年中国的旱灾发展具有面积增大和频率加快的趋势。
1949~1965年,中国旱灾格局(图7-26)总体呈东西差异,从西到东有4个梯度带:西部低旱灾频率带、中西部较高旱灾频率带、中东部高旱灾频率带和东部沿海较低旱灾频率带。其中,高值县(年均灾次>12%)有115个,约占全国县域总数的5%;呈分散分布,在北方相对集中分布在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中部、河北北部和宁夏;在南方主要分布在中部5省(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河南)和四川东部、贵州北部和云南1978~2000年,中国旱灾格局(图7-27)仍呈现东西分异。重灾区在北方的分布变化不大,其中华北平原的灾次有所减少;南方重灾区的分布变化较大,中部5省区整体旱灾频率减小;贵州则明显增大。全国灾频>0.12的高值县有64个,约占全国总县数的2.8%,较1949~1965年减少一半;灾频>0.08的县域有693个,约占全国总县数的34%,较1949~1965年增加12个百分点。
对比两个时段的旱灾格局,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旱灾空间格局总体呈东西分异,在后一时段,北方旱灾频率高于南方。旱灾灾频有明显的沿一定走向的地带变化,这种分异可能是阶梯地势、降水带空间摆动和承灾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北方旱灾高值区的展布与东南季风影响和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相关。第二,后一时段与前一时段相比,全国发生旱灾的范围整体扩大,前时段发生旱灾的县数占全国总县数的83%,后者约为94%;旱灾区域向西扩散,重旱灾区域向东北和西南推进,这主要体现了人类活动,特别是旱耕地开垦的扩展方向的影响。第三,从承灾体之土地利用类型看,旱灾高值中心在牧区较稳定,大体都在内蒙中东部附近,在农区变化较大,高值中心呈现由南向北转移,由单中心向双中心发展。

历史洪水
江西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三大主要暴雨区之一,水灾多发,洪涝灾害威胁一直是全省的心腹之 患。建国50年来,几乎每年都发生局部洪涝灾害,较大洪涝灾害平均3~5年就发生一次。进入九十年代, 除1991年发生大旱,其后连续发生大水,局部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尤其是1998年,全省五大江河和长江 九江段、鄱阳湖均发生有记录以来最高洪水位,紧接着1999年长江九江段和鄱阳湖又发生了仅次于1998 年的第二高洪水位。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形、地质特性差异很大。如果沿着400毫米降雨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划一条斜线,将国土分作东西两部分,那么东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风暴潮形成;西部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部地区暴雨形成。此外,北方地区冬季可能出现冰凌洪水,对局部河段造成灾害。

  暴雨洪水是我国洪水灾害的最主要来源。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大陆季风气候影响下,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很大。全年降雨量,除新疆北部和湖南南部以外,绝大部分地区50%以上集中在5月至9月。其中淮河以北大部地区和西北大部,西南、华南南部,台湾大部有70--90%,淮河到华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有50--70%集中在5至9月。在我国东部地区,有4个大暴雨多发区:(1)东南沿海到广西十万大山南侧,包括台湾和海南岛,24小时点雨量可达500毫米以上;(2)自辽东半岛,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巫山一线以东的海河、黄河、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4小时暴雨量可达400毫米以上;太行山东南麓、伏牛山东南坡曾有600--1000毫米或者更多一些的暴雨记录;(3)四川盆地,特别是川西北,24小时暴雨量常达300毫米以上;(4)内蒙古与陕西交界处也曾多次发生大暴雨。高强度、大范围、长时间的暴雨常常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在东部地区,有73.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地面处于江河洪水位以下,有占全国40%的人口、35%的耕地、60%的工农业总产值受洪水严重威胁。然而,这些地区为—厂发展农业,扩大耕地,修筑堤防,围湖造田,与水争地,从而洪水的排泄出路和蓄滞洪场所不断受到限制,自然蓄洪能力日趋减少和萎缩;加上山丘区土地的大量开垦利用,山林植被的破坏,以及居民点、城市、交通道路的形成等,都不断改变着地表状态,使洪水的产生和汇流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加重了洪水的危害程度。

  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的特点。

  1.范围广。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我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年降水量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我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2.发生频繁。据《明史》和《清史稿》资料统计,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围涉及数州县到30州县的水灾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发生3次,其中范围超过30州县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别是50年代,10年中就发生大洪水11次。

