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制药工业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在21世纪,中国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您认为应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中国经济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已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发展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大的局限性之一是目前的成功主要集中在非主流企业。这些企业不是不重要,它对GDP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创造都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在主流行业和价值的获取方面进展比较有限。

  中国企业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不可持续性。原因是制造成本没有充分考虑,最重要的成本之一就是环保。“中国制造”是在补贴全球,如果考虑到环保成本,笔记本电脑价格可能会增加20%、30%甚至更高,中国企业对全球带来的正面贡献没有进行足够宣传。

  缺少造富的伟大的商业机构和世界级的领军人物。国家真正的强大必须要出一批真正伟大的商业机构,在世界主流行业有全球竞争力。

  对于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我是看好美国和中国,美国会持久独霸全球,美国在国家层面以全球应对全球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看好中国,因为它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可以一个一个的放松管制,向民企开放,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要赢得全世界同行发自内心的尊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财富的创造,同样重要的是财富的使用。一个真正的世界同行发自内心的尊重不仅是你拥有了财富,同样重要的是财富的获得、财富的使用、财富的组织。(作者为长江商学院院长、教授)


  除此之外,我认为,中国的大企业缺乏创新的精神,小企业的自主产权的意识浅薄,大小企业的崇洋媚外的思想比较严重。要改变这种情况,中国教育任重而道远。我国的教育体制,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统一性比较强,标准性突出,把学生的个性创新抹杀了。创新人才应该从小培养,为他以后的创新思维打下基础。只要有自己的特色,不仅仅是个人的特色,更是民族的特色,中国的经济一定立于世界之林的!

一.跨世纪中国的可贵有利机遇

1.美苏两极雅尔塔体制解体后、世界加快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在世界和平主潮中可望继续保持国际和平环境所提供的机遇

在这个当今世界和平大潮中, 尽管局部战争增多, 但是新的世界大战的现实可能性总的说来不是越来越大了, 而是相对缩小了。中国有可能赢得更长的世界和平的国际环境, 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大业。在新的格局形成中, 一个超级大国为所欲为的时代已经结束, 多极共存中新兴力量发展机遇增多, 有可能突破旧格局的传统框架开创新的局面, 问题在于能否及时捕捉机遇。邓小平1990年3月在谈到国际形势时说:“我们可以利用的矛盾存在着, 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利用。”〖1〗国际形势在利弊相较的总体上说是利多弊少的。

2.新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的新产业革命同步发展的机遇

当代世界的新技术革命在世纪之交已进入新的突破时期, 以信息高速公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为先导将会引起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新的革命性的变化。在这场大变革中固然现代化强国、科技大国占有基础和实力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和前两次科技革命时引起的变化一样, 后起之秀往往会异军突起的。面对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更加密切,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大的总形势, 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在内的有一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这场新的大变革中, 在一定程度上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2〗这就给处于起飞时期中的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开发生产力的难得机遇。

3. 经济和科技竞争为主要形式的提供的机遇

和1945-1990年代时的美苏两极冷战格局以激烈的政治、军事较量不同, 走向21世纪的冷战后多极化格局, 转向了以军事、政治斗争为后盾而以经济和科技竞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形式。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意识形态的较量虽然一直存在, 但是它实际上并在许多情况下是以退居后台的形式表现的, 并不总是将意识形态因素或什么“反共主义”作为处理国际的和国家关系的固定不变的原则基础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各国有选择发展制度、发展模式的自由、不干涉它国内政等原则已越来越为国际反对霸权和强权政治的国家和友好国家所肯首。尽管西方国家不喜欢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也不喜欢西方国家坚持资本主义道路并把他们那一套制度和价值观强加在中国和世界人民头上。然而这并不是说, 我们警惕西方国家的“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意味着要把意识形态因素夸大到其他因素之上, 以至忽略了导致苏东解体和新中国在一个相当长时期里发展不快的关键性原因。实际上对于不同会制度国家来说都不容以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关系划线的准则, 都在实际上以利于国家利益的和平与发展为准则。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的发展和速度、社会的和谐与保持稳定情况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在跨世纪的90年代, 世界经济在起伏中保持增长势头, 而站在发展浪尖上的是亚太地区, 这对处于亚太地区中心地位之一我国来说, 显然是一个有利的发展机遇。

