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如何培养自己的哲学思维方式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大学生为什么要注重哲学思维的培养

哲学具有普遍性,很多事物都可以用哲学推理,就像一台时间机器。哲学可以让人进一步看清事情的本质,便于解决以后遇到的问题。哲学可以使人睿智豁达,与身边的人和睦相处。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点体会,抛砖引玉吧。

学哲学的,特别是学西方哲学的,还 是从读德国古典哲学的著作入手为好。这里所说的德国古典哲学就是指十八世纪 末到十九世纪这一段的德国唯心主义,也就是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一段。我们就是 这样学过来的。这一段哲学,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 源,马克思、恩格斯都是有所肯定的,因而是我们这代做哲学的必须学习的。我 觉得,我们有了这个基础,是大有好处的。 对于这一段的哲学,八十年代初期,有一种逆反的态度,觉得黑格尔那样极 端,过去读的不少了,要读新的书,引进新的思想了,一时间研究这一段哲学的 专著、集刊都不容易出版了。要学习新思潮,这当然是很对的,尤其是当年我们 闭塞了许多年,开放伊始,着重在新思潮的引进是更为重要的。不过就学术来讲 ,这些新思潮,原本是有根有源的,而这个根源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重要的环节 。现在大家都清楚,当年最时髦的萨特,他的名字几乎与“自由”联系在一起, 而他的“自由”,在学理上却是康德哲学的发挥,而这个意义上的“自由”,也 许不象当时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逍遥快活,而恰恰是很严肃的问题,有点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的意味,因为它和“责任”不可分。 随着新思潮的介绍,逐渐的大家讲存在主义,讲海德格尔,讲富科,现在又 开始讲列维纳斯,讲德罗兹,慢慢地,我们的哲学思潮,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与国际接轨了,这是很好的事,开头说得不太深入,或者甚至有点出入,也是自 然的事,逐渐就会准确起来,深入起来的。应该说,这些人物的书,都不是很好 读的,在国外也是难读的书。 读这些书的难处主要的也在于它们都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的学养在内,没有这 些学养,字句上也许懂了,思想内容把握不住,不容易在思想上贯通起来,还没 有到哲学的层次。 九十年代大家爱谈海德格尔,他的书对我们自然有一种吸引力,因为海德格 尔强调时间性、历史性,和中国的传统儒家有相似之处,而他的“人诗意地居于 大地”又很象我国的传统道家思想。之所以如此,说明哲学性的思考,时无分古 今,地无分中外,都有它可通之处;然而,就海德格尔思想渊源来说,离不开欧 洲哲学的传统,尽管他对这个传统有许多批评,态度是否定的,但他自己就已经 在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中看到了有价值的东西。紧接着《存在与时间》之后,他 出版了《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而在当时德国学界对黑格尔一片漫骂声中,海 德格尔却也肯定了黑格尔的巨大贡献。现在我们后人来读他们的书,深感有许多 地方,海德格尔的确道出了在康德、黑格尔哲学中已经蕴涵但尚未发挥出来的道 理。并不是说,海德格尔的思想就是读了康德、黑格尔的书以后发展出来的,而 是说我们后人如果也好好读康德、黑格尔的书,对于理解海德格尔是会有很大帮 助的。同样的道理,我们好好读海德格尔的书,对于理解现在的“后现代”哲学 也会是有帮助的。 譬如说,“后现代”讲“断裂”,讲“空间”,似乎和从德国古典哲学到海 德格尔讲“时间”,讲“历史”很不一样;当然是很不一样。不过,就我们做哲 学史的来看,我们还是感到它们的理路还是可以沟通的。古典哲学把“时间”从 “空间”观念里划出来,因为那时的“空间”观念是牛顿式机械的,“时间”从 这个“空间”的“口袋(框框)”里“脱颖而出”,展示了它自身的“不可分割” 的特性,古典哲学中“生生不息”的“精神”体现了这个时间、历史的原则。 海德格尔的贡献在于在这个“时间”、“历史”的原则中,又强调了“有限 ”、“死”的观念,把黑格尔“有限”中的“无限”思想更往前推进一步,不把 “有限”看死了,说它完全就是经验的世界,而使它也有“本体”意义,“死” 也不是一般的物质形态的变化,而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样,在“时间”进入“ 本体”以后,“空间”也就被接纳到“本体”问题中来,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 个意义,正是现在法国“后现代”诸公接着做的工作。我们须得从“本体”化了 以后的“空间”问题来理解他们的工作,否则他们就要回到牛顿机械的空间观念 ,这也许是他们不愿意的,至于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有没有把握不住的地方, 就是具体研究的问题了。 法国哲学对于连断的问题也有深入的思考的,就连那个最强调“连”的柏格 森,也不能说他没有看到“断”的问题。喜欢哲学的都知道,他提出一个“绵延 ”的观念来说“时间”。“绵延”就是“割不断”、“不可分割”。这个观念的 确“古已有之”。我们知道,古代希腊的原子论者提出的“原子”,原就是“不 可分”的意思,那么柏格森又多说了些什么,值得大家称道? 