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杜牧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1
《九日齐山登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九日齐山登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既有放浪沉醉的自嘲自勉,又有世事沧桑,光阴易逝的的感叹,诗,人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内心的抑郁不平。
《九日齐山登高》是杜牧与好友张祜登上齐山观景,有感而发的七律: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友人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时任池州刺史),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在九日重阳节一起登齐山(在今安徽省贵池县)时,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开头两句,写出了杜牧在登上齐山后,俯览江水的愉悦心情。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第三、四句转而慨叹人世的忧多乐少。尘世间的纷扰使得平生很难开口大笑,但在这种心境支配下,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不如及时行乐,用酩酊大醉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第五、六句进一步写因登临而产生的光阴易逝之感。最后两句,借用齐景公牛山涕泣事,春秋时,齐景公登上牛山,北望而流涕说:“美哉国乎,郁郁芊芊,若何滴滴,去此国而死乎?”感叹自己一旦离开了人世,美好的江水能否永保。这里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抒发了胸中的怨恨和感慨。
  全诗用登高忘忧的旷达豪宕之笔,写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之思,形成了既爽快健拔又含思凄恻的风格特点。“尘世难逢开口笑”一句,是杜牧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人生道路的辛酸的总结,是趣语,也是理语。
  在杜牧众多的慨叹诗中,都是诗人在对人生探索后所发的感叹,既能代表封建社会下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也能引起潦倒失意的士大夫的普遍共鸣。

杜甫《登高》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九日齐山登高》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登高》原文:
杜甫 (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日齐山登高》原文:
杜牧 (唐代)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安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尾联作者使用了用典的手法。
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诗人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苦涩。
全诗赏析
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
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尾联作者使用了用典的手法。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诗人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九日齐山登高原文: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沾 同:沾)九日齐山登高翻译及注释 翻译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菊...
  • 九日齐山登高中哪一句诗用了对比的手法?
    答:这个尾联,使用了齐景公的典故,倒有些对比的意思了。杜牧用二人登高和景公舍不得江山而哭泣的杞人忧天,晏子笑话景公的故事做对比,凸显出人生不如意事多的是,和景公的天下大事比起来,自己和张祜的怀才不遇不算什么。杜牧希望借此宽慰张祜,也宽慰自己。
  • 诗歌鉴赏 宿池州齐山寺 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杜牧生性旷达,反其意而作《九日齐山登高》,说:“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而今,登齐山的古人固然长已矣,即便是他们身后之名,也已寂然。可见,不仅“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而且死后之名是否能“千秋万岁”,也大为靠不住。此联暗用杜牧诗意,翻进一层,一结苍茫悠远。
  •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原文与赏析
    答:这是诗的主流。此诗写重阳节一天的活动,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对两种思想情绪的关系也处理得十分得体,因此全诗显得劲健超脱,没有丝毫哀伤的成分。杜牧之《九日齐山登高》诗落句云: “牛山何必泪沾衣。”盖用齐景公游于牛山,临其国流涕事,泛言古今共尽,登临之际不必感叹耳。非九日故实也。( 〔...
  • 《九日齐山登高》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觉得...
    答: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或者另一种回答: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 读懂诗歌中的虚词 ——从《九日齐山登高》说起
    答:诗歌中的虚词因为没有实际意义,常常在教学中被忽略。          今天听了王老师所讲的“虚词应当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要点”的内容,深受启发,现试以《九日齐山登高》为例,分析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重要作用。    &#...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答: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注释 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⑵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
  • 九日齐山登高的作者是
    答:《九日齐山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
  •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后面是什么
    答:唐代诗人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描绘了秋天的江景和登高赏菊的雅兴,首句“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展现出一幅秋日登高赏景的画面,秋水映照着雁影,与友人举杯共游于半山腰的青翠之中。接着,诗中表达了尘世间的欢乐难觅,"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强调了人生短暂,应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