  3.突发性强。我国东部地区常常发生强度大、范围广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较低,因此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强。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还大面积干旱,8月2日至8日,突发一场特大暴雨,使这一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山区泥石流突发性更强,—旦发生,人民群众往往来不及撤退,造成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如1991年四川华莹山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1991年云南昭通一次也死亡200多人。风暴潮也是如此,如199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天文高潮及16号台风影响,从福建的沙城到浙江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过了解放以来的最高潮位。上海潮位达5.04米,天津潮位达6.14米,许多海堤漫顶,被冲毁。

  4.损失大。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灾就涉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没农田1.46亿亩,受灾人口达5127万,占当时8省总人口的25%,死亡40万人。1991年,我国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发生了较大的洪水,尽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进行厂卓有成效的抗洪斗争,尽可能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全国洪涝受灾面积仍达3.6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79亿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9亿元,约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3%,受灾人口44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6%。

  二、建国以来的洪涝灾害损失

  建国以来,洪涝受灾面积年均1.34亿亩,成灾面积0.76亿亩,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

  从1950年至1994年的45年中,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的年份有1953年、1954年、1956年、1957年、1960年至1964年、1975年、1977年、1979年至1994年,共27年;成灾面积超过1亿亩的年份有1954年、1956年、1963年、1964年、1985年、1991年、1993年和1994年,共8年。

  建国以来我国洪涝灾害损失,有以下特点:

  1.大江大河发生大洪水(包括较大和特大洪水),洪涝灾害损失最大。

  建国以来,我国大江大河发生大洪水的年份有:1954年(长江、淮河),1956年(海河、淮河),1963年(海河、淮河),1985年(il河)、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1994年(珠江)。在这几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都突破2亿亩,成灾面积都突破1亿亩,分别是多年平均值的1.5—2.8倍(见表2—1)。

  在这些年份,发生大洪水的江河,其流域的洪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分别占该年全国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的47—90%。如1963年海河和淮河流域发生了较大洪涝灾害,两河流域河北、北京、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省市的受灾面积16898万亩,成灾面积14247万亩,分别占当年全国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的80%和90%;1985年东北地区发生较大洪涝灾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7%和53%。这就充分说明,这些年份之所以灾害损失大,主要是大江大河发生较大洪水造成的。

  表2--1 大江大河发生洪水年份的洪涝受灾面积及成灾面积 单位:万亩

  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
  备 注

  1 950—1994年平均

  1954年

  1956年

  1963年

  1985年

  1991年

  1994年
  13 754

  24 197(1.8)

  21 566(1.6)

  21 107(1.5)

  2l 296(1.5)

  36 894(2.7)

  28 288(2.1)
  7 811

  16 958(2.2)

  16 358(2.1)

  15 719(2.0)

  13 424(1.7)

  21 921(2.8)

  l7 234(2.2)
  缺1967一1969年资料

  长江、淮河发大水

  海河、淮河发大水

  海河、淮河发大水

  辽河发大水

  淮河、太湖流域发大水

  珠江发大水

  注;括号中数字为该年受灾和成灾面积是1950年至1994年年平均数的倍数。

  2.七大河流流域中—厂游及沿海诸河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洪涝灾害损失占全国洪涝灾害总损失的比重大。

  据1950年至1 994年的洪涝灾害统计资料(缺1967—1969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总共为563554万亩,成灾面积总共为320237万亩。位于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辽河、松花江等七大流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福建、广东、广西、北京、天津、河北、海南以及长江上游的四川、贵州、珠江上游的云南等25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25省、区、市,下同)的洪涝受灾面积为555351万亩,成灾面积为308084万亩,分别占全国洪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总数的99%和96%。其中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的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等16省(简称16省,下同)的洪涝受灾总面积和成灾总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6%和89%(见表2—2)。

  表2—2 洪涝受灾及成灾面积阶段统计 单位:万亩

  项 目

  全 国
  25省、自治区、直辖市
  16省

  面 积
  占全国的%
  面 积
  占全国的%

  1950年至
  受灾面积
  563 554
  555 351
  99
  498 880
  89

  1994年
  成灾面积
  320 237
  308 084
  96
  289 030
  94

  1955年至
  受灾面积
  299 307
  296 572
  99
  265 203
  89

  1980年
  成灾面积
  177 698
  168 323
  95
  162 964
  92

  1981年至
  受灾面积
  264 247
  258 779
  98
  229 448
  89

  1994年
  成灾面积
  142 539
  139 761
  98
  124 896
  89

  注:①25省、自治区、直辖市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福建、广东、广西、北京、天津、海南、四川、贵州、云南、河北。

  ②16省指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这些地区年降雨量较大,而且一半以上集中在5—9月,因而经常发生洪水;二是这些地区有占全国35%的耕地、40%的人口、60%的工农业总产值,一旦发生洪水,损失就较大。