4.西方国家周期性危机阴影的断续困扰、前苏东国家解体后尚未摆脱困境和某些发展中国家政局动荡危机客观上提供了中国的发展机遇

邓小平在1983年说:“要抓住西欧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机”〖3〗1985年又说:“我们要抓住时机, 现在是改革的最好时机。”〖4〗1991年说:“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 就是个机遇。......机会难得阿!”〖5〗1992年他又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抓住时机, 现在就是好机会。”〖6〗别国的困难或动荡自然会影响自身的发展及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当然, 这样的机遇并不总是常在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别国的困境和大发展缓慢的基础下, 而主要靠自身的政策调整和改革。在当代世界的改革潮中, 我国正是在世纪末改革潮中后来居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国在改革开放政策调整上有较充分的回旋余地。〖7〗

5.振兴民族和文化新精神提供的新机遇

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多样化并存的时代, 有一个在新的条件下再创民族文化新精神并在全球发挥影响的问题。中华民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 有过举世公认的辉煌。自15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落后了。正如邓小平同志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 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 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 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8〗我们知道15世纪前后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这个一个由中世纪转向近代世界的时代,在这个关键时期的反差是中华民族迄今仍深受它的影响, 整整500多年的被动和挨打局面是我们永远难忘的。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似乎正面临着一场文化崛起的新浪潮。它的影响要比文艺复兴时期要广泛和深远得多, 但是人们对这场已悄然到来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的认识还相当滞后。这对于一个走在全世界全方位开放前列的中华文化无疑带来了一个极其难得的机遇。它既要在新的条件下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又可以充分地借鉴近现代西方和世界其它国家的优秀文化, 从而创造新文化,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一个团结振兴的新兴中华民族,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当代世界具有竞争力;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华文化,更具有竞争力。相形之下, 基督文化在总体上已经走过了它的高峰期, 而伊斯兰文化在一些方面与现代化的协调和创造生机的活力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 跨世纪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尽管中国发展的机遇难得, 但是面临的挑战和潜在危机同样是不能掉以轻心的。这里涉及社会生产力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能否建立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增长,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协调的良性循环机制、能否真正实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的目标、能否保持和发展健康富有活力的民族精神、以及开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等问题。客观地说,在这些方面同样面临这十分严峻的挑战。

1.实现2000年的“小康”目标是一个需要全力以赴的艰巨任务

我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多次提出到本世纪末达到人均800美元的“小康”目标。〖9〗这是按GNP10年翻一番的速度来计算的。 据1995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994年全年GDP总值是43,80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8%〖10〗按当时1美元等于8.45人民币的美元比价汇率和全国人口12亿计算为人均GDP3,650元,合432美元。〖11〗而按1995年10月的通常1美元等于8.31人民币的美元比价汇率计算为439美元。从1995年1月1日到1999年12月31日结束后的2000年只有5年。以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同样是11.8%来预测, 则到1995年底为48,968万亿人民币。这样“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将于1995年提前完成。”〖12〗

按此测算, 1980年时的国民生产总值13,686亿人民币左右。1979年时我国大陆总人口为97,542万。据此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411元人民币。>提出:要在“2000年, 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 这一目标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为,按“九五”计划年增8%的速度计算, 则到2000年时国民生产总值预计达74,483亿元人民币, 按到1999年底我国人口预计12.75亿计算则人均5,841人民币, 超过比1980年翻两番的5,644元。而如果“九五”年增速在9%--11%之间, 则超过更多。

然而, 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的, 第一, 控制人口增长是个严重的任务, 原定2000年人口控制在12亿, 现在到1995年初就被突破, 如果2000年全国大陆人口到13亿形势就相当严峻。〖13〗

