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泻湖”。太湖是“泻湖”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什么是泻湖?

1、泻湖指潟湖。
2、在海的边缘地区,由于海水受不完全隔绝或周期性隔绝,从而引起水介质的咸化或淡化,即可形成不同水体性质的潟湖。能起隔离作用的可以是障壁岛、沙坝、沙滩、沙丘、鲕滩等。
3、潟湖最大的特点是水体盐度异也可以是水下隆起的高地,如生物礁、生物滩、常,盐度>3.5%时为咸化潟湖,<3.5%时为淡化潟湖,后者可进一步发展成沼泽化潟湖,它们在沉积物成分、生物特征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不同。

扩展资料:

海岸潟湖的地理分布

1、海岸潟湖分布广泛,它较多分布于波能较低或中、弱潮的海岸地带。潟湖海岸大约占世界海岸线总长度的13%。美国东海岸,墨西哥湾沿岸,欧洲的北海海岸,波罗的海南部海岸,黑海、地中海沿岸,非洲西部海岸,南美洲东部海岸,澳大利亚南部海岸,印度、日本等海岸都有潟湖发育。
2、中国不同类型的海岸地带也有潟湖分布。山东半岛和广东的一些潟湖, 多在港湾基础上和沿岸泥沙漂运丰富的条件下形成,如山东省荣成市的马山湾、广东陆丰的甲子港、电白的水东港、海南岛文昌县的清澜湾、万宁的小海、陵水的新村港等。
3、中国低平原海岸,历史时期也曾有过由堤岛阻隔而成的潟湖,后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使海岸推展,只留有潟湖残迹,或已转化为淡水湖。如渤海湾西部的南大港、北大港,苏北平原的射阳湖,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杭州的西湖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潟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岸潟湖

太湖的水域形态就像佛手,作为江南的水网中心,太湖蕴藏了丰富的资源并孕育了流域内人们的繁衍生息,自古就被誉为“包孕吴越”;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为之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太湖风光秀丽,物产富饶,附近的长江三角洲河网纵横,湖荡星罗棋布,向来是中国的鱼米之乡。太湖四周群峰罗列,出产的碧螺春名茶与太湖红橘,在古代就是朝廷的贡品。太湖里还富有各种各样的水产品,其中的太湖银鱼,身体晶莹剔透,肉质细嫩,是筵席上的美味佳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兼具秀丽风景和浩渺壮阔气派的饮誉中外的太湖,关于它的成因,直到今天还争论不休。


早在20世纪初,中国地理学家丁文江与外国学者海登施姆就认为,是大江淤积导致了太湖的形成。他们指出,在五千年前江阴为海岸,江阴以东、如皋以南、海宁以北,包括太湖地区在内都是长江淤积的范围,这是最初对太湖成因所作的理论上的描述。


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在湖区地下发现有湖相、海相沉积物等,所以学术界对太湖的形成有了较成熟和系统的看法。著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与汪湖桢等提出了泻湖成因论,泻湖论在以后又不断被充实进新的内容。德国人费师孟在1941年提出,经太仓、嘉定外冈、上海县马桥、金山漕泾,直至杭州湾中的王盘山附近,是公元1~3世纪的海岸线。后经对位于冈身的马桥文化遗址下的贝壳碎屑进行碳14测定,研究者基本上公认冈身是6000年前的古海岸线。


华东师范大学海口地理研究所的陈吉余教授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泻湖论。该论点主要依据太湖平原存在着海相沉积来推断,认为因长江带来的大量泥沙逐渐在下游堆积,使当时的长江三角洲不断向大海伸展,从而形成了沙嘴。以后沙嘴又逐渐环绕着古太湖的东北岸延伸并转向东南,与钱塘江北岸的沙嘴相接,将古太湖围成一个泻湖。后来又因为泥沙的不断淤积,这个泻湖逐渐成为与海洋完全隔离的大小湖泊,太湖则是这些分散杂陈的湖群的主体,又经以后的不断淡化而成为今日的太湖。


近年来,随着对太湖地区地质、地貌、水文、考古和文献资料等方面的不断研究,尤其是几十处距今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至汉、唐、宋文化遗物的发现,许多研究者对泻湖论中所存的问题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在海水深入古陆地的过程中,虽然是一边冲蚀,一边沉积,但这种情况对于整个古陆地来说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虽有泻湖地貌的沉积,但它不具整体意义。因此,泻湖论虽然可以解释太湖平原的地形和地质上的海湖沉积,但难以解释何以在太湖平原腹地泥炭层之下以及今日湖底普遍有新石器遗址与古生物化石的存在,同时这也与全新世陆相层的分布范围不符。许多人因此提出,太湖平原大部原为陆地,所以古代居民能够在上面聚居生存。


