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特务机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2
历朝历代的特务机构都有哪些

明清两朝,是我国历史上距离我们最近的两个封建王朝,也是我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最重要的一段历史。在这两个朝代,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权到了从所未有的一个程度,其中一个标志就是明朝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西,内厂,统称为厂卫。厂卫的出现标志着皇帝对自己权力的控制度加强,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的一个必然。谈到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说我国封建集权制度的发展史。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变法行动,使其初步形成。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和建立县制是两个关键。秦汉时期确立和巩固。就中央集权而言,秦代推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西汉推行“推恩令”、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巩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有机结合。隋唐时期的革新。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分工合作,相互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此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革新后的政治制度为历朝沿用。宋元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化。宋太祖以“强干弱枝:内外相制”为宗旨,全面实行分权制,强化相互牵制,基本上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军权、行政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了中央。但是以分权达到过分集权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元朝大一统局面形成后,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统治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使中央集权制有了新的发展,同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达到顶峰。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是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最大特色,明初废丞相,设三司,置五军都督府,实行特务制度,都是为了强化君权,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强化的时期也是封建制度走向衰弱的时期。
其实特务机构并不是明的首创,历朝历代都有,如汉武帝的直指绣衣使者,但权柄最重为祸最烈无疑是在有明一朝,始做俑者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专掌缉捕、刑狱和侍卫之事,直属皇帝指挥。
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锦衣卫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太祖大杀功臣,许多案件就是通过锦衣卫执行的,“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
锦衣卫的残酷和猖獗是不必说的,他们由于直接听命于皇帝,任何人都可以逮捕,皇帝要逮人,也通过锦衣卫去抓并且让他们审讯。锦衣卫还设立监狱,这就是锦衣狱或诏狱,特务机构的监狱与明代的司法机构的监狱比起来,当时的官员与百姓都把司法机构的监狱视为天堂,而把锦衣卫与东厂的监狱看成地狱,可见这两大机构监狱的残酷。由于锦衣卫的权力很大,在执行任务时就无所顾忌,无恶不做了。按明朝刑法规定:凡是抓人,必须人赃俱获,或者有确切的证据才能够去抓。但锦衣卫抓人多是扑风捉影,事实不清,有时仅仅是姓名差不多,锦衣卫就去抓人。锦衣卫抓人后,先不带回衙门,而是找一处空的庙宇,将人毒打一番,名曰“打桩”,被抓的人必须将自己的钱财贡献出来向他们行贿,钱少了,这些小特务自己留着,钱多了,小特务就与大特务平分。但是被抓的人钱财不多或者不能满足这些特务们的需要,即使花了钱也还是要被带回特务机构百般拷打,在屈打成招后,再送到司法机构。由于锦衣卫这样的特务机构深受皇帝重视,地方司法机构根本不敢对他们说不,所以明知许多人是被冤枉的,也不敢纠正。被冤屈的人最后落个人财两空,甚至还搭上无辜的性命。
卫之后就是厂,东厂,官署名。明成祖时期为清除建文帝余党和体察民情,一方面恢复和加强锦衣卫,一方面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宦官提督但任。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宦官干政之端。西厂,官署名。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西缉事厂(简称西厂),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厂事,其权势超过东厂。汪直以西厂为据点,勾结一些朝官结党,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威势倾天下。西厂特务侦缉各地,引起朝野反对,后被迫撤销。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又恢复西厂,后刘瑾倒台被凌迟后又被撤销。大内行厂,官署名。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乃设大内办事厂,即大内行厂,简称内厂,由其亲自统领,比东厂、西厂尤为酷烈。武宗以前,厂、卫分立,更迭用事。此时,东厂首领丘聚,西厂首党谷大用,锦衣卫指挥史石文义,皆刘瑾死党,以致厂、卫合势,特务遍天下,并创立重刑,令官吏军民谈虎色变,人们视宦官如虎狼。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以谋反罪被杀,西厂、内行厂被撤销。
当时的天津城,总可以看到厂卫特务的身影。虽说是特务机构,但他们的服饰非常显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东西厂均由一个提督负责(西厂设立过两次,但时间都不长),由宦官担任,主持东厂的太监被厂内的人称为“督主”或者“厂公”,他的底下设掌刑千户一名,理刑百户一名,这两个人都是从锦衣卫选拔过来的。再下面是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实际在外面侦察缉访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又叫“档头”,共有100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所以,当身穿东厂服装或锦衣卫服装的人出现时,老百姓与当地的地方官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被这些人找茬抓起来。
明代宦官设有许多衙门,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总称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的首席衙门,是明代特务机关最高指挥机关。东厂特务直接受皇帝指挥,派去主持东厂的宦官都是皇帝的亲信,颁发的关防(也就是工作证)比起其他宦官衙门也有权威的多,其他宦官的奉差关防都是“某处内官关防”几个字,惟独东厂的篆文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
东厂除侦察京师官民外,连锦衣卫也在侦察范围之内。由于东厂还要负责调查全国各地的情况,临时派遣的特务最为广泛,派出去的宦官或去监督军队,叫做监军;或去征收税赋,叫做税监;还有提督京营,监督仓场,采办货物等,遍于全国各地,全都负有侦缉的责任。
三厂的危害比起锦衣卫尤甚。首先,他们的职权在锦衣卫之上,权大为非作歹起来危害也就越大。再加上掌权的都是些身体和人格上都不健全的太监,行事之乖张酷烈也就可想而知。有人说太监阴毒是因为女性化,其实不是这样,这完全是中国数千年男尊女卑思想的流毒。太监阴毒是因为被人为的压制了本性,就是变态。男人女性化会变态,女人男性化又何尝不会?最毒妇人心的封建思想可以休矣。
