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战争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3
气象与战争有什么关系?

 无论是冷兵器、热兵器还是核武器和高技术武器,其作战性能无不例外地受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首先我们看一下气象条件对炮兵活动的影响。气象条件对炮兵活动的影响主要是对火炮射击的影响。弹丸在空气中飞行,时刻都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弹丸命中目标的准确率。
  
   ⒈气象条件对地炮射击的影响。影响地炮射击的气象要素是:气压,虚温和风。炮弹在空中飞行时受到空气的阻力。空气阻力的大小,不但决定于弹丸本身的形状和飞行方式,而且还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因此地炮射击时,必须修正气象条件引起炮弹命中目标的偏差。
  
  空气密度与气压成正比。若其他条件不变,气压大,空气密度就大,空气对炮弹的阻力也大,炮弹弹着点就偏近;反之偏远。气温与空气密度成反比。若其它条件不变,气温增高时,空气密度就小,空气对炮弹的阻力也减少,炮弹弹着点偏远;反之偏近。但是另一方面当气温增高时,会引起空气弹性声速的增大,结果空气阻力增大,易产生近弹;反之易产生远弹。然而,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比较起来,前者是主要的,所以综合起来,气温增高时,易产生远弹,反之易产生近弹。
  
  湿度虽然也与空气密度成反比,但影响很小。为了把湿度的影响考虑进去,通常不直接采用气温,而采用虚温。虚温是在同一压力下,干空气密度相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具有的温度。风能改变炮弹在大气中相对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纵风(平行于发射于平面的风)能使弹着点偏远或偏近。顺风时,阻力减小,易产生远弹;逆风时,阻力增大,易产生近弹。横风能使弹着点偏左或偏右。当风从斜方向吹来时,按向量关系,分解成纵风和横风来考虑其影响。
  
   ⒉气象条件对高炮射击的影响。气温对弹道和引信时间都有影响。弹道是由发射角、弹头初速和飞行所受阻力来决定的,而弹头的初速和飞行所受阻力都与气温有关。气温高,火药燃速快,膛内压力加大,弹头初速就大,弹道就偏高,如果引信作用不变,炸点位置就高。如100毫米的高炮,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发射药的温度每增高摄氏10度,弹头的初速约增大1.3%,如果增温前炸点高度为800米,水平距离为1000米,那末,由于增温摄氏十度,炸点的高度将增高138米,水平距离将增长118米。
  
  弹头的飞行的阻力受空气密度和气温影响。空气密度大则阻力大,弹道高度就低,炸点也低一些,近一些;密度小时则相反。在湿空气中,还得考虑气温、气压、湿度以及气温对弹头飞行M数(马赫)的影响。总其结果是气温高时,炸点位置低一些、近一些。
  
  气温对火药的引信和机械引信都有影响。气温高时,引信导火药的温度也高,火药燃速快,引信时间就短。据对T-5型引信的试验表明,在气温变化范围内,当引信温度增高(减低)摄氏一度,其作用时间就缩短(增长)0.2%。对机械引信的作用则与上相反,一般情况下,气温低时,引信的作用时间减短。但是它与火药引信相比,受气温影响就要小得多。此外,引信时间还受气压影响。
  
  弹头飞行,除受空气密度和气温影响外,还受风的影响。纵风影响弹道的高低、炸点的高度和水平距离的远近。逆风时,炸点的位置就较低,距离偏近;顺风则相反。仍以100毫米的高炮为例,若无风时,炸点的高度为8000米,水平距离1000米,当整层空气有10米/秒的逆风时,据计算炸点可降低24米,水平距离可缩短140米。横风主要是使弹道偏离射面。仍以上例,如有10米/秒的向右(左)吹的横风,可使炸点的位置向右(左)偏离约114米。因此,高炮射击时必须修正气象诸元(包括地面的气压、气温、空气密度和弹道的风、空气密度、气温)的偏差量。
  
  气象条件对声测侦察也有影响。利用火炮射击的声音,可以测定敌炮兵阵地的位置。影响声测的气象要素是气温和风。当遇到气温随高度递减及风速随高度增加的逆风时,则敌区声音向我方传播是向上弯曲,声音强度大为减弱,往往难以清晰地记录下由敌方传来的声波,有时甚至完全记录不到;反之,当遇到气温随高度递增及风速随高度增加的顺风(风向我方吹来)时,对声测大为有利。
  
  此外,阴雨,能见度不良,及其他恶劣天气,亦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炮兵部队的运动、火炮机动和目标侦察。

从中国三国时的赤壁之战到二战中的诺曼底登陆,战争与天气从来密不可分。

天气对军事活动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不同天气条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往往不同,即使是同一种天气条件,也常常因指挥员和部队利用是否得当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总参气象水文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刘俊从气象、水文和空间天气三个方面来解读天气与战争的关系。

气象对战争的影响

风:大风和强烈的垂直气流是危及飞机飞行、导弹发射安全,影响火炮射击精度的重要因素;

云:低云影响侦察、射击、投弹,积雨云对导弹、火箭发射和飞机飞行安全威胁很大,云层对再入大气层的导弹弹头可以造成侵蚀从而增强或减弱核爆光辐射效应;

