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明朝中后期的文学情况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1
明朝前后期的文学思想比较

  格式没弄好,有时间重新给您一份

  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和前后七子的文学思想
  一,明初诗文批评
  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推崇汉魏盛唐.其代表人物有宋濂,刘基,高棅,李东阳等人.
  1,高棅《唐诗品汇》
  其论诗受严羽影响很大,以盛唐为法.他在《唐诗品汇》凡例中说:"先辈博陵林鸿,尝与余论诗,上自苏李,下迄六代,汉魏骨气虽雄,而菁华不足,晋祖玄虚,宋尚条畅,齐梁以下,但务春华,殊欠秋实,唯李唐作者,可谓大成.然贞观尚习固陋,神龙渐变常调,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故学者当以是楷式.予以为确论.后又采集古今诸贤之说,及观沧浪严先生之辨,益以林之言可征,故是集专以唐为编也."论诗主要以体制,声调,气格,兴象等为标准.
  附录:
  《四库提要》:"《明史·文苑传》谓终明之世,馆阁以此书为宗.厥后李梦阳,何景明等,摹拟盛唐,名为崛起,其胚胎实兴于此.平心而论,唐音之流为肤廓者,此书实启其弊;唐音不绝于后世者,亦此书实衍其传.功过并存,不能互掩.后来过毁过誉,皆门户之见,非公论也."
  2,李东阳(1447——1516)《怀麓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记载:"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费侍郎廷言尝问作诗,予曰: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费殊不信.一日与乔编修维翰观新颁中秘书.予适至,费郎掩卷问曰:请问,此何代诗也 予取读一篇,辄曰:唐诗也.又问何人 予曰:须看两首.看毕,曰:非白乐天乎 于是二人大笑.启卷视之,盖长庆集,印本不传久矣."
  二,"前七子"诗文批评
  明代从弘治,正德之交到隆庆,万历之际的近百年间,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摹拟文艺思潮占据文坛的主要地位.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明史·李梦阳传》"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
  1,"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李梦阳《缶音集序》:"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而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又作诗话教人,人不复知诗矣.诗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耶 "
  何景明《杂言》也说:"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
  2,提倡学习古人格调,法式
  李梦阳《驳何氏论文书》"高古者格,宛亮者调"要求诗歌做到"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七者备而后诗昌也."何景明批评他"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这正是李何分歧所在,同为学古,一重形迹,一重神情;一实一虚.李主气骨而往往流于刻板;何重才情而间有清新之作.
  三,"后七子"诗文批评
  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并有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作呼应的后七子兴起,把复古主义思潮又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后七子气焰高于前七子,攀龙自夸"微吾竟长夜",自比孔子.后七子多少年得志,王世贞《艺苑卮言》批评所及,更是目空一切,但晚年颇自悔.《明史》上说"元美尝曰:吾作《卮言》时,年未四十,与于麟辈是古非今,至于戏学《世说》,比拟形似,既不切当,又伤轻薄,惟有随事改正,勿误后人而已."
  1,虽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
  虽然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重视表现性情之真,讲究诗歌意境的创造,强调作家的天赋才能和对艺术的灵敏悟性,实已开公安派文学思想之先河.他说古诗之妙正在其神与境会,妙合自然,故"忽然而来,浑然而就,无歧级可寻,无声色可指",盛唐七律,"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此是法极无迹,人能之至,境与天会,未易求也."在表现方法上完全可以按照实际情况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有俱属象而妙者,有俱属意而妙者,有俱作高调而妙者,有直下不对偶而妙者,皆兴与境诣,神完气合使之然."
  2,格调说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认为格调生于才思,格调之高超在才思之深远广博,故学习古人格调,不可在形貌上摹拟因袭,而要在扩大自己的才思上下工夫.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格调'就是一切声容意兴体制之'总抽象'".
  邹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所谓'格'往往是指诗歌体制上的合乎规格;所谓'调',就是指诗歌的声调韵律."
  3,主张学古和师心的结合
  "李献吉劝人勿读唐以后文,吾始甚狭之,今乃信其然耳.记闻既杂,下笔之际,自然于笔端搅扰,驱斥为难.若模拟一篇,则易于驱斥,又觉局促,痕迹宛露,非斫轮手.自今而后,拟以纯灰三斛,细涤其肠,日取《六经》《周礼》《孟子》《老》《庄》《列》《荀》《国语》《左传》《战国策》《韩非子》《离骚》《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班氏《汉书》,西京以还至六朝及韩,柳,便须诠释佳者,熟读涵咏之,令其渐渍汪洋.遇有操觚,一师心匠,气从意畅,神与境合,分途策驭,默受指挥,台阁山林,绝迹大漠,岂不快哉!世亦有知是古非今者,然使招之而后来,麾之而后却,已落第二义矣."
  四,唐宋派散文批评
  在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弥漫文坛的时期,也有一些作者另辟蹊径,与之抗衡.在散文方面就有被称为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明史· 文苑传》"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明史·茅坤传》"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顺之.顺之喜唐宋诸大家文,所著《文编》,唐宋人自韩,柳,欧,三苏,曾,王八家外无所取.故坤选《八大家文抄》.其书盛行海内,乡里小生无不知茅鹿门者."