厂卫的出现,代表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权力更加全面的集中到了皇帝手里。厂卫自己拥有司法,审判,执行的权力,不受任何部门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令普通百姓和官员谈虎色变。从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皇帝对控制手下的官员已经失去了信心,靠正常方法已经无法达成目的,只好借助特务手段。而这一方法的弊病也显而易见,庞大的机构只有皇帝一个人可以直接控制,显然无法面面俱到。在忠实执行了皇帝下达的任务之外这些位高权重的特务的作为根本没有人可以制约,皇帝也不可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也就无法杜绝公报私仇以权谋私等等行为的产生。事实上明朝的皇帝对自己这些爪牙的胡作非为基本上是不闻不问的。好比有人养了一条恶狗,用的时候就让他看家护院或者去攻击对手,不用时候就放出去让他自己觅食,会不会乱咬人他是不管的,何况厂卫特务远远不是一条狗这么简单,堪比豺狼虎豹。屈死在厂卫手中的良善百姓和正直官员不计其数,厂卫特务制度已经成为了明朝政治形势昏暗残酷的一个象征。
然而皇帝为了控制自己的权力而建立的厂卫制度显然没有起到什么好效果,昏暗残忍的政治制度,加上连着几个皇帝的无稽荒唐,千创百孔的大明帝国终于走到了尽头。没有活路的百姓们忍无可忍起来造反,崇祯皇帝口中的流寇们攻入北京自己做了皇帝。可惜这些不想饿死而起来造反的流寇们一吃饱饭就忘了本,在北京城中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在根基未稳隐忧尚存之时就飘飘然准备要做皇帝做王爷好好享受一下了。一个女人成了导火索(陈圆圆之事是否是吴三桂降清的主要原因还有争议,但肯定是原因之一),前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举军降清,引满清入关,山海关一片石一场大战,闯王大军全军覆没,这也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了。大顺王朝昙花一现,继元之后的另一个大一统少数民族政权——清登上了历史舞台。
清朝入关初期是相当血腥残忍的。野蛮落后的民族发现自己好象突然闯进了天堂,而且天堂里的一切好象都可以据为己有,烧杀掳掠的强盗行为也就不可避免(这在他们看来根本天经地义,关外的女真部落尚处在奴隶制社会,部落之间的战争一向如此),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惨绝人寰。但满清毕竟不是傻子,终于认识到了这样非长远之计,于是颁布剃发令压制汉族人民的抵抗意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当无数高贵的头颅带着汉族传统的发式纷纷落地的时候,满清的目的达到了,清朝统治开始了。
清朝最杰出的一个皇帝是康熙,这位皇帝未成年便登基,年纪轻轻便不动声色的剪除了把持朝政的权臣敖拜,显示出了高超的政治才能。这位皇帝天资聪颖,是历朝历代很少见的多才多艺但又不误正事的一个皇帝。从敖拜事件中他意识到了权力集中的重要性,但高度集权的制度却又让他感到以一人之力操控百官的力不从心。怎么办呢?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特务机构是不可行的,前明的厂卫特务机构太臭名昭著,前车之鉴,绝不能冒天下之大不违。于是,这位皇帝搞了一个小发明,这就是清朝的密折奏事制度。
《鹿鼎记》的故事中说到,康熙在韦小宝的部属中派有密探,所以知道了韦小宝的许多秘密行动。小说的故事有点夸张。清初政治相当清明,取消了明朝东厂、西厂、内厂、锦衣卫等特务制度,皇帝并没有私人特务。一直到清亡,始终没有特务系统。从康熙朝开始,清廷建立了“密折奏事”的制度。原来的制度是朝廷有一个“通政使”机关,凡是京官奏本,地方官的本章、题本,都先交到通政司,经审阅后再行转呈。康熙觉得这方式会导致壅塞,泄露机密,所以命令特别亲信的臣子专折奏闻。专折不经通政司,直接呈给皇帝,密折的封面上并不写明奏事者的姓名,只写“南书房谨封”字样。奏事者亲自送到御书房,面交太监,等皇帝批复之后,又亲自到御书房领回。
从康熙朝的奏折中看来,奏折的内容主要是各地粮价、雨水、收成、民间舆论、官员的清贪。可见康熙最关心的是百姓的经济生活,以及治民的官员是否贪污。当然,各地的造反叛乱,他也是十分注意的。
康熙在奏折上用朱笔批示,大多数是写“知道了”三字,有时也有详细指示。从批示之中,可以见到康熙英明而谨慎,同时对待臣下和百姓都很宽仁。
到了雍正即位,形势就很不一样了,同他的父亲不同,雍正是位苛察而御下极严的皇帝,大臣们在面对他的时候往往战战兢兢,生怕说错话,那是肯定要不留情面的斥责一顿的。雍正强化了密折奏事制度,允许官员风闻奏事,就是说可以不要证据只是听说就可以报告皇帝知道。这无疑方便了皇帝的耳目,但也有很大的弊端。风闻奏事给捕风捉影大开方便之门,一些官员莫名其妙被捕入狱,既不知道是谁告发也不知道因为什么,很是制造了一些冤案。因为弊端太大,风闻奏事后来被禁止。
至于民间流传极广的血滴子,说它完全是胡编乱造也并不是事实,其实它是有原型的,血滴子的原型就是一个雍正早期的准特务机构——粘竿处。北京夏季知了很多,发出噪音扰人休息,粘竿处的任务顾名思义就是人手一根长竹竿把树上乱叫的知了粘下来消除噪音污染。但雍正给了这个机构一个额外的任务,就是出没于大街小巷茶楼酒肆听取民间议论回报朝廷,在雍正未登基前也肩负着收集其他皇子的情报为雍正争位做准备的任务。为什么说他是准特务机构呢?第一他只有情报收集权,没有任何行动和处置的权力,这点和明的厂卫系统不同。第二他的存在时间并不长,雍正登基不久就消失了,原因不明,也许是因为知道雍正太多早期争位时的秘密不宜保留。小说中对于血滴子的血腥描写就完全是艺术发挥了,雍正在位期间对官僚知识分子的管束极严,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又大大的触动了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历史的书写权往往就掌握在他们手里,雍正就难免在他们口中成为一个残民以逞的暴君了。其实雍正的施政方针是很高明的,下层人民的生活也不错,只因为御下严厉就被称做暴君的确是有点冤枉。当然他的暴君名声还有很大原因是因为臭名昭著的文字狱,这点和我们的话题无关,但的确是雍正的一大污点。
清朝一直没有设立严格意义上的特务机构,密折奏事制度客观上起到了一些特务机构的部分作用,但毕竟不是特务。有鉴于明朝几次宦官专权祸国,清朝皇帝对这方面也十分注意,对太监的管理是极其严格的,经常对犯规的太监动用非刑,也就是非常规手段处死。太监在清朝是十分没地位的,在宫中再红一些正直大臣也没把他们放在眼里。慈喜身边的大红人安德海在济南犯事,山东巡抚丁宝桢前门接旨后门杀人,连慈喜也救不了他的小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清朝宦官的地位。清朝皇帝在宫中立有铁牌:嫔妃太监妄言干政者杀无赦,可惜执行的并不彻底。先是一个孝庄皇太后,这个是个英明的女性政治家,为满清早期政权的稳定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最后出了慈喜老佛爷,把中国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太监不可干政绝对正确,这些身体人格都不健全的人一但掌权必然祸国。但嫔妃不可干政有人觉得不公平,觉得是对女性的歧视。其实并不是这样。由于中国女性长期处于受压迫地位,受教育机会也少,即使有也不会有人去教育她们如何治国理民而是学习一些什么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古代女性中很难产生有眼光有能力的政治家。武则天等杰出的女性政治家的地位本身就是奋斗而来,能取得这个地位本身就证明了她们的能力,所以并不具有普遍性。这个和男女平等思想是两码事,规定嫔妃不准干政还是一个正确的政策。
客观的说,仅仅就特务机构来讲,清朝比明朝进步得多,直到清亡,一直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特务机构的设立(倒是民国后期蒋介石的统治下出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中统和军统)。有鉴于明朝的宦官祸国,清朝对太监的管制也非常严格,无论在宫中如何当红,想干预政事还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没有特务机构并不意味着言论和政治上的清明自由。为了压制汉族对异族统治的反感,清朝在禁锢思想方面不遗余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字狱等措施造就了一大批没有自主意识的顺民,对知识分子思想自由的禁锢导致了清代考据之风的兴盛。以思想学术界的成就而言,清不如明,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陷入了停滞状态。笔者以为,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明朝的厂卫和清朝的文字狱其实都是封建制度到达顶峰阶段为了延长自己的寿命阻碍社会变革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对思想的压制言论的禁锢维护了封建社会统治的稳固政体的延续,但是也同样延缓了发展为中国近代的落后埋下了祸根。然而,蒙住自己的双眼并不等于世界就不存在了,故步自封的结果只能是被时代抛弃。

