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中为什么要分黑彝和白彝?
说起凉山彝族的等级社会,人们心目中最鲜明的一对角色是黑彝和白彝。在外界大多数人印象里,黑彝是奴隶主贵族,一言九鼎,豪华富有,仆妾成群;白彝是奴隶,被统治阶层,卑弱贫穷。其实并不都是那么回事。首先,白彝不算是奴隶,而是平民,或者叫自由民,他们占凉彝人口的一半。第二,白彝不一定都比黑彝穷,事实上有的白彝很富,拥有大量土地财产,甚至还有奴隶,所以也是奴隶主。第三,凉山彝族社会有五个等级,并不只有黑彝和白彝这一对欢喜冤家。注意,这些是清末、民国到解放初期民改前的情况。
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坐落在西昌城外的泸山上,遥遥面对邛海另一侧拔地而起的凉山山原。按博物馆的资料,在清末民初,凉彝五个等级的人口分布如下:兹莫占1%,黑彝(诺合)6.9%,白彝(曲诺)约50%,阿加33%,呷西约10%。副馆长尔布什哈说,这个橄榄形分布两头小中间大,符合大多数事情的规律。
凉彝等级社会最有意思的一个特点,是各等级的政治、社会、经济地位可以分离。比如土司,可以傲于人前的是政治地位,面对彝人他们是朝廷的代表,面对朝廷则是彝人的代表。毕摩(祭司),说不上有啥政治地位,也说不上富裕,但他们是知识分子,担任人神鬼之媒,享有崇高社会地位,谚语说毕摩在兹莫面前不起立,要是毕摩起立了,兹莫会诚惶诚恐觉得尴尬。白彝呢,和外界的民间交往比较活跃,尤其是和汉区毗邻地带的白彝,学到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商贸繁荣,追求财富,有“熟彝”之称,有人说他们是汉人与黑彝之间的民间桥梁。那么黑彝有什么呢?黑彝被汉人叫做“生彝”,多数居住在高山地带,交通不便,生产低下,物质匮乏。黑彝不愿意和外族相处,倔强地保持着尚武精神,坚守纯粹血统。
布拖县政府农委的阿措主任告诉我,黑彝、白彝是血统上的划分,不是经济上的,解放后划阶级成分时,有的黑彝划成了贫农,也有白彝划成地主的。我在资料上看见,解放前有的黑彝已很破落,甚至到白彝的田地里当佃农。把土地租给佃农种是封建社会农业的一个特点,在凉山边缘明清时代就开始了,在凉山腹地不多。黑彝屈尊去当佃农,无疑是奴隶社会走向崩盘的一个信号。
早年间,土司是彝区全体人民的主子。后来黑彝部落崛起,轰走了多数土司,凉山腹地几乎全都成了黑彝的天下。于是白彝就形成了两拨,一拨在土司管下,另一拨在黑彝管下。但是有人指出,有的白彝部落既不归土司也不归黑彝统领,没有主子,不交贡赋也不服劳役,是真正的自由民。这说法看来是有根据的。网上有篇小说名叫《游荡的枪》,作者是宁南县的俄狄小丰,写的是从清朝晚年到民主改革期间发生在布拖、宁南交界地区的故事,其中就写到一个自行其是的牧猎部落,作者这么写:“尼罗汉草原上,世代居住着一个肥马轻裘的即是牧民又是猎户的家族,姓氏为吉司,那时的首领叫吉司木加,是个中年汉子。吉司氏族历来宣称草原是他们祖先与生俱来的家园,谁也夺不走。多少年来,许多部落对这片水草丰美的牧场垂涎三尺,但顽强的牧民不会让别人轻易得逞。吉司氏族因此成为少有的不受贵族统治的家族,长久地自由自在。”彝族人家论坛上2003年曾经发生一场讨论,有几个人说自己父辈所在的白彝部落解放前不属于任何黑彝或者土司管辖。他们说的这些部落在甘洛或者雷波、金阳,是凉山边缘。我想,不管这些部落是因土司垮台而获自由的,还是从来都没有过主子,总之有人指出他们的存在,是对官方描绘的凉山社会等级图的一个重要补充。
白彝和黑彝是两个次族群,两者有何具体的区别?事实上,彝族原本没有“黑白红”之分,只有“六祖分支”之说。据史料记载,在凉山彝族传统的政治体系里,彝族分五个社会等级:兹、诺、曲诺、阿加和嘎西。兹和诺是贵族等级。兹是土司,即历代中央政府任命的本民族地方官员。诺没有政府的任命,但拥有强大的家族,他们是古代的外来征服者。曲诺是平民阶层,是自由民。他们虽然名义上隶属于某一家族的诺,但他们有自己的财产,有的本身就是奴隶主。阿加和嘎西是奴隶阶层。阿加有自己的房屋和少量的财产,但没有自由,他们的主子可以随意买卖他们。
