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例举出佛教经典中禁止持咒的原文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2
佛教里有哪些咒可以持?

专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就等于念所有的咒、所有的经书,而且诚心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消80亿劫生死重罪。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有无量的好处,具体字数限制,不便详说,你可以去百度搜索看看。

佛教的咒语有老多老多的了,因为这个数量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

没有说过不许持咒,只是在阿含经里佛说过不提倡持咒,阿含经反对的持咒是早期佛教为了跟外道区别而采用的办法,而外道的持咒多为一些乱七八遭的咒语,什么泥土咒、猪狗咒之类的,跟后来佛教所推行的陀罗尼是不一样的。

反对持咒的经文补充如下

<中阿含经>:

“阿难。若世中有二如来者。终无是处。若世中有一如来者。必有是处。阿难。若见谛人故害父母。杀阿罗诃。破坏圣众。恶心向佛。出如来血者。终无是
处。若凡夫人故害父母。杀阿罗诃。破坏圣众。恶心向佛。出如来血者。必有是处。阿难。若见谛人故犯戒。舍戒罢道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故犯戒。舍戒罢道
者。必有是处。若见谛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见谛人从余沙门.梵志作是说诸尊。可见则见。可知则知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从余沙门.梵志作是说诸尊。可见则见。可知则知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见谛人信卜问吉凶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信卜问吉凶者。必有是处。阿难。若见谛人从余沙门.梵志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者。终无是处。
若凡夫人从余沙门.梵志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
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习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
咒。令脱我苦。是求苦.习苦.趣苦.苦尽者。必有是处。”

后学再补充一个_

<长阿含经>:

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或能令住。种种[袖-由+厌]祷。无数方道。恐吓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
又能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驴马。亦能使人盲聋喑哑。现诸技术。叉手向日月。作诸苦行以求利养。入我法者。无如是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
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为人咒病。或诵恶术。或为善咒。或为医方.针灸.药石。疗治众病。入我法者。无如是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
法。邪命自活。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刹利咒。或诵鸟咒。或支节咒。或是安宅符咒。或火烧.鼠啮能为解咒。或诵别死生书。或读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
书。或诵一切音书。入我法者。无如是事。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天时。言雨不雨。谷贵谷*。多病少病。恐怖安隐。或说
地动.彗星.日月薄蚀。或言星蚀。或言不蚀。如是善瑞。如是恶征。入我法者。无如是

后学分析一下上面的两段经文:

一,佛在<中阿含经>中,针对见谛人开示了“是处”与“非处”。从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非处”与“是处“的含义是指:

非处_见谛人不可能有的行为或观念:如见谛人犯戒,谓一世有二佛,从外求福田,邪命持咒等;

是处_非见谛人所有的不合乎正道的行为或观念:从外求尊,依咒脱苦。

这里重要的是一个“脱苦”,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脱,应当是永久的意思。针对的是“苦,苦集,苦灭,苦灭道”吧?而不是包括暂时解决身心苦的法,比如沙门暂时所依赖的饮食,医药等。

所以,这段经文只是说明:依靠咒语而想彻底脱苦的作法想法是不对的。只有非见谛之凡夫才这样认为的。(看整段经文,佛开示“是处非处”的时候,一开始不分见谛不见谛,在后来明确了见谛不见谛,难道是无意、偶然?)

概括:入佛法中持咒求(永久)脱苦做法是不如法的(如长寿药是不存在的,喻以邪见邪戒邪道或者人天善法求涅磐,见谛人不相信,而未见谛信而求之),而没确指是暂时以咒治苦的(如去痛药,消炎药,喻人天善法方便法)持咒。

所以,这段经文,不足以说明佛反对所有的持咒行为。

二,再看<长阿含经>这段:

前提:1,遮道。2,邪命。3,恐吓于人。4,求得养.
内容:1,技术(神通)。2,药石。3,疗治众病。就这三条,如果舍弃“遮道”“邪命”“求得养”而为助道,自利(或利他)。有什么不对呢?
所以,这一段经文也不足以完全说明佛对持咒的看法。不能证明我引用的两段“经文”与此相冲突而断言非佛说啊。

所以,只要是佛允许的咒语,在不邪命,遮道(四圣谛,八圣道),求利的前提下,是可以的。

愚以为,佛陀只是反对依靠咒语“行遮道法、邪命自活”,远离邪命非法才是佛陀的真实态度。

远离邪命非法:《阿含经》里释迦牟尼佛对出家众所示占相、咒术的态度
http://www.plm.org.hk/dispArticle.asp?id=37433

只要最终是导向四圣谛之道、倡导戒定慧所学以熄灭贪嗔痴为上,我们没有必要为可不可以争论,至于具体佛经原文,楼主可以从以上网址看到。

学佛是很严密的理性的解行过程,可惜人往往容易会落入移花接木、混淆概念的地步而不自知,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断章取义”。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有些咒不准持,有些咒准许持。

但重实践,不重嘴说,持咒也是一个法门,但如果内心不修,嘴巴念破了,也成不了正道。所以有人就发贴说,佛不允许持咒。

他是好意,何必非要置他于死地呢?

