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清朝最悲惨的光绪帝,是怎么继承皇位的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3
在光绪死后最有资格继承大统的他,为何却与皇位擦肩而过?

在光绪死后最有资格继承大统的人,指的是清朝末年慈禧为光绪指定的继位人溥儁。溥儁之所以和皇位擦肩而过,有两大原因:一是溥儁的父亲端郡王载漪获罪,触怒慈禧,导致慈禧一怒之下废掉溥儁的储君之位。二是溥儁本人生性顽劣,耽于逸乐,口碑很差,并不具备做大清皇帝的素质。

一、溥儁为何会被慈禧指定为光绪的继位人
溥儁,是端郡王载漪之子,最初他并不具备成为皇储的资格。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之间围绕皇权之争的矛盾彻底激化。由于光绪秘密计划“围园杀后”铲除慈禧,使得慈禧对光绪极为不满,一度想废掉光绪另立新君。但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国内的舆论,慈禧未敢贸然动手,只是把光绪囚禁在瀛台。

同时,慈禧开始积极寻找光绪的继位人,以便时机成熟时随时取而代之。溥儁就在此时进入了慈禧的视野。溥儁的父亲是端郡王载漪,有皇族后裔背景,母亲则是慈禧的亲弟弟桂祥之女,按照慈禧“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一贯思路,溥儁在当时显然是取代光绪的最佳人选。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下达懿旨,把溥儁召入宫中,举行盛大的立嗣典礼,册封溥儁为“大阿哥”,正式把溥儁确立为光绪的继位人。慈禧计划到光绪二十六年举行禅位典礼,把溥儁扶正,连溥儁的第一个年号都想好了,名曰“保庆”。
二、溥儁之父载漪为何获罪
就在溥儁离皇帝宝座距离越来越近之时,风云突变。1900年的庚子之变爆发,端郡王载漪卷入其中,他是积极的主战派,力主对西方列强开战。慈禧也对载漪寄予厚望,委以重任,一时间,载漪几乎集军政外交务大权于一身,权势赫赫,恣意行事,威风八面。但由于清朝军队腐朽无能,最终在这次战事中败北,赔款失地,损失惨重,慈禧的处境一度岌岌可危。

西方列强不依不饶,要求慈禧“严办”主战派,载漪成为众矢之的。慈禧也深恨载漪轻率主战,给她捅了大篓子,于是下懿旨把载漪撤职查办,发配新疆。载漪是溥儁的父亲,溥儁也因此受到连累,自然无法担当皇储大任,也被撤掉“大阿哥”封号,失去了皇储资格。
三、溥儁本人性情顽劣,不具备当皇帝的潜质
溥儁自幼娇生惯养,饱受宠溺,完全养成了贪图享乐、不务正业的纨绔习气。文才武略一无是处,吃喝玩乐样样精通,整天在宫里提笼架鸟斗蛐蛐儿,每天变着法儿地淘气玩耍,性子非常顽劣,完全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在朝野民间口碑很差,显然无法承当大清皇帝重任。
由于上述原因,最有资格继承大统的溥儁最终与皇位擦肩而过。

