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和内蒙接待贵宾都送哈达?礼仪均相同?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6
内蒙古人的生日习俗

  小孩过生日

  过生日的仪式热烈、祥和。孩子由父母抱着给每个参加者都叩头行礼,参加者亦都有馈赠。此外,还有两项重要内容:

  其一,"抓岁"。在一盘内放有吃、穿、衣物书笔等。若为男孩,要放入小形铜佛、、青铜弓、黄铜箭、火镰、蒙古刀、马鞭等。若为女孩,则放入针线、金银、玉石、手镯等。孩子抓到之物,就是他将来最喜欢或最擅长的。

  其二,"打绊脚线"。内蒙古东部地区有"打绊脚线"的习俗,即用单根的棉线把孩子的双腿绊住,然后再用帽子打断。

  祝 寿

  蒙古民族有尊重老人的习俗。其谚语说:"尊敬德高的人、敬爱年老的人。""老人的经验教育人,太阳的光辉温暖人"。蒙古民族的祝寿礼和过本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时才祝寿。过本年的
  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也不那么热闹,过本年的一般不祝寿。

  祝寿和过本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也有的人家另定吉日。来宾都为老人斟满酒、献哈达、献礼品。祝寿的礼品较为贵重,主要有马、牛、绵羊或羊乌查,(羊软肋脊肉)还有皮、棉、夹各种长袍和靴子等。祝寿宴会隆重、热烈,要频频斟满酒、频频敬酒,祝老人幸福,长寿。

  祝寿完毕,祝寿者不能空手回,主家要回赠毛巾、荷包或给孩子食物、零用钱等。
  --------------------------------------------------------------------

  蒙古民族的蓝色哈达不仅象征纯洁神圣、清新永恒的苍穹本色及力量,还意味着淳朴善良、美好吉祥等丰富多彩的情感寓意。同样的哈达在不同的场合,体现着不同的情感价值。在过去,凡是成年男女都要随身携带哈达,准备随时使用,会客、拜见、祝寿、婚宴、祭奠、送礼等诸多生活场面都离不开哈达。征兆万事吉祥、美好如意的蓝色哈达被珍视为“礼仪之首”


  整羊整牛,也称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玛、整羊三种,主要取其完整、齐全之意。礼献整牛,除了祭祀牺牲,一般只取牛的某一部位,比如说,为65岁以上老年人祝寿,仅象征性地献上牛乌查(蒙古族叫乌古查,即牛羊软肋脊肉)。珠玛,又分为立式珠玛,也就是最讲究的整羊,其特点是褪毛、带皮、烤制。整羊席不象珠玛那样精制,其特点是去皮、煮制。礼献整羊也象献整牛一样,根据不同需要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有时献上完整的羊肉,有时献羊的某一部分。