在中国古代,有一群非常特殊的人,他们行走于黑暗之中,为帝王服务。他们就是帝王们的官方特工。古代的特务机构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在历代都有大量的特务机构花样翻新一般涌现出来,那么他们都是如何选拔?他们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一、 历史悠久的帝国暗卫
古代的特务机构,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当然不是今天的著名动漫《秦时明月》里面的“罗网”那种虚构的机构。汉代的诏狱就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特务机构,很多人可能会问,汉代的诏狱不是专门抓犯人的吗?怎么就是特务机构了?
其实汉代的诏狱规模远比我们想的庞大的多,汉代诏狱早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建立起来,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皇帝处理那些对帝室有威胁的人。所以也叫廷尉狱,当时就连周勃等功臣都曾经被抓进廷尉狱之中,可以说是非常的恐怖,一旦进入诏狱活着出来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堪称汉代的杀戮机器。汉代诏狱最多的时候犯人有十多万,监狱人员也有数万人,到了三国时期特务机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上图_ 周勃(?—前169年),西汉开国将领
三国时期的各个国家都设置了不同程度的特务情报机构,曹魏初期设立了校事官,所谓校事官就是对百官的言行进行监督的特务官,他拥有监视百官在其家中安插卧底的权力。当时曹魏的官僚无不对校事恨之入骨,但是曹魏的校事比起东吴的可就小巫见大巫了。
当时孙权仿照曹操有样学样设置了校事,要说孙权还真是曹操粉丝,在这个问题上充分发挥了你有我也有的精神。结果孙权的校事吕壹横行无忌,就连太子孙登都看不下去了屡次对孙权进谏,孙权表示:吕壹没错,我不想听。结果没想到吕壹是变本加厉,到处欺凌群臣,俨然都成了东吴二皇上。最后孙权不得不杀死吕壹,还煞有介事的当众承认了错误。
不过,中国的特务机构自此开始愈演愈烈了。


上图_ 孙权题跋像
二、 天下棋局,帝王的屠龙之术
特务机构,就是帝王们最强的利剑。如果说天下如同棋局,那么这些人就是帝王的屠龙之术。为帝王们承担起耳目之责,股肱之任。
比如南朝的南齐建立之初就有了典签机构,所谓典签,就是用来监视诸王听从于皇帝命令的官僚,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代替皇帝来控制诸王。可笑的是这小小的典签可以在那些王爷面前吆五喝六,甚至轻而易举的就把他们置于死地。当时齐明帝萧鸾每次要屠戮宗室都利用典签在半夜执行,大呼而入然后抄家灭门,可以说是惨烈异常。


上图_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女皇武则天更是把特务推向了新的高峰,武后篡位建周以后,为了控制天下,所以大肆利用酷吏。武后还建立了三条方法:
1、设立铜匦,天下皆可告密。这样一来所有人都互相告密,人人自危。
2.任用酷吏,他们可以随意拘捕,风闻言事。当时的天下名臣,武则天的心腹之一的狄仁杰都曾经被来俊臣陷害投下大狱差点身死。
3.设立丽景门大狱,正所谓:“言入此门者,例皆竟也”。几乎没几个人能从里面活着出来。
丽景门里面的刑罚极端残酷,比如著名酷吏来俊臣的手段,不管谁到了丽景门监狱,第一件事就是往鼻子里面灌醋。然后多日不给口粮,逼得犯人连囚服都吃。要不就是使用水刑,让犯人在满是水的地洞里面泡着,直到浑身溃烂,可以说是残暴至极。
武后用这种方式让群臣战栗,天下臣服,当时的大臣每出家门都要和家人挥泪诀别,简直如同最后一面一般。
经历了百年发展,到了明代,终于出现了恐怖的特务机构的集大成者——锦衣卫。