人们推测,大约在6000~1万年前,太湖地区是一片低平的平原,人们曾经在这里生活和居住过。由于地势较低,终于积水成湖,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搬走他们的家当,就被洪水淹没了。


至于太湖这片洼地的形成,人们认为这和地壳运动有关。太湖地区可能一直是一个地壳不断下沉的地带,由于地势低洼,从四面八方汇来的流水不能及时排出去,自然就形成了湖泊。


太湖的“平原淹没说”还没有得到更多的传播和响应,又一种成因说突然出现了。最近,一批年轻的地质工作者用全新的观点来解释了太湖的形成。


太湖他们大胆地假设,可能是在遥远的古代,曾有一颗巨大无比的陨石,从天外飞来,正好落在太湖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偌大的太湖竟然是陨石砸出来的!他们估计,这颗陨石对地壳造成了强大冲击力,其能量可能达到几十亿吨的黄色炸药爆炸产生的能量,或者等于1000万颗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的能量。


提出“陨石冲击”假说的年轻人,列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证据:


第一,从太湖外部轮廓看,它的东北部向内凹进,湖岸破碎得非常严重;而西南部则向外凸出,湖岩非常整齐,大约像一个平滑的圆弧,与国外一些大陆上遗留下来的陨石坑外形十分相似。


第二,研究者在调查中发现,太湖周围的岩石岩层断裂有惊人的规律性。在太湖的东北部,岩层有不少被拉开的断裂,而西南部岩层的断裂多为挤压形成。这种地层断裂异常情况只有在受到一种来自东北方向的巨大冲击时才会出现。


第三,研究者还发现,成分十分复杂的角砾存在于太湖四周,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岩石,其中还可以看到被冲击力作用产生的变质现象。另外,他们还在太湖附近找到了不少宇宙尘和熔融玻璃,这些物质只有在陨石冲击下才会产生。


由以上的证据,他们推断,这颗陨石是从东北方向俯冲下来的。由于太湖西南部正好对着陨石前下方,冲击力最大,所以产生放射性断裂,而东北部受到拉张力的作用,形成与撞击方向垂直的张性断裂。由于陨石巨大的冲击力,造成岩石破碎,形成成分混杂的角砾岩和岩石的冲击变质现象。


对太湖的成因,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所有这些不同的观点,都有助于推动人们作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人们最终一定能揭开扑朔迷离的太湖成因之谜。

在海的边缘地区,由于海水受不完全隔绝或周期性隔绝,从而引起水介质的咸化或淡化,即可形成不同水体性质的潟湖。能起隔离作用的可以是障壁岛、沙坝、沙滩、沙丘、鲕滩等。潟湖最大的特点是水体盐度异也可以是水下隆起的高地,如生物礁、生物滩、常,盐度>3.5%时为咸化潟湖,<3.5%时为淡化潟湖,后者可进一步发展成沼泽化潟湖,它们在沉积物成分、生物特征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不同。

潟湖: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常可形成离岸坝-潟湖地貌组合。当波浪向岸运动,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在潮流作用下,可以冲开堤坝,形成潮汐通道。涨潮流带入潟湖的泥沙,在通道口内侧形成潮汐三角洲。

扩展资料:

潟湖的形成

第四纪冰期后(6000-7000年前)海面上升,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形成了平行海岸的障壁岛。障壁岛是岸线外并与之平行的长形堆积体,可能有二种成因:

(1)波浪破碎产生的沙坝上升而成;

(2)沿岸流形成的沙嘴破裂后产生了进潮口。障壁岛使沿岸部分水域与海洋隔离,仅借助于潮道(障壁通道)相沟通,被隔离的部分即发展为潟湖。因此,漏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海面升降运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吉普斯兰漏湖的发育历史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约70000年前(晚更新世的闾冰期)海面高于现代海面,吉普斯兰东部的溺谷湾的陡崖海岸前方发育了一条沙坝(称为早期沙坝),使湾部分封闭,形成了小潟湖。末次冰期海面下降前,生成了一个向东北伸展的沙嘴(称为内沙坝),将整个湾隔离,形成一个大潟湖系。末次冰期时,海面下降潟湖水流失,河流穿越早期沙坝和内沙坝。全新世海侵时,潟湖又恢复海面达到现代高度时又形成了外沙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泻湖



   潟湖,是一种因为海湾被沙洲所封闭而演变成的湖泊,所以一般都在海边。这些湖本来都是海湾,后来在海湾的出海泻湖 口处由於泥沙沉积,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继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因而成为湖泊。
「潟」这个字少见於现代汉语,是卤咸地之意,由於较常见於日语,不少人以为是和制汉字,其实不然。由於很多人不懂得「潟」这个字,所以经常都把它写错成为了「泻湖」。
功能
1。具有防洪的功能:潟湖可宣泄区域排水,因而很少发生水灾。
2。保护海岸的功能:有於外有沙洲的阻挡可防止台风暴潮侵蚀冲刷海岸。
3。是天然的养殖场:潟湖是鱼、虾、贝和螃蟹的孕育场,也是邻近渔民的天然养殖场。
4。由於潟湖外侧往往有沙洲作为防波堤,其内风平浪静,因此有时可以改建为人工港
著名潟湖:七股潟湖、戈佐内海、科勒潟湖