因为穆宗同治帝死的时候没有儿子,按照封建社会父死子继的原则,爱新觉罗家的大宗在此时没有继承人,这种情况下,需要过继一个儿子,也就是所谓的小宗入继大宗。封建社会过继儿子是有规则的。首先,必须跟被继承人的血缘关系较近,最近是亲侄子,最远不能出五服。其次,需要保证过继后,原来的小宗不能因此绝嗣,所以独子一般不出继。最后,汉族人的话,嫡长子一般不出继,不过满族人不太讲究这一点。
按照这个原则,给同治帝在五服内过继嗣子,必须是仁宗嘉庆系的子孙,最好是宣宗道光系的子孙,更好是文宗咸丰系的子孙。然而现实情况是,同治13年的时候,找不到可以过继的人。同治帝的父亲文宗咸丰帝只有二子,次子生下来就死了,所以同治帝没有亲侄子。往上到同治帝的爷爷宣宗道光帝,有9子,1,8,9都没有亲生的儿子,2,3早夭,咸丰是第4子,5子惇亲王出继,6子为恭亲王,7子为醇亲王。从血缘关系上,5,6,7三位王爷家谁有孙子都可以过继给同治帝当儿子,然而他们三人当时都没来得及生出孙子。再往上到同治帝的曾祖父仁宗嘉庆帝,有5子,长子早夭,道光是次子,3子没有儿子,4子虽然有儿子但是没有孙子,5子年龄较小且有子有孙,但当时还没来得及生出曾孙,也就无法过继给同治帝。所以替同治帝立嗣这件事在同治13年12月初5日无法完成。唯一一个在宗法制度上符合条件的是道光帝的长子奕纬有一个过继的儿子载治,载治有一个儿子溥伦,如果载治是亲生子,则溥伦为皇位第一继承人。可惜载治是过继的,并且不是嘉庆系的子孙,只是乾隆系的子孙,他的儿子从血缘上与同治帝是出了五服的。所以道光帝的儿子们(近支宗室)都反对。
所以只能先暂时不管同治帝,而给其父咸丰帝过继一个儿子,将来这个儿子生了孙子再过继给同治帝。咸丰帝的亲侄子当时有9人,出身于5,6,7三位王爷家。按照顺序,五王爷惇亲王已经出继,他的5个儿子在宗法制度下已经不是道光系的子孙,只能往后靠。六爷恭亲王有两个儿子,但次子载滢已经过继给了八爷,所以六爷家当时只剩下独子载澄,并且六爷当时已经42岁,如果载澄出继,六爷以后绝嗣的概率太大。七爷醇亲王当时有2个儿子,除长子夭折外,次子就是后来的光绪帝,3子当时刚生下来没多久。由于满族人不太讲究嫡长子的问题,所以七爷的这两个儿子都是符合过继条件的,因为第3子还没满周岁,怕折腾半天过继过来再夭折了,并且七爷当时35岁,就算小儿子夭折了也有很大机会再生儿子,所以就确定了次子光绪做为皇位的继承人。这个结果,于公,慈安太后及道光帝的儿子们都不反对,而不论于公还是于私,慈禧太后都乐意,因为光绪帝的生母亦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因此皆大欢喜。
唯一不欢喜的,就是同治帝的遗孀阿鲁特氏。本来应该成为皇太后的她,现在成了皇嫂,身份尴尬。当然了,她可以熬到光绪生了儿子,那么这个儿子在宗法上就是她和同治帝的儿子。然而,光绪当时虚岁只有四岁,等生出儿子不知道猴年马月。再者,整个咸丰朝,近支宗室被排挤出权力核心。当权的郑亲王系,虽是皇族,却相当于是咸丰帝的外戚。咸丰嫡妻孝德显皇后是端华和肃顺的外甥女,咸丰继妻慈安太后是端华嫡福晋的内侄女。辛酉政变看似是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铲除顾命八大臣,实则是近支宗室忍了旁支宗室11年后的一次大反扑。在这个过程中,慈安太后成了决定双方胜负的关键。因为不论谁执政,她都稳如泰山。当然,最后她还是选择自己亲自执政,这样更稳。也因为这一层关系,慈安太后在同治年间为郑亲王系稍微拨乱反正了一下,从而使自己的执政更加名正言顺。而阿鲁特氏立为皇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她是端华的外孙女。这个身份就决定了,无论她在同治帝驾崩后是否当上皇太后,都无法融入最高政治决策层。最后,阿鲁特氏的父亲是满清历史上唯一的蒙古状元,家学渊博,当然也就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那时候对女性最高的道德标准就是殉节。这三个原因,后嗣问题,政治待遇,道德标准,也终于压垮了阿鲁特氏。
最后,光绪继位时有一个约定,将来他生的儿子,是要过继给同治帝为嗣的。也就是说,如果光绪帝有亲生的儿子继承皇位,这个儿子在宗法上是同治帝的儿子,仅是光绪帝的侄子。当然了,最后光绪也没生出儿子来。溥仪继位的时候是过继给同治帝为嗣,只不过这样一来,光绪又绝嗣了。所以按照清末民间的习俗来了一个“兼祧两房”。所以溥仪一共有两对父母,同治帝后是他的嗣父嗣母(宗法上最大),光绪帝后是他的祧父祧母,反而亲生的父母在宗法上只是他的堂叔堂婶。

