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3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一、地形、地貌
疏勒河流域是一个山地与平原相间分布的地区。南部为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脉,其间为山间河谷盆地,中部为走廊平原及走廊内部山地,北部为北山山地。疏勒河流域在地貌类型上可划分为4个大的地貌单元:侵蚀构造地貌,分布于南部的祁连山-阿尔金山区;构造剥蚀地貌,北山及走廊山脉皆属之;堆积地貌,分布于疏勒河流域中、下游平原;风成地貌,包括风积地貌和风蚀地貌。风积地貌主要包括库姆塔格沙漠和鸣沙山沙漠及走廊内部部分沙地。风蚀地貌分布于敦煌魔鬼城一带。
二、水文、气象
疏勒河流域主要地表水系有赤金河、疏勒河、榆林河、党河等主要河流,均源于南部祁连山,山地终年积雪,发育现代冰川,流域含冰川639条,冰川储量为333.46×108m3,面积达589.64km2,为河西三大流域之首。高山固体冰川及丰富的降水为这些河流提供了水源,形成中、下游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径流资源。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15.912×108m3。疏勒河为本区最大的河流,源自海拔四千余米的大雪山。冰川融水汇合降水及地下水形成山区径流,经昌马堡多年平均径流量27.11m3/s,出山口后散流于昌马洪积扇,至前缘汇泉水向西经双塔堡入安西盆地至哈拉诺尔,向东北入花海盆地至干海子。榆林河流经上游石包城盆地时,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至蘑菇台处大部分径流由地下水组成,冰川融水仅占5.9%。赤金河属石油河下游。1988年疏花干渠修建后从疏勒河引入水量0.2×108m3/a,2004年引水量已达0.7×108m3/a,入花海径流量已达1.12×108m3/a。党河是疏勒河的主要支流,于肃北党城湾出祁连山。历史上曾于安西西湖—敦煌北湖一带汇入疏勒河。1978年党河水库修建后,敦煌以北基本断流,大部分河水被引入灌区,灌溉敦煌绿洲。
疏勒河流域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跨越了3个不同类型的气候区,南部为祁连山高寒半干旱区,西部为河西暖温带干旱区,北部为河西冷温带干旱区。本区气候具有大陆性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综合影响的特点。河西地区的气象条件在水平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东西和南北差异。南部祁连山-阿尔金山区,年降水量150~500mm,蒸发量1300~1700mm,年均气温0~4℃;中部走廊平原年降水量50~250mm,蒸发量2200~2800mm,年均气温6~8℃。降水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山区6~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80%~90%,平原区6~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年降水Cv值由河源区的0.18~0.21逐渐增大为出山口(或山前)的0.35~0.38,走廊平原的0.37~0.45。随着海拔的增高,降水量总体上呈现增大的趋势,而蒸发量呈减少、气温呈降低的特征。
三、地质、构造
疏勒河流域处在几个构造体系交接复合部位,前第四系在南山系几乎缺失古生界,北山系主要由奥陶系-志留系及海西期花岗岩组成。古生界及前古生界、中生界及古近系、新近系、侵入岩均有出露。第四系主要分布在流域三大构造盆地,其间堆积了巨厚的第四系物质,其特征是从山前到平原,从南盆地到北盆地,沉积物由冰水→冲洪积→冲积→冲湖积→湖积相变化。下更新统(Qp1)、中更新统(Qp2)、上更新统(Qp3)、全新统(Qh)分布广泛。
疏勒河流域自南而北跨越祁连山褶皱系、塔里木地台、天山褶皱系3个一级构造单元,和祁连中间隆起带、北祁连地槽褶皱带、阿尔金断隆、走廊过渡带、敦煌地轴、北山地向斜褶皱带、明水中间隆起带、北天山地向斜褶皱带8个二级构造单元。各二级构造单元进一步划分为乌兰大坂隆起、陶莱南山-大通山复背斜、妖魔山-毛毛山复向斜、北祁连西部中间隆起、陶莱南山-马雅山复向斜、酒泉-民乐坳陷、肃北断陷束、安西新坳陷、三危山拱断束、西碱泉拱断束、公婆泉复向斜、马鬃山复背斜、音凹峡复向斜、红石山复向斜、黑鹰山复背斜15个次级构造单元。
各构造单元之间均发育北西、北北西和近东西向的深大断裂(或断层带),主要有明水中间隆起带北侧深断裂、星星峡-石板井深断裂、敦煌地轴北侧深断裂、阿尔金山北缘深断裂、祁连山北缘大断裂、祁连山中间隆起带北侧深断裂、三危山北侧大断裂。这些深大断裂多数属压扭性逆掩断裂。受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和控制,这些深大断裂往往伴生有数量繁多、规模不等的次级和更次一级断裂构造,一般与主构造断裂呈小角度斜交或基本平行发育分布,长度20~100km,最短仅40~100m,最长150km左右,断层深度数百至数千米。主、次断裂所组成的构造带,对现今的地貌-构造格局乃至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赋存和运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生代以来的历次构造运动奠定了流域内3个大地构造轮廓,即南部的祁连山地槽褶皱和阿尔金山断块,北部的北山(马鬃山)断块,中部的断陷盆地。
走廊平原是新生代以来的沉降盆地,其间堆积了巨厚的陆源半胶结-松散的山麓相、河湖相物质。总的来说,玉踏、安敦、花海等盆地边界均受区域断裂和构造隆起控制,底界以上新统(N2)-下更新统(Qp1)为主,但各盆地第四系厚度、底界形态、边界类型各具特色。