藏族和蒙古族献哈达是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得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得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以表示人虽离去,但心还留在这里。 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处于游牧经济形态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携带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粮,遇有路人,不管相识与否,都要主动攀谈,问候,并互相交换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发展成一套易物的习俗。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交换鼻烟壶和哈达的习俗。 哈达,为藏语音译。就是一种“礼巾”。方志《蒙古·二卷》中云“所谓哈达者,帛也。或以绸、或以白、或蓝、长短不一,长约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两端有拔丝,约半寸许,其长短视受者分级而定。”哈达长度不等,上绣“八宝”“云林”等图案,图案象征幸福、吉祥。 关于哈达的来源,现有多种考证。但习俗为藏传礼仪为人们所公认。十六世纪中叶,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鄂尔多斯接受了藏传佛教僧侣手中的哈达,作为日常礼仪不可缺少的物品,并世代相传。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在元旦这一天,大汗统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国中,拥有领地或掌有管辖权的要员,都纷纷给大汗进贡金、银河宝石等贵重礼品,并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万寿无疆,财源充足、享用不竭。”可见,献哈达有吉祥之意。 哈达用丝、棉布做成。长度通常为5尺左右,宽度不等。有数尺宽、丈把长的大哈达,一般在特殊的场合下使用,颜色以青色为多,因为这是蒙古人所尊崇的天的颜色,这是与西藏哈达礼仪的不同之处,西藏哈达多为白色,受藏传佛教的影响,鄂尔多斯蒙古族也有少量使用银灰、白、黄、蓝等颜色的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献哈达有一定的礼仪。对长辈,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接受哈达者如果是长辈,则可以就坐受礼;如果不是长辈,则一定要站着接受,一般情况下,接受哈达的人要将接到的哈达调转折叠口还给主人。 按蒙古族的礼俗,凡初次相见,必先交换哈达。其长度、质料及敬献的方法,要看受者的身份和自己关系的远近。旧时给王公和佛像献哈达,要双腿跪下,两手高举,举过头顶;对尊者和长辈献哈达,身体略向前倾,两手举过头顶,放到接受者的座前和足下,在敬献的时候,哈达必须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否则,为失礼;对平辈,则将哈达送到对方的手中或腕上;对小辈及下属,则将哈达系在他们的脖子上。 敬献哈达是蒙古人迎来送往、馈赠的礼品,逢年过节和日常往来中必不可少的礼节,献哈达这表情庄重、大方、真诚,他们用这一方式来表达着自己对宾朋的欢迎和爱戴。有的时候献哈达还要吟诵各种吉祥的祝赞词,以渲染敬重的气氛。现在内蒙古的一些旅游区,大都用献哈达的方式来欢迎客人,但是在献法上往往有些出入,比如,把哈达直接套在游客的脖子上,这是不对的,因为与藏俗不同,蒙古族在敬献哈达时一定不挂在脖子上。这种做法是过去宗教界的习俗,不过那也只能给孩童系挂。所以,如果你作为一名游客,一定不要被这种错误的做法所误导,正确地接受蒙古族礼仪,你才会真正领会到它的文化底蕴。

  内蒙、西藏的相同之处,主要是他们都信仰藏传佛教,都以游牧生活为主,历史上都是中国边疆的占地辽阔的主体民族。清朝时有理藩院,民国时有蒙藏委员会专管,可见他们有很多共同之处。

  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藏族人向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得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得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以表示人虽离去,但心还留在这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处于游牧经济形态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携带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粮,遇有路人,不管相识与否,都要主动攀谈,问候,并互相交换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发展成一套易物的习俗。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交换鼻烟壶和哈达的习俗。

  哈达,为藏语音译。就是一种“礼巾”。方志《蒙古·二卷》中云“所谓哈达者,帛也。或以绸、或以白、或蓝、长短不一,长约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两端有拔丝,约半寸许,其长短视受者分级而定。”哈达长度不等,上绣“八宝”“云林”等图案,图案象征幸福、吉祥。

  关于哈达的来源,现有多种考证。但习俗为藏传礼仪为人们所公认。十六世纪中叶,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鄂尔多斯接受了藏传佛教僧侣手中的哈达,作为日常礼仪不可缺少的物品,并世代相传。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在元旦这一天,大汗统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国中,拥有领地或掌有管辖权的要员,都纷纷给大汗进贡金、银河宝石等贵重礼品,并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万寿无疆,财源充足、享用不竭。”可见,献哈达有吉祥之意。

  哈达用丝、棉布做成。长度通常为5尺左右,宽度不等。有数尺宽、丈把长的大哈达,一般在特殊的场合下使用,颜色以青色为多,因为这是蒙古人所尊崇的天的颜色,这是与西藏哈达礼仪的不同之处,西藏哈达多为白色,受藏传佛教的影响,鄂尔多斯蒙古族也有少量使用银灰、白、黄、蓝等颜色的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献哈达有一定的礼仪。对长辈,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接受哈达者如果是长辈,则可以就坐受礼;如果不是长辈,则一定要站着接受,一般情况下,接受哈达的人要将接到的哈达调转折叠口还给主人。

