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别》内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7
现实中有第二性别吗?

现实中有第二性别吗?当然有呀,男不是第一性别,然后女第二季别。然后还有人妖

是存在的人都是有第二性别的,这个不用奇怪。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也译做西蒙·波娃,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伴侣。生平 波伏娃全名为西蒙·露茜-厄尔奈斯丁-玛丽-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大学,1929年通过考试第二名,和第一名的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从小有很强的独立性,她和萨特相识后,两人有共同的对书本的爱好,有共同的志向,成为共同生活的伴侣,但终生没有履行结婚手续,并互相尊重对方与其他人的“性关系”,但两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础上的爱情非常强烈,萨特去世后波伏娃写了《永别的仪式》,是对和萨特共同生活的最后日子的回忆,流露出对萨特强烈的爱。波伏娃的另一个著名情人是她在1947年的美国之旅所结识的美国作家艾格林,双方维持三百多封的“越洋情书”(Lettres à Nelson Algren)。波伏娃去世后,和萨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作品 波娃将存在主义哲学和现实道德结合在一起,写过多部小说和论文,她的小说《达官贵人》获得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小说的主题在于说明知识分子不能为革命和真理同时服务,两位主人公的革命目的和方法虽然不同,但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都失败而牺牲了。此外她还写过多部小说如《女宾》,《他人的血》,《人总是要死的》,《名士风流》以及论文《建立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存在主义理论与各民族的智慧》,《皮鲁斯与斯内阿斯》等,提出道德规范与存在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她一直被人们视为是第二萨特。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书中认为,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女人并不是生就(born)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becomes)的……如果说在青春期以前,有时甚至从婴儿早期,在我们看来她的性征就已经决定,那不是因为有什么神秘的本能在直接注定她是被动的、爱撒娇的、富于母性的,而是因为他人对这个孩子的影响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要素。于是她从小就受到灌输,要完成女性的使命。 ”。男性亦然。这是这本书的最重要的观点。书中提出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生活需要体力时,女人自觉是弱者,对自由感觉恐惧,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来,而女人还是甘心服从。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说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度是男人重新获取权力,认为历史上女人从没有得到过权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她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并向中性化过度。她这本书的英文译本在美国极度畅销,对造成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权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
[编辑] 思想 西蒙,波娃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女人都在哪里?回顾历史,即使西方哲学在讨论时曾提及女人,却顶多当成补充而非主题。有些女性主义者认为,自苏格拉底以来,哲学一直以“男性”风格的争论与对峙为基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哲学一直是避难所,一件奢侈品,只有免于疲惫体力劳动、营生、或打扫与照顾家庭的人才能享用。女性主义哲学挑战整个西方传统。哲学虽然宣称普世性与无所不包,却未曾包括或注意邻家妇女。哲学从未询问女性是否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或者女性是否和男性哲学家一样,以相同的方式提出相同的问题。因此,女性主义在当代哲学引发的最激进变革,就是个人“观点”成为中心观念,即尼采所称的“视角”。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位置,可能“看到”不同的世界。因此,视角的多元化可能取代对单一“客观性”的竞逐。http://zh.wikipedia.org/zh-cn/%E8%A5%BF%E8%92%99%C2%B7%E6%B3%A2%E5%A8%83 学历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又译做西蒙·波娃。全名为西蒙·露茜-厄尔奈斯丁-玛丽-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29年通过考试,和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从未履行结婚手续的事实上的终身伴侣,这才是伴侣的最高境界,不被一纸婚约所束缚,但是又比婚约来得更为真实。[编辑本段]出身及婚姻   波伏娃出身于比较守旧的富裕家庭,但她从小就拒绝父母对她事业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她和萨特相识后,两人有共同的对书本的爱好,有共同的志向,成为共同生活的伴侣,但终生没有履行结婚手续,并互相尊重对方与其他人的性关系,但两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础上的爱情非常强烈,萨特去世后波伏娃写了《永别的仪式》,是对与萨特共同生活的最后日子的痛苦回忆,流露出强烈的爱意。