请注意,在凉山彝族传统的政治体系里,并没有白彝和黑彝之分,更不存在什么,黑彝是奴隶主贵族,一言九鼎,豪华富有,仆妾成群;白彝是奴隶,被统治阶层,卑弱贫穷。事实上,从数量上看,白彝占凉彝人口的一半。据清末民初的资料显示,凉彝五个等级的人口中,黑彝(诺合)占6.9%,白彝(曲诺)约50%,而且,白彝不一定都比黑彝穷,事实上有的白彝很富,拥有大量土地财产,甚至还有奴隶,所以也是奴隶主。或者,就算不是奴隶主,那也至少是平民,或者叫自由民。
白彝呢,和外界的民间交往比较活跃,尤其是和汉区毗邻地带的白彝,学到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商贸繁荣,追求财富,有“熟彝”之称,有人说他们是汉人与黑彝之间的民间桥梁。那么黑彝有什么呢?黑彝被汉人叫做“生彝”,多数居住在高山地带,交通不便,生产低下,物质匮乏。黑彝不愿意和外族相处,倔强地保持着尚武精神,坚守纯粹血统。
据布拖县政府农委的阿措主任说,黑彝、白彝是血统上的划分,不是经济上的,解放后划阶级成分时,有的黑彝划成了贫农,也有白彝划成地主的。据史料记载,解放前有的黑彝已很破落,甚至到白彝的田地里当佃农。把土地租给佃农种是封建社会农业的一个特点,在凉山边缘明清时代就开始了,在凉山腹地不多。黑彝屈尊去当佃农,无疑是奴隶社会走向崩盘的一个信号。
黑彝和白彝是两个次族群的概念,在1956年中国政府在凉山地区搞民主改革以前土司管辖区的彝族叫白彝,非土司管辖区叫黑彝。
其次,彝族内部分五个等级:兹,诺,曲诺,阿加和嘎西。
其中诺等级被译为黑彝,曲诺等级被译为白彝,阿加等级被译为安家娃子,嘎西等级被译为锅庄娃子。
而现在大理的彝族大多着黑衣服,大多数白族也称他们为“黑族”;而在凉山的黑彝、白彝是血统上的划分,不是经济上的。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等。
主要的自称中,云南昭通、武定、禄劝、弥勒、石屏,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自称“诺苏”、“纳苏”、“聂苏”,这部分彝族约占总人口的1/2。
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及开远、文山、马关一带的彝族自称“密撒(泼)”、“腊苏(泼)”、“濮拉泼”、“尼濮”等。贵州的彝族自称“糯苏”、“纳”、“诺”、“聂”等。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鼎彝之“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彝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彝
说起凉山彝族的等级社会,人们心目中最鲜明的一对角色是黑彝和白彝。在外界大多数人印象里,黑彝是奴隶主贵族,一言九鼎,豪华富有,仆妾成群;白彝是奴隶,被统治阶层,卑弱贫穷。其实并不都是那么回事。首先,白彝不算是奴隶,而是平民,或者叫自由民,他们占凉彝人口的一半。第二,白彝不一定都比黑彝穷,事实上有的白彝很富,拥有大量土地财产,甚至还有奴隶,所以也是奴隶主。第三,凉山彝族社会有五个等级,并不只有黑彝和白彝这一对欢喜冤家。注意,这些是清末、民国到解放初期民改前的情况。
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坐落在西昌城外的泸山上,遥遥面对邛海另一侧拔地而起的凉山山原。按博物馆的资料,在清末民初,凉彝五个等级的人口分布如下:兹莫占1%,黑彝(诺合)6.9%,白彝(曲诺)约50%,阿加33%,呷西约10%。副馆长尔布什哈说,这个橄榄形分布两头小中间大,符合大多数事情的规律。
凉彝等级社会最有意思的一个特点,是各等级的政治、社会、经济地位可以分离。比如土司,可以傲于人前的是政治地位,面对彝人他们是朝廷的代表,面对朝廷则是彝人的代表。毕摩(祭司),说不上有啥政治地位,也说不上富裕,但他们是知识分子,担任人神鬼之媒,享有崇高社会地位,谚语说毕摩在兹莫面前不起立,要是毕摩起立了,兹莫会诚惶诚恐觉得尴尬。白彝呢,和外界的民间交往比较活跃,尤其是和汉区毗邻地带的白彝,学到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商贸繁荣,追求财富,有“熟彝”之称,有人说他们是汉人与黑彝之间的民间桥梁。那么黑彝有什么呢?黑彝被汉人叫做“生彝”,多数居住在高山地带,交通不便,生产低下,物质匮乏。黑彝不愿意和外族相处,倔强地保持着尚武精神,坚守纯粹血统。