一、地形、地貌
山西六大盆地包括大同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忻州盆地、长治盆地和运城盆地。大同盆地四周群山环抱,其西南为管涔山,西边为洪涛山、七峰山,东北至西南依次为六陵山、恒山、馒头山,其中最高峰为馒头山。地形总趋势是西南高、北东低,边山高、中间低。盆地四周山前均有大大小小的洪积扇裙构成山前倾斜平原,而盆地中部为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区。太原盆地位于太行山与吕梁山之间,盆地四周均为丘陵和山区环绕,盆地总体呈北东向展布。临汾盆地西部及西北部为吕梁山,北部为灵石低山丘陵区东部太岳山脉,南部自东向西有紫金山、稷王山、孤山及大小嶷山呈岛状隆起,盆地内部由外围向盆地中心(汾河谷地)依次分布有山前倾斜平原区、冲积高阶地与冲积低阶地。忻州盆地地形总趋势是群山环抱中间低凹,地势自山区向盆地呈阶梯状下降,盆地内地形从两侧向主河道呈不对称缓慢倾斜,地貌类型由盆地周边向中心依次为高中山、中山、低中山、黄土丘陵(台塬)、倾斜平原及冲积平原区。长治盆地四周为丘陵和山地环绕,东部为北北东向延伸的太行山系,西部属太岳山系的东麓延伸部分,南部为低山丘陵,北部以丘陵为主,西白兔乡一带为条带状分布的黄土斜坡地,盆地地形总体趋势是南高北低,东西高中间低。运城盆地是山西地堑系西南端的一个断陷盆地,为一半封闭型山间盆地,盆地南部、东北部中条山,北部,自东向西有紫金山、稷王山、孤山、大小嶷山,呈岛状隆起,展布于黄土台塬之上,西部栲栳塬,塬面自西北向东南盆地中心倾斜。
二、水文、气象
山西六大盆地中大同盆地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干燥、少雨、多风沙,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约6.5~7.5℃,历年最高气温38.3℃,最低气温-37.3℃,无霜期120~140d,最大冻土深度1.0~1.8m,平均风速3.0m/s,最大风速可达14~16m/s。
山西六大盆地水系主要属于黄河、海河水系。大同盆地水系属海河水系,桑干河为主要河流,其支流有恢河、黄水河、十里河、御河、浑河。长治盆地水系属海河水系,浊漳河为其主要河流,自襄垣以上分南源、西源和北源三大支流。汾河为太原盆地的最大河流。汾河自兰村峡口进入太原盆地,由北而南,经太原、清徐、文水、祁县、平遥、介休等县,最后由义棠峡口流出区外。临汾盆地主要河流为黄河、汾河,汾河为区内主干河,大小支流近30条。忻州盆地滹沱河为区内主干河流,由北向南贯穿盆地中部,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发源于繁峙县泰戏山麓的桥儿沟,流经繁峙、代县、原平、忻府、定襄,在盆地东南的济胜桥流出本区。运城盆地河流属黄河流域涑水河水系,涑水河为区内主干河,全区大小河流近10条。
三、地质、构造
燕山运动是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的重要构造运动,在山西表现为三期五幕,它们使之前沉积的地层褶皱、隆起,并形成一些山间盆地,同时伴随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喜马拉雅运动包括三个主要构造幕使盆地的雏形已基本形成。更新世至全新世,各山区不均衡上升,形成很多期夷平面或阶地,盆地不均衡下降,接受了巨厚的沉积。
大同断陷盆地是汾渭地堑的一部分,是受北西—南东向拉张应力在边张裂、边下陷,边接受沉积,盆地边缘掀斜呈簸箕状的新裂陷。它不完全是中生代构造的继承或反向发展,因此属叠加的新裂陷。裂陷的边缘一般以断裂为界,裂隙内部也有很多断裂,多属同生断裂。太原断陷盆是山西陆台上新生代断陷带中的断陷盆地之一,位于陆台中部和汾渭断陷带的中部,它呈北东向镶嵌在沁水复式向斜的北隅,西部为南北向的吕梁复背斜,北部为北东向的五台复背斜,东部为南北的太行复背斜。临汾断陷盆地是山西陆台受不同时期多次构造运动,于新生代断陷带中的断陷盆地之一,位于陆台中南部,亦即汾渭断陷带的中南部。该断陷盆地西侧为吕梁山背斜,东侧为霍山、中条山背斜。忻州盆地位于山西台背斜的中北部,整体镶嵌在五台山块隆的中北部,在燕山运动末期已形成构造雏形,喜山期以来进一步断陷成盆。长治盆地位于太行山以西,为新生代断陷盆地,其生成始于燕山运动太行山隆起。运城盆地分为三个大的构造地貌单元,东、南部为中条山断块隆起区、北部峨嵋台地抬升区和中部盆地断块沉陷区———运城断陷盆地区。