第二, 这是按人民币计算的, 但如果按美元计算,则人均800美元的目标则就相当困难了。如到进入2000年时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比价为8:1计算, 则应为人均6400元人民币, 则12.75亿人口共81600亿人民币。按“九五”年增11.8%的速度计算, 到2000年时为76,505亿人民币, 实际人均750美元, 而如果到2000年时为12亿人口则人均为797美元了。而人民币和美元汇率如何直接影响到人均人民币和人均美元的计算。第三, 还有一个相当严峻的通货膨胀问题, 即必需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位数之内, 因为连年的两位数通货膨胀率使11.8%的GNP增长率大打了折扣。当然, 到2000年时香港已经回归我国, 按全国人均计算会有所提高但是原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并未计算香港在内。

2. 实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是一项新的攻尖任务

中共中央14届5中全会>提出今后15年“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宏伟目标。这是一项世代人梦寐以求的伟大事业。现代化的内含在不同历史时期标准是不同的, 有近代时期的现代化,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的现代化, 90年代的现代化水平, 也有根据预测下世纪中叶时的现代化水平。根据世界银行历年提供的全世界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三类GNP和GDP来分析, 至少达到上中等国家发展水平时才够格称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而在现代化国家中又有上中等国家、发达国家和最发达国家之区别。这里面的幅度和弹性是相当大的。中共中央>:“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保持年均增长率7.2%的情况下就可达到。这时如设定2,000年是GNP为8万亿人民币, 人民币与美元比价为8:1不变, 则到2010年时为16万亿人民币合2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比1992年的德国GDP的数字
17,893亿美元要多. 比日本当时的36,701亿美元要少。但是按预测2010年时人口控制在14亿, 则人均GNP只有1,429美元。(未把香港的GNP计算进去), 而1992年时在中等收入国家中的上中等收入国家和下中等收入国家是按1992年人均GNP2,695美元划分的, 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P是4.020美元, 全世界人均GNP是4,280美元。〖14〗

我们不妨以达到1992年时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NP是4.020美元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如果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比价不变, GNP年均增长率保持7.2%不变, 人口在10年间增长1亿不变, 则2020年时为GNP 4万亿美元, 人均2,667美元; 2030年时为GNP 8万亿美元, 人均5,000美元。2040年时为GNP 16万亿美元,人均9,412美元。这超过了1992年时高收入国家人均GNP在8,356美元的标准。如果把香港、澳门的GNP计算在内, 如果在下世纪上半期内实现和台湾的统一, 无疑是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15〗

但是, 第一人口的增长控制每年增长在1%内, 2040年前稳定在不超过17亿人口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第二, 连续60年保持年增长率为7.2%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在世界历史上, 包括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美国最快发展阶段的1869-1901年GNP在30年间翻了两番, 即15年翻一番。第三, 保持人民币和美元的稳定比价,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上的硬币同样是十分艰难的。第四, 通货膨胀率务必控制在两位数以下, 否则GNP和人均GNP的实际增长率在相当程度上被抵消了。最后还有一个国际激烈竞争因素, 世界在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以包括发达国家的停滞发展为条件的,世界银行几乎每年都提高了划分上中等国家人均GNP的标准。1983年上中等国家人均GNP标准为2,050美元,1992年为4,020美元,几乎翻了一番。〖16〗因此要到达21世纪中叶时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准, 当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才行。

上面说的只是GNP和GDP数字, 还有一些指标是同样需要重视的。如:能源使用石油当量人均用量1992年中国600千克, 美国7,662千克, 全世界平均为1,447千克, 我国为世界平均数的41.5%; 1970年每个医生负担的人口中国为1,500人, 美国为630人; 高等教育占年龄组的百分比1991年中国为2, 美国为76;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70年为18,1992年为27, 在22年中增加9个百分点,据此速度城市人口超过50%将在21世纪的40 年代, 而美国1920年城市人口即占全国的51%, 1970年为74%1992年为76%。〖17〗

