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之后儿女为什么要守孝三年?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6
为什么古代人的父母死了要守孝三年?

父母死了要守孝三年。大概是从汉代开始的。而且要在父母的墓地生活。吃住都在哪里。这一方面是对父母的尊重和怀念。一方面也是封建理教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表现。其实细想起来感到可笑。封建的理教思想是统治阶级愚弄老白姓的。他们自己也不见的能做到。有些情节从一些电视剧中就可以看到。况且也不是每个朝代都如此。

孝子守孝三年,三年期间不贴对联、不放鞭炮、不穿红、不戴绿、拒绝不良嗜好。
注意事项:
一、守灵时,素颜端庄,不可佩戴首饰,男子不可穿办裤,女子不可穿裙子,不可披头散发,不可浓妆艳裹,尤其是不可穿拖鞋,露出脚趾,就是夏天守灵也要坚持忍耐。
二、守灵时,不可闲言碎语,尤其是后人不可为了先人葬礼之事在灵棚内争吵。后人纵是有天大的委屈也应让先人体面的走好人生最后一站,再行解决也不迟。
三、守灵时,不可在灵棚内男女暧昧,不可在灵棚、灵堂、孝房内发生任何淫乱行为,不然轻者霉运不断,重者精尽人亡,血光横死。
四、守灵时,孕妇、产妇及流产人均不可进入灵堂,即便是先人的直系血亲也同样需要回避。如果实在避讳不开,不得不去,孕妇、产妇及流产人务必身着五种颜色以上的衣物方可带孝守灵祭拜。

孔子的看法
孔子认为,守丧三年并不是礼的要求,而是个人之仁心的要求。君子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心情是悲痛的,而吃美味的食物,穿华丽的衣服追求的是快乐,这与悲痛的心情相矛盾,因此在守丧期间追求快乐,心不会安,而只有痛哭悲伤,内心才会安宁,才能满足幸福。
宰我回应孔子说他自己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吃美味的食物,穿华丽的衣服内心很安宁,很满足。也就是说,二人对仁心的理解及体会不一样。这样两个也就没有办法交流,因为基本假设不一样。
按照孔子的说法,父母去世,君子的心情是悲痛的,追求享受君子内心会不安。宰我认为“安”,孔子也没有办法,只好说,如果你安,你就去做。言外之意是,孔子不会安,只能行三年之丧礼。

  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是中国古代的风俗传统。

  一,守孝三年的来历;
  说法一:父母亲去世要在灵堂停放少则七天,多则过“五七”(三十五天)后下葬,下葬后其儿子要住在墓旁守孝三年。防止墓中亲人复活,以便及时解救。
  说法二:“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人生下来一般要由父母怀抱两年才能生活自理。加上在娘胎中的一年,共三年。儿女要报答这三年的怀抱之恩。

  二,如何守孝;
  1,三年内不办嫁娶喜事。直系子孙,即便定好了婚期也要更改,有的在老人弥留期间,匆匆把事情办了,还有个说法叫“冲喜”,办喜事能把老人的病灾冲走。还有的因各种原因等三年有困难,就在老人入土后立即办喜事,不贴“喜”字,不放鞭炮不听响(喇叭)。如果是后来要办喜事,也可以迁就着挂三个年头计算。
  2,三年内正月十五不蒸灯。淮北有正月十五蒸面灯的习俗,面灯上分别捏出一到十二个褶子,对应着一年的十二个月,掀锅后,从灯里所蓄的蒸汽水推断月份的旱涝,预测年景。人在三年守孝期间,没有蒸灯的权利,但可以点灯。乡邻们用笼布包三个五个面灯送去,说给孩子点个灯吧。主人答谢。不在于几个面灯的价值,在于人家能想到自己,与自己共同怀念老人。人缘好的能收到数十上百盏面灯。
  3,三年春节不贴门对子(春联)。过春节时,不贴门对子不听响。从门前过路的人一见便知这家有变故,也会为之叹惋,念一声:这家子老的去世了。到第三个春节可以贴黄色或蓝色门对子。亲属的门对子也有讲究,哥哥嫂子死,弟为幼,为长者执礼,大爷大娘死,其父为幼,自己父母健在也当执父母礼。弟弟弟妹死,兄为长,叔叔婶子死,若父母健在,其父为长,均可贴红色门对子。有时堂兄弟之间处理不当,也会反目。
  4,三年没有好时运。说父母去世三年内做事不顺利,凡事要格外谨慎,不冒险,不经营大生意,不与人斗恶。这大概是因为心情极度悲伤,情绪不稳,做事易出差错。有时孝子与人斗恶,人们便用“三年没有好时运”相劝,孝子很容易接受,斗恶的对方也会谦让。