一、地形、地貌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处于全国三大地形阶梯的第二阶梯之上。盆地四周被山地环绕,南为秦岭,北是阴山,东为吕梁山,西是贺兰山—六盘山。盆地主体由北部的沙漠高原和南部黄土高原构成,地势总体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局部地区起伏较大;盆地北部的东胜—盐池梁,海拔1500m左右,中部的白于山和东南部的子午岭,海拔1500~1800m,构成盆地内部的地表分水岭。沙漠高原上分布着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以及剥蚀丘陵,海拔1100~1500m,地形起伏相对较小。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切割强烈、地形支离破碎,海拔1000~1700m。覆盖厚度多在100~300m。盆地周围山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之间分布着3个较大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即渭河盆地、河套盆地和银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地貌可划分为山地、断陷盆地、沙漠高原和黄土高原4大地貌类型。大致以中部的白于山地表分水岭(长城沿线)为界,鄂尔多斯盆地可分为南北两个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观。北部沙漠高原是盆地内最主要的地貌单元之一,面积9.82×104km2,包括摩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及西部边缘地带,同时还包括展布于上述地貌单元之间的剥蚀基岩丘陵台地;其西北部以流动沙丘为主,东南部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南部黄土高原是盆地内面积最大的地貌单元,达14.45×104km2。断陷盆地包括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土默特平原区和关中平原等,面积为5.08×104km2。鄂尔多斯盆四周的山地面积为758×104km2,山地以中山宽谷山地为主,如阴山、贺兰山、六盘山、吕梁山,盆地内部山地包括渭北北山、黄龙山。

二、水文、气象

鄂尔多斯盆地属欧亚大陆东部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带,降水少、蒸发强烈,气温和降水量季节 性变化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0~700mm。自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递减。南部秦岭北坡降水量大于700mm,渭河盆地约600mm;向西北到呼和浩特—东胜—靖边—环县海原一线减至约400mm,乌拉特前旗、灵武、银川、中宁一带降至约200mm,河套西部的乌海、磴口地区约150mm。降水量年内变化大,分配极不均匀,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愈向北该比例愈大;7~8月降水量最大,且多为暴雨。

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反,白东南向西北递增。多年平均蒸发量一般1000~3500mm。在晋西、陕北和陇东地区蒸发量在1500~2000mm;宁南同心、陕北靖边和内蒙古地区蒸发量在2000~3500mm,其中西北部桌子山一带多大于3000mm。

鄂尔多斯盆地除沙漠高原中部的内流区外,均属黄河水系。黄河呈“几”字形在青铜峡附近流入本区,先向北纳入清水河、苦水河、都思兔河;在磴口折向东,形成宽广的河套平原,并纳入季节 性的摩林河以及源自东胜梁的毛丕拉孔沟、卜乌色太沟、思刺河、西柳沟、罕台川、吃什杭川等支沟;然后由托克托至龙门,黄河流经晋陕峡谷段,纳入众多的一级支流。龙门以下,黄河进入汾渭断陷盆地,河床平缓开阔,先后汇合汾河、渭河等黄河的大支流后由潼关向东流出区外。区内黄河全长1722km,汇水面积374725km2

