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中有关“尊师”“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4
师说课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很适合啊。我就举个例子,举一反三吧!现代社会就是缺乏这种和谐的师生尊重关系,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如果没有这个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将会走向崩溃的境地,所以尊师重教的理论不会变。你看现在很多学生打老师背后指责,甚至辱骂老师,说老师这个或者那个的不是,你看着还像样吗?

我觉得的我这个地方的人不怎么好,社会分气也不是怎么好。
但我觉得“尊师”还要是做的,自己的老师还是要尊重的,有句说叫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重道”对于现在的社会这个好像有点偏远,但我还是认为做人还是要重一点道德还是好的。如果这个社会上做人的都没有了“道德”我还没有想像出未来的社会是怎么样的。
之古有之:“无规矩,不成方圆”我自认为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还是要流传下去。


之于你说的师生关系,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才会有种种不同的人(我指性格,也就是好人和坏人的区别,还有等等不同的人)

论尊师重道

□蔡忠辉

《宋史·杨时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有一
次遇到难题,与同学游酢一起到程颐家去请教。此时,天正下着大雪,
程颐正在午睡,为了不打扰老师,杨时、游酢两人便静静地站在门外等
候。不知过了多久,程颐醒来后,门外积雪已有尺把厚,他发现两个“
雪人”毕恭毕敬地侍立着,十分感动,立即招呼入门,这就是“程门立
雪”的佳话。
“尊师重道”这一古风,在我国历史上已流传数千年,如果把这个
“道”理解为治国之道、安邦之道和民族兴旺之道,那么,师就应当受
到尊重。但印象中“尊师重道”的传统也曾一度式微,这是叨“知识无
用论”之赐!知识既已无用,何必读书?又何必求师?师者在这种氛围
下自然就成了天天挨批的“臭老九”了。
不过,“风水轮流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载,科学技术
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突如其来,知识开始有用了,于是,尊师之议,重
被提起,而且教师的职业逐渐成为受尊重,受优待的族群。生活待遇的
有所提高,社会影响也日见增强,每年九月十日定为“教师节”。因此
,“尊师重道”或“尊师重教”之风,可重振于杏坛、课堂了。这是值
得庆幸的大事。
当然,如此尊师重道,也仅仅是秉承传统古风而已。打开中国历史
画卷,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尊师重道例子跃然纸上。虽说那时师道之严占
上风,可也未必一味强调尊师,荀子就认为“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的是只要发愤学习,就能
超过老师。他是从学习的辩证关系来正确看待师生关系的。
从求学来说,虽然自学成才者甚众,但终究不能无师,所以韩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因为老师担负着“传道、受业、解惑”的责任。
文章开头提到的“程门立雪”佳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从为师者来说,却也不能妄自尊大,而应记取“人之患,在好为人
师”,如果好为人师,必自以为是,久而久之,必自暴其短。
从学习来说,尊师是学生的美德,但学生不一定不如师,这是事物
发展的规律。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科学家戴维,曾引导过法拉第,后来法
拉第的研究发明超过了戴维。鲁迅曾师从章太炎、藤野先生,而鲁迅的
学问、成就远比两师为高。但鲁迅却抱着“一入师门,终身不忘”的感
情,始终对两师尊敬,执礼甚恭。鲁迅的尊师是由衷的。
报载,邻邦日本的农村,地方负责人和老百姓,在路上遇到了教师
,便侧身立,一鞠躬,“先生好!”老师带领小学生过马路,警察先敬
礼,指挥他们优先通行。眼下,中华宇内“尊师重道”、“尊师重教”
之风正浓,这是国兴之象征。而严师也应形成风气,因为“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所学”。为师不严,无以教出
好学生,良好学风也就难以形成。
尊师重道