光绪帝一生都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下面,他的悲惨生活,甚至不如慈禧太后的一条狗来的痛 快,慈禧太后整天想着办法整光绪,并把光绪幽禁在瀛台整天受苦,受尽折磨,从小就和父 母亲隔离,在深宫中过着并不快乐的童年时光。这一切的源头都归根于同治帝临死的那天 晚上。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晚上,同治帝感觉自己病情严重,准备立遗嘱。于是秘密叫下人传来他的老师李鸿藻,李鸿藻匆忙来到同治帝床前跪下。

同治帝真诚地看着李鸿藻说:"老师,我看我的病情加重了,我快不行了,李鸿藻听后痛哭流涕,旁边侍寝的皇后,也跟着哭了起来, 同治帝说,你们别哭了,现在我还没死,不是哭的时候,同治对皇后说,我临死前,必定会立嗣子,你中意何人?

皇后说,我实在不愿意居太后之名,拥立一小皇帝,以免影响江山社稷。同治帝点点头,既然你这样说,我就放心了。然后,同治又回过头问李鸿藻:师傅,我能信任你吗?李鸿藻诺诺的回答可以,皇上吩咐的事 情,臣定能办到守口如瓶。

于是同治帝和李鸿藻合谋商议立谁为嗣子,他 们商议了一段时间,由同治帝口述,李鸿藻代笔拟 出一个诏书,同治帝让李鸿藻保管,准备在同治帝死了之后,拿出来公布出诏书的信息。

李鸿藻拿着诏书战战兢兢的回家,他在路上看着诏书,翻来覆去地想,要是事情败露了,我的全家老小都要被慈禧抄斩,慈禧现在是大权在握,手段非常狠毒,到时候恐怕连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李鸿藻想到这里,他非常害怕,虽然他是同治帝的老师,但是他还是为了自己的家人,决定背叛同治帝。于是他就拿着诏书去见慈禧,见到慈禧他战战兢兢的倒头就拜,说出了实情,并把诏书递给了慈禧,慈禧看了以后,火冒三丈直接把诏书撕的粉碎。

慈禧当夜去见自己的儿子同治帝,他们大吵了一架。据说当夜同治帝,就病情加重,不治而亡了。

慈禧太后知道同治帝死了,没有一点悲伤。只是做了一个举 动,召亲王大臣们议事,当天在议会上,慈禧和大臣们争吵了起来,不知议会上具体详情, 事后才公布是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皇位继承人 是醇亲王儿子长子载活,也就是光绪。

慈禧这么坏,她怎么会让光绪做皇帝呢?是因为光绪 是她妹妹的儿子,这样一来,按辈分来说,她 不至于做个太皇太后这个没有权利的位子,她仍可以以太后的身份自处。

权利甚至比以前更大。这下慈禧高兴了,只是苦了光绪这个还未断奶的四岁小皇帝,这么小就离开了父母,他 还未醒人世,不知道什么叫亲情,只知道再也看不见那双充满母爱的眼神,父母哭得撕心裂肺,看着小光绪被抱走,去了一个这辈子本就不属于他的世界。

“我的苦命的孩子呀"这是小光绪的母亲,一直在哭泣声中说的一句话。此话意味深长,只有当事人才能明白其中母子分散的滋味,小光绪就这样被慈禧用她那黑暗的手段,硬生生的把小光绪,推上了这辈子做梦都想不到的噩梦般的位子。

慈禧的手段毒辣人所共知,她是个权利欲望非 常强的人,为了权利她可以不择手段。她连自己的亲儿子生死都不在乎,更别提光绪这个外甥了。

少年的光绪是她的傀儡,其中避免不了,对光绪的冷嘲热讽、恐吓威胁一系列的手段.......光绪帝的一生悲惨状况,不是我们常人所能想到的。维新变法失败后,慈禧为了更好地掌握手中的权 利,把光绪软禁在瀛台十年之久,在那里受尽百般折磨,苦不堪言。



