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中张之洞的那个翻译是不是辜鸿铭?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7
辜鸿铭翻译过的作品有哪些

英译汉:英国作家威廉·柯伯的《痴汉骑马歌》和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
汉译英:《论语》、《中庸、《大学》。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

  对的,就是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汤生(一八五七一一九二八),字鸿铭,别署汉滨读易者,福建同安人。他是英属马来亚摈榔屿的华侨,早年留学英国、德国,得到文学、工学学位。一八八○年后,在新加坡英国殖民政府任职。后来跟马建忠一夕谈,深感当为祖国效命,第二天就辞职,然后蓄辫易服,回祖国了。
  辜汤生从二十八岁(一八八五)起,入张之洞幕府,为张之洞主持英文译述,历时二十多年,他说张之洞对他“虽未敢云以国士相待,然始终礼遇不少衰”。张之洞死后,他以二十多年间见闻所及,写成《张文襄幕府纪闻》,对晚清掌故礼俗,多有生动的记述。另以英文写《中国的牛津运动》(The Story of a Chinese Oxford Movement)一书。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Wihelm)把它译为德文,名叫《中国反对欧洲观念之理由》,指定为哥廷根大学哲学系学生必读参考书。民国以后,辜汤生又用英文写成《原华》(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一书,一名《春秋大义》,宣传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汤生晚年在北京大学教书,被人看做“老怪物”。但他的特立独行,却是一个不世出的榜样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辜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其喜爱中国姑娘的小脚。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并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Chinese 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却要两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辜鸿铭在西方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源自于他的机智与幽默。某天,辜鸿铭在他位于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你说这是谈佛理,谈哲学,还是故弄玄虚?反正他这一套足够唬住那些洋鬼子。

  辜鸿铭辩才无双。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过一些接触。辜鸿铭是张的幕僚,作为见面礼,他送了伊藤一本自己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早知辜氏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

  在北大,受蔡元培、黄侃、洋教授的青睐,但却是新文化的死对头。

  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http://baike.baidu.com/view/1998.html?wtp=tt

  • 《走向共和》中张之洞的那个翻译是不是辜鸿铭?
    答:辜汤生从二十八岁(一八八五)起,入张之洞幕府,为张之洞主持英文译述,历时二十多年,他说张之洞对他“虽未敢云以国士相待,然始终礼遇不少衰”。张之洞死后,他以二十多年间见闻所及,写成《张文襄幕府纪闻》,对晚清掌故礼俗,多有生动的记述。另以英文写《中国的牛津运动》(The Story of a Chin...
  • 电视剧《走向共和》张张之洞身边的那个自称汤生的翻译是谁?_百度知 ...
    答: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
  • 号称“清末怪杰”的张之洞顶级幕僚有哪些难以启齿的怪癖?
    答:在《走向共和》中辜鸿铭第一次出场,就是替洋人记者提问南洋大臣张之洞。但这名记者的行为,跟现在的国外记者并无不同,换言之,喜欢挑拨离间,希望能从张之洞嘴里套出点话来:“听到许多传闻,都说李鸿章大人是办实事的,张大人是做学问的,是这样的吗?”这个问题提出来,真的很欠抽啊,...
  • 《走向共和》里慈禧太后死不瞑目,为何张之洞说了一句光绪的庙号,慈禧就...
    答:在走向共和里面,慈禧太后在临终的时候总是死不瞑目,这一点是为什么呢?因为后来张之洞在自己的面前说了一句,光绪皇帝的庙号,自己老太后就闭上了眼睛。这一点实在是让人颇为的费解。其实我们分析一下,慈禧在那个是在背景下的地位,就能够发现原因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保旧党和以光绪皇帝为代表...
  • 《走向共和》中的老艺术家,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都已去世
    答:优秀的电视剧,离不开优秀的演员。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许多老表演艺术家,为我们呈现了教科书一样的表演,为中国电视剧增添了李鸿章,张之洞,荣禄等等经典角色。其中四位,已经不在人世了,但他们演过的角色,与他们的音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分别是:1、李鸿章扮演者,王冰先生 王冰先生...
  • 走向共和剧组:一群“戏精”的疯魔之作,多位老艺术家已离世
    答:《走向共和》,一部已然成为国产剧中一颗璀璨明珠的殿堂级作品。 谈到两者,少有不竖起大拇指的。 从收视率方面来看,《走向共和》其实是惨淡的,在2003年央视黄金时代播出,收视率仅为3.1%,连央视黄金时段的基准线都没有达到。可是由于大部分观众都是“三高”群体(高年龄、高学历、高收入),使得这部剧反响颇大,成为...
  • 《走向共和》被奉为神剧,《走向共和》有什么过人之处?
    答:在《走向共和》这部剧中,则是把北洋海军的这次阅兵跟1888年的那次阅兵合并在了一起。并在阅兵后引发了一系列后果,最终导致了北洋舰队的灭亡,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22期:走向共和为何被奉为神剧?看看甲午海战之前,日本外相说的这句话! 一、 北洋水师通过造假,比如定远舰其实并没有发射炮...
  • 电视剧<走向共和>光绪驾崩的一段没看懂
    答:那么据《走向共和》这部电视的立场来说 是慈禧派人将光绪害死的。只是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叙述给观众,因为这也是只是导演或制片人的个人历史观。关于光绪的死,其实到现在还是个谜。下面找了一段文字,可能回使你对这个问题有更深一层的了解:1908年11月14日黄昏,光绪帝赶在慈禧毙命的前一天突然云世...
  • 走向共和分集剧情
    答:慈禧试图让李鸿章辅佐光绪,遭拒绝,李鸿章转任北洋大臣。光绪改革受阻,慈禧与列强妥协,局势愈发严峻。慈禧离京逃亡,光绪心情低落,清廷面临内外危机。袁世凯得到提升,康梁计划行动,但最终失败。慈禧病重,各国要求严惩义和团,李鸿章建议力谏。在一系列事件后,清朝内外矛盾激化,最终走向共和。
  • 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什么被称为“香帅?
    答:以上3点就解释了张之洞“香帅”一词中“帅”字的来源。“香”字、“帅”字都有了,两者一结合,就成为了“香帅”。而且,前面的事实已经证明,张之洞称“帅”不仅合情合理,而且有理有据,证明张之洞“香帅”一名实至名归、并非虚名。所以,在大型历史连续剧《走向共和》中,湖广总督张之洞就被尊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