宗 慧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尊师重道”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各行各业都讲究尊师重道。那么,人们为什么尊师呢?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们重视所传的道,所以人们尊师。“道”是无形相可见的,他只是集中显现于人们的意识当中,人们有了这种意识,自然去重视他。由于人们意识形态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道。然而,道虽无相可见,师却是道的集中显现,所以,我们可以在老师身上学道,学业,解开种种的疑惑。我们学的是道,老师给的是道,道把我们和老师连接起来,而师则永远在道的前面。曾经有一位同学对我说过一句名言,我非常喜欢,她说:“有源头,就有江河,有江河才有数不尽的后浪。”路是人们走出来的,道是人们积累出来的。道本身源于人们,而这些能发现道的人也就是师。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他所说的道流传至今,他的道是极其高妙的,孔子本人也是极其伟大的,所以后世都称孔子为“万世师表”。可见,有了师才有源源不断的道可以传,而有了这些道,才有了后世的师,后世的道,后世的弟子。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推一浪。”所以说,师就好比是源头,道就好比江河,而那数不尽的后浪则是弟子,而这些弟子也就是后世之师,要传给后世人的道。如果我们只重于那看似宽广的江河,而不尊于源头,那么源头一旦枯竭,后浪就会跟着消失,到时,即使是再宽广的江河,也仍只是一洼 死水。所以,我们重道必先尊师,因为,这“尊师”就是我们的求“道”之道。我们也不妨看看古人的尊师之道。《史记》上有这样的记载: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子贡在老师的坟傍搭了一个草棚,独自住在里面为老师守孝,直到三年之后才肯离去。自先秦以后,历代儒者莫不尊师,最典型的就有“程门立雪”的故事。其实,也不单单只有儒教之人尊师,古时的人们大都是尊师的,即便是万人之上的天子也必须尊师。天子封国师时,满朝文武百官连同天子本人都要叩拜老师。可见,重道必先尊师实在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佛教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大师跪雪断臂,体现的也就是这“尊师重道”的精神。
然而,佛教中的尊师重道与一般社会上的尊师重道是有所不同的。释迦世尊在《猛利问经》中说:“学法一字,师恩德一劫不能报,何况师父指引整个成佛之道?穷劫易不能报。”所以说,为求道,佛弟子都必须恭敬师父。佛教典籍中对于事师法的记载有很多,如《沙弥律仪要略》中说:“视和尚阿阇黎如视佛,当敬于师,常附近之,如法律行,当如师教,常应和顺……”。为什么佛教中一再强调尊师呢?密教中有一位侠惹瓦大师说:“大乘道的根本,是善知识,若不恭敬依止善知识,是对于什么道,都不能生起的。”可见,佛弟子不但因师的恩德而尊师,要想得到如法的解脱之道,也必须尊师。其实,师父本人并没有要求我们去恭敬他,我们恭敬的是道、是法。佛教中有句话说:“佛法从恭敬中求。”想想我们伟大的佛陀,抛弃王位,出家为僧,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后于菩提树下降魔成正觉,方才流传出后世的佛法,这是多么的不易啊!所以说佛法是十分珍贵的。如果我们不尊师而只空谈于重道,这样一个连基本的尊师之道都不重视的人,师父怎么会把如此珍贵的法传给他呢?正所谓:“根基不利,不堪大法。”因为受法之人,负担的是将正法弘范三界,维持清净法脉的重任,也是人天之师表。一个不尊师的人,本身就缺少了尊师之道,又有什么资格接受如此珍贵的法呢?