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的身份认同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在一个异性恋群体为主的社会,同性恋群体如何进行自我身份认定。他们会觉得自己同性恋是基于基因还是基于选择呢?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第一,从历史方面,通过研究同性恋的历史,确定影响女同性恋形成的因素;第二,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查证基因对同性恋群体的影响;第三,从已有的调研数据,阐述同性恋是一种选择;第四,谈社会及家庭对女同性恋者自我身份认同的影响以及她们的自我身份认同。

追溯中国历史,有正史记载的女同性恋,始发于汉朝的陈皇后。陈皇后在失宠后,让一个女子穿上男子的衣服,与之同寝。汉武帝发现后,将该女子杀害,并且废了陈皇后。中国自古就有关于同性恋的记载,皇宫之中,有大量的宫女由于没有男性满足其性需要,很多宫女都有女同性恋的倾向,并在正史以及野史中都有大量记载。在明清时期,经济发达省份,例如广东、浙江等地区,也有大量的民间女同性恋的记载。广东佛山顺德养蚕女即为记载数量最多的一例。中国文学作品当中也有很多关于女同性恋的描写,例如红楼梦等。在西方也有很多关于同性恋的记载。例如19世纪的美国。有众多法律人士要求立法严惩同性恋,但是都没有落实。重点介绍一下西方女同性恋的起源人物,萨福。萨福于公元前630年至612年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丰厚的家族财富使她免于生计之苦,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早慧早熟的她选择了当时希腊的文化中心——蕾斯波斯岛(Lesbos)作为定居之地,专攻文学和艺术。当时很多希腊女子慕名来到蕾斯波斯岛,拜在其门下学习诗艺。萨福不仅教她们知识,还写了很多表达对她们强烈爱慕的诗作。在当时,古希腊盛行师生之间带着强烈精神交往的恋情,萨福的带着强烈同性恋情感的诗歌,广为传唱。当时蕾斯波斯岛上的货币,都以萨福头像为图案。从19世纪末开始,萨福成为了女同性恋的代名词,“Lesbian”(意为女同性恋者)与形容词“Sapphic”等,均源于萨福。萨福也被视为女同性恋者的鼻祖。

由此看来,同性恋这个群体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并非只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纵观同性恋的代表人物,均可发现,同性恋被记载最多的地方皆是该地区最为富饶的地方。例如中国的皇宫,江浙。西方的女同性恋者一般也均出生于皇宫及贵族家庭。由于历史是层累的构成的,女同性恋者被记录数量居多,一方面是由于该地区较为发达,以及该地点较能引起历史学家的关注之外。不可忽略的是,同性恋群体最大的诞生地还是在富饶的地区。者可能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正如本文论题一般。在富饶地区,人类对自我的认知更加完善,有着更强烈的作为人的存在意识。他们更敢于表明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在富饶地区,人对于性欲的需求能够被更深刻的发掘,更表象的展现,这些因素都可能是促使历史当中,女同性恋被较多记载于历史的原因。如今,发达国家关于女同性恋者的研究以及认可程度也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这也是一个例证。在女同性恋自我的身份认定上,经济因素占着很大比重。经济条件的富饶间接促进了女同性恋的形成。