  • 什么是“泻湖”。太湖是“泻湖”
    答:在海的边缘地区,由于海水受不完全隔绝或周期性隔绝,从而引起水介质的咸化或淡化,即可形成不同水体性质的潟湖。能起隔离作用的可以是障壁岛、沙坝、沙滩、沙丘、鲕滩等。潟湖最大的特点是水体盐度异也可以是水下隆起的高地,如生物礁、生物滩、常,盐度>3.5%时为咸化潟湖,<3.5%时为淡化潟湖,...
  • 什么是泻湖太湖是泻湖
    答:泻湖,是潟湖,潟字少见於现代汉语,是卤咸地之意,常见于日语。由于不懂潟字,所以把它错写为泻湖。潟湖,是一种因为海湾被沙洲所封闭而演变成的湖泊,一般都在海边。这些湖本来都是海湾,后来在海湾的出海泻湖口处由於泥沙沉积,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因而成为湖泊。功能:1、防洪...
  • 什么是泻湖?
    答:1、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称之为海岸线。海岸线受着海浪的冲击、侵蚀,其形态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2、海岸线由平直变成弯曲,形成海湾,海湾口两旁往往由狭长的沙咀组成。3、狭长的沙咀愈来愈靠近,海湾渐渐的与海洋失去联系,而形成泻湖。此类湖原系海湾,后湾口处由于泥沙沉积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开而...
  • 泻湖什么意思
    答:1、泻湖指潟湖。2、在海的边缘地区,由于海水受不完全隔绝或周期性隔绝,从而引起水介质的咸化或淡化,即可形成不同水体性质的潟湖。能起隔离作用的可以是障壁岛、沙坝、沙滩、沙丘、鲕滩等。3、潟湖最大的特点是水体盐度异也可以是水下隆起的高地,如生物礁、生物滩、常,盐度>3.5%时为咸化潟湖...
  • 中国五大淡水湖成因
    答:查过有关资料:洞庭湖、鄱阳湖和巢湖等,因位于大地构造单元的转折地带,所以受构造差异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显著;但湖盆轮廓不及山间断陷盆地的湖泊明显,它往往是断层构造截断山系而形成的湖泊,一般与南北向断裂构造活动的关系密切,属于构造湖。太湖:泻湖 洪泽湖:河成湖。
  • 古泻湖的特征
    答:泻湖,实为澙湖 Lagoon 浅水海湾因湾口被砂嘴、沙坝或珊瑚礁封闭或接近封闭而成的湖泊。“澙”,意为咸卤地,澙湖原在海边,湖水是咸的。“澙湖”由此命名。有的澙湖在海潮来时与海水相通,如河北省昌黎县的七里海;有的与海水不通;还有的长期与海隔离,原有咸水逐渐淡化变成淡水湖,称为“残迹...
  • 太湖形成原因及证据
    答:1. 泻湖说的观点是,太湖原本是一个与海相通的大海湾,随着长江和钱塘江不断带来的泥沙,长江南岸和钱塘江北岸的沙嘴逐渐相连,将海湾围成了泻湖。随着时间的推移,入湖的淡水使得原本的海水变成了淡水,从而形成了太湖。2. 壅塞说的观点是,由于海面上升、长江河口水位上升以及沿海沙堤的形成,原本流向...
  • 泻湖是怎么形成的?
    答:开始,泻湖是一片海域,随着风沙堆积和珊瑚的生长,形成珊瑚岛、沙嘴和沙堤,渐渐把海域分割出来,成为落潮时独立或基本独立的水体,即泻湖,如马德雷泻湖(Laguna Madre),随着风沙的继续堆积,泻湖将形成像太湖和西湖一样的淡水湖。
  • _湖和泻湖的区别
    答:潟湖【xì,hú】(误称泻湖由于潟字少见并被不少人认为是繁体字,其实不然):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常可形成离岸坝,潟湖地貌组合。当波浪向岸运动,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
  • 太湖是什么类型的湖?
    答:太湖在江苏省南部,邻接浙江省,为我国第三淡水湖,湖面海拔3.33米,最深达48米,面积2338平方公里。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又称笠泽、五湖。为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太湖最后注人长江。人们对太湖的形成有着不同的认识和争议。主要有构造成湖论、泻湖成因说、陨石冲击坑说等等。构造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