你看,古人已经想到“不可分割”的问题,但是古人对为什么“不可分割” 的解释只是说它“没有缝隙”,没有缝,就打不开,“天衣无缝”。说它“没有 缝隙”是以想象为根据的,天下哪有没有缝的东西?“没有不透风的墙”嘛。柏 格森换了一个思路来理解“不可分割”的理由、根据,他说绵延之所以“不可分 割”,不是因为它“太简单”,“铁板一块”,之所以“没有缝隙”,而是因为 它“太复杂”,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硬要把 它割断开来,“它”就不是“它”了,“它”的“性质”就变了。“绵延”、“ 时间”是个“质”的问题,不是“量”的问题。于是,你看,柏格森也已经涉及 到“断”的问题,把“纠缠在一起”的“乱麻-混沌”“割断”,就有天下一个个 占空间的性质各异的事物,不过在这个观念的创始阶段,柏格森的工作重点在于 阐明他的“绵延”观念的“混沌性”,至于开显出来的空间的事,他把它们归于 机械的世界,我想,我们后人的思路,会想到,这些具体的有空间的事物,就其 “在时间中”的意义来说,也不会全是机械的,从一个更为根本的意义上来理解 “具体事物”,是不是“有限”中还有“无限”,“断”中还有“连”;或者更 是“无限”中的“有限”,“连”中之“断”。 于是,从哲学的根本的意义上来理解“空间”,是不是“后现代”诸公心目 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这些意思对于“新生”来说,或许过于艰深了些,我的意思只是想说,大多 数年轻人,即使喜欢哲学,也是喜欢那些新流派、新思潮,加上现在“断裂”之 声不绝于耳,以为“历史”、“时间”可以一笔勾销,或者只是一些“死学问” 了,其实只要认真读这些人的书,你就会发现,“后现代”卓然成家者,无不博 学多识、满腹经纶,要从“不读书”再出一个“后-后”现代来,无疑是“异想天 开”了。 我之所以经常强调学习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还有一个方法途径的考虑在内 。 我以前跟学生说,就专业化的角度来看,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是更为 成熟的哲学,那个时候,哲学逐渐地成为一个专业,对于个人来说,就成了专门 的职业,进入学校可以专门教哲学,而不仅仅是在广泛的意义上被称做哲学教授 ,不是泛泛的被称做哲学家(者)了。按我的体会,就是作为学科来说,哲学的“ 系统性”加强了。 我专门做过古代希腊哲学的研究,在做这个工作时,我已经有了一般的哲学 基础知识,但是在写第一本书《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时,也只能做一些历史材 料方面的梳理工作,写过第二本书《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以后,就不敢往下 写了;以后我学习了欧洲现当代的哲学,并且不断地温习、补习从康德到黑格尔 这一段的哲学思想,在我做《西方哲学中科学与宗教两种思想方式》这个课题时 ,又重新写了古代希腊这一部分,哲学的分量加重了,并且也敢一直写到了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自己这样不断地上下反复几遍以后,我比较有把握地跟学生说 ,你就先从康德或黑格尔哲学入手,使自己习惯于读哲学书。 读他们的书,可以使你比较快地、比较直接地了解什么叫“哲学”。 当然,这不是一个定则。各位老师都有自己教学生入门的门径。我选的这条 途径,会让学生一上来就遇到困难,因为康德、黑格尔的书是出名的难读的。我 也不想把学生一开始就吓倒;我觉得开头难一些,以后碰到难读的书就不怕了, 因为哲学的书毕竟跟文学作品不同,只有很特殊的人才拿读哲学书来“消闲”。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对学生说明。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被普遍批评为脱离实际 ,是书斋里的哲学,这个批评当然是很中肯,很有理的。哲学进入大学的讲堂, 成为“专门”的“职业”,就会着意地营造自己独特的天地,强调自己的特点, 从而与其他的学问和人生实际剥离。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我一直感到英美的有些 哲学过于技术性,我理解他们之所以如此,乃是要在大学以别人不会的技术来稳 住自己的教席,这可能是一个误解,但是长期以来我有这个印象。现在比较贴近 生活实际的是法国的哲学家。 当然,躲进书斋、脱离实际不仅仅是一个实际问题,而且还有学理上的问题 。康德、黑格尔的思路,是强调“哲学”要“纯”而又“纯”,这个“纯(粹)” 指的是排除一切经验的、被动的、接受的因素。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强调 的“纯主动性”,到康德、黑格尔那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现实性、感性、 直观性的问题,在这个哲学系统中,始终不好摆平,尽管黑格尔以后,直到胡塞 尔,都强调“直观的理智”和“理智的直观”,但是这个“直观”还是“主动的 ”,“纯粹的”。“哲学”如何接纳“被动性”的问题,是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 的。 和“新生”谈如何读哲学书是一件很有兴趣的事,也是一个可以不断谈下去 的话题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同发展的眼光对待事物,全面联系发展,反对片面静止孤立,要学习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真理解其中的正确观点和做法,对人对事应该整体把握,透过现象看见本质,通过一般抓住特殊。