基因对同性恋的影响,最重要的论断源于哈默。。迪安•哈默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哈默的研究小组发现X染色体上一个小区域,称为Xq28,在44对中的33对(83%)同性恋孪生兄弟中找到。不同于贝利与皮拉德的50%几率,哈默认为如果孪生兄弟中有一个是同性恋,另外一个也是的几率是33%。也就是说,男同性恋比异性恋多3%的几率得到X染色体上的Xq28,所谓的“gay”基因。这项研究,有一些地方值得注意。首先,哈默没有设立来自普通人群的对照组。如果X染色体上特定序列出现在同性恋中,也以相似的比例出现在非同性恋中,那就没有统计学意义。哈默也没有去测试异性恋的孪生兄弟的基因,但是有一些数据显示异性恋的孪生兄弟也携带有所谓的“gay”基因。以上这些显示“gay”基因也许并不像哈默所说那样对同性恋产生影响。此外哈默研究里有7对同性恋孪生兄弟没有“gay”基因,似乎“基因学说”在这7对兄弟里失效了。哈默的研究方法也被质疑。耶鲁大学的乔治•里施采用同样的研究方法,没能重复出哈默的研究结果。基因对同性恋行为的影响目前还无法证实,处于将信将疑的状态。基因有可能是异性恋者为了理解同性恋者而强加的一种概念,也许同性恋的形成这本身就是行为产生的,而与基因毫无关系。遗传说在女同性恋的身份认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女同性恋者最初突破自身心理束缚的一条理由就是认为女同是天生的。无可改变,她们用遗传及基因这个论据来说服家人,并说服自己。在一个以异性恋为主导的社会,自我的身份认同对女同性恋者来说极为重要。基因说也是一个对女同性恋很重要的支撑。

关于女同性恋的访谈及调研报告中,都有大量女同性恋者都认为成为同性恋是她们的自我选择。这也就是所谓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总共有六个阶段,分别为:认同困惑、认同比较、认同宽容、认同接受、认同骄傲以及认同整合。由这六个阶段也可以展示,女同性恋的自我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她们不断的适应并融合于环境之中。性身份的自我认同是一个比异性恋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他们背后有一个并未对同性恋理解的庞大的异性恋群体。她们在自我认同的最后阶段,都倾向于把自己对自我的认同认定为同性恋是一种选择。从基因决定论到自我选择,她们跨越了一个漫长的心理的路程。环境对人的选择有着决定性作用,环境的决定了选择的范围以及选择的难易程度。女同性恋者的自我选择说,更大程度上说明,环境是导致同性恋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例如有过被强奸的心理环境、生长于一个家暴环境等等。这些都可能使得女同性恋者讨厌男人。而这又是她们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他们不喜欢男人,她们喜欢的是女人即同性。女同性恋在社会宏观背景下的家庭微观环境中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了,也进行了自我的身份认同。最终她们达到了认同骄傲,并逐渐走向了认同融合。

同性恋者感受到的社会环境是不同的。在发达地区人们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相对更能理解同性恋群体。但是在我国贫困地区,同性恋仍然被当为异类存在。但相对来说,社会对同性恋的宽容程度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不同宽松。官方宣传媒体以及各种电视剧的影响也逐渐显著。人们尤其在年青一代中,对女同身份的认同也逐渐变大。更多人倾向于认为女同性恋是一种选择。女同性恋者受到的最大阻力莫过于她们最亲密的家人。对于外界而言,认同仍然属于浅层的。这种浅层认同在当女同性恋者是自己的亲人时,就出现了障碍。大部分人在内心深处还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家人是女同性恋的事实,这股强大的阻力也导致很多女同性恋者不敢出柜。由此可见,社会对女同性恋的身份认同仍是浅层的,表象的,还需有进一步的提升。

对同性恋者产生性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环境、个人经历等。环境因素是一个巨大的容器,对个体的经历和个性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个体的经历也决定了个体在身份认同上的程度。不一样的同性恋个体由于其个人经历的原因,目前正处于不同的身份认同阶段。社会环境对同性恋者的身份认同目前逐渐开化,但仍属于浅层认同。核心家庭环境对同性恋的身份认同仍然存在巨大障碍。这也是阻碍女同性恋获得幸福的最关键因素。家庭在同性恋的生活当中有很大影响,家庭对同性恋者至关重要。