布拖县政府农委的阿措主任告诉我,黑彝、白彝是血统上的划分,不是经济上的,解放后划阶级成分时,有的黑彝划成了贫农,也有白彝划成地主的。我在资料上看见,解放前有的黑彝已很破落,甚至到白彝的田地里当佃农。把土地租给佃农种是封建社会农业的一个特点,在凉山边缘明清时代就开始了,在凉山腹地不多。黑彝屈尊去当佃农,无疑是奴隶社会走向崩盘的一个信号。
早年间,土司是彝区全体人民的主子。后来黑彝部落崛起,轰走了多数土司,凉山腹地几乎全都成了黑彝的天下。于是白彝就形成了两拨,一拨在土司管下,另一拨在黑彝管下。但是有人指出,有的白彝部落既不归土司也不归黑彝统领,没有主子,不交贡赋也不服劳役,是真正的自由民。这说法看来是有根据的。网上有篇小说名叫《游荡的枪》,作者是宁南县的俄狄小丰,写的是从清朝晚年到民主改革期间发生在布拖、宁南交界地区的故事,其中就写到一个自行其是的牧猎部落,作者这么写:“尼罗汉草原上,世代居住着一个肥马轻裘的即是牧民又是猎户的家族,姓氏为吉司,那时的首领叫吉司木加,是个中年汉子。吉司氏族历来宣称草原是他们祖先与生俱来的家园,谁也夺不走。多少年来,许多部落对这片水草丰美的牧场垂涎三尺,但顽强的牧民不会让别人轻易得逞。吉司氏族因此成为少有的不受贵族统治的家族,长久地自由自在。”彝族人家论坛上2003年曾经发生一场讨论,有几个人说自己父辈所在的白彝部落解放前不属于任何黑彝或者土司管辖。他们说的这些部落在甘洛或者雷波、金阳,是凉山边缘。我想,不管这些部落是因土司垮台而获自由的,还是从来都没有过主子,总之有人指出他们的存在,是对官方描绘的凉山社会等级图的一个重要补充。
只知道凉山地区的黑彝和白彝,黑彝是贵族的意思,白彝是平民。凉山总共有四个等级,第一级是土司,通俗来说就是官家的意思,据杨家人说土司是汉人,总共四家,是宋朝时候派过去的,比如杨家和呼延家,都有彝族姓,但都承认自己是汉人。第二级是黑彝,黑彝是当地的贵族,黑彝不见得有钱有地,但在只少名分是在的,受当地人的等级认可。第三级是白彝,通俗来说就是平头百姓的意思,白彝没有贵族身份,但不见得没实力,一些白彝的家族势力甚至比黑彝还大,手里掌握的土地、人马和钱粮比黑彝还多,只不过身份不受当地人认可,有钱有势的白彝顶多称为大家族。总的来说吧,黑彝是贵族,一般都比较有钱有势,但也有比较穷的,可他再穷也是当地人认可的贵族。而白彝一般都比较普通,但也有家大业大的,但再发达也被当地人认可为平民。第四级也说一下吧,第四级叫娃子,通俗来说就是奴隶的意思,娃子一般都是黑彝和土司家的帮佣,等级最低。我家凉山的,以上所说只是当地人的一些说法,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不能作为学术参考。
在这里我简单的说一下,彝族黑彝白彝的关系,彝族最先分六祖,其中两个形成了古候,邱尼两个部落,就成为彝族世世代代口中的古候邱尼支分,之后在分曲伙,诺伙,在彝族地区老人们时时代代所说的。曲伙12家诺伙14家,汉语翻译曲是白,诺是黑的意思,所以汉语所说的黑彝白彝,指的是,曲伙,诺伙,而曲伙,诺伙,是平起平坐的两个分类,而兹莫和诺就是一个身份是彝族当中的优秀人才是各地统治当官管理的身份所以他们的后代都被称为兹惹诺惹,而他们这些个地统治当官管理的总会打冤家很不团结,各有各的地盘,所以各地的兹莫和诺也需要很多大量的人员家族家支,支持和帮助才能保护自己的地盘和权利,当时的彝族民间很乱弱肉强食,所以谁都需要帮助和靠山所以彝族的历史关系很简单,就是联盟结拜相互支持相互保护,
解放前也有黑彝是白彝的奴隶 我上面的那以为兄台解释得不完整 白彝并非来自外族,呷西和阿加里面才是绝大多数的外族后裔。彝族人历史尽万年,其中在凉山白彝群体占了百分之五十,黑彝只占百分之六,几千年了就只有这点人?首先就是个悖论,黑彝是明代中后期和清朝年间崛起的一股彝族内部武装力量,为了维持自己地区的统治,很注重血统。相对于整个彝族的历史,也不过是其中一个阶段。我的楼上以后要好好的向自己的父亲长辈学习一些真正的知识。
1. 黑彝和白彝是彝族内部的两个支系,这一划分在1956年中国政府在凉山地区实施民主改革之前尤为明显。当时,受土司管辖的彝族被称为白彝,而非土司管辖区的则被称为黑彝。2. 彝族社会内部等级分明,共分为五个等级:兹、诺、曲诺、阿加和嘎西。其中,诺等级被称为黑彝,曲诺等级被称为白彝,阿加等级...