[编辑本段]作品   波伏娃将存在主义哲学和现实道德结合在一起,写过多部小说和论文,她的小说《达官贵人》获得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小说的主题在于说明知识分子不能为革命和真理同时服务,两位主人公的革命目的和方法虽然不同,但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都失败而牺牲了。此外她还写过多部小说如《女宾》,《他人的血》,《人不免一死》,《名士风流》以及论文《建立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存在主义理论与各民族的智慧》,《皮鲁斯与斯内阿斯》等,提出道德规范与存在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她一直被人们视为是第二萨特。[编辑本段]代表作   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别》,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男性亦然。这是她这本书的最重要观点。她在书中提出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生活需要体力时,女人自觉是弱者,对自由感觉恐惧,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来,而女人还是甘心服从。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说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度是男人重新获取权力,认为历史上女人从没有得到过权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她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并向中性化过度。她这本书的英文译本在美国极度畅销,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权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波伏娃去世后,和萨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编辑本段]人生经历   ---------------------------------少年   1908年,西蒙出生在巴黎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小就过着舒适、安定的优越生活。  1929年,在法国的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萨特哲学会考第一名,西蒙获第二名。这一年,萨特二十四岁,西蒙二十一岁。而此时,他们之间的爱情还只是智力上的相互敬慕。据西蒙晚年回忆:他们一开始的恋情主要是字语的(ver-bol),而这“也许是我们关系如此持久的原因”。在乡间   考试结束后,萨特与西蒙的来往频繁起来。当西蒙准备到乡下家中去度假时,两人开始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分离的痛苦。几天之内,他们间的关系从智力的讨论变化为肉体的吸引。西蒙后来回忆道:“那个夏季,我好像被闪电所击,一见钟情那句成语突然有了特别罗曼蒂克的意义。”“当我在八月初向他告别时,我早已感觉到他再也无法离开我的一生了。”  在乡间的日子里,西蒙极为苦恼。或许是真诚的爱感动了上天,一个清晨,她的表妹跑进来轻轻告诉她:有个青年男子在田野里等她。果然是萨特。与萨特   可是她的父母却无意邀请她的朋友共进午餐。靠着热心肠的表妹送食物,可怜的萨特在田野里孤独的捱过了几个夜晚。终于,爱驱使着西蒙,不顾父母的反对,自己带着食物前往野地里与萨特相会。他们在一起度过了真正的一天。这一天,他们第一次做爱。那天晚上,西蒙回到家里“没有人说话,父亲不理睬我,母亲在房中哭泣,表妹认为我们的事件极为罗曼蒂克。我宽了心,一切已很明晰。我的父母已不能再控制我的生活。现在我真的要为自己负责,我可以随心所欲,他们不能再管制我了。”  是的,萨特再也无法离开她的一生了。从他们相爱的1929年起,一直到萨特1980年逝世。他们一起共度了51个春秋。尽管他们一直没有履行法律上的结婚手续,甚至一直各自保留了自己的住房。  1931年,西蒙到马赛教书。萨特则到勒哈佛尔任教。这期间,一个名叫奥尔嘉的女子走进了他们俩的生活。这个三角关系虽然在二人的爱情旅途中占了很短暂的时间,但却留给西蒙足够的题材来完成她的处女作《不速之客》。  1939年,二战爆发。萨特上了前线。在炮火的间隙里萨特每天都给他“亲爱的迷人的河狸”写情书。(“河狸”是西蒙的昵称)  1945年,萨特与西蒙及几个朋友共同创办“存在主义”哲学的《新时代》月刊。出版   1949年,被后人奉为“女权运动”的“圣经”的《第二性》出版。  1954年,以《达官贵人》获龚古尔奖。  五十年代访问中国。此行的结果是《长征》的问世。  西蒙晚年将萨特给她的情书刊行于世。书名《致河狸的书信》。可惜的是:“河狸”的回信却一封也没编进去。逝世后   1986年4月14日,西蒙.德.波伏娃于巴黎去世。享年78岁。西蒙的逝世在全世界引起了反响。各种美誉纷纷而至。而当时的法国共产党总书记马歇的话尤其深刻:“波伏娃远不同意共产党人的所有观点,她同我们的争论是毫不动摇的,但我代表法国全体共产党员向她致意,因为她始终代表着我们社会进步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刻。”内容简介  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她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二性》实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歧视开战的序幕,使女性在这个男权社会有所觉醒。 作者简介  西蒙·波伏娃,出生于巴黎一个天主教色彩很深的资产阶级家庭。她具有作家,哲学家、散文家、戏剧家等多重身份,21岁时和萨特结识,从此追随萨特,并与萨特结成终身伴侣,选择不生育,因受存在主义思想的感染和启发,而成为存在主义代表性的人物,女权运动的先驱,主要作品有《西蒙·波伏娃的美国纪行》、《满大人》、《老年》、《第二性》等。

  • 《第二性别》内容
    答:《第二性别》内容概括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也译做西蒙·波娃,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伴侣... 《第二性别》内容概括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也译做西蒙·波娃,是法国存在主义...