最好的方法我想就是便读经典,然后与长者讨论,再然后亲历人生,体悟其中的哲学。

哲学思维最基本的特征是“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因此,哲学的思维又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它是对具体思维成果的再思维,是思维的思维,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维基础上的再思维。所以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是通过对具体科学的思维,抽象概括出最一般的知识,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所以,哲学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间接认识。

多与社会接触

- >

  •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马克思哲学思维
    答:1、坚持正确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指导做人做事的思想基础,大学生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路线,增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2、加强与其他人的交流和讨论:马克...
  • 怎么培养自己的哲学思维?
    答:4、学会系统思维 站在高楼看城市,站在月球看地球(想象就可以),依靠地图找出路(不是导航)5、规律演化图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万物;(当前正是数字时代、虚拟时代)地:宇宙 度:温度、速度、能量、时间、长度、...、幸福指数、基尼系数...测量产生数值,100米,5公斤......
  • 如何培养哲学素养
    答:培养哲学素养的方法如下:1、读经典哲学著作:阅读经典哲学著作是培养哲学素养的基础。通过阅读古代和现代哲学家的著作,你可以了解不同的哲学思想和观点,从而形成自己的哲学观念和思考方式。2、了解哲学流派和思想:哲学是一门非常丰富的学科,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思想,包括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实用主义、存...
  • 大学生该怎么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答:1.多读书:阅读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选择各种类型的书籍,包括小说、历史、哲学等,可以帮助你开阔视野,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参加辩论或演讲活动:参与辩论或演讲可以提高你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与他人辩论或演讲,你可以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观点并辩护自己的观点。3.解决...
  •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自己的哲学思维方式
    答: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同发展的眼光对待事物,全面联系发展,反对片面静止孤立,要学习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真理解其中的正确观点和做法,对人对事应该整体把握,透过现象看见本质,通过一般抓住特殊。
  • 如何培养哲学思维能力
    答:1、多看哲学类书籍,将自己沉浸在哲人的世界里。2、看到表象后,多思考想象表象背后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3、将自己思考后的想法用笔记载下来,以后回头看,自己消化
  • 如何提升大学生哲学素养
    答:要提高大学生哲学素养的话,首先你自己要去了解一下哲学的原理范畴和大致内涵,要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去寻找答案,勤加思考,多动脑子,提升自己的哲学嗅觉,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爱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然后就是在有一定的了解后,要建立自己的价值取向,创造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然后就是要用自己的课余时间...
  • 大学生怎样学好哲学
    答:学习哲学,是为了建立一种人生态度,了解世界的本原,让生活更加理性。学习哲学不是为了成为哲人,而学习一点哲学,可以引领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你可以不按照规律而为人,但你应该了解世界变化的规律。哲学最重要的便是思考,当你在想“为什么要学习哲学”的时候,思考便开始了。会思考的人,便是哲人。“...
  • 加强思想素质的几种方法
    答: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思想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和成就。以下是加强思想素质的几种方法多读书阅读是提高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选择经典名著、哲学著作、历史文献等,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维深度。多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现实和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拓宽...
  • 大学生如何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答:1.阅读:阅读是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大学生应该多读书,尤其是经典名著、哲学、历史、科学等领域的书籍。通过阅读,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2.写作:写作是表达思想的过程,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写论文、日记、读书笔记等形式,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