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总体上是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的最终排泄基准面。在不同河段,河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比较复杂。在银北和后套平原,黄河都是一岸补给地下水,另一岸可能存在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的汇入。在银南和前套平原,两岸地下水均向黄河排泄,丰水期河水也可补给地下水;晋陕峡谷段,黄河主要接受两岸地下水(主要为岩溶地下水)补给,局部地段黄河水也可补给岩溶地下水,如河曲和禹门口等河段,河水(包括水库水)对岩溶地下水有明显的补给作用,傍河水源地的可采资源量中河水补给占较大比例。

黄河支流。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横贯关中盆地中部,长502km。其北岸支流主要有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洛河等,以泾河和洛河最大。在黄河晋陕峡谷段还发育有众多的黄河一级支流,西侧有黄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和云岩河等。东侧有浑河、偏关河、岗漪河、湫水河、三川河、听水河等。北部沙漠高原还分布着内流水系。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沙漠高原区分布有众多的湖(淖),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地,区内存在各类水体1299个,水域总面积为1872km2。鄂尔多斯盆地还分布自许多著名的大泉。其中,岩溶大泉主要有盆地东缘吕梁山西麓的天桥泉、柳林泉、盆地南缘的粪泉、处女泉、袁家坡泉、温汤泉、筛珠洞泉、东王泉;盆地西缘水沟泉、千里沟泉、拉僧庙泉、太阳泉、蒙城泉和郑家大泉。碎屑岩裂隙水大泉主要出露在侏罗系延安组煤系烧变岩空洞中,如青草界泉、榆阳泉。

三、地质、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为一走向南北东缓西陡的中生代不对称向斜盆地,四周分别被阴山、秦岭、贺兰山、盘山、吕梁山等山系围限。盆地边界为断裂构成,北界为黄河断裂(磴口托克托断裂带),西部为桌子山平凉断裂带,南部为渭河盆地北缘断裂,东部为离石断裂,鄂尔多斯盆地与山系之间发育有河套盆地(北缘)、银川地堑(西缘)、渭河地堑(南缘)、山西地堑(东缘)。

鄂尔多斯盆地自下向上总体由太古宇-古元古界结晶片岩、中新元古界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和少量碎屑岩、石炭系-侏罗系含煤碎屑岩系和白垩系碎屑岩及新生界松散堆积组成,其中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白垩系碎屑岩和第四系黄土砂层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含水岩系。

盆地基底由太古宇-古元古界结晶片岩和中新元古界浅变质沉积火山岩组成,主要出露于盆地周边造山带和构造隆起区,盆地内部深埋于地下。

盆地本部由伊盟隆起、伊陕斜坡、天环坳陷三部分组成,具有整体上升或沉降、斜坡平缓、构造简单微弱、地层水平、接触关系平和的构造特点。伊盟隆起,北以黄河断裂与河套断陷相隔,南与伊陕斜坡、天环坳陷相接,西与西缘逆冲带为邻,东连晋西挠褶带。伊盟隆起从古生代开始就常以陆地面貌出现,并与中央古陆时分时合,共同影响着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与发展,控制着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的沉积。其基底起伏较大、埋深小。盖层主要为下古生界及中生界,厚度一般小于千米,顶部仅数百米,甚至局部裸露变质岩。盖层由南向北超覆、减薄甚至尖灭,北部缺失下古生界,隆起中部为三叠系和侏罗系。天环向斜位于盆地西部呈南北向带状展布。西以磴口-平凉断裂与四缘逆冲带相邻,东与伊陕斜坡过渡,北抵伊盟隆起,南达渭北断褶带.天环向斜在古生代表现为西倾斜坡,晚三叠世开始坳陷,侏罗纪—早白垩世坳陷继续发展,并向东偏移。晚白垩世—新生代受西部的挤压使下白垩统形成现今西翼陡、东翼缓,轴部相对平坦,北部未封闭,地层保存较全的不对称向斜构造。伊陕斜坡又称陕北斜坡,位于盆地中东部早南北向矩形,介于伊盟隆起以南、渭北断褶带以北、晋西挠褶带以西,向西过渡为天环坳陷。北部与伊盟隆起呈北北东向交接,交接处形成红海子凹陷。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早期,该区一度为隆起区,晚寒武世、早中奥陶世接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晚古生代到中生代该区沉降,接受陆相沉积。中生代早白垩世,燕山运动导致山西地块上隆将盆地东部掀起,转变成一个向西倾的平缓单斜,区域构造也从北高南低转为东高西低,陕北斜坡开始形成,早白垩世之后到第四纪逐渐定型成现今的构造形态。

