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箩卡叠”:花腰傣生活的艺术缩影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傣家新貌》是2019年云南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工艺美术创作项目,以“箩卡叠”的形式,设计了土掌房、迷你图书馆、民风民俗等场景,将花腰傣的服饰文化、农耕文化、建筑风貌、婚恋习俗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高度浓缩。《傣家新貌》不仅是新平县漠沙镇“箩卡叠”创始人刀凤英与儿媳普翠萍、孙女白歆珃三代人情感交融之后的倾心力作,更是花腰傣生活的艺术缩影。
跟婆婆一起学做“箩卡叠”
“箩卡叠”创始人——刀凤英
《傣家新貌》的艺术价值
据了解,全省共25个项目获得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立项,工艺美术类别仅两项,《傣家新貌》为其中之一。项目申报人是新平县漠沙镇的普翠萍。
在漠沙镇龙河社区丙冒寨子,记者找到“箩卡叠”创始人刀凤英老人。65岁的刀凤英一脸祥和,带记者参观了陈列于展柜里的“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工艺美术创作项目”——《傣家新貌》。
这套历时1年完成的作品《傣家新貌》,宽165厘米、高130厘米,采用3D真眼12关节的模特娃娃进行设计制作,能满足多个姿势摆设。作品以花腰傣生活为背景,设计了土掌房、迷你图书馆等场景,设计人物36个,其中,小卜少23人、小卜冒4人、儿童8人,将傣雅、傣洒、傣卡三大支系的盛装、便装、生产劳动装等服饰进行浓缩。作品结合了金、木、土、竹、布等材料,融汇金属、木作、竹编、刺绣、镶嵌等技法,以精巧的工艺、宏大的场面、精美的服饰、写实的手法,将傣家人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情趣的新村新貌新气象进行巧妙布局。
省工艺美术协会专家观赏完作品后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该作品通过生活、劳动场景,艺术地展现了花腰傣服饰文化、农耕文化、建筑风貌、婚恋习俗。反映了勤劳、上进、热情的民族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折射出国家强盛、社会和谐、民族进步的时代特征……”
说起《傣家新貌》的创作历程,得从“箩卡叠”的创意起源开始讲起。
最大号的“箩卡叠”高达85厘米
因爱而生的“箩卡叠”
“箩卡叠”在花腰傣语言中意思为“吉娃娃”,刚看到“箩卡叠”时,记者因满屋“芭比”面孔而震惊。据普翠萍介绍,“箩卡叠”的创意就源自“芭比”。她女儿白歆珃9岁那年,因为心爱的芭比娃娃衣服破损而伤心。这一幕被有心的奶奶刀凤英看到了,自小精通民族刺绣及服饰制作的刀凤英便穿针引线,为孙女的芭比做了一身全新的花腰傣服装。多了几分傣家味道的芭比让白歆珃很惊喜,祖孙俩的欢声笑语引发了普翠萍的思考。作为彝族的普翠萍觉得自己很幸运,心灵手巧的婆婆刀凤英为自己缝制了多套花腰傣服装。花腰傣的服饰制作不容易,成本昂贵,穿戴复杂,加之自己平日在当地是专职妇产科主治医师,工作时多有不便,所以没法随时穿戴,而很多人也像自己一样,深爱花腰傣服饰。那么怎么才能将这种情怀表达出来呢?普翠萍陷入思考中。
眼前的芭比给了普翠萍灵感,她开始对刀凤英讲述自己的想法,婆媳间很快达成共识,决心一起打造花腰傣芭比娃娃——“箩卡叠”。在婆婆刀凤英的技术支撑下,普翠萍于2014年以网购方式,买了6个关节的1000余个模特娃娃,以按件计酬的方式,吸收周边会做花腰傣衣服的妇女制作头饰、上衣、套裙、绑腿、斗笠等,联合手工民间艺人利用空余时间,给上千个模特娃娃穿上花腰傣服饰,一起共筑梦想。第一批设计制作出的“箩卡叠”有“傣雅”“傣洒”“傣卡”三个支系的小卜少、小卜冒,5款艺术造型。作品在戛洒花街得到了外地游客的喜爱,很快销售一空,媒体更是亲切地称“箩卡叠”为“花腰芭比”,这让整个团队都为之兴奋。2014年10月,玉溪“箩卡叠”傣族服饰有限公司成立了。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制作“箩卡叠”的过程中,一个拇指头大小的小秧箩、几厘米长的衣裙……每个环节的技术难度,大家都齐心协力一一攻克。凭借多年的民族刺绣及服饰制作经验,以及对本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独到见解,大家一起研发出从8厘米到85厘米大小不等、20多元到600多元价格不一的多品种的“箩卡叠”,而这些“箩卡叠”也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好评。
