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纠缠究竟可怕在哪里,为何让爱因斯坦都无法接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2
量子纠缠暗藏着什么玄机?为何它能让爱因斯坦困扰?

量子纠缠的不确定性,让爱因斯坦对科学的前路非常担忧。因此,他才放出了那句著名的论断,“上帝永远不可能在掷骰子”。谁才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海森堡?麦克斯韦?可以说,这些一度青史留名的顶尖学术大牛;
必然有角逐这个头衔的资格,也值得一个提名。但是,小编认为,只有上世纪的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收揽这份殊荣,才算是实至名归。毕竟,他对人类社会的种种贡献,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

比如说,他提出的质能方程式,间接让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得以顺利完成,原子弹因此才应运而生,终结二战的功劳,必须记上爱因斯坦一份;上世纪的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可以说都是爱因斯坦一己之力创造出来的。
因此,他的贡献,可谓是有目共睹。当然,一度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的量子力学,背后也离不开爱因斯坦的推动作用。但是,最后,他却因为“量子纠缠”现象,和波尔,海森堡等人分道扬镳,彻底的和量子论以及哥本哈根诠释划清了界限。

量子纠缠究竟有何不同之处,让它能够颠覆爱因斯坦的世界观呢?答案其实很简单:量子纠缠有着很强的“不确定性”。在我们没有对量子进行观测时候,第一,我们无法确定它的存在状态是什么;
第二,量子的逸散过程,是完全随机的,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两个量子之间互相发生了感应,也是会超越距离的限制,不论何时何地,瞬间抵达。因此,它才让爱因斯坦非常困扰。

在爱因斯坦的世界里,没有任何科学现象是人类掌握不了的。因此,他才会选择和量子论分道扬镳。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爱因斯坦生前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其对新量子力学的质疑曾引起学界争论。
上个世纪,和相对论并重的另一大理论就是隔壁班的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的建立以1900年普朗克提出的能量量子化为标志。1905年,爱因斯坦在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基础上提出来光量子假说,大力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可以算作是量子力学的第一代耕耘者。他们也被视为旧量子理论的创始人。之后量子力学的话语权落到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手中。 除此之外,对微观世界的解释还有多宇宙诠释理论。哥本哈根学派和多宇宙诠释理论一并被称为新量子理论。当然,哥本哈根学派的影响力远远碾压了后者。文中所说的新量子论特指哥本哈根学派。


青年时期的爱因斯坦
开始正文之前,我必须强调,爱因斯坦对新量子论的质疑在目前看来是错误的,但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质疑也推动了新量子论的发展。
文中资料参考了爱因斯坦文集以及官方记载的本人谈话资料。笔者只是从爱因斯坦的角度谈谈量子力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并非为爱因斯坦翻案。
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来了光量子概念,第一次用量子概念解释了光电效应。物理学家兴奋不已,不得不感叹新理论第一次崭露头角就如此锋利,解决了人类数千年来对光本质的困扰。
虽然这个时候(1905年)人类已经发现了电子,但对原子内部的认知还停留在汤姆森的西瓜模型中(又译葡萄干蛋糕,枣糕模型等等)。


西瓜模型
人们在那时已经知道原子中有带正电和带负电的粒子。还知道原子整体呈现出电中性,于是推断出:原子内的正负电荷一定刚刚好地抵消掉了。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原子内部的正电和负电均匀镶嵌在原子中,就像西瓜籽镶嵌在果肉中一样。这就汤姆逊原子模型。
直到1909年,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中有个很大的核,这个核带正电,并且集中了原子总质量的99%以上,原子核外面是电子,并且很空旷。基于实验,卢瑟福提出来原子的行星模型。认为电子绕原子核作圆周运动,就像行星绕恒星一样。


行星模型
与此同时,人们发现行星模型具有重大缺陷,因为绕核作圆周运动的电子势必有加速度,并会释放能量,导致轨道越来越低,直至落到原子核内。这样的话,原子核外就没有电子了,那为什么我们还能继续观察到电子呢?这就是行星模型的致命之处。
其实不管是汤姆逊还是卢瑟福,都在用经典物理的思维解释原子模型。这在一点上,爱因斯坦是喜闻乐见的。直到玻尔开始用量子的概念对原子模型解释后,情况才变得愈发激烈起来。
玻尔认为,核外电子的轨道应该分成不同能级,电子辐射了能量会同时降到低能级上,吸收了能量会跳到高能级上。