所以,一位具有纯正知见的师父是不会把无上的妙道传给这种人的,佛不度无缘之人,道也不传不堪之人。即使是师父传道给这种人,他也不会得到成就。《金刚心要》中说:“唯于亲近教授师不如法事,起轻慢,依其教授昼夜修,等同修习地狱因。”由此可见,不尊师,我们就求不到如法的解脱之道,即便是求到了,在道业上,恐怕也是寸步难行。我想大家都知道大成就者密勒日巴,他对上师的恭敬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大师在未出家时,曾修习过黑法,用咒语诛杀了很多人,业障很重,所以大师刚刚到玛尔巴上师那里去求法时,上师不传给他任何法并且千方百计地折磨他。上师先后九次命令大师将石头背上山,独自建造房屋,每当房屋快建好时,他就会命令大师将房屋拆掉,把石头背下山,然后再背上山去建造房屋,然后再拆,如此反反复复共九次。大师的背因背石头磨了三个大洞,血肉模糊,而玛尔巴上师依旧打他骂他,却不传给他任何法。但是密勒日巴大师对上师的信心并没有丝毫的动摇,依旧恭敬上师如孝子对父一般,当然,我们的密勒日巴大师最终得到了玛尔巴上师的传法心要,也成为后人共尊的如理良师。到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尊师方能得如法之道。”
上面我们谈了“尊师”,下面再让我们换个角度来谈一谈“重道”。我们佛弟子一生就是为了求道、修道、然后证道。即使是尊师,其目的也在于重道;佛之所以让弟子们闻思修,目的也在此。若师父将法传给弟子,而弟子不重修道,也终究不能解脱;若一味尊师而不重道,那也只算得上半个孝顺的徒弟,却不能堪称为法器。所以,为弟子的应在师父的指引下如理行持,方能解脱。这也就是弟子为什么要重道的原因之一。其次,弟子只有重道才能了解道,这样才能辨别道的邪与正,从而弘扬正法摒弃邪法。日后为人师之时,也不会将他人引入歧途。这里,又涉及到了一个为师之道。为人师者,要能传弟子以道,授弟子以业,解弟子之惑;除此之外,佛教中的师还要具备十德,即便不能全备十德,最起码也要具持戒和悲悯两种德行。而这两种德,都是佛教中的如法之道。其实师的责任就在于致力于道的弘扬,以悲悯心授给弟子解脱之法,引导弟子倒归圣位,并且堪为他人之师,以令正道相续不断,让更多的人闻道解脱。所以,为人师者不但要重于自身之道,还要以悲悯心重视后世之道。重,对轻而言,主次分明。所以,师重的是正道,而不是名闻利养等非道。如果为人师而重非道,那么,无论这个师是否还有正道可传,他都不能算是一位“如理之师”。如果由这样的师将道传下去的话,我们的道恐怕就要在半路夭折了。正所谓:“道不尊由师不严,师严而后道尊。”可见一位如理之师的重点就在于重道。当年,禅宗五祖弘忍禅师要传衣钵时,他座下的弟子都认为应传给神秀大师。而禅师却因为神秀大师未到达开悟的境界,没有将衣钵传给他。相反,在看了慧能大师的偈颂之后,毅然冒着风险将衣钵传给了慧能大师。当时,禅师这样做,不但对慧能大师有危险,连同禅师本人都要备受众人的质疑。但弘忍禅师却丝毫不注重自己的利益,在半夜用一只小船亲自送慧能大师逃走。而我们的慧能大师也最终盛弘了禅宗。弘忍禅师便是一位典型的重道之师,倘若当年禅师不重于道,而注重于自己传了衣钵之后,难度悠悠之众口,怀着怕惹祸上身的心理将衣钵传给了神秀大师的话,那么今天也许我们就不会承认弘忍禅师为禅宗五祖了,现今的佛教界中,也许禅宗不会如此兴盛。正如古人所说:“自私自利之学兴而师道衰矣。”所以,到这里,我们就不难再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重道方成如理之师”。
其实尊师重道的问题,不单单是弟子的事也是老师的事。当然,我们不会要求老师怎样做,但我们可以要求自己。面对“尊师”,弟子是我们,面对“重道”,我们却也是为人师表。所以,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奋斗,努力不懈地追求正道。也许,多年后,您也同样对着后世之人论“尊师与重道”,我由衷地希望您不要忘记这两句话,那就是:尊师即得如法之道,重道方成如理之师。