  唐顺之的"本色"说
  《答茅鹿门知县二》中说:"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臣中人也,虽其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来复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 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捆缚龌龊,满卷类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 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
  第二节 明代文艺新思潮的兴起和李贽的"童心"说
  明朝从嘉靖后期开始,文艺上出现了一股反复古的新思潮,至隆庆,万历逐渐扩大.其核心是强调文学源于人的心灵,以师心代替师古,要求文学冲破礼教藩篱,摆脱理学的束缚,充分体现人的个性,并主张任性而为,不受任何束缚,以真实,自然与化工造物同体为最高审美原则.
  附录:
  郭绍虞先生说:"卓吾是当时一个怪人.性褊窄,而读书又眼光甚锐,能时出新意.为文不阡不陌,作字亦瘦劲险绝.对俗客则寂无一语,遇胜友则终日晤言,滑稽排调冲口而发.为和尚而独存鬓须,服儒冠而身居兰若.怪怪奇奇,所以很不合于流俗,而卒致为人所构陷."(《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童心"说的理论渊源
  孟子有"不失赤子之心"
  老子有"能婴儿"的提法
  禅宗有"本来心"的佛性
  王学左派有"赤子良心"之说,李贽的思想受王学左派的影响很大.王学左派即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是王阳明的高足,江苏泰州人,死后,讲席传给其子王辟,李贽就是王辟的弟子.所以李贽的"童心"说的直接理论渊源是王学左派的"心学".
  二,"童心"说的具体内涵
  1,提倡真情,反对假理
  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附录:
  他在《杂说》一文中说:"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吐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宁使见者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而终不忍藏于名山,投之水火."
  2,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盛行的假道学
  "童心"为什么会失却呢 李贽认为首先是"闻见道理",这个"闻见道理"就是当时的程朱理学,是这个"闻见道理"使"童心既障",而造成"言假言""事假事""文假文"的现象.甚至说:"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这真是道前人所不敢道,振聋发聩,这种叛逆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他曾无情地揭发了当时口不离程朱理学,标榜"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家的极端虚伪性,指出他们不过是"欺世盗名",借"道学以为富贵之资""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三教归儒说》)"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表面上自诩要"厉俗而风世",实际上他们正是"败俗伤世者".(《又与焦弱侯》).
  三,"童心"说的意义
  这种理论完全突破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藩篱,在思想内容上完全是新质的,闪烁着启蒙主义的光辉,在文学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公安三袁"的"性灵"说,对明代的小说,戏剧创作及其理论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节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袁宏道《叙小修诗》说:"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公安派"打出"性灵"的旗帜,是针对复古派的末流在创作上的泥古格调,在文坛曾引起不小的震动.
  一,提倡革新与创造,反对因袭模拟——"变"
  1,"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袁宏道在《雪涛阁集序》中说:"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骚之不袭雅也,雅之体穷于怨,不骚不足以寄也.后之人有拟而为之者,终不肖也.何也 彼直求骚于骚之中也.至苏,李述别及《十九》等篇,骚之音节体致皆变矣,然不谓之真骚不可也."
  2,"法因于敝而成于过"
  袁宏道在《雪涛阁集序》中说:"夫法因于敝而成于过着也.矫六朝骈俪飣餖之习者,以流丽胜,飣餖者,固流丽之因也,然其过在轻纤.盛唐诸人以阔大矫之,已阔矣,又因阔而生莽,是故续盛唐者以情实矫之;已实矣,又因实而生俚,是故续中唐者以奇僻矫之;然奇则其境必狭,而僻则务为不根以相胜,故诗之道,至晚唐而益小.有宋欧,苏辈出,大变晚习,于物无所不收,于法无所不有,于情无所不畅,于境无所不取,滔滔莽莽,有若江河.今之人徒见宋之不唐法,而不知宋因唐而有法者也.如淡非浓,而浓实因于淡.然其弊至以文为诗,流而为理学,流而为歌诀,流而为偈诵,诗之弊又有不可胜言者矣."
  3,"各极其变,各穷其趣"
  袁宏道反对贵古贱今,他在《序小修诗》中说:"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 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 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 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 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
  二,强调抒发真情,不拘形式法度——"真"
  袁宏道在《序小修诗》中说:"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 "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
  三,崇尚审美趣味,力求摆脱知识义理的束缚——"趣"
  1,自然之趣
  袁宏道在《叙陈正甫会心集》中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2,新奇之趣
  袁宏道在《答李元善》中说:"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字法句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