玻尔能级理论
这种解释让电子的运动第一次变得诡异起来。人类不理解,电子是如何变轨的?也不清楚电子为什么没有固定轨道。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物理学家发现对于单个电子,就无法同时测量出它的速度和位置,而不得已用波数和振幅描述电子的轨道。
在1926年,海森堡和爱因斯坦的谈话中,海森堡给爱因斯坦解释到,我们没有办法测量电子的可观察量,我们不能得到电子运动的十分准确的位置和速度信息。但是我们可以用概率描述电子的运动,尽管这样很粗糙,但也是科学的,毕竟经典物理学中也常会用波数和振幅表达某一物理量。


海森堡
爱因斯坦反驳到,这样做只是一个理论的过渡时期而已。因为我们还没有能力了解电子的真实运动。
就好比我们并不是不能精确预测天气,而是没有能力记录每个空气分子的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可以做到这些,那我们就能精确预测天气。雾霾颗粒做布朗运动,不是说自然世界就没有规律可言,而是我们不了解每个雾霾颗粒之间撞击力度和方向而已,才不得已用布朗运动描述它们。
在1927年第五次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同样表达了相似观点。在爱因斯坦看来,现在用电子云描述电子的轨道并不是电子真实的运动情况。
哥本哈根学派总是用概率粗略的描述一群电子的运动规律,而不能准确地描述单个电子真实的运动规律。这只能说明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真正完备的量子力学肯定可以描述单个电子精确的运动规律。
信奉物理实在论的爱因斯坦,的确不会相信哥本哈根学派对电子运动如此诡异的解释。


玻尔
而玻尔回怼爱因斯坦:不要惊讶,电子只能用概率波描述,这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而是自然世界本该如此。
爱因斯坦肯定恼火不已,在他看来,自然世界的现象是实在的,精确的。用概率描述自然现象只是人在研究微观粒子的过程中采用的一种不得已的手段,这种手段可以是概率统计,但背后对应的自然现象绝不会是扑朔迷离的概率波。
在1919年,爱因斯坦曾写信给玻恩说到:我们应该对新量子论的成功感到羞愧。因为他们的灵感来自耶稣会的座右铭“不可让你的左手知道你的右手所做的事”。如果真是新量子论描述的那样,那么自然世界就变得没有确定性了。我是不相信我们无法精确预测电子的运动,就证明它具有自由意志。


电子云
1926年,同样是在给玻恩的信中,爱因斯坦明确表示:“我无论如何都深信上帝不是在掷骰子”。
1924年,爱因斯坦给贝索的信中说到:我认为我在量子力学坚持的观点是对的。暗指他们(指玻尔等人)误入了歧途。
在1949年给贝索的信中。爱因斯坦说到,他并不是反感量子力学用概率统计的方式定量分析微观粒子的运动。而是反感他们居然把这种不确定的概率当成自然世界应有的本质。
当然,爱因斯坦也并不闲着在对量子纠缠的问题上,爱因斯坦提出来这样一个假设:观察纠缠粒子的其中一个,并同时知道另一个粒子的信息并不是什么鬼魅的超距作用。就好像随机往两个盒子内放入一双手套,把一个盒子放在房间内,另一个盒子拿到南极。要是我打开房间里的盒子发现为左手套,也同时知道远在南极的盒子为右手套,这是逻辑推理。
爱因斯坦深信,量子纠缠是由于纠缠粒子分开的那一刻已经决定了一切,就好像左右手套一样。新量子力学对量子纠缠的解释很诡异,只能说明他们的理论不完善,并没有完全搞懂量子纠缠内部的作用机制而已,或许导致量子纠缠的出现是某种未知作用在作祟。
在爱因斯坦眼里,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才导致了譬如概率波,叠加态,量子纠缠等稀奇古怪的解释。


量子纠缠
1935年,爱因斯坦曾经联合罗森等人提出来“EPR佯谬”,用于质疑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爱因斯坦认为量子纠缠不能超光速,并且实验结果并不因人的观察行为而改变。
不能超光速就意味着:在某一区域,不能存在超光速行为,这叫定域论。观察结果不因人而异叫实在论。在经典物理学中,正确的理论预测的结果总是一样的,不管你在哪里做实验都是一样的,除非实验有问题。这就是实在论。爱因斯坦坚持的思想就是定域论和实在论,简称定域实在论。


爱因斯坦
1964年,贝尔提出来贝尔不等式给爱因斯坦和新量子论做裁判答案显而易见,爱因斯坦错了。但贝尔实验一直饱受有漏洞的诟病。直到2016年开始,科学家利用超过10万人的自由意志做了升级版大贝尔实验。
实验结果于北京时间2018年5月10日公布了,其结果强有力地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定域实论是错的, 量子力学理论是对的!经历了100年,我们终于可以为新量子力学洗白了!
但是还有人不甘心,毕竟这10万人都在地球上,只有排除了任何光速以下的“隐变量”,才能证明量子纠缠的确是“魔鬼般的超距作用”。