  3.在1981年至1994年因洪涝灾害死亡的56541人中,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等易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省份有20045人,约占35%;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受台风经常袭击的省份有9999人,约占18%;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等灾害频繁的省份有13500人,约占24%。上述13省共死亡43544人,占全国死亡人数的77%(见表2—3)。

  表2--3 1981至1994年洪涝灾害死亡:人数

  死亡人数
  占全国死亡人数的%

  全国总计

  四川

  陕西

  云南

  贵州

  四省小计

  广东(海南)

  浙江

  福建

  三省小汁

  安徽

  湖南

  湖北

  河南

  江西

  五省小计
  56 541

  8 668

  4 839

  3 669

  2 869

  20 045

  3 406

  3 880

  2 713

  9 999

  2 596

  3 682

  2 488

  2 286

  2 448

  13 500
  100

  15

  9

  6

  5

  35

  6

  7

  5

  18

  5

  7

  4

  4

  4

  24

  这表明,除了大江大河发生超标准洪水,致使河道堤坝溃决、水库垮坝、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外,在一般年份,山洪、泥石流、滑坡、岩崩等山地灾害以及台风灾害,对人民生命威胁较大。

  4.除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山东、河南6省、市外,其他省、自治区1981年至1994年洪涝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年平均值大于1950年至1980年的平均值。1981年至1994年全国年平均受灾面积18875万亩,成灾面积10181万亩,分别比1950年至1980年的年平均受灾面积(10698万亩)、成灾面积(6346万亩)多77%和60%。其中25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多75%和66%;16省分别多73%和53%(见表2—4)。这就说明,80年代以来,洪涝灾害对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危害加重。其主要原因,一是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迅速,防洪建设落后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速度。更有甚者,盲目开发,侵占河滩地,减少了河道的行洪能力;二是现有防洪工程大都兴建于五六十年代,不少工程年久失修、带病运行和超期服役,防洪能力降低。

  表2--4 年均受灾及成灾面积阶段比较 单位:万亩

  1950—1980年
  1981-—1994年
  1981年后增加的%

  年均受灾

  面积
  年均成灾

  面积
  年均受灾

  面积
  年均成灾

  面积
  年均受灾

  面积
  年均成灾

  面积

  全 国

  25省、自治区、直辖市

  16省
  10 690

  10 592

  9 472
  6 346

  6 011

  5 820
  18 875

  18 484

  16 389
  10 181

  9 983

  8 921
  77

  75

  73
  60

  66

  53

  三、我国抗御洪涝灾害的体系

  我国主要江河的防洪体系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全国修建加固堤防约24.5万公里,防潮堤2900公里;重点整治疏通了河道,在淮河、海河扩大增辟了洪水入江、入海出路,后来又进行了辽河、松花江、太湖的治理;修建水库82848座,总库容4617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58座,总库容3357亿立方米;在主要江河开辟行洪、分蓄洪区100多处,分蓄洪容量约1200亿立方米;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建设了黄河流域郑州至三门峡区间,淮河流域信阳至蚌埠、徐州的数字微波通信干线以及海河流域天津至廊坊、北京、涿县、新盖房的800兆通信系统;建设水情报汛站8500多处,水文预报站1000多处;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VAX一11系列计算机使用的洪水预报系统,并应用于大江大河的洪水预测预报;在黄河“三花”区间、长江荆江河段、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永定河官厅山峡、辽河三江口地带和太湖湖区等河段建成了20多个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有遥测站点500个左右;全国299座大型水库和43座重点病险库,有150座水库建设了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有遥测站点约1200个;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的25个重点蓄滞洪区建立了85个警报中心发射台和10428个警报接收点;有30多个防汛部门安装了接收日本GMS卫星云图的装置;开始运用遥感等现代化手段传报有关防洪的图象。中央、省、地、市、县各级建立防汛指挥机构,实行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重点地区组建了防汛机动抢险队;国家制定了《水法》、《防汛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等法规,拟定了大江大河特大洪水防御方案。进行了防洪保险试点,等等。