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依教奉行,讲的是依你的导师,依佛法所基定的原则来修心,原则都不能变,而变的只不过是它的方法而已。原则是什么?是共同来驱除贪瞋痴,修什么?修成开悟,修成极 乐 世 界,修成四圣道,修成佛道,修成大觉。学什么?学妙法,如果法 门只有一个的话,菩萨为什么在佛 经里讲八万四千法 门呢?那为什么又叫不二法 门呢?

指的是你已经 学习了某一个法 门,就不要再去左看右看,这叫不二法 门,并不是说整个的佛法、佛教只有这么一个法 门,听得懂吗?比如你今天坐火车到北 京,就好好坐火车。你今天坐马车到北 京去,就好好坐马车。你今天上了飞机了,不要说我还是想坐火车,到了天津下来再换火车,很多人坐火车做得累了,哎呀,我早知道还是坐飞机吧,这个就比较麻烦了,其实目的都是一个到北 京,只是去的方法不同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学佛要专一,要讲究一个妙法。

任何一个法 门,如果这个法 门没有一个很好的导师,这个法 门就不大兴旺。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导师,一个很有名的,而且修得很好的,大家都崇拜、敬仰的导师,这个法 门就会很兴旺。师父在学佛当中如履薄冰,自己知道应该怎么走,我可以把自己对人间的欲 望像一个窗纱一样透过,可以看到真正的菩萨的境界,而你们这层窗帘比师父这层肯定要厚的多,

是看不见前面的,你们就看见这么一点点,师父希望你们把自己眼前的纱窗要没有,什么都不要有,那时你就修得很干净了,师父越讲越舍不得你们,因为看见你们真的很可怜,你们懂得东西太少了,你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而你们天天还在为了人间的事在奔忙,你们不如师父舍得掉呀,师父告诉你们,你们要多懂一点道理,就会少一点麻烦;你们多修一点心,你们家里就会多得到一点平安;你多念一点经,你 的 人生路就会平坦很多。

可怜的就是你们不懂呀,把真的当成假的,把假的当成真的,这个人间都是假的,你以为是真的还拼命的在恶海风浪当中翻腾,明明是菩萨的原灵,明明是心灵的本善,把这些好的东西全部没有了,就剩下恶 言、恶 语、恶气相加,再加贪瞋痴慢。外面相传师父现在是法 力无边,法圝力无边说明这是正的,是佛 法 无 边。师父这次乘愿再来你们在电台里也听到了,很简单,不单单是来弘扬这个法 门的,是来和魔斗 争的,首先是把徒 弟心中的魔斗掉,再把外界的魔斗掉,但是师父有慈悲心,一边在与魔作斗 争,一边还是慈悲的规劝他们,帮助超 度他们,让他们得到更高的境界,师父希望跟着修学的人都能得到永生。

师父接下来给大家讲菩萨的眼睛为什么看众生是三分开,七分闭?师父曾经给你们也讲过,因为人间都是假的,所以菩萨的眼睛不要看人间这虚空法界,实际上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你们想象一下,当一个人很慈悲的时候,他的眼睛绝对不会睁得很大,眼睛也不会闭起来的。当一个人很慈悲的时候,实际上他的眼睛就是七分闭,三分开的,看这个人很可怜的时候,心里在想,唉,这个孩子怎么会这样呢?这是从心里发出的慈悲心,这时眼睛绝对不会睁得很大很大,对不对?所以菩萨看我们就是很慈悲,所以菩萨的眼帘是垂下,但是,又不舍得放弃我们,这三分就是不舍得放下我们,这个七分有点恨铁不成钢,慈悲呀,这就是菩萨的眼睛。师父看见观世音菩萨就想哭,看见菩萨就觉得自己做的太少了,有时候真的那种感受,就是像看母亲一样的,母亲对我们多好,我们想想母亲把我们养大多不容易,而现在的孩子对母亲还要又打又骂又叫(虐 待母亲)。

师父母亲过世较早,是观世音菩萨让我从小就懂得了你所拥有的东西瞬间就可以没有,是观世音菩萨让师父看清了,在人间所有的东西都不能长久,这就叫无常。观世音菩萨从小就让师父接受一个考验,舍,要舍得下,当时师父就想为什么要发生在我的家里?家里什么都不缺,什么都有,条件这么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为什么造成了师父为什么要来弘 法、来救 度众

生?我跟释迦牟尼佛 学,学释迦牟尼佛当年做太子的时候,因为他看到了人间的苦难,看见了人的生老病死,这么可怜,所以他就要寻找一条路,师父也看到了人这么苦,所以一直在脑子里想,我最好能够让大家开心,让大家不要死,让大家活在世界上每一天都很幸福,而这个幸福只有用佛法才能让你幸福,如果离开了佛法你永远得不到幸福,这都是师父感受到的,我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坎坷,但是师父是怎么过来的呢?