  • 女同性恋的身份属性和女同性恋关系的问题(不定期更新...)
    答:与男同性恋相比,女同性恋的身份认同过程更为复杂。这主要源于生理构造的差异和女性主动性的性经验相对滞后。性别二元论在这种情况下显得稳固,身份觉察的触发点各异:有的在幼儿期(由于阴蒂发育提前),有的在青春期,甚至在婚姻和生育后。然而,这些觉察并不总是导向确定的身份,有时仅是暂时的生活阶段...
  • 女同的身份认同
    答:第一,从历史方面,通过研究同性恋的历史,确定影响女同性恋形成的因素;第二,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查证基因对同性恋群体的影响;第三,从已有的调研数据,阐述同性恋是一种选择;第四,谈社会及家庭对女同性恋者自我身份认同的影响以及她们的自我身份认同。 追溯中国历史,有正史记载的女同性恋,始发于汉朝的陈皇后。陈皇后在...
  • lgbt是什么意思 解读lgbt群体的身份认同?
    答:LGBT是一个缩写词,代表着Lesbian(女同性恋)、Gay(男同性恋)、Bisexual(双性恋)和Transgender(跨性别)。这个词汇被用来描述那些不同性向的人群,这些人群在性别认同和性取向上与主流社会不同。总的来说,LGBT是一个包含着多种身份认同的群体。这个群体包括着那些在性别认同和性取向上与主流社会不...
  • 如何判定自己是不是女同?
    答:1. 吸引力与情感: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对女性产生了吸引力,并且在情感和感情上更倾向于与女性建立亲密关系。这种吸引力和情感的倾向可以是一个线索,表明你可能是女同。2. 自我认同和身份:女同性恋是一个性取向的身份认同,意味着你认为自己是喜欢和吸引到同性的人。如果你感觉符合这个身份认同,并且认为...
  • 如何看待女同性恋?
    答:对于女同性恋,人们的观点和态度因个人、文化和社会背景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看法:支持和接受:许多人支持和接受女同性恋,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性取向,并应该被尊重和认可。平等权利:一些人认为女同性恋者应该享有与异性恋者相同的权利和机会,包括婚姻平等、法律保护和社会认可。宗教观点:...
  • 做拉拉是什么意思(同性恋术语解析)
    答:比如使用拉拉这个词汇来描述自己。这样可以让其他人更容易地理解你的身份认同,并有可能带来更多的社交机会。3.探索自己的性取向。作为一个女同性恋者,你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探索自己的性取向。你可以通过与其他女同性恋者交流,或者阅读一些同性恋者的资料来了解自己的身份认同。
  • 如何看待女同性恋?
    答:她们可能面临家庭的不理解和歧视,朋友和同事的冷漠,以及法律上的不平等。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努力推动对女同性恋者的平等对待和尊重。这包括制定和实施符合道义和公正的法律,保护她们的权益,并且提供适当的心理和社会支持。此外,教育也是关键。通过提供全面的性教育,并包含关于不同性取向和性别认同...
  • 女同性恋是怎么回事?怎么区分
    答:2. 社交模式:女同性恋者通常更倾向于与同性朋友交往,而不是异性。她们可能更倾向于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而不是与异性建立浪漫关系。3. 性别认同:女同性恋者通常认为自己是女性,而不是男性或双性。她们可能更倾向于认同女性的身份和性别特征,而不是传统的男性或双性身份认同。需要注意的是...
  • 为什么有人说“ p”是女同?
    答:女性同性恋者在欧洲和北美洲开始形成了一个秘密的次文化。5. 黑色三角形曾是女同性恋身份的标志,起源于纳粹德国。在集中营中,这个标志被用来标记那些被认为是“反社会”的女性,特别是那些反对生育或传统家庭价值观的人。6. 如今,黑色三角形已经转变为女同性恋者自豪和身份认同的象征。
  • 什么原因导致女人成为女同性恋的?
    答:4.最初的性经历对性取向的重要作用 对同性恋做过深入研究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银河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在同性恋形成的过程中的后天因素即社会、心理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最初的性经历,即青春期的遭遇和经历,而同性恋者的身份认同时间最早在14岁,最晚在29岁,年龄中位值是18岁。有调查对象明确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