经济状况: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异常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了如徽商、晋商等著名商帮。
文化状况:在思想方面,理学与心学脱离实际的现象日益严重,由于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抨击封建主义思想的现象,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礼教,主张经世致用,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明朝中后期的文学流派主要是公安派和竟陵派,代表人物是前、后七子
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
  公安派,明神宗万历年间。本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中道。这一派作者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
 作为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 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袁宏道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北公安,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竟陵,即今日之湖北省天门市)。
  明代中叶后,前、后“七子”拟古之风甚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成为评判诗文准则。“唐宋”、“公安”两派曾先后给予抵制和抨击。
  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竟陵派的追随者有蔡复一、张泽、华淑等。这些人大都发展竟陵派生涩之弊端,往往略下一二助语,自称“空灵”,使竟陵派文风走向极端。
  当时受竟陵派影响而较有成就的是刘侗,他的《帝京景物略》成为竟陵体语言风格代表作品之一。

我个人认为 明朝中后期文学不太辉煌

《本草纲目》

经筵是文学侍从之臣为皇帝讲读经史的活动。

泰州学派

明代中后期发源于江苏泰州的一个儒家学派。创始人王艮曾师从王阳明,更注重“自得”之风,反对宋明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说教,在思想学术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定陵

明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和明神宗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王氏的合葬陵墓。它的建筑规模宏大,建筑用材考究而且目前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的帝王陵寝。

《本草纲目》

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的医学巨著,被人们称为“东方医学巨典”,也是药物研究的重要文献。

景陵

明景陵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德皇帝朱瞻基与皇后孙氏(明宣宗孝恭章皇后)的合葬陵墓。因景陵的地形狭小且为遵循宣德皇帝的遗诏,景陵的陵寝建筑基本沿袭献陵的俭朴规制。

茂陵

明茂陵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成化皇帝朱见深和皇后孝贞王氏(明宪宗孝贞纯皇后)、孝穆纪氏、孝惠邵氏的合葬陵墓。茂陵陵寝制度基本仿裕陵建造。

裕陵

明裕陵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正统皇帝(即天顺皇帝)朱祁镇和皇后孝庄钱氏(明英宗孝庄睿皇后)、孝肃周氏(明英宗孝肃皇后)的合葬陵墓。裕陵的陵寝制度基本是沿用献陵、景陵的制度。由于正统皇帝在遗诏中有“众妃不要殉葬”之命,从此结束了残酷的宫人殉葬制度。

长陵

长陵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皇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寝。长陵神道被称为十三陵的“总神道”。它的石牌坊是我国现存石牌坊中最大的一座。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是当今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陵墓建筑和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经联合国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思陵

思陵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和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由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坟墓改造而成,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小的帝陵。

德陵

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天启皇帝朱由校和皇后张氏(明熹宗懿安皇后)的合葬陵墓,也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

庆陵

明庆陵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泰昌皇帝朱常洛和皇后孝元郭氏(明光宗孝元贞皇后)、孝和王氏、孝纯刘氏的合葬陵墓。庆陵地下玄宫的建筑用料和制作以及它的排水系统都独具特色。