而现在大理的彝族大多着黑衣服,大多数白族也称他们为“黑族”;而在凉山的黑彝、白彝是血统上的划分,不是经济上的。
在外界大多数人印象里,黑彝是奴隶主贵族,一言九鼎,豪华富有,仆妾成群;白彝是奴隶,被统治阶层,卑弱贫穷。其实并不都是那么回事。首先,白彝不算是奴隶,而是平民,或者叫自由民,他们占凉彝人口的一半。第二,白彝不一定都比黑彝穷,事实上有的白彝很富,拥有大量土地财产,甚至还有奴隶,所以也...
3. 白彝族与黑彝族的差异主要在于社会地位和家族背景。黑彝是指彝族中的贵族阶层,包括兹莫和诺合两个家族,他们世袭贵族地位,掌握着当地绝大部分的土地和资源,享有很高的权力。而白彝则是指为黑彝贵族工作的奴隶阶层,分为曲诺、阿加和呷西三个等级,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长期处于黑彝贵族的统治之下。
白彝族和黑彝族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黑彝:在彝族社会中,黑彝代表着尊贵的奴隶主阶层,包括兹莫和诺合。这两个阶层都是世袭的,不管他们的后代是否富裕,都属于贵族阶层,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白彝:白彝则是为奴隶主劳动的奴隶阶层,包括曲诺、阿加和呷西。他们相对...
在彝族内部等级划分中,曲诺等级被译为白彝。等级制度中的位置:黑彝:处于彝族内部等级制度中的较高位置,享有更多的特权和资源。白彝:则处于较低位置,需要承担更多的劳役和赋税。综上所述,黑彝和白彝在彝族社会中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地位、历史背景与族群划分以及等级制度中的位置等方面的差异。
在地域分布上,黑彝多数居住在高山地带,这些地区交通不便,生产力相对较低,物质条件较为匮乏。而白彝则多数居住在平原或丘陵地带,他们与外界的交往更加频繁,因此学到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商贸活动也较为繁荣,更注重追求财富。历史和社会地位方面,黑彝在彝族社会中长期扮演着贵族的角色,掌握着财富和地位...
历史背景也对白彝和黑彝的区分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凉山地区,民主改革之前,彝族根据地域被分为白彝和黑彝。这种分类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区的政治结构和权力格局。值得注意的是,黑彝和白彝在文化、语言和外貌上也存在差异。黑彝通常身材较矮,皮肤黝黑,面部特征较为扁平;而白彝则普遍身材较高大,肤色较白...
黑彝:在1956年中国政府凉山地区的民主改革前,非土司管辖区的彝族被称为黑彝。白彝:同期,土司管辖区的彝族则被称为白彝。内部等级划分:在彝族内部,有五个等级划分,其中诺等级被译为黑彝,曲诺等级被译为白彝,进一步体现了两者在彝族社会结构中的不同位置。生活习俗差异:由于历史地位和社会角色的...
在古代,黑彝是贵族的代名词,代表着统治阶层。如果黑彝与白彝通婚,他们的社会地位将会下降,沦为白彝,即平民阶层。由于两者在道德约束、衣食住行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社会结构被严格地划分开来。黑彝和白彝,这两个术语实际上是指彝族内部的两个次族群。在1956年中国政府在凉山地区进行民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