现代化最发达国家当推美国, 把中国的GNP和美国作一比较。1992年我国的GNP是5462.34亿美元, 而美国是59,355美元, 中国是美国的9.2%。按美国GNP年增长率为2%计算则36年翻一番。这样2028年时美国的GNP为118,510亿美元, 2030年时为123,298亿美元, 这时,中国的GNP为美国的65%。2040年时美国的GNP为150299亿美元, 中国为美国的106.45%, 超过了美国。但是如果美国的GNP年增长率为3%, 则24年翻一番, 2016年GBP为118,510亿美元, 2040年为237,020亿美元, 那时中国为美国的67.5%。2050年时, 美国的GNP为318,535亿美元, 那时中国的GNP为32亿美元, 略超过美国。不过美国人口只为中国的五分之一, 所以按人均GNP来说只是美国的20%左右。尽管如此, 再经过半个世纪的持续奋斗拼搏, 到2140-2150年间,在NGP方面超过美国, 这是中华民族世代英灵梦寐以求重振中华的宏伟大业!

  慧聪医药讯:2006年5月,两本与制药工业有关的译著几乎同时面市。一本是著名的商业和经济思想大师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的《塑造工业时代:现代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的非凡历程》(华夏出版社),另一本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前主编玛西娅·安吉尔的《制药业的真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塑造工业时代:现代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的非凡历程》一书反映了钱德勒对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特具历史感的描述和分析,描绘出一幅完整的产业发展图景。从大师选择现代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进行20世纪工业时代的总结和剖析来看,他这样一位商业史大家已经给予了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高度的肯定。

  而安吉尔的著作,只要看到标题下的那行小字:“一个2000亿美元的行业如何欺骗了我们。”你就会知道这是一本对制药工业现状多有批评的书。比较起来,安吉尔的书更具有畅销书的特质,言辞更为犀利,观点非常尖锐,层层披露制药业内幕,曝光行业的潜规则。

  但是,制药工业真的在21世纪成了“骗子”和“害虫”?制药工业是创造拯救人类生命的产品的高技术产业,还是依靠营销手段促销药物的暴利行业?

  安吉尔说:“药物非比寻常,人的健康甚至生命都需要药物来维系。但制药工业让我们不安。”

  《制药业的真相》一书讨论了1980年以来美国制药业(主要是大型制药公司)存在的七个主要问题:制药公司生产了过多的模仿性创新药,而创新药物太少;美国FDA过于听从它所监管的行业的话;制药公司对自己产品的临床研究的控制力过于强大;专利和市场垄断期限过于漫长而且过于有弹性;制药公司对自己产品的医药教育的影响力过于强大;关于研究和开发、销售推广和定价的信息不透明;价格过于高昂和差价过大。归纳起来,美国制药工业面临着三大困境:

  一是技术创新乏力。二次世界大战中,处方药领域发生革命以后,推出了大量新药。20世纪40年代平均每年有20种新药推出,50年代每年平均有50种。而到了1998~2002年,美国FDA批准的创新药物平均不到12种。2002年FDA批准的78种新药中,只有17种包含新的有效成分,只有7种是对老药有所改进的,大部分新药都是安吉尔定义的“模仿性创新药”。但制药工业宣称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却日益增加。美国药物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宣称2001年美国制药工业投入300亿美元用于研发。正如塔夫特中心主席肯尼思·凯特林(Kenneth I. Kaitlin)所说:“将新药引入市场总是一件非常昂贵且充满风险的事情,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成本仍然在直线上升。”

  当技术创新如此艰难,制药工业是如何应对的?即生产模仿性创新药,制定有利的专利和市场垄断期限保护政策。安吉尔说,制药工业没有什么创新,他们是在享受遥远过去的盛宴的剩菜。

  二是营销难题。十大制药公司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及股东的年度报告中披露,1990年公司销售收入的36%用于“销售和管理费用”(该费用是研究开发费用的2.5倍),这一比例在接下来的10年内几乎保持不变。