  按蒙古族的礼俗,凡初次相见,必先交换哈达。其长度、质料及敬献的方法,要看受者的身份和自己关系的远近。旧时给王公和佛像献哈达,要双腿跪下,两手高举,举过头顶;对尊者和长辈献哈达,身体略向前倾,两手举过头顶,放到接受者的座前和足下,在敬献的时候,哈达必须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否则,为失礼;对平辈,则将哈达送到对方的手中或腕上;对小辈及下属,则将哈达系在他们的脖子上。

  敬献哈达是蒙古人迎来送往、馈赠的礼品,逢年过节和日常往来中必不可少的礼节,献哈达这表情庄重、大方、真诚,他们用这一方式来表达着自己对宾朋的欢迎和爱戴。有的时候献哈达还要吟诵各种吉祥的祝赞词,以渲染敬重的气氛。现在内蒙古的一些旅游区,大都用献哈达的方式来欢迎客人,但是在献法上往往有些出入,比如,把哈达直接套在游客的脖子上,这是不对的,因为与藏俗不同,蒙古族在敬献哈达时一定不挂在脖子上。这种做法是过去宗教界的习俗,不过那也只能给孩童系挂。所以,如果你作为一名游客,一定不要被这种错误的做法所误导,正确地接受蒙古族礼仪,你才会真正领会到它的文化底蕴。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

  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特别有趣的是,藏民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

  关于哈达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汉朝张骞出使两域路过西藏,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贽,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因此藏族部落就认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且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直沿用至今。还有—种说法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一条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的哈达。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 西藏和内蒙接待贵宾都送哈达?礼仪均相同?
    答:内蒙古的情况不太清楚。反正在西藏接待贵宾时都需要敬献洁白的哈达,以示敬意。
  • !!!西藏和内蒙接待贵宾都送哈达?礼仪均相同?
    答:内蒙、西藏的相同之处,主要是他们都信仰藏传佛教,都以游牧生活为主,历史上都是中国边疆的占地辽阔的主体民族。清朝时有理藩院,民国时有蒙藏委员会专管,可见他们有很多共同之处。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藏族人向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得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
  • 为什么蒙古族和藏族都献哈达?
    答:哈达是藏民任何阶层的人物,在来往时最通行的一种礼物。藏文的 “哈” 是 “口” 的意思, “达” 是 “马” 的意思,“哈达” 两个字直译出来:口上的一匹马,即是说这种礼物相当于一匹马的价值。因为一般人在会见的时候,不是随便随地都可以带着马匹来送的;但又不能只是用口说,就以这种丝...
  • 为什么游客去西藏,藏族同胞要给游客围一条白色的丝巾叫“哈达”。哈达...
    答:在现代,哈达的使用仍然非常讲究。献哈达时,应将哈达对叠成四幅双楞,然后躬身俯首,双手奉献,以示恭敬。接收哈达的一方也需以同样的姿势接收,以示回敬。在不同的社交场合,哈达的献送和接收方式也有所区别,体现了对礼仪的重视。总之,哈达是西藏及蒙古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物...
  • 西藏人第一次见面时一般都怎么做?
    答:如果你去西藏,第1次见面,西藏人都会非常热情的接待你,而且也给你献哈达,这是藏族待客最高的礼仪,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同时也是对客人的美好祝愿,也会给你献奶茶,青稞酒。
  • 西藏十分常见哈达,有什么寓意?
    答:哈达的寓意是健康美满,生活顺遂,寄托了最美好的祝福。
  • 献哈达是什么族的习俗礼仪
    答: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哈达是蒙古人民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蒙古族人和藏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
  • 藏人送哈达是什么意思?起源于什么时候?
    答: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
  • 送哈达是什么意思?
    答:送哈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礼仪和祝愿,还承载着文化和民族的传承。在西藏地区,送哈达的文化非常重要,以至于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拉萨哈达节”。这种传统文化融入了藏族人的生活中,不仅传承了祖先留下的礼仪习俗,更体现了藏族人民对于“纯洁、真诚、尊重、感恩”等美好品质的推崇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