就是一直靠坚定的信念,我从小就拜佛念经,虽然那个时候念的经很少,主要是念《心经》,但是师父就是不停的拜佛,心中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只要拜佛什么都能解决,师父刚才给你们讲了,每个人都有福 分,因为你做恶太多,你的恶业盖住了你的福,所以让你的福离你而去,但是我们跟着观世音菩萨好好的修心、修行、念经,我们得到的是最大的福 分,你只要相信观世音菩萨一天,你就把福 分拉在自己身边一天,大家明白了吗?

修行不是把佛当成偶像来拜,很多人以为我们修心、修行是把菩萨当成自己的一种偶像,天天来磕磕头,来拜拜菩萨,菩萨呀你很伟大,你救救我呀,这种是错误的理解,拜观世音菩萨也好,拜所有的佛菩萨也好,是让你们拜佛修心念经,是让你们开悟,让你们拜自身佛,让你们皈依佛法僧,师父曾经给你们讲过,佛在心中,皈依自己的自性佛;法在行中,你在行为当中,就是在守护着佛法,你皈依谁呀?实际上是皈依你自己呀,因为你的本性就是佛呀。僧在戒中,懂得戒 律的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僧人,因为僧人有许多的戒圝律,如果我们做人能够持戒守法,我们就是一个好僧人。

师父继续给大家讲要用你的心去触 摸自己的本性和良心,什么叫触 摸?你去摸一摸你的良心再来讲话,你去摸一摸你的本性再来做事情,你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你们做任何事情对得起菩萨吗?你们今天做的坏事对得起你们的父母吗?所以学佛要净念,什么叫净念?净就是干净,念就是念头,要非常干净的念头,你才能得到正 法,你的念头不干净,你所学的法 门一定不是正 法,如果这个法 门教你不干净的东西,那你就要怀疑它的真 实性了,听得懂吗?师父从来不评论任何法 门,不讲任何一个法 门好与坏,但是师父可以把道理讲给你们听,让你们自己去悟,自己去评判。如果一个法 门教你们贪瞋痴,你们说这是个什么法 门呢?

如果一个法 门教你们怎么样赌 博,念什么经可以赚 钱,你们敢修吗?你们听得懂吗?师父不想把这些事情讲的很明,要你们自己来悟道,什么叫正?什么叫偏?所以师父一直给你们讲要正念和正时来配合,才能得到你真正的正念,什么叫正念?正念也是要靠时间的,比如说,你过去做这个事情你是对的,你觉得是正的,而你现在这个时代做这个事情明明是错的,你还是拿过去的这个事情说我是对的,实际上你就是错的,很多老人家不就是这样吗?

以为自己过去是不得了的,或自己年青的时候怎么样,而现在自己的工作没有了,经济也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跑到儿子媳妇家里还要指手画脚,讲东讲西的,你说这个老人家做得对不对呀?学佛也是这样,现在的时间,要以现在的概念为准来弘扬佛法,你不能拿过去的来讲现在的,也不能拿现在的去和过去的比,那才叫真正的开智慧,师父讲的对不对?

没有讲错吧,能比吗?这个天时在转,你怎么可以老拿过去的与现在的比呢?你们小姑娘的时候,随便挑挑,谁都要你,现在还会有那么多人要你吗?时间不等人,时间不一样了,法 门也是这样,现在的天时,因为人的概念全部都在变化,在转化,师父没有一句话说是让这个佛法在转变,而是方法在变、在转变,同样在这一间大学里读书,过去用的教学方法和现在用的教学方法能一样吗?这并不代 表学习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尊师重道,依教奉行,讲的是依你的导师,依佛法所基定的原则来修心,原则都不能变,而变的只不过是它的方法而已。原则是什么?是共同来驱除贪瞋痴,修什么?修成开悟,修成极 乐 世 界,修成四圣道,修成佛道,修成大觉。学什么?学妙法,如果法 门只有一个的话,菩萨为什么在佛 经里讲八万四千法 门呢?那为什么又叫不二法 门呢?