  巨量的销售费用花到哪里去了?制药行业、美国会计总署(GAO)和许多媒体的解释与安吉尔的说法不同。
  但安吉尔的揭露,我想肯定让制药公司和很多医生感觉芒刺在背。正如安吉尔所说,制药公司销售的主要目标不是公众而是医生,医药代表在出入医生的生活。2000年以来,为了规范医药代表的行为,美国医学会和政府部门都有所行动。但企业影响医生的渠道并非只有一个,他们还可以通过医学教育、医学会议甚至临床试验,让医生用他们的药品。
  三是社会责任缺位。人们生病的时候,是否有得到救治的权利?作为生产救命产品的产业,制药工业是否有权索取高昂价格?制药工业是否应该为了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直接影响议会和监管者(FDA)的决策?

  的确,人们可以容忍昂贵的爱玛仕丝巾、路易·威登手提袋和阿玛尼西服,但是人们很难接受在需要时买不起药。这是因为那些奢侈品背后有大量的替代品,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药品的可替代性就很小,穷人和富人,如果得了一样的病,对症的药物就是同样的。这时候,价格就会直接影响药物的可获得性。目前,并没有将保障药物可得性的责任赋予制药工业,但这个产业确实应反思自己的行为,至少不要让社会认为他们是不承担社会责任的“麻烦制造者”。

  尽管《制药业的真相》写的是美国的情况,但对于这些问题,谁能说中国企业不也挣扎于其中?(作者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现任职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

  《经济日报》2004年8月4日讯:随着基因技术的突飞猛进,21世纪已经被认为是生物技术的世纪。但是生物技术产业并没有因此一帆风顺,投资界对生物技术的态度忽冷忽热。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分析,一般人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怀疑,主要原因是将短期的问题与长期的潜力混为一谈。

  与信息产业不同,生物技术产业几乎不受经济景气周期的影响,在医疗、农业和工业等领域,都充满了巨大的全球性商机。日前美国一家著名的医药公司的结肠癌新药的开发成功,又一次证明了生物技术产业强大的生命力。只要生物技术产业熬过漫长的研发期,一旦产品上市,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据有关专家预测,结肠癌新药至少为这家公司赚到200亿美元。综观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目前它的三座金矿已经日渐凸现。

  金矿一:基因技术

  据专家分析,生物技术发展史上,三项获得诺贝尔奖的技术性大突破都是基因技术,它们都具有亿万美元的商业价值。第一项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基因重组技术,全球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美国的Amgen公司,借助这项技术开发出抗贫血的新药,获得了63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第二项也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单细胞抗体技术,美国历史最久的生物技术公司Genentech2002年获得的28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就主要来源于这项技术的应用。

  最新一项是被权威科学杂志《科学》杂志评为生物技术界最伟大突破的RNA干扰技术,同样具有巨大的商业应用价值,《财富》杂志评论它是生物技术新药的下一个热点。

  此外,利用转基因技术正在创造新的奇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机构的统计,2003年全球18个国家的700多万个农场种植了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数千万公顷,近7年增长了40倍。中国的转基因技术发展很快,转基因棉花已占总面积的一半,每年为农民增收50亿元。其他如转基因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等400多个品种已进入安全性评价阶段,并有若干个品种具备了产业化条件。

  金矿二:新药开发

  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药,是目前最为热门也是最赚钱的领域之一。前年全球生物技术新药的销售额达到了200亿美元,同比增长23%。美国一家医药专业杂志针对全球制药公司所做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前25名的大公司研发的新药共1932个,其中由企业自行研发的占59%,通过收购专利取得的占41%。单排名全球第一的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的新药就有176个。据美国《商业周刊》估计,今年结肠癌新药上市后每年可获得1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有报告称,人类已能生产针对200多种疾病的500多种生物药物,全世界有3亿多人因此而受益。目前,全球有200多种生物药正在临床试验,其中一类新药占1/3。医药生物技术将从预防、疾病诊断、药物制造、生物治疗等方面全面提升医药卫生科技水平,推进第四次医学科技革命。