上图_ 明朝中央集权制
三、天罗地网,无孔不入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深感天下不稳,社稷忧患。为此他在亲军里面重点培养锦衣军,锦衣军本来是朱元璋的“亲军十二卫”中的一卫。不过这十二卫也不都是“前途光明”的存在,比如护陵卫就只能守卫皇陵,要是当了护陵卫那基本上一辈子都只能和死人打交道了。
锦衣卫在明代非常好辨认,因为他们有三大特点:“骑着高头大马,操着京师口音(北京话),穿着飞鱼服。”如果在人群中看到这样一个人,不用问,八成就是锦衣卫了。
锦衣卫,就是朱元璋控制天下的最强利器。
作为朱元璋最信任的人,锦衣卫掌握着明代的诏狱,和汉代的诏狱一样,这个监狱是非常特殊的,最初都是只有达官显贵才能被关进诏狱。也就是说如果您被抓了,那么证明您还是有点厉害,不过另一方面来说,也证明您基本没救了。


上图_ 明 象牙雕翰林院 锦衣卫腰牌
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桓案,合计杀人超过数十万。而这庞大的审判和抓捕工作几乎全部是锦衣卫主导完成的,可见锦衣卫的势力之庞大。当时锦衣卫的人员超过万人,受控于锦衣卫的人员更是有数万之众。
锦衣卫的组织结构其实很简单;锦衣卫的武职官制为指挥使一人,官阶正三品,也是锦衣卫最高长官。同知二人,官阶从三品(相当于副指挥使),金事三人,官阶正四品,镇抚二人分别管理南北镇抚司(相当于俩监狱长),官阶正五品,十四所千户一共14人,官阶正五品,以下还有百户若干。
这些人平时的工作方式就是一级管一级,上下之间绝不互通消息。也就是锦衣卫的各个线人都是单线联系,绝对不会打探自己的上峰和下线的情报,如果越级那么就是死路一条。根据锦衣卫制度,监视对象一旦发现,自己就要被替换或者自杀,避免情报泄露。锦衣卫的线人都卧底于达官显贵的府邸,有的一卧底就是数年,当时朝中的大臣无不对锦衣卫非常恐慌。洪武年间的官僚一听说要进锦衣卫的诏狱有的甚至直接就吓疯了。


上图_ 锦衣卫飞鱼服实物图
锦衣卫对百官言行的监控可以说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当时有位老兄叫钱宰。他下朝的时候吟诵了一首诗: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结果第二天的时候,朱元璋见到他第一句就问道:昨天你的诗写得好啊,但是我并没有嫌你迟啊?要不你改改,把嫌换成忧?朱元璋这话里暗藏杀机——你居然敢抱怨皇帝?钱宰吓得立刻叩头请罪,不久之后他就辞官回乡了。但是朱元璋对他的监视也毫不放松,直到他去世朱元璋才调回了监视他的锦衣卫。
与锦衣卫相似的还有东厂,明朝的东厂比锦衣卫权势更为惊人,东厂的特务甚至已经达到了监视平民百姓的程度,可以说明朝遍布白色恐怖的气息。廷杖 特工 侦缉,天罗地网,无孔不入。


上图_ 明代特务组织东厂梅花令牌
历代的特工都是帝王耳目,也是帝王掌握天下的利器,但是令人感慨的是,这些利器并不能拯救帝室的兴衰。到了崇祯时期,虽然锦衣卫个个忠心为国但是已经无力回天,最终北京城破,锦衣卫指挥使也壮烈殉国,锦衣卫的时代也就此终结。

中国历朝历代的特务间谍机关你都知道哪些?