  • 《第二性》主要观点
    答:《第二性》主要观点如下:1、《第二性》概述 《第二性》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创作的社会学著作。作者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2、《...
  • 女权鼻祖波伏娃的《第二性》,到底讲了什么内容?
    答:波伏娃在书中强调了女性经济独立的重要性,她认为只有当女性的经济地位发生改变,才能引发精神、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连锁反应。她还强调,只有当女性对自己的认识发生根本转变,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第二性》的核心价值主张是女性解放的必要性,这一主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波伏娃的思想启发了无...
  • 《第二性》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第二性》的主要观点是,女性在社会中被视为“他者”,即相对于男性的次要存在,这种现象是由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共同造成的,而非生物性别本身。《第二性》是法国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经典之作,对女性主义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波伏娃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身...
  • 《第二性》主要观点
    答:《第二性》的主要观点是探讨女性在社会、文化和历史上的地位,以及性别如何塑造个体的生活和经历。在《第二性》中,波伏娃提出了“一个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的观点。她认为,性别并非仅仅是生物性别,而是社会和文化塑造的结果。女性在社会中往往被赋予次要和...
  • 第二性I内容简介
    答: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Ⅰ》是一部深入剖析女性身份与地位的杰作。她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女性为何常常被视为“他者”。文章通过详尽的历史回顾,揭示了女性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和角色变迁,展现了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的命运轨迹。波伏瓦特别关注了人类历史的...
  • 第二性Ⅱ内容简介
    答:被誉为女性主义思想的泰斗和旗手,波伏瓦的《第二性Ⅱ》是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石。这本书以其翔实生动的实例,突破了传统理论著作的枯燥风格,让阅读过程充满趣味性。波伏瓦的思想深度超越了时代,她在书中揭示的问题,如性别平等议题,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甚至在某些方面愈发突出。六十年后的...
  • 《第二性》【概述与摘录】
    答:在西蒙娜·波伏娃的巨著《第二性》中,她以深入洞察的目光剖析了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和权力定位,从生物学的生理差异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全方位探讨女性独立的复杂议题。她强调,经济独立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对于平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爱情与婚姻中的性别角色界限分明,女性往往被期待扮演被动与顺从的角色...
  • 《第二性》波伏娃
    答:波伏瓦通过克吕登纳夫人和独立女性的案例,揭示了女性在寻求自我实现时的矛盾与挣扎。她们在性别平等的道路上,既要面对现实的局限,又要挑战传统的束缚,这是一场既孤独又充满希望的斗争。总的来说,《第二性》不仅是一部女性主义的里程碑,也是一部探索性别、权力和自由的深度作品。它提醒我们,尽管女性...
  • 《第二性》书摘02
    答:第二部 历史 一这个世界总是属于男性的,人们为此提出的任何理由,我们都觉得不够充分。正是根据存在主义哲学,重新捡起史前和人种志的论据,我们才能明白性别的等级是怎样建立的。我们已经提出过,当人的两个范畴出现时,每一个都想把自己的统治权强加给另一个;如果两者都能够坚持这种要求,那么两者之间要么是在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