  金矿三:工业领域

  生物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被业界称为“新的工业革命”。麦肯锡顾问公司的报告指出,到2010年,全球化学产品的产值中,有五分之一是应用生物制造的产品的产值。在化学产品全球28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中,生物技术制造的化学产品将占有很大的一块。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指出,利用酵素大量制造化学制品的技术已很成熟,在未来10年中,新型酵素可望在塑胶和燃料的生产上得到应用。美国利基型的一家不大的公司,预计今年年底将能利用细菌批量生产塑胶,它的价格甚至可以和目前用化学方式生产的石化合成物竞争。另外有些公司正在试验从玉米等植物中提炼葡萄糖,用于生产塑胶和乙醇。有专家预测,能源生物技术将有望使“绿金”代替“黑金”,缓解能源短缺压力。

  据统计,全球生物质能的储量为18000亿吨,相当于640亿吨石油,发展生物质能前途十分广阔。目前,燃料酒精技术和生物柴油技术生产工艺已取得重大突破,生物制氢技术也正在研究开发阶段,在不久的未来,人们终将能开上安全、节能的利用生物能源的汽车和飞机。

  • 进入21世纪制药工业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答:而创新药物太少;美国FDA过于听从它所监管的行业的话;制药公司对自己产品的临床研究的控制力过于强大;专利和市场垄断期限过于漫长而且过于有弹性;制药公司对自己产品的医药教育的影响力过于强大;关于研究和开发、销售推广和定价的信息不透明;价格过于高昂和差价过大。
  • 生物制药的发展前景
    答:生物制药的发展前景还可以。生物制药专业特色是生物制药已成为国际和国内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生物制药已成为侦破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同时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将形成比较完善的现...
  • 制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海南制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答:5.了解制药工程与制剂方面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6.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制药工程专业能力素质 1.具备过硬的化学知识。 2.需要有良好的耐心和记忆力。 3.树立强烈的工程意识。 4.具备怀疑、求真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5.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加强实践。 6.有较高的道...
  • 生物制药设备有什么
    答:生物制药行业前景广阔,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它将广泛用于治疗癌症、艾滋病、冠心病、贫血、发育不良、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医药上已应用的抗生素绝大多数来自微生物,如红霉素、洁霉素等,注射用的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业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的人数仅相当于美国生...
  • 浅谈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答:总之,现在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业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与传统生物制药相比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其应用价值不可估计。有人预言,在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制药技术将迅猛发展,对开发医药新产品,创造新工艺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成,钱坤.浅析生物制药技术在西药制药中的研究应用[J].品牌(...
  • 制药工程就业前景和薪资待遇
    答:21世纪以来,中国制药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制药工业大国,制药工业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药工程专业担负着为制药行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任。考研方向:可报考药学专业、中药专业、微生物与生化...
  • 微生物制药的前景
    答:欧美日等国已不同程度地制定了今后几十年内用生物过程取代化学过程的战略计划,可以看出工业微生物技术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地位。如胰岛素、氨基酸、牛痘等微生物制药技术成熟发展的产物。21世纪初在微生物制药领域中,宝曲这一科研成果成为利用微生物制药成功的典范,尤其是在心脑血管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
  • 生物制药技术就业前景
    答:概况 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是70年代初伴随着DNA重组技术和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诞生的。三十多年来,生物制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医疗业、制药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因此,世界各国都把生物制药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兴产业。 国家发改委新增 ...
  • 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的论文3000-5000
    答:现在,世界生物制药技术的产业化已进入投资收获期,生物技术药品已应用和渗透到医药、保健食品和日化产品等各个领域,尤其在新药研究、开发、生产和改造传统制药工业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有些学者认为,20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物理学和化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而21世纪的科学...
  • 如果学生物制药前景如何
    答: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是70年代初伴随着DNA重组技术和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诞生的。三十多年来,生物制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医疗业、制药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因此,世界各国都把生物制药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兴产业。就业前景 从现今情况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