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12种读书方法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书,人人都可以去读,但是有的人就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里说明读书是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的,但要相信方法总是可寻的。读书的方法,也不止一种,现在选列了古人读书十二法,以供借鉴与参考。

一、“思·问·习”读书法。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即重视思考,不懂就问,提倡经常巩固复习。

重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不懂就问。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提倡经常巩固复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二、“假物”读书法。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

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三、“精至”读书法。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四、“不求甚解”读书法。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书中的某些琐碎的、枝节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应该有目的、有辨别、有分析地读书。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五、“提要钩玄”读书法。这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

韩愈认为做到“钩玄”、“提要”之后,对书中的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必须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已有。

六、“计字日诵”读书法。这是欧阳修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

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是经验之谈,表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七、“一意求之”读书法。这是苏轼提倡的。即阅读经典著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的定向阅读。

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种“一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著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读书做学问,好像打仗一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阅读中凡与“求一”、“主攻”对象无关的,一概不加涉及。这样的定向阅读是值得学习的。

八、“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这是朱熹所提倡的。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合一,永远不忘。

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关于循序。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关于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九、“五类四别”读书法。这是以唐彪为代表所提倡的读书法。

唐彪把书分为“五类”:“有当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考之书。”他认为分类读书有利于处理好精与博的关系。这种“五类”读书法与古代有些学者所提出的“四别”读书法相类似。“四别”指的是分出“目治之书(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书(不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书(不仅要背而且要认真思考研究),手治之书(不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写下来)”等四种类别的书。

十、“五要”读书法。这是蒲松龄从时、书、法三方面保证读书顺利进行的读书法。

“五要”:一要天天读。二要夜夜读。三要老年读。四要抄书读。五要分类读。

十一、“贵精”读书法。这是戴震为了获得专精知识而提倡的一种读书法。

“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书读懂读通而能有收获,要得到切实的知识,要做点学问,就得专攻一项,认真而深入地钻下去。

十二、“于无疑处求有疑”读书法。这是焦循的读书经验。

焦循的读书公式是:“读书──寻疑──深思──再读──再思──求解”。

  • 古人读书的方法
    答:古人读书的方法:韩愈:提要钩玄法;诸葛亮:观大略法;陶渊明:不求甚解法。1、韩愈:提要钩玄法 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曾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认为读书时需要先将书分门别类,按其性质类型采用不同的读书法。比如对于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也就是提纲挚领地将...
  • 名人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答:概,撷取精华。二、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三、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里,介绍了他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书...
  • 古人读书的方法
    答:读书有很多种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让我们来看看古代名人都是怎么读书的,并从中借鉴一些好的读书方法。1、董遇:“三余”读书法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
  • 古人是如何读书的
    答:古人读书的几种方法:1.“思·问·习”读书法: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学习要博学慎思,学思结合,不懂就问;2.“假物”读书法: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方法,也就是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来学习;3.“精至”读书法: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4.''不求甚解...
  • 名人名家在青少年时期是怎么读书的
    答:这就是读书时没有“提要钩玄”的缘故。如能一边读书,一边注意提出其“要”、钩出其“玄”,那么你就基本掌握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5、苏东坡:八面受敌法 。●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 “八面受敌”法是怎样提出来的,又作何理解呢?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名叫王庠的人在...
  • 古人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答:3、格物致知法:古代学者认为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对世界的深刻认识。他们主张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真正的学问。私塾的由来 1、私塾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教育机构和家庭教育。在古代...
  • 古人读书的方法
    答:3、“精至”读书法 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 1、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
  • 古人读书方法有哪些
    答:4、“不求甚解”读书法:这种方法是在阅读时不要过于纠缠细节,而是要抓住重点,理解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快速浏览书籍,了解其大致内容。5、“提要钩玄”读书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提取书籍中的重要内容,把握要点,以帮助理解和记忆。古人读书的原因:1、获取知识和教育:古代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和...
  • 古今名人的读书方法是什么啊?
    答:顾炎武读书认为读书应该劳逸结合,他把他家的书读完之后用四批马驮着书十谒明岭便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终才写成了出名的《日知录》《肇域志》,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名人的读书方法 爱读书是许多伟人的共同特性。这些人在长期的读书生涯中摸索、总结和形成了适合自己风格的、独特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对...
  • 古人读书,有哪些好的方法?
    答:“钩其玄”,便于把握重点,吃透精神实质,对某些重要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提高水平,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4、苏东坡:八面受敌法。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有个名叫王庠的人在应制举时,向苏东坡请教读书方法。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