献陵

明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洪熙皇帝朱高炽与皇后张氏(明仁宗诚孝皇后)的合葬陵墓,是明陵中最为俭朴的。

明上元节

习俗 上元节,明代沿古俗,宫中、民间皆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日,至今不废。

由于宦党专权,所以在文学方面发展不是很深,但还是有几个代表人物

给你个网址,自己去看,太多了传不上. http://hi.baidu.com/%CD%F9%CA%C2%B2%A2%B2%BB%C8%E7%D1%CC/blog/item/be1042274c454402918f9dfe.html

  • 明代文学个性化的表现和成因
    答:明代后期,皇帝动辄20年乃至40年不上朝,对社会面的控制是放松的,尤其是放任海禁大开,沿海人民贸易兴盛,工商发达,不同于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催生了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一些思想,有类于西方的启蒙文化。其表现:一个是出名的心学左派,是对王陆心学的反动。儒学发展到明朝,王阳明觉得程朱理学的存...
  • 明朝前后期的文学思想比较
    答: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和前后七子的文学思想 一,明初诗文批评 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推崇汉魏盛唐.其代表人物有宋濂,刘基,高棅,李东阳等人. 1,高棅《唐诗品汇》 其论诗受严羽影响很大,以盛唐为法.他在《唐诗品汇》凡例中说:"先辈博陵林鸿,尝与余论...
  • 西游记产生的朝代,这个朝代的特点在小说中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答:《西游记》的作者明代人吴承恩(有争议)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时期。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和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正不断激化,并且日趋尖锐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涨,市民文学...
  • 阳明心学出现后,对明朝中后期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第一阶段,是明朝中后期。阳明心学遍及大江南北,出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局面。王门后学分化为八大学派――黔中、江右、浙中、楚中、闽粤、南中、北方、泰州,特别是泰州王门将阳明心学传播到平民百姓之中,并最终引领出了东林学派的书院讲学运动。 第二阶段,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在近代民族危亡的背景之下,阳明心学...
  • 中国文学三言是哪三言?
    答:在明朝后期的有许多的小说涌现出来,其中这三言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小说。这三言中所表达的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与儒家思想相互交融。这样的小说形式是当时,最有特点的“小说艺术形式”。三言的写作特点有哪些。一、封建思想与文学艺术碰撞。随着明朝时期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光靠舞蹈和音乐已经不...
  • 明朝晚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有“三言”和“二拍”,其中“二拍”的作者是...
    答:“二拍”指成书于明朝后期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它们的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凌濛初。由于这两部作品的题材和风格都与冯梦龙作品“三言”十分相近,因此被后世合称为“三言二拍 ”,成为明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一、凌濛初其人凌濛初生活...
  • 明朝后期的前七子、后七子和唐宋派
    答:这在明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们一些具体的文学见解不尽相同,创作上各呈特色。李梦阳在复古模拟上坚持主张"刻意古范",句模字拟,逼肖前人;诗重气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风格。何景明思想较灵活,主张对古人作品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以达到"达岸舍筏"的目的;诗重才情,偏向清新一...
  • 中国文学发展史
    答:中古期的第二段是从唐中叶开始的,具体地说就是以天宝末年“安史之乱” 爆发为起点,到南宋灭亡为止。唐中叶以后文学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韩、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改革,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这次改革。中古期的第三段从元代开始,延续到明代中叶。从元代开始...
  • 明朝中后期具有什么的时代特点
    答:社会风气糜烂,文化走向浮华.经济停滞不前,政治腐败严重.贫富差距悬殊,边疆外患不断.大臣勾心斗角,宦官权力泛滥.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具体情况 明代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即雇佣关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雇佣机工。一些大的...
  • “灭人欲”明朝,为何会成为色情文学的流行时代?
    答:在明朝中后期的长江中下游一带,商业气息已是较浓的了,经济繁荣后便出现了一些有钱又识字的闲人,于是出版业便随之发达起来。书商们要赚钱,书生们要吃饭,有了闲钱的人们要惬意,通俗文学便出现并流行起来,流行得久了自然便流向了色情文学,因为床笫文学最能切中人性的欲望,最能成为畅销货。所以,色情文学一旦出现,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