当时同治皇帝死后,他没有儿子,因此只能从旁支挑选宗室血脉继承皇位,光绪就被选上了。

因为慈禧他才能继承皇位。光绪皇帝是慈禧指定的继承人,不过却一生都没有掌握实权。

是因为同治皇帝得了天花越来越严重,眼看要不行了就急于立储,而同治没有儿子,慈禧为了能掌控大权,就把几岁的光绪推了上来。

  • 光绪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
    答:第二种:袁世凯见慈禧一病难起,怕慈禧死后,光绪掌握实权,报复自已在戊戌变法出卖皇帝的行为,于是贿赂宫廷宦官,用剧毒药物害死光绪帝。这种说法最有权威的依据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说法,溥仪说:“我亲耳听到一个侍候光绪帝的老太监讲:’光绪帝死前一天,只是用了一剂药,才变坏的。后来才知道...
  • 清朝光绪皇帝是怎么死的
    答:政治上的失败使光绪帝进入了一生中最苦闷最痛苦的时期,从幼年就种下的病根也开始发作了。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不仅失去了自由,还受到慈禧太后的多方凌辱折磨,一度甚至想将他废掉。光绪帝终日惊恐,又无可奈何,曾哀叹道:“朕并不如汉献帝也!”在这种长期的急怒惊心的处境下,终于精神崩溃,旧病复...
  • 光绪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 光绪帝的死因
    答:1、慈禧即将归西天,不愿意在他死后,派人毒死了光绪帝。主要依据有清末给光绪看病的名医屈桂庭他的忆录中说:“光绪在临死前三天,在床上不停地翻滚,并且不停地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脸色发暗,舌头又黄又黑,明显是中毒症状。”根据这种说法,光绪是被毒死的,最大的嫌疑人是慈禧太后,因...
  • 清朝皇帝光绪是怎么死的
    答:第五种:光绪帝有严重的肾亏,加上光绪帝从小身体虚弱,从几岁起就受慈禧的压制,长期处在紧张之中,后来又在做皇帝时更是经历一连串的挫折和打击,病情逐渐加重,引起一系列呼吸道、消化道、等并发病症,最后病亡。这一说法主要依据是光绪生前的病历和光绪生前自已的一段回忆。光绪帝死因初探:在光绪...
  • 清朝的光绪帝到底是怎么死的?到底是被谁害死的?
    答:清朝的光绪帝是中国古代史上非常悲惨命运很痛苦的一个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光绪帝虽然是一个皇帝,但是其实没有什么实权,因为所有的大权全部都被慈禧太后所掌握着,慈禧太后据有关文献记载,非常的残忍和奢靡。每次吃饭慈禧餐桌上的菜肴都是上百种,而且,慈禧所喝的水也是山泉水,不过,后来...
  • 历史上大清朝最悲惨的光绪帝,是怎么继承皇位的呢?
    答:光绪帝一生都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下面,他的悲惨生活,甚至不如慈禧太后的一条狗来的痛 快,慈禧太后整天想着办法整光绪,并把光绪幽禁在瀛台整天受苦,受尽折磨,从小就和父 母亲隔离,在深宫中过着并不快乐的童年时光。这一切的源头都归根于同治帝临死的那天 晚上。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晚上,同治帝感觉...
  • 光绪皇帝在位几十年 期间光绪为何没有留下一个子嗣
    答:光绪没有子嗣,第一个原因是清朝婚姻制度。清朝实行同种族结婚,和蒙古联姻,而且还经常近亲结婚,所以导致清朝后期皇帝越来越少。比如咸丰帝只有独子同治帝,同治帝没了,血脉也就没了。第二个原因,光绪帝的个人原因。光绪帝有遗精的毛病,这才是根本原因。清朝《病原》的档案上记录了光绪帝的详细病情,...
  • 光绪帝到底是怎么死的?
    答:要说历史上最憋屈最窝囊的皇帝,小编第一个就想到的是清朝的光绪皇帝。这个悲催的皇帝,虽然年仅4岁就即位了,可他这一生从来没有真正掌握住实权,好不容易快熬到慈禧去世,自己到先死在了慈禧前面。光绪帝4岁即位,38岁突然死去。这位皇帝是有治国的抱负的,还一心想要救亡图存,可无奈大权全落在了...
  • 有人说光绪是清朝最悲凉、凄惨的皇帝,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清徳宗光绪皇帝名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1874年继皇帝位,1908年崩于所囚禁的瀛台。关于他的死,有很多种说法。我就一一列举出来,加以分析,然后说出我的看法。戊戌变法失败,一心不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和极力垄断权势的慈禧,势不两立,如同仇人!只好囚禁了光绪!主要依据有清末给光绪...
  • 光绪皇帝是怎么死的,是不是被毒死的?
    答:是被毒死的。在2008年,经过对光绪皇帝残留的一缕头发的鉴定,证实死于砒霜中毒。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