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三把钥匙:自省、改变、放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7

文 | 江小羽

十点读书(ID:duhaoshu)


荷兰阿姆斯特丹有一座寺庙,庙里石碑刻着一句话:


“既然已成事实,只能如此。”


寥寥数字,看似消极,但也传递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俗话说:“态度不同,人生的结果亦不同。”


既然已发生的事无法改变,那我们就努力改变对事情的处理态度。


虽难,但仍有迹可循。


遇挫时,多从自身找原因


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做事遇到挫折时,要懂得自我反省,多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是几个兄弟中资质最好的,但他遇事总爱推卸责任。


曾国华自认才华横溢,将来必定榜上有名。但放榜时,发现名落孙山。


他失望至极,怪老天爷没给自己好运气,恨监考没有赏文才能,竟然还责怪自己老婆太柔弱,管不住自己,没能好好约束他读书。


科考失利,本该自我反思,但曾国华却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弱者推责,强者自省。


其实,那些优秀的人,只是都懂得从自身找原因,才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曾国藩的科考之路比弟弟更不顺,他的第六次考卷还被当成反面教材,当众刨析,让其他考生引以为鉴。


遇到这样的挫折,曾国藩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反省。


他发现自己的文章过于拘谨,不够大气,而后开始着眼问题,下苦功夫精进。后来顺利考中秀才、进士,进入翰林院。


还有唐代书生赵蕤,科考几次都失败,受到巨大挫折后隐居山林。他开始沉淀反思,并专注术数的研究,事后完成《长短经》,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唐玄宗还主动邀请他做官。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自省的人生没有意义。”


自省并非是自我否定,不是一味妄自菲薄,而是一种自我负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遇事常思己过,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理清自己的优劣势。


遇事多从自身找原因,才能不断修正精进,成就更卓越的人生。


失意时,抱怨不如改变


三毛说:“偶尔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某种 情感 的宣泄,也无不可,但习惯性的抱怨而不谋求改变,便是不聪明的人了。”


抱怨改变不了事实,既已发生,不如接纳,活好当下。



看过一个故事。


塞尔玛陪丈夫驻扎在沙漠陆军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演习,她一人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内。


天气炎热,即使在仙人掌的阴影下也感受不到一丝凉意,让人烦躁。而且由于语言不通,她没有一个朋友。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可想而知,很让人沮丧。


塞尔玛难过之际,便写信跟父母诉说自己的苦闷。


父亲的回信虽简单,却影响了她的一生:“两个人从牢房的铁窗望出去,一个人看到了泥土,一个人看到了星星。”


同样的环境,因心态不同,便能遇见不同的景色。


塞尔玛读完信,感到惭愧,决定在沙漠里寻找自己的星星。


她开始学语言,主动和当地人交朋友,发现他们都热情好客;她研究沙漠的仙人掌,发现那些动植物都很有趣;她尝试观看沙漠的日出日落,感受沙漠的海市蜃楼……


两年后,塞尔玛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本《快乐的城堡》,没想到的是,成了畅销书。



沙漠还是原来的沙漠,一切都没变,只是心态改变后,塞尔玛不仅找到了自己的星星,还实现了命运的逆袭。


认同这句话:“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我们对待处境态度的影响。”


心由境转,境由心生。


当心态变了,心境和处境都会随之发生变化。


马云曾说:“用不抱怨的人生态度才是第一位的。”


仅仅只图口舌之快,发泄怨气,不会有实质性的转变。


遇事与其抱怨,不如努力解决问题;与其痛苦,不如主动改变。


心烦时,纠缠不如放下


王尔德曾说:“为了自己,我必须饶恕一些事。因为一个人,不能夜夜起身,在灵魂的园子里栽种荆棘。”


很多时候,麻烦事之所以会困扰我们。


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太过在意,所以才容易受伤害。


遇事不必事事计较纠缠,其实,饶恕他人,就是放过自己。


因政见不合,苏轼屡次被朋友章敦陷害,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一生飘零四海。


他在到儋州之前,甚至已经准备好了棺木。


可以说,苏轼后半生被贬的命运,几乎都是拜章敦所赐。


让人从荣华富贵到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样的人应是恨之入骨。


然而命运时来运转,苏轼遇到大赦,皇帝召他回京,重新重用。


此时的章敦,惶恐不安,怕他打击报复,便让儿子写信,希望苏轼可以网开一面。


没想到的是,苏轼信中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


事情都过去了,就不要再提了。


苏轼还安慰他,好好养病,身体重要。



周国平曾说:“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但可以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平静地承受落在自己头上不可避免的遭遇。”