《傣家新貌》之迷你图书馆
“箩卡叠”的影响扩大
2015年8月,作品《“箩卡叠”·花腰霓裳》在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九届“工美杯”精品评选中荣获金奖,玉溪“箩卡叠”傣族服饰有限公司也成为新平县第一个获得省级金奖的工艺美术企业;同年10月,在第二届“创青春·摩尔农庄杯”云南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大赛中,《花腰傣服饰文化缩影》项目作品荣获决赛一等奖;2016年9月,作品《箩卡叠·勤乐傣家人》荣获云南省职工创新创意成果展创意类作品金奖……各种奖项纷至沓来,“箩卡叠”的产品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在众多荣誉中,最令普翠萍感到骄傲的是,2016年4月“箩卡叠”被编入《手艺新平》一书,婆婆刀凤英的名字和“箩卡叠”的制作技法,第一次被写进书籍里;同年8月,刀凤英的事迹又被编入《新平女艺人》一书;2017年12月,刀凤英老人被评为首届“玉溪工匠”。这些让普翠萍和女儿白歆珃感到欣喜,并深受鼓舞,一家三代人相互支持、理解,其乐融融。
2018年经省里专家指点,普翠萍申报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成功立项,同年4月,刀凤英玉溪工匠创新工作室成立。改进技术,改进设计理念,从6个关节到3D效果,时至今日,“箩卡叠”已经开发出第三代产品。目前公司有民间艺人20人、设计师3人。“箩卡叠”以在旅游窗口或民族特色店成立代销点、在各餐饮业的餐桌上展示花腰傣文化、参加各种节庆宣传、外出参展等方式被更多人认识和接纳。
在采访中普翠萍谈到,很多“箩卡叠”设计出来后,自己舍不得卖,觉得那是经婆婆之手,是奶奶给自己孙女的一份思念与牵挂,值得去珍藏。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作品《傣家新貌》,所展现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趣能得到人们认可,其实是融汇了很多个人情感。普翠萍说,《傣家新貌》将蕴含傣家服饰文化、农耕文化、建筑风貌、婚恋习俗等传统文化元素的生活情境进行浓缩,将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容纳其间,赋予了“花腰芭比”活力和灵性,让伴手礼“箩卡叠”在讲述纺织、晒粮、阅读、恋爱、舞蹈等傣家生活故事的同时,向人们呈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新平县文化馆副馆长白乙武告诉记者,工艺品“箩卡叠”利用市场经济和传统民族文化之间的切合点,让传统民族文化以合理的方式走向市场。一方面做到了让更多的人认识花腰傣、认识民族传统,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另一方面“箩卡叠”吸收本地艺人,培养人才,带动妇女就业,增加村民收入,使花腰傣传统民族文化以积极姿态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

  • “箩卡叠”:花腰傣生活的艺术缩影
    答:《傣家新貌》是2019年云南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工艺美术创作项目,以“箩卡叠”的形式,设计了土掌房、迷你图书馆、民风民俗等场景,将花腰傣的服饰文化、农耕文化、建筑风貌、婚恋习俗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高度浓缩。《傣家新貌》不仅是新平县漠沙镇“箩卡叠”创始人刀凤英与儿媳普翠萍、孙女白歆珃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