随着各类谍战片的不断上映,间谍也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在中国,历史上间谍特务活动可谓源远流长,间谍以窃取敌方军事、政治情报或控制臣民为主要任务。古代的间谍最早可以追溯的夏代,随着历史的发展,间谍机构也开始应运而生,甚至一度成为政府重要部门。
夏代:传说当中的女间谍,搜集情报的始祖
女艾是一名女性将领,在夏商时期女性是可以领兵作战成为将领的。她为了帮助少康夺回王位,乔装打扮来到寒浞的统治中心,打探消息,了解民情,为少康提供了宝贵的情报。女艾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一位女间谍。
西周:邦谍人员,主管军事情报
西周设置士师掌管邦谍,据记载《周礼·秋官·士师》“士师之职,……掌士之八成,一曰邦汋,……三曰邦谍……。”异国欲来侵伐,先遣人往间候,取其委曲,反来说之,其言谍谍然,故谓之邦谍。这时候的间谍特务还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
东周:设立官职,侦察敌情
东周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春秋时期的晋国设有候正一官,是军队中负责谍报侦察的官职。同书(即《左传》)襄公十九年又有候奄,与司马、司空、舆尉等并列。《国语》中的“元候”。
战国时期的周王室、赵国、齐国、秦国都设立候这一官职,用于侦查敌情。
汉代:军队以侦查为主,绣衣镇压农民起义
军队当中有专门进行侦查活动的“候骑”和“斥候”,并且出现了专门管理侦查活动人员的官吏“候吏。”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使光禄大夫范昆及曾任九卿的张德等,衣绣衣,持节及虎符,用军兴之法(依照战时制度),发兵镇压农民起义,因有此号。非正式官名。绣衣,表示受君主尊宠。史书当中并没有将绣衣御史直接划分到特务的等级,只是说这些人深受皇帝的信任与宠爱,执行皇帝的命令,尤其是镇压农民起义。后来此官职一直存在,在王莽时被称为“绣衣执法”。亦省称“绣衣”、“绣衣吏”。此时的绣衣御史并不是完全的间谍,只是负责镇压农民起义,还没有履行监视人民这项职责。
三国:侦查臣下之“校事”,反间谍组织出现
三国时主要沿袭汉代的制度。曹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侦查臣下的言行,设立的专门的特务机构,名为“校事”,“校事”为最高统治者充当耳目,负责监察百官与吏民。到了曹丕称帝的时候,已形成“上察百官,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愈任情,唯心所造。法造于笔瑞,不依科诏,狱成于门下,不服复讯,”的侣撅局面。东吴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叫做中书或典校,由于其毁短大臣,排陷无辜,在责难声中被取消。但是此时吴国边境已出现反间谍组织,“刺奸屯”每个刺奸屯有五个兵,屯长(贼曹)一人,负责边境反间谍和报警任务。
南北朝:监察百官间谍机构行成,具备专业水准
北魏时,还曾设立了“候官”这一间谍性质的机构来监察百官。《魏书·刑罚志》中载有:“(文成帝)增置内外候官,伺察诸曹外部州镇,至有微服杂乱于府志间,以求百官疵失。”这个特务间谍机构具有专业的水准,权力非常之大,被孝文帝裁撤时,已经发展至千余人。
唐代:女皇私设内卫部门,第一个特工组织“察事”为太监创建
唐代的宫廷的保卫制度沿袭隋代。但是当武则天当上皇帝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剪除异己。私自设立了内卫部门,设立是为了查处违律违法的贪官污吏和不合武则天心意的人的。许多大臣,皇室族人闻风丧胆。武则天驾崩后,新帝和大臣痛恨内卫,立即取消了梅花内卫集团。
唐肃宗时的太监李辅国,权重位高,竟达到威逼皇帝、擅杀皇后的地步。为了维护其权势,李辅国秘密组织了一个由数十人组成的间谋组织机构“察事”,其成员称为“察事厅子”或“察事厅儿”,这些人专门对宫廷官吏进行政治侦察、控制活动,从而建立中国侦察、间谍史上的第一个特工组织。
宋代:直属于皇帝的间谍机关,边境专门情报机构行成
太平兴国六年(981)改武德司为皇城司。掌宫城出入、周庐宿卫、宫门启闭。每门给二铜符与一铁牌,左符留门,右符请钥,铁牌则请钥者正随,按时参验。凡臣僚觐见皇帝,上下马有定处,自宰相、亲王以下,所带人员有定数。以内侍派遣亲事卒伺察臣民动静,报告皇帝。有干当官主管本司事务,以武功大夫以上武官及内侍都知、押班充任。皇城使及副使仅为武臣叙迁之阶,用以寄禄,不治事。南宋初年,置行营禁卫所,绍兴元年(1113)改称行在皇城司。宁宗嘉定年间,以知閤门事、带御器械兼管皇城司。这是继唐朝李辅国之后,中国乃至世界上直属于皇帝的第一个间谍机关。南宋时,边境设置有专门的情报间谍机构——边辅。
明代:三厂一卫的黑暗统治,间谍特务的顶峰
明代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虽然名义上是负责皇帝安全的亲军卫队,但是实际从事侦探间谍的活动,主要是监视大臣的日常活动,洪武晚期被废除。但是朱棣因为权力来路不正,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又恢复锦衣卫,从此有明一朝,皇帝都重用锦衣卫控制大臣和藩王。锦衣卫的首领是皇帝的而亲信大臣。
东厂,朱棣设立,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由亲信宦官掌管东厂事物。相传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东厂由皇帝的亲信太监掌管。
西厂,“西缉事厂”明中期明宪宗为了加强特务力量设立西厂,权力在东厂之上,但是后来被废除,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刘瑾。西厂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的节制。
内行厂,刘瑾秘密设立,亲任提督。其权势凌驾于朝廷一切机构之上,锦衣卫东西厂也都在内行厂的监视控制之下。
清代:雍正时期的粘杆儿处,最初只为夺嫡
清代,统治者吸取了历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虽然没有设立明代厂卫这样公开的间谋特务机构,但康照时设在江南的“三织造署”,“实际上就是康照帝设在江南的三个秘密间谍情报站。”而且,清代还采用密折制度和在各级政府机构中选派专人来实现其侦察间谍活动。一般情况下,各州县都有一至二人专门从事侦察间谍活动的胥吏。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设立粘杆处,是清朝的特务机关,正式名称叫尚虞备用处,早在其还是皇子时,便已创立。在雍正的夺嫡过程当中,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粘杆处”虽属内务府系统,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清世宗三年,胤禛降旨雍亲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但奇怪的是改制后的行宫并未改覆黄色琉璃瓦,殿顶仍覆绿色琉璃瓦,有人认为:雍和宫虽为皇帝行宫,曾经有一条专供特务人员秘密来往的通道。但是,今天的雍和宫其实是一个森严的特务衙署,为了不致秘密外泄,才改府为宫。还有一种传说:在雍和宫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迹了,很可能清世宗的儿子清高宗乾隆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遗迹,改雍和宫为喇嘛庙时,已加以彻底翻修,将之平毁无痕。“粘杆处”在紫禁城内还设一个分部,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是他们值班观望的岗亭。山下门洞前摆着四条黑漆大板凳,无论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卫士”和四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清世宗交办的任务,由值班人员迅速送往雍和宫,再由雍和宫总部发布命令派人办理。清世宗去世后,清高宗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清高宗死后,清仁宗嘉庆皇帝诛杀和珅,牵连清洗“粘杆处”,“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除。

民国:两统争霸,互不对付
中统:中统的前身是1928年时成立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1935年升格为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其骨干以CC系成员为主(北伐以前,国民党中央在广州成立了一个中央俱乐部,到俱乐部去聚会的人都是陈立夫、陈果夫一系的人。因“中央”与“俱乐部”两个英文单词的起头都是C,故称去这个俱乐部的所谓志同道合者为CC系;又有一说是,二陈英文拼音字母打头也是C,CC即指二陈这一系的人。)。1947年,中统更名为党员通讯局;1949年又更名为内政部调查局,隶属于中华民国,为今日法务部调查局的前身。类似现在美国的FBI。