人们说是咒,而我说真言;
咒被疑非法,真言表真实。

既然佛像胸口的“万”字可以象征佛法,那么为什么佛教的咒语[真言]就不可以表示佛理和真如?

迷惘的人们啊,觉醒吧。

我很喜欢佛法,但有些东西我不能理解得清的,我保持谨慎态度,也不反对.

  • 谁能例举出佛教经典中禁止持咒的原文
    答: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或能令住。种种[袖-由+厌]祷。无数方道。恐吓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又能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驴马。亦能使人盲聋喑哑。现诸技术。叉手向日月。作诸苦行以求利养。入我法者。无如是事。摩纳。如余沙门.婆...
  • 若不持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假如不持诵密咒,祈祷佛菩萨加持,单单依靠自己的力量,就想让身心远离一切魔障,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这句话出自《楞严经》:“若不持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楞严经》亦称《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佛教中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佛门常以“开悟”...
  • 佛教手印不能乱结,随便试了试怎么悔过
    答:”《陀罗尼经》中言:“持诵此咒三七遍,即可入一切曼荼罗,所作必成。持咒时有身印等诸印法。若作手印,持诸咒法,易得灵验。若未入灌顶坛者,不得随意结作一切手印。若人持此咒,即同入坛,行印用法,不构成盗法。”《大藏秘要》中指出:“依教所说,一切真言手印,须从师承。若未入灌...
  • 南怀瑾:为什么念佛持咒经久没效
    答:1. 息灾咒(梵÷ à ntika):用于保护身体、治疗疾病、消除灾害、克服障碍。2. 增益咒(梵pà uù ñika):用于寻求利益、实现成就、增加福祉。3. 幻变咒术(梵mà yà ka):能实现隐身、变化形态、施展神通、穿越障碍、刀枪不入、水火不侵、点石成金等效果。4. 降伏咒诅(梵abhicà ra...
  • 关于持咒的同时可以诵其他经文吗?
    答:可以。没皈依完全可以诵读经文和持咒。读诵经典和咒语时心要静、要恭敬。要看外界环境是否容许,比如周围有人不愿意听,就不要出声念,防止他人造恶业。经典要尽量读懂,能指导自己为人处世、善巧方便。咒语多为梵语音译,净心念就是了。祝进步。南无阿弥陀佛!
  • 对于佛教持咒的困惑?
    答:万万不可错解,明如如体,则灭无量用。此为断灭之见。如如之佛心本体,唯有智慧契入,是不可以言语音声而见的,故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然而不同的经典之中,佛的讲法是有所侧重的,比如阿含经,是针对二乘人所讲的教法,重在体会不净、苦、空、...
  • 佛教总持咒的意思
    答:佛教总持咒的含义是包含一切法则。咒语,也称作陀罗尼,在中文中可以被翻译为真言或者总持。因此,每一句咒语都涵盖了一切的意义,也就是总持一切的意义。佛教是世界上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由释迦牟尼所创立。佛教在传播到各个地区后,由于受到...
  • 跪求佛家经典语录
    答:出家人若不精进修禅定,持咒诵经,严守戒律,而倚佛吃饭,赖佛穿衣,必堕三途。出家人是在家人的榜样。你这个榜样若做得不好,在家人就都不生信心,影响力也没有了,所以必须要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样子。出家人必须有正知正见,若没有正知正见,一定会走入魔道,被五十阴魔抓走。出家人要共同一致行动,不可以自己别出心...
  • “符印”是释迦牟尼佛的法吗?
    答:唯有螺髻梵王心生傲慢,不来礼敬送行,于是,有上千咒仙前往螺髻梵王宫殿捉拿螺髻梵王,而螺髻梵王化污秽筑墙围,咒仙们各自犯咒而死,螺髻梵王行凶极恶,不可赦免,于是,改变驱策,由八大金刚等众金刚持咒前往擒拿螺髻梵王。经过七天七夜,没有一位金刚能将螺髻梵王逮捕归案。金刚菩萨众拿著无法,只有悲哀,“同声而说...
  • 在佛教中,阿弥陀佛的故事是怎么知道的?是不是释迦摩尼佛说的?
    答: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