盆地周边构造带。西缘冲断带位于贺兰山-六盘山褶皱带以东,天环坳陷以西,北起内蒙古磴口,南抵陕西宝鸡一带,长约600km,东西宽30~80km。构造带处于我国北方东部构造域和西部构造域的交接部位,相对于盆地内部是一个构造活跃区域。西缘冲断带具沿走向分段、沿倾斜方向分带的特征。渭北断褶带,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两起千阳与天环坳陷相连,东经永寿、铜川、黄龙至宜川,北与陕北斜坡毗邻,东与晋西挠褶相接,南沿渭北北山及万斛山山前断裂与渭河断陷紧邻,呈向南弧形突出的北东向带状延伸。在中新元古代至古生代为一南倾斜坡,至中生代燕山期形成隆起,新生代渭河盆地断陷下沉,渭北呈一微向南东倾斜的阶梯状斜坡,断裂活动将该区切割成断阶及小型地堑和地垒。晋西挠褶带东以离石大断裂与吕梁隆起相隔,向西过渡为陕北斜坡,北起准格尔南至宁乡。在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处于相对隆起状态,仅在中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晚石炭世及早二叠世有较薄的沉积。晚侏罗世升起与华北地台分离,燕山运动使吕梁山上升并向西推挤,加之基底断裂的影响,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的以短轴背斜为特征的褶皱带,成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边缘。



  •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答:华北平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北靠燕山,南抵黄河,西依太行山,东濒渤海,为我国三大冲积平原之一。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0'~119°30',北纬34°46'~40°25';总面积140683km2。华北平原地势自北、西、南三个方向向渤海湾倾斜,按成因和形态特征可将其划分为: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中东部冲积湖积平原...
  •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答:西辽河平原位于东北平原西南部,北与松嫩平原相邻,西界为大兴安岭南段东麓,南连辽西山丘,东与辽河平原相邻;东西长504.35km,南北宽327.50km,呈不规则形状,总面积为8.77×104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19°04'~125°01',北纬42°00'~45°00'。地势总体趋势为东西高,中间低,北部高,南部低的分...
  •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答:一、地形、地貌 银川平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贺兰山属石质中高山地,总体走向呈北东30°,海拔一般在1500~3200m之间,最高峰达3500m以上,山高坡陡,气势雄伟,是阻挡西北冷空气和风沙的天然屏障。中部则是广阔平原,由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冲洪积平原和河湖积平原组成,地势开阔平坦,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答:南部为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脉,其间为山间河谷盆地,中部为走廊平原及走廊内部山地,北部为北山山地。疏勒河流域在地貌类型上可划分为4个大的地貌单元:侵蚀构造地貌,分布于南部的祁连山-阿尔金山区;构造剥蚀地貌,北山及走廊山脉皆属之;堆积地貌,分布于疏勒河流域中、下游平原;风成地貌,包括风积地貌和风蚀...
  •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答:位于盆地东侧的鄂拉山,为北北西—北西走向的山地,自乌兰附近延伸到兴海黄河附近,成为柴达木盆地和茶卡共和盆地之间的天然分界线。③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地貌形态上的成层分布和地貌作用的垂直分带特征。本区高原山地具有明显的地貌成层结构,反映了不同地貌作用的垂直带谱。自上而下有:极高山、高山、...
  •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答:准噶尔盆地位于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西界为准噶尔西部山地,东至北塔山麓。准噶尔盆地幅员辽阔,跨越了北疆多个行政区域。南部属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西部有石河子市、奎屯市、克拉玛依市、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和塔城地区;北部及东部属阿勒泰地区。盆地中部和东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分布面积4.73×10...
  •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答:一、地形、地貌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北为黑龙江,前横完达山,东傍乌苏里江,西枕小兴安岭,中跨松花江,北与东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29°46'42″~135°05'10″,北纬46°06'30″~48°28'06″,面积45100km2。三江平原北界为黑龙江,西、南、东三面被小兴安岭、那...
  •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答:一、地形、地貌 山西六大盆地包括大同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忻州盆地、长治盆地和运城盆地。大同盆地四周群山环抱,其西南为管涔山,西边为洪涛山、七峰山,东北至西南依次为六陵山、恒山、馒头山,其中最高峰为馒头山。地形总趋势是西南高、北东低,边山高、中间低。盆地四周山前均有大大小小的...
  •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答: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该不该让孩子很早学习人情世故? 中地数媒 2020-01-20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
  •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答:地理坐标为东经129°46'42″至135°05'10″,北纬46°06'30″至48°28'06″,总面积45100平方公里。该平原被小兴安岭、那丹哈达岭和完达山所环绕,沼泽湿地广泛分布,地势低洼。佳木斯一带海拔约80米,平原中部海拔在50至60米之间,东北端的抚远县黑瞎子岛(抚远三角洲)海拔最低,为34米,地面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