超乎大多数人的认知。

 在影视作品中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孪生兄弟间会存在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当一个人感到痛苦时,另外一个人也会在同一时间产生相同的反应,在部分伴侣或者父子间也是一样。面对这些奇怪的现象,科学作何解释呢?实际上,这些比较令人奇怪的事情,科学中的理论物理学这个分支已通过相关的实践对这些不可思议的现象进行了较为合理的解释,由于大多数人对这些发生的事情的了解不是很深,从而致使很多人对所谓的迷信是坚信不疑的,面对这些看起来振振有词的言论,科学中的量子物理将用科学道理实力打脸。

在1982年,物理学家爱斯派克特与其团队完成了一项实验,他们证实了在微观粒子中存在种名为量子纠缠的关系。什么是量子纠缠?量子纠缠就是在同源条件下的两个微观粒子,它们存在某种未知名的纠缠关系,并且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会受到距离的限制,无论是1光年、还是1亿光年,都会保持着这种纠缠关系。意思就是说,当某个人对某颗粒子进行干扰时,另颗粒子也会受到一样的干扰,值得注意的是,量子纠缠现象也是在最近几十年的时间里最为重要的科学发现,当你没有意识到量子纠缠的可怕的地方,它就对哲学界、科学界以及宗教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对西方比较主流的科学理论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就像上文我们讲到的一样,在量子纠缠中,在同源状态下的两个粒子,不受距离的影响,当一颗粒子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时,另颗粒子也会受到一样程度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在量子纠缠中,在2个或2个以上的同源量子中,存在非定域性这种特点,量子纠缠也涉及到量子力学中的物理实在性、定域性以及测量理论等问题,对量子计算和通信的研究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际上,有个词是形容量子纠缠现象再合适不过的了,就是鬼魅。鬼魅最早由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他认为,这类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与自己提出的狭义相对论中所描述的局域性是相违背的,他始终在探索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但是比较遗憾的是,爱因斯坦直到去世也没有完全接受量子力学中的部分理论。



本期节目,我们就来一起深入探讨下,为什么说“量子纠缠现象”诡异?弄清楚“量子纠缠现象”,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因为量子纠缠中,有同源的两个粒子无论相隔多远,当一颗粒子发生变化,另一颗粒子也将立刻受到影响,这意味着,量子纠缠中2个亦或是2个以上的同源量子之间,存在非定域性,量子纠缠的现象涉及了量子力学中物理实在性、定域性、隐变量及测量理论等问题,也为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研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万有引力产生的原因(简述):宇宙空间中运行的高能粒子穿越物质(天体或粒子)时,一部分被拦截吸收从而形成弱能量区(爱因斯坦说的时空弯曲),这种弱能量区就是引力作用范围mV2=E=Mv2(能量转换守恒定律公式)。具体详细阐述请看即将发表的引力假说《元素周期及万有引力产生的原因》一文。

量子纠缠原理是由爱因斯坦提出的。他指出两个距离很远的粒子之间会有一种神秘的关联。而这种神秘的关联又造成了多种不一样的物质,因此他也没办法接受。

  • 量子纠缠和贝尔不等式有哪些关系,贝尔不等式是如何出现的?
    答:量子纠缠和贝尔不等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关系;贝尔不等式是为了解决与爱因斯坦的争论。贝尔:1928年出生在北爱尔兰,波尔和爱因斯坦开战的第二年。也许自有天意,派来将来突破“波爱之争”的使者。小时的贝尔一头红发,聪明好学。长大后,迷上理论物理,他严谨多思,对疑难问题不解决绝不罢休。量子...
  • 宇宙起源
    答:同频共振,也叫量子纠缠,是原子的一种搜 索或联想能力。所谓的天赋都是原子们累世 修行的果报,试想一下,如果人去世之后什 么都没有了,那么人生和宇宙的存在还有什 么意义。实际上,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提升 自己的原子级别,从最初的氢原子,即婴儿 形态,进化成为最终的“钅黑原子”,那时 就是圆满成佛了,原子世界...
  • 列举“光速是不能超越的”反例,越多越好!
    答:一方面,实验事实充分证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其有效范围内是可靠的理论;另一方面,实验研究和理论进展表明,它们也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反常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和革命性的,似乎难以容纳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框架内。因此,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还处于兴盛时期的今天,汲取这些理论的真理性的内容,克服它们所面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