军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BIS),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1938年成立,1950年解散的中华民国情报机关之一,早期的领导人为戴笠,戴笠死后,1946年,由毛人凤继任。特工人员最多时近5万名,分布到中国国民党的军队、警察、行政机关、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使领馆,专门以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手段进行活动。军统局在许多地方设有集中营、秘密监狱和看守所。抗日战争期间,也从事一些搜集敌方情报并敌后活动。1946年8月,军事委员会改组国防部,军统局的公开特务武装部分与军委会军令部二厅合并为国防部第二厅,郑介民任厅长;秘密核心部分组成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为局长。

对于这两个特务机构,我们都已经从各种电视剧作品中烂熟于心,他们互相不对付,互相看不上,既有政治利益的因素,又有一山不容二虎的心理较量。
中国历朝历代间谍及其机构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更加丰富多彩,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今天仍然被津津乐道的,还是这些机构神秘的外表下所浓缩的那段历史。

谍报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作用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但是谍报机构的行为很难去界定,一旦越过某条红线,对于人民的利益的损害程度也是非常大的。谍报行为在中国古代也有很长的历史,不过由于中国历史上谍报行为大多是为统治者服务,因此应该谍报机构称之为特务机构,在历朝历代,中国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神秘的特务机关,而知名度相对比较高的中国历史上的九大特务机构就是以下这些。
排名第九:校事
执行力:★★
威慑力:★★
知名率:★★
三国时曹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侦查臣下的言行,设立的专门的特务机构,名为“校事”,“校事”为最高统治者充当耳目,负责监察百官与吏民。到了曹丕称帝的时候,已形成“上察百官,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愈任情,唯心所造。法造于笔瑞,不依科诏,狱成于门下,不服复讯,”的侣撅局面。东吴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叫做中书或典校,由于其毁短大臣,排陷无辜,在责难声中被取消。但是此时吴国边境已出现反间谍组织,“刺奸屯”每个刺奸屯有五个兵,屯长(贼曹)一人,负责边境反间谍和报警任务。
排名第八:粘杆处
执行力:★★
威慑力:★★
知名率:★★★
说到粘杆处,大家可能都不是很清楚这个机构,会疑惑为什么给他知名率三颗星。但是一说到血滴子,大家就会知道的。毕竟清朝是电视剧和小说的宠儿,在电视剧和小说上常会看到有血滴子这样的机构出现。但是在历史上并没有血滴子,只有粘杆处。粘杆处就是血滴子的原型。且刚开始粘杆处的设立,并不是为了探听消息而特别设立的组织。而是因为雍正喜静,夏季蝉声恼人,于是派人去抓蝉。后来雍正给他们一个额外任务,就是在大街小巷上探听街头消息回报他,粘杆处这才有了特殊的使命。
此时粘杆处的设立,处于雍正未登基的时候,机构行事比较低调,机构也只有收集情报的权利,并没有其他任何权利,里面的成员探听的消息也多是其他皇子的信息,所以信息量较单一,信息准确率也不算快准狠,效率不高。所以粘杆处在历史上,并没有起多大的波澜,威慑度也就很低了。
排名第七:皇城司
执行力:★★★
威慑力:★★★
知名率:★★
皇城司是宋代的特务机构。属于文官编制,不归于三衙管理。其管理人员,是直属于皇帝的近臣。也就是说,并非明代喜欢用宦官来组建机构。早在宋代皇城司这个机构的首脑就是宦官。皇城司主要职责有两项,即刺探和护卫。其人员也分为两部分,负责警卫的叫亲从官,里面的人员都是从军中选出最骁勇的军士来担任,也负责其宋代都城的一部分的禁卫工作。
而另一部分人员负责刺探,叫亲事官。在宋太宗时期的皇城司人员是不得离京的,他们只能在京内活动,负责探听大小消息。其人手分布在京城各处,下至花街柳巷、上至大臣,都有其人手安插在内。皇帝就以此来监视军队、侦察民间民情、官员活动、防备敌国。所以机构的执行力度还是很高的。但就威慑度来讲,由于皇城司和前面的粘竿处一样,只负责侦查,机构逮捕犯人都移交给开封府,自己没有审判权和监狱,其机构威力也就有限了。
排名第六:内卫