早年在丧事中有许多陈规陋俗,守孝三年就是其一。
做官的要告“丁忧”回乡守孝,孝服满后再陈请复职。“三年”守孝中不能参加宴会应酬,夫妇不能同房,家属不能生孩子,否则经人告发就要办罪。民间虽没有这许多限制,但在守孝中是不能婚娶的,周年之内也不喜欢参加喜庆。如遇必须婚娶的,可在百日之内操办,叫做“借孝”。官家也有借孝之例,如当年曾国藩守孝挂帅,就是由咸丰皇帝下旨借孝的。 实际上在“三年”守孝之中,有逐渐淡化亲属思念的含意,由七七到六旬,由六旬到百日,由百日到周年,由周年到三年,逐渐拉长,也就逐渐淡忘。最后只有每年的“忌辰”(逝世纪念日了)。

枪神赵云说“因为三是虚数,是指尽心就行 后来演变成真的三年”是非常正确的。《论语》形容1个人孝就看其是否“3年无改父之志”,是虚指,长时间的意思,后人慢慢就成习惯了。其实3年太长,人生有几个3年啊,父母想必也不愿意看自己儿女大好时光耗在这上面…

孩子们生下了三年,才能稍离父母的怀抱;所以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乃是天下大家共同遵行的道理!

这是一种习俗,以表达对去世的亲人的哀思。

  • 老人去世后为何要守孝三年?
    答:1. 守孝三年的习俗是对老人去世的一种尊重和缅怀,它源自古代,是子女对父母恩情的回报。2. 在老人去世的头七天,家庭会处于悲痛之中,避免参与娱乐和喜庆活动,以示对逝者的尊重。3. 守孝的习俗并非普遍适用于所有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丧葬习俗和观念。4. 一些地方甚至规定,在村...
  • 古人为什么有守孝三年的传统?有什么讲究?
    答:在最初的三年以来一直是在父母亲的怀抱里面成长的,而这三年也是父母亲哺育孩子最为劳累的一段时间。如果父母去世之后,身为子女至少要报答父母养育的这三年的恩情。所以要守孝三年来亲自体验一下,父母亲当时三年所养育孩子的辛苦。
  • 父亲去世后,为什么要守孝3年?
    答:一是守孝三年的历史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守孝三年起源于对逝去亲人复活的期待,子女在父母去世后,会暂时居住在墓旁,以备不时之需。另一种说法则源于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婴儿通常需要父母两年的怀抱和照顾,加上母亲怀孕的一年,共计三年,子女通过守孝来报答这段养育之恩。二是关...
  • 为什么守孝要守三年
    答:就是说人从母亲成孕坐胎到生下,前后三年时间都是在父母的怀抱中成长的。父母亡故后,儿女报答这三年的怀抱之恩。在守孝的三年期间,就在坟旁搭房子,在坟边的土地上自种自食。规定坟地面积一亩三分以内不需纳粮缴税。在那时,一亩三分地可以供养起一个人简单的生活。守孝结束后这块坟地是个人的“自...
  • 在古代,自己的父母去世为何要守丧三年?
    答:因为替自己的父母守丧三年,是为了要回报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不幸的离世了,这一点哀悼的时间,子女必须得抽出时间来。父母对自己有很大的养育之恩,孔子曾经说过,之所以要守丧三年,是因为必须要报答父母。孩子从刚落地到可以离开自己的父母,这个时间大约是三年,虽然说在三年之后孩子有可能还是依靠着自己...
  • 父母去世之后儿女为什么要守孝三年?
    答:一,守孝三年的来历;说法一:父母亲去世要在灵堂停放少则七天,多则过“五七”(三十五天)后下葬,下葬后其儿子要住在墓旁守孝三年。防止墓中亲人复活,以便及时解救。说法二:“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人生下来一般要由父母怀抱两年才能生活自理。加上在娘胎中的一年,共三年。儿女要报答这三年的...
  • 老人去世后为何要守孝三年?
    答: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所以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尽量不要穿过于艳丽的衣服,也不要到处寻欢作乐,好好缅怀家里老人...
  • 古人为什么是守孝三年,有何深意?
    答:以上,大概意思,就是宰问我,父母死了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一个人三年什么都不能干,礼乐都荒废了,就像庄稼一样,旧的没了新的长出来,现在的时代早变了。为什么不改成一年呢?孔子说,父母说父母死了一年你就贪乐享受你良心过得去吗,宰予说过得去,然后就出去了。孔子跟其他的学生讲了守孝三年的...
  • 古时候为什么要为父母守孝三年
    答:守孝三年是古老的传统,源自《礼记》中的规定,认为三年的丧期是根据人的情感深度制定的。有血气的动物中,人类感情最丰富,应该终身怀念父母。如果像那些心术不正、放荡不羁的人一样,早晨父母去世,晚上就忘记,那就连禽兽都不如了。三年丧期,实际为25个月,后来改为24个月。守孝期间,孝子孝女不能...
  • 古代习俗守孝为什么要守三年,这是谁规定的?
    答:古代习俗守孝三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所建立并推崇的规矩。孔子先生的原话是:“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这句活的意思是说,小孩子生下来,父母细心照顾三年,孩子才能从父母的怀里落地;而父母去世后,替父母守孝三年,这应是天下之人通守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