与其一味地较劲、纠缠、抱怨已发生的事实,不如让心态转弯,跟生活和解。


人生不如意常有八九,但并不代表你要纠缠许久。


丰子恺先生曾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昨日没有过成你喜欢的模样,明日也未必是你期望的样子,但并不妨碍我们过好今日的生活。


纠缠过往,不如放下;忧虑明天,不如静心过当下。


选择放下,并非为了原谅,而是放过自己,从容面对。



在人生路上,我们决定不了会遇见谁,能发生什么,但我们能决定以怎样的心态应对。



选择自省不责怪,收获更精进的自己;


选择改变不抱怨,遇见不一样的人生;


选择放下不纠缠,是对生活最好的滋养。


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无论生活如何待我们,愿我们都有力量微笑面对。


END

青衣,洞见、十点读书签约作者,写有温度的文字,交有深度的朋友~个人公众号:青衣的微态度(ID:qingyi20186)。


喜欢别忘了点“赞”哦!



  • 人生的三把钥匙:自省、改变、放下
    答:所以说,我们这一生,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三把钥匙,分别是:自省、改变、放下,只有我们拥有了这三把钥匙,我们的人生才会越来越好,我们的人生才会越来越幸福。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自省是最难的,而很多人也最难做到的就是自省,因为在我们看来,自省其实就是让我们自我反思,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
  • 人生的三把钥匙:自省、改变、放下
    答:选择放下,并非为了原谅,而是放过自己,从容面对。在人生路上,我们决定不了会遇见谁,能发生什么,但我们能决定以怎样的心态应对。选择自省不责怪,收获更精进的自己;选择改变不抱怨,遇见不一样的人生;选择放下不纠缠,是对生活最好的滋养。人生实苦,唯有自渡。无论生活如何待我们,愿我们都有力量...
  • 与生活和解
    答:        今早看了十点读书里的一篇文章  《人生的三把钥匙:自省、改变、放下》,很喜欢里面的金句,摘抄下来和大家共勉。      人生不如意常有八九,但并不代表你要纠缠很久。昨日没有过成你喜欢的模样,明日也未必是你期望的样子,但并不...
  • 人生的三把钥匙,自知、自省、自律
    答:自省,改过,才是人生最亮的底色。人生的三把钥匙:自知、自省、自律 03 自律者强 有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猴子关在塔里,刚关进去时,它十分歇斯底里。它从这面墙跑到那面墙,还不断挠门,尖叫着呼喊,绝望地撕扯自己的头发。一会儿,当它筋疲力尽冷静下来后,它开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座塔。它意...
  • 人生的三把戒尺:自知、自省、自律
    答:自知、自省、自律这三把戒尺,给予我们的不是单纯的压抑,而是选择的权力。有了自知,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有了自省,我们能更细致地观照内在;有了自律,我们能更从容地掌控生活。这是规范自我的利器,也是帮我们把宝贵的人生时间“花在刀刃上”的宝藏。人生只有一次,愿你我都能好好把握自知、自省...
  • 晚间悦读 - 人生的三把尺子:自知、自省、自律
    答:01 第一把尺子:自知 “为人贵在自知,处世贵在自制。”人生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不是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现代 社会 ,很多人急功近利、陷入迷茫,开始逐渐自我否定,但是却从未想过静下来进行自我思考:我擅长什么?我是否已经足够努力?我还有哪些不足?对自己的学识能力、...
  • 成长路上,你的“三把钥匙”是什么?
    答:第三把钥匙,是自省。人生路上,每个人的境遇都不尽相同。有人越来越成熟、有魅力,心境澄澈,如山岳湖海般坚实广博;也有人碌碌一生,只长年龄、不长心智,喜欢用平凡可贵安慰自己的一事无成。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或许就包括是否懂得自省。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
  • 自知、自省、自重
    答:今天在洞见上阅读了一篇文章——《自我提升的三把钥匙:自知、自省、自重》。于是结合自己,谈谈感想。01.自知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认识别人是小聪明,认识自己才是大智慧。没错,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客观的评价自己,才能更好地去工作去生活;只有真实的了解自己,才能获取幸福...
  • 治愈自己的三把钥匙:自重、自律、自醒
    答:行能力内且更自重的事,实则是在沉淀自我;过寻常日子且更自律的生活,是在更好地认清自我;予人交往中处更自省的圈子,是在圆融地展现自我。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接纳自己的过程。愿接下来每一天,我们都能够不断精进自我,活成闪亮的自己。我是@程小亦,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下方一键三连哦!
  • 打开本性的钥匙是什么?
    答:同时,也需要学会平衡自我接纳和自我改进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更好的自己。4. 意义和目的: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本性和需求,更有动力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需要注意的是,打开本性的钥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也需要适度地调整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