指的是你已经 学习了某一个法 门,就不要再去左看右看,这叫不二法 门,并不是说整个的佛法、佛教只有这么一个法圝门,听得懂吗?比如你今天坐火车到北 京,就好好坐火车。你今天坐马车到北 京去,就好好坐马车。你今天上了飞机了,不要说我还是想坐火车,到了天津下来再换火车,很多人坐火车做得累了,哎呀,我早知道还是坐飞机吧,这个就比较麻烦了,其实目的都是一个到北 京,只是去的方法不同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学佛要专一,要讲究一个妙法。



虽然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一说,但如今这常常是相当口头化、公式化的。“尊师重道”的内涵并非体现在“学生准则中规定见到老师要鞠躬、问好”这些形式上。而在于学生内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衍生出对老师的感激、敬佩之情--便是先“重道”,后“尊师”。情感有了,面对老师时流露的言行细节,必然是真正而明确的“尊师”。
虽然学生应该对老师抱有尊敬之心,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老师面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时的视角应该是水平的,并非俯视。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在双方真诚的态度、平等的关系下进行。由此,才谈得上“既是师生,又是朋友”。

  • 试评述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答:【答案】: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
  • 评述韩愈《师说》中的教师观。
    答:【答案】:韩愈的教育思想最为突出的一点体现在他作的《师说》,提倡尊师重道。①尊师的原因:首先,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先觉觉后觉,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在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要学知识,就应该尊师重道。其次,“天地君亲师”,师道体现君道,能尊敬师长,就能效忠皇帝,这是他提...
  • 师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师说的中心论点是:教师的重要角色和作用,以及尊师重道的重要性。解释:在《师说》中,韩愈强调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开篇即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了求学的道路上,教师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韩愈强调,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传授道理、教授知识、解答疑惑。这不仅是对教师职责的精...
  • 韩愈提出的“尊师重道”观点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答:《师说》一文是韩愈专门论述教师问题的作品,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集中论述师道的专著。韩愈从“古之学者必有师”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了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阐明了择师标准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些看法至今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 《师说》中有关“尊师”“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
    答:《师说》中有关“尊师”“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尊师重道”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各行各业都讲究尊师重道。那么,人们为什么尊师呢?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
  • 韩愈的师说中的教师观和意义。
    答:其主要见解:(1)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教师的基本任务针对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
  • 韩愈是如何提出尊师重道的论题的
    答:当时确有人以所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从而不尊师,不从师。韩愈强调“师道”正是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的批判,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师说》最后写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 在《师说》一文中,韩愈表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有严格的界限,教师权威不...
    答:【答案】:韩愈提倡尊师重道,是为了维护儒家的道统,也是针对当时的种种流弊而提出的。他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而应该尊师;再者从维护统治的角度上说,能尊师,就能尊君,教师是代表皇帝的旨意来教学生的。但他并没有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有严格的界限,也没认为教师权威不可侵犯。相反他...
  • 学了《师说》这篇课文你对从师之道有什么看法?
    答:从师之道指尊重老师,虚心向老师学习。《师说》写的本意是为了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对现代尊师重道有很大借鉴意义。比如现代社会的教师节,体现了人们对老师的尊重和对老师教诲的感谢。还有现代社会老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也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业的重视与崇敬。
  • 师说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议论文
    答:古代虽有尊师重道,但在封建社会“官本位”意识中,是看不起教师的,到了唐代,士族子弟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之事。在这种恶劣风气盛行的情况下,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疾呼“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理,确实有很大威慑力。今天,教育有了空前发展,但教师的职能、地位,从师的必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