执行力:★★★
威慑力:★★★
知名率:★★★
说起内卫这个部门,他可不是所谓的官方机构,而是武则天自己私自设立的。为什么武则天要在她执政时期设置这一个部门呢?这说起来也简单了,想想武则天是怎样上位的。“高宗死后,中宗李显即位。结果中宗无能,朝政尽到武氏。”是啊,这时期武氏手上紧紧的控制着朝政,她开始为她的上位做准备了。
虽说后代李家儿子不争气,但这也是李家的江山啊。李家儿子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你一个女子当上皇帝,让我们这群大老爷们怎么办。所以武则天上位后,她得防那群大老爷们不服气做小动作,于是内卫就应运而生了。
相对正常的部门来讲,身为武则天直辖的部门,内卫是拥有特权的,要知道宰相门前七品官,何况是女皇手下的要员。是以内卫人员除了武则天,谁都无法指挥他们,任何人只要惹到了内卫,就是死路一条。其威慑力度可见其强大。这让当时的大臣,皇室族人,百姓惶惶不安。朝中大臣更是敢怒而不敢言,以至于在《神》1中的蜜蜂案中,狄仁杰说“…你们仗着皇帝的荫庇为所欲为,可你想过没有,一旦她老人家驭龙宾天之后,你们的下场会怎么样?朝中大臣对你们早已是恨之入骨,到那时,你们就是粉身碎骨!…”
这句话说得正理啊。在武则天驾崩后,昔日威风凌凌的内卫份子有的被杀,有的隐姓埋名,哪里还见得往日辉煌。内卫就此覆灭,果然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啊!
排名第五:锦衣卫
执行力:★★★
威慑力:★★★★
知名率:★★★★
明朝锦衣卫,那可是赫赫有名的啊,像电视剧《天下》《英雄》还有甄子丹主演的电影《锦衣卫》都有其相关描述。单是“锦衣卫”三个字,就透露出他们的无比华丽威武,无比的富贵霸气了。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淮右布衣”皇帝朱元璋,他担心的东西也很多啊,和前面女皇武则天不同,朱元璋是带兵推翻了前朝的统治。所以他当上皇帝,也就要防备有人要推翻他了。而且对于一同打江山的昔日战友,在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就开始忧愁了,毕竟古代帝王心术,功高震主啊。所以朱元璋对于下级官僚有着严重的不信任感和防范心理,他注重自身的安全,更注重自己打下的江山,锦衣卫就诞生于这样的历史之下。
朱元璋让其大力发挥“盗贼奸佞,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的特务职责,《明史刑法志》说:“胡惟庸、蓝玉两(大臣)案,株连且四万(人)。”就可见其威力了。而且锦衣卫还把目光投在民间,凡是流露出对皇家的不满,都有可能被锦衣卫人员窃听到被抓去,那下场那就是九死一生啊。随着朱元璋越来越依赖锦衣卫,锦衣卫愈加高调的站在明朝堂上。然而高调的锦衣卫并没有辉煌多久,在朱元璋驾崩前,因锦衣卫“非法凌虐,诛杀为多”,被迫压力,下任皇帝大削锦衣卫的权力,锦衣卫再不复往矣。
排名第四:东厂
执行力:★★★★
威慑力:★★★★
知名率:★★★★
厂卫也是明朝的产物,是中央的再一集权。有人会疑惑,明朝有锦衣卫后,为什么又出现了厂卫呢。这是因为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后,夺取侄子的皇位,在他上位后,民间流言不断,朝政动荡,朱棣内心不安啊。一为心安,二为巩固政权,他决定要有机构掌握在自己手上,来帮助他掌握大局。那为什么要放着锦衣卫这种现成机构不用,而启动新的机构呢?这是有原因的。这一来锦衣卫在宫外,使用起来不方便,另一个是锦衣卫是朱元璋设置的,而朱棣他篡夺了侄子的皇位,难免有些人不服。最后一个原因是朱棣起兵的时候,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所以在他心里,建立机构就是要自己用的放心,沟通方便。于是东厂就由宦官队伍组织诞生。
东厂的职能就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事权”前期的东厂只是侦缉、抓捕,再交由锦衣卫关押审理。但是到了后期,东厂的权势越来越大,独挡一面。在辉煌时期,锦衣卫头领都得向厂主行礼。真当真是机构中混得算好的了。
排名第三:西厂
执行力:★★★
威慑力:★★★★★
知名率:★★★★
说完东厂,我们说说西厂。明宪宗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这些机构的统治,在锦衣卫和东厂后又增设了西厂,把三个机构合称厂卫。既然三个机构一起合称厂卫,为什么要把西厂的排名排在锦衣卫和东厂的前面?就人员讲,后期西厂人员的任用,都是从锦衣卫的官员、小校中选出最善于刺探情报的人来组建。其人员的素质、职能当然是三个机构中最优的。
再从权势讲,这西厂权势可是力压其他机构啊。西厂他包含前面两个机构的所有权利,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请。这威慑力直接满五颗星啊。当得上是古代历史上所有类似机构中的顶峰了。所以西厂的排名当然位居锦衣卫和东厂前面。
但是西厂是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刘瑾。西厂最后的恶行被揭露,一度被撤销。虽在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又再次被撤销。由于其时间短、内部争权现象严重所以其执行力度只有三颗星。
所以仅仅就特务机构来讲,明朝特务机构发展是所有古代朝代中最好的,可以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机构发展到最后,宦官专权却也是明朝覆灭的原因之一。而后来的满清入关,夺取天下,直到清灭亡,一直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特务机构的设立,或许是因为清朝是关外满族,性格本来就是豪爽,不喜这些手段。但是不管怎么说,清朝也是积极吸取明灭的教训。
排名第二:中统
执行力:★★★★★
威慑力:★★★★
知名率:★★★★★
说到特务机构,还是近代国民党组建的中统比较为我们熟知。且近代和古代可不能同日相比较。就当当是武器装备上,由于时代的发展,古代是冷兵器时代,而近代是热武器的舞台,所以中统里面的人员手上拿着的武器也是枪支为主。他们的主要职能在于负责除军、宪、警等军事部门外的情报安全工作。其工作重心在党政机关内部,另一个重点就是暗中打击一切反对派政党,尤其是共产党。此外对于社会舆论、思想言论也负有监控责任。可以说,中统是国民党建立前期的绝利好刃。
中统的党羽众多,其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特别是在对付共产党人员身上。对被其逮捕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采取“非叛即杀”的残暴政策;还制定“重用叛徒,扩大自首潮流,以毒攻毒”的政策,”为了摧毁共产党,他们扑风作影、乱抓捕,也制造了许多的冤案。
为什么他们敢这么做呢,因为实际上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许多基层党部的负责人,本身就是中统的基层负责人,连国民党内部的高级官员也受制于中统,所以中统当时的人员也都是很牛气冲天的。中统也活跃于近代的舞台上,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统的势力非常大。
虽说中统在党政政策这方面的所作所为,让人心凉。但是不能把每一位中统人员都如一概论。还是有一些中统人员心系国家,比如中统女特务郑苹如参加暗杀日伪特务、大汉奸丁默邨,献身祖国;再比如,为了暗杀在华南不分昼夜地捕杀抗日军民和无辜同胞,双手沾满国人的军国主义分子柴山醇,中统特务陈彬以身殉国。且陈彬的这一行动,可以说这是自1932年白川大将在上海虹口公园被朝鲜抗日志士暗杀以来,丧命于地下军枪下的最高级别日军将领,使东京大本营极为惊慌。所以中统特务的水准还是很高的。
排名第一:军统
执行力:★★★★★
威慑力:★★★★★
知名率:★★★★★
排名在中统前面位于第一的特务机构就是军统了。和中统相比,军统是穿军装,有军衔的。而中统人员不是军人,所以没有军服。部分中统人员被安插入警察中,有警服。军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势力渗透至党政、军事、教育、文化、警务各个层面。
且要成为军统人员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前段时间热播的《伪装者》里面,富家少爷明台赴港大读书的途中,被军统高官王天风看中并绑架至军统训练班,经过艰苦特训,才成为一名优秀的军统特工开始工作。那什么是艰苦训练,训练什么呢?这就要好好说说了。军统人员要学习很多的东西,如秘密通讯,无线电台的收发报,偷摄文件照片,爆破射击技术,毒药使用等等。几乎可以说,军统人员完美的体现了近代特工的素质和技能。所以军统的执行能力是很高的。
就连美国的珍珠港事件,都是“军统”电讯部门成功的破译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绝密情报告知的美国,只可惜当时美方根本不予置信,没太当回事。等到后面珍珠港事变发生后,美国防部才意识到当时这一情报的重要性,这便派人来华,寻求与“军统”合作。可见军统特务的能力,获得了当时军事强国的美国认同。于是军统和美国陷入了蜜月期,前后开办十多个中美合作训练班。
在锄奸方面,军统先后刺杀了为日伪效力的上海帮会头子张啸林、伪上海市长傅筱庵、伪杭州市长谭书奎等。河南站策反伪宣协军第一军副军长徐靖远成功,乘检阅之机打死十多名日军检阅官。上海区特工行动50余次,毙伤日军60余人。这些也都是军统无法抹去的战绩。
且军统并不是只执行侦察和暗杀、情报等方面的任务,其下面还有别动队近10万人,主要从事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军统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威慑力很高。这样一支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最优良培训出来的特工队伍。当然是排在特工组织的No.1 了。