  各主要江河已经形成的防洪体系,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通过2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在北金堤和东平湖分蓄洪区的配合运用下,使本世纪内发生的两次大洪水,即]933年.和1958年那样大的洪水安全行洪,防洪标准约合60年一遇;上游兰州市和宁蒙河段的防洪标准,分别可达100年一遇和50年一遇。长江中下游干流、汉扛下游及湖区的堤防标准可达10——20年—遇,在分蓄洪区的配合运用下。可防御1954年型洪水。海河水系在各种防洪措施配合运用下,北系各河可防御1939年型洪水,南系可防御1963年型洪水,各河防洪标准50年一遇。淮河中下游。可防55御1954.年型洪水,相当于40年一遇;沂沭泗河下游可防御10—20年一遇的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东江可防御20一50年一遇的洪水;北江大堤可防御100年一遇的洪水;珠江三角洲地区五大联围可防御50年一遇的洪水。松花江干流可防御lo一20年一遇的洪水;辽河干流河道能防御20年一遇的洪水。

每10年一次讯,100年一大讯。今年正好是98洪水的10周年。南方雪灾,北方降水极少。今夏北方可能有发洪水的可能阿

  • 阐述中国水灾和旱灾这两种灾害时空分异,规律及联系
    答:第三,水灾范围总体上有自中原向南方、东北和西北扩展的趋势,这与人类开垦土地的进程密切相关。1949年以后,中国的水灾格局发生了变化。在1949年至1965年期间,水灾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且二级阶梯以东为水灾严重区。而在1978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水灾格局呈现东北-西南走向、东南-西北更替的四个梯...
  • 中国水灾的规律
    答:年降水量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我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
  • 中国哪里最容易发洪水 中国洪涝灾害最多的地区
    答:世界上洪水灾害较重的地区多在大河两岸及沿海地区。对于我国来说,洪涝一般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地区多,高原和山地少。洪水灾害同气候变化一样,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这种变化由各种长短周期组成,使洪水灾害循环往复发生。
  • 汛期是几月到几月
    答:江河、湖泊洪水在一年中明显集中出现,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的时期。由于各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涨水季节不同,汛期的长短和时序也不相同。河水在一年中有规律显著上涨的时期。流域内降雨或融冰化雪都可以引起河水显著上涨。春季,气候转暖,流域上的季节性积雪融化、河冰解冻或春雨,引起河水上涨称春汛。因正值...
  • 洪水的特点是什么
    答:1、季节性明显:洪水集中出现的季节段时称为汛期。江河每年汛期来临的时间有一定规律,主要决定于夏季雨带的南北位移和秋季频繁台风暴雨。2、洪水峰高量大:受流域暴雨、地形、植被等因素影响,河流常可以形成极大洪峰流量。3、江河洪水年际变化不稳定:暴雨洪水区、大洪水年、枯水年洪峰流量变幅大。流域内...
  • 不下雨就干旱,一下雨就水灾,这说明什么问题???
    答:1.气候问题。中国大部分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如果雨带来得过早会涝,后半段夏季会旱,就是北涝南旱。来得过晚 会导致旱,后半个夏季涝,就是北旱南涝。2全球大气运动和风速带。全球大气运动越来越激烈,降水越来越不规律。3 地表径流过于单一的问题,树木砍伐严重,储...
  • 水灾的特点 水灾要注意什么
    答:突变性与规律性。洪水是造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随机性与可预测性。洪水灾害的随机性源自于洪水灾害的多样性、差异性及模糊性。洪水所到之处,无论是人员生命还是生产、生活设施;无论是农林作物还是牲畜、家禽;无论是个人、集体财产,还是国有财产,都毫无例外受到危害,表现出较强的普遍性。作为自然...
  • 都是汛期现象,凌汛和洪汛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答:洪水期可以不严格是一年中第一次洪水到最末一次洪水的这段日期,常常也可以只某一次洪水持续的日期。汛期有规律,而洪水期没有规律。(2)关于汛期 a.影响因素:雨水、冰雪融水、积雪融水、地下水等。b.类型:夏汛、伏汛、凌汛、春汛等。c.我国主要河流的汛期:珠江:4~9月,长江:5~10月,淮河:...
  • 我国进入汛期 有哪些影响?
    答:1. 汛期是指一年中河水因季节性降水或冰川融化而规律性上涨的时期,这一时期水位持续升高。2. 虽然汛期通常与水量充沛相关,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水灾。然而,如果水量在短时间内过于集中,可能会导致洪水等灾害。3. 中国的七大河流由于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的不同,汛期的时间也有所差异,即使是同一条...
  • 有关于汛期的知识
    答:汛期是一个水利名词,是指河水在一年中有规律显著上涨的时期。“汛”就是水盛的样子,“汛期”就是河流水盛的时期,汛期不等于水灾,但是水灾一般都在汛期。河流径流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条件,我国河流的补给来源有雨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等,而以雨水补给为主要,有的河流冰雪融水能够形成春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