只有明朝有严格意义上的特务机构。唐、元、清的一些机构称不上特务机构,宋朝是完全没有的。

任何统治者都有这样的狗腿,只是正史不载罢了。武周有内卫,宋代有皇城司,明朝大家很熟,清代粘杆处和血滴子,民国有军统中统,本朝有MSS

秦朝的廷尉缭,汉朝的绣衣使者,三国的校事,隋朝的御史台,唐朝的百骑司,宋朝的皇城司,明朝的锦衣卫,清朝的粘杆处

  • 不曾消失的帝国暗卫,细数历朝历代最神秘的特务机构
    答:南北朝时期,“侯官”“典签”成为庞大的监察体系。唐朝虽无正式特务机构,但仍有类似功能的机构如“察事”和“进奏院”。宋朝的皇城司则是皇权直接掌控下的情报机构,与明朝的锦衣卫相似。明朝时期,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厂等“厂卫”制度达到巅峰,清朝的粘杆处则在权力斗争中扮演了角色。民国时期...
  • 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特务机构?
    答:中国古代特务机构主要以明代尤为突出,即所谓的”三厂一卫“。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构成了明代特务系统。其余朝代也各设有特务机构,例如绣衣直指、侯官、皇城司、粘杆处等。今天介绍其中较为出名的几个组织。💡一、东厂西厂💡1、东厂。东厂是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
  • 各朝特务机构
    答:谍报行为在中国古代也有很长的历史,不过由于中国历史上谍报行为大多是为统治者服务,因此应该谍报机构称之为特务机构,在历朝历代,中国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神秘的特务机关,而知名度相对比较高的中国历史上的九大特务机构就是以下这些。排名第九:校事执行力:★★威慑力:★★知名率:★★三国时曹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侦查...
  • 历代王朝的特殊机构有哪些,只听命于君王一人?
    答:有西汉时期的绣衣使,曹操时期的校事,南北朝时期的侯官,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内卫,朝时期的皇城司,明朝时期的东厂,西厂,锦衣卫,还有清朝时期的特务机构血滴子。一、绣衣使者是汉朝汉武帝时期秘密组建的一支秘密警察部队,他们每个人都穿着特制的绣衣,随身携带着虎符,在民间四处的检查督导,发现任何事情...
  • 历朝历代的“特务”机构都有哪些,是怎样工作的?
    答:一、 历史悠久的帝国暗卫 古代的特务机构,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当然不是今天的著名动漫《秦时明月》里面的“罗网”那种虚构的机构。汉代的诏狱就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特务机构,很多人可能会问,汉代的诏狱不是专门抓犯人的吗?怎么就是特务机构了?其实汉代的诏狱规模远比我们想的庞大的多,...
  • 历朝历代的“特务”机构都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答:厂卫制度,是大明王朝独有的特务制度,在整个明朝的监察制度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的厂卫,是指两种机构,就是人们对于厂与卫的合称。厂除了我们在各大影视剧中所熟悉的东厂、西厂外,还有内行厂,而卫则专指锦衣卫。 东厂于1420年由明成祖朱棣最先设立,被设立在京师东安门北。西厂则是由明宪宗朱见深设立,是在旧灰...
  • 历朝以来都存在过哪些特务机构呢?
    答:宋朝时期:皇城司。皇城司是宋朝特务机构,不过是文官编织,是皇帝的亲近的内臣,成员主要是太监和武功高强的军人。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两项:刺探和护卫。护卫皇帝的人自然是军人,刺探工作就是侍从们的责任了。皇帝设立这些人的原因就是要监察百官,军队等地方,防止有叛乱的发生。可惜宋朝的威胁在外边...
  • 历朝历代的特务机构都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答:明朝是最出名的特务机构,就是东西二厂和锦衣卫,他们受命于皇帝专门用来监视百官,百官平常的一言一行都会被他们记录在册。
  • 除了明朝的锦衣卫,其他朝代还有类似的特务机构吗?
    答:而西厂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请。西厂作为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谷大用。3、内行厂 内行厂是明朝设立的特务机构,与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合称“厂卫”。,别名为...
  • 古代的这些特务机构,你知道几个
    答:明朝的特务机构,基本都是太监担任,什么厂督什么的,起初是和锦衣卫联手的机构,东厂负责侦查缉捕,然后移交锦衣卫审判,到了后期,东厂权势膨胀,锦衣卫大头领都要向东厂厂督低头哈腰,好不威风!六、西厂 这位虽然有点晚,但是好饭不怕晚,他的权力比东厂锦衣卫都要大!东厂原来是和锦衣卫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