雾:大雾给飞机起降、舰艇编队航行、军种兵种协同作战等带来困难,雾层能使化学毒剂蒸气产生凝结、沉降和水解从而降低杀伤效能等,雾也可以作为“天然烟幕”,掩护部队的作战行动;

降水:暴雨、大雨和连续性降雨可引起山洪暴发、土壤流失和泥石流等灾害,从而冲毁军事设施。毛毛雨、雪会降低能见度,冻雨可使飞机、导弹外壳和雷达天线等积冰而影响性能;

沙暴:能引起电磁波衰减,干扰无线电通信,危害兵器和设备,强烈的沙暴卷起沙石可形成沙壁向前推进,使能见度接近于零。

典型战例——三国时,周瑜命诸葛亮造10万狼牙箭,限期3天。诸葛亮胸有成竹,准备战船20只,束草千担,在漫天大雾中把船驶进曹营。曹操误以为是周瑜偷营,吩咐乱箭齐发,于是使诸葛亮“借”得10万狼牙箭。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第三舰队遇强台风袭击,约800人死亡,飞机被毁146架,若干舰只沉没。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一场强沙尘暴使美军飞机被迫降落或停止起飞,通讯网络装备被毁,2架直升机坠毁,士兵全部被“驱赶”进入就近的散兵坑、军车和帐篷。

水文对战争的影响

海浪:能改变舰船的航向、航速,甚至产生船身共振使船体断裂,破坏海港码头、水下工程和海岸防护工程,影响雷达的使用、水上飞机和舰载机的起降、水雷布放、扫雷、海上补给、舰载武器使用和海上救生打捞等。小浪利于潜艇隐蔽接近敌方,大浪影响鱼雷发射和舰艇安全航行,不利于登陆作战;

潮汐:掌握潮汐发生的时间和高低潮时的水深是保障舰船航行安全,进出港口、通过狭窄水道及在浅水区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军港码头、水上机场,进行海道测量、布雷扫雷、救生打捞,构筑海岸防御工事,组织登陆、抗登陆作战和水下工程建设等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潮流:登陆作战中,乘涨潮顺流而入,利于部队登陆;逆流而行,会降低舰船速度,延长时间,增加登陆困难。潮流大的海区不宜布雷、施放水下障碍物和舰艇锚泊待机。

典型战例——二战初期,德军潜艇利用英国沿海潮流变化,潜入英国海军基地佛罗港,击沉近3万吨级的英国旗舰“皇家橡树”号后安全返航。

1982年马岛战争中,狂涛伴大雨,英军乘机夺回马岛。但同时由于风浪大、能见度差,英军一架直升机坠毁,21人丧生。

空间天气对战争的影响

对航天器的影响:高层大气阻力可使航天器动能减小,运行轨道高度降低,轨道收缩;宇宙间高能带电粒子不断轰击航天器表面,可造成航天器辐射损伤,更高能的粒子可穿过电子器件,在电子信号串中改变数据位,导致仪器发出混乱指令或提供错误数据;

对军用电磁通信、预警、导航定位的影响:当空间灾害性天气发生时,无线电通信和雷达信号传输会受到影响,卫星微波通信也会因电离层扰动而降低通信质量。电离层闪烁可导致GPS卫星导航、定位误差高达几十米至几百米,甚至信号中断;

对战略武器使用的影响:当太阳爆发导致高层大气密度发生剧烈扰动的时候,导弹飞行的实际轨道将严重偏离预测轨道;

对人的影响:据估计,如果飞船在深空飞行或在磁层外进行舱外活动时,大约有十分之一的宇航员会受到致命剂量的高能带电粒子辐射。

典型事件——1982年12月26日,美国地球同步轨道业务4号卫星的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在太阳耀斑发出的高能质子到达45分钟以后失效,在一系列强磁暴袭击加利福尼亚海岸时最终完全损坏。

1989年3月空间大磁暴期间,低纬地区的无线电通信几乎完全失效,美国海军的4颗导航卫星被迫提前一年停止有效服务,飞机、舰船的导航系统失灵。

2001年4月3日凌晨,25年来最大的太阳X射线爆发事件,使我国的短波通信和侦测等用户系统受阻、中断约3小时。

军事气象学——气象与作战的结合

军事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对军队行动、武器的使用和技术装备的影响以及研究对军队行动实施气象保障的一门学科。它是气象学应用于军事领域的一个分支。

军事气象学是根据战争的需要,在军事学、气象学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气象条件对军队行动的影响,既有不利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即使是同一种气象条件,也常常因人们主观处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

赤壁之战借助东南风用火攻在战争中,正确运用气象条件,趋利避害,历来被视为兵家不可缺少的一项指挥艺术,中国春秋末年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把天气、气候条件同与战争胜负有关的其他因素,并列为道、天(指阴阳、寒暑、时制)、地、将、法,并指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在古今中外战史上,巧用气象条件取胜的战例不胜枚举。如中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借助东南风用火攻打败曹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利用恶劣天气,对珍珠港一举偷袭成功。与此相反,因疏忽气象条件而失利的战例也是屡见不鲜的,1812年拿破仑率兵60万进攻俄国,因不适应当地的大陆性的寒冷气候,出现严重的非战斗减员,在俄军的反击下,最后只剩下2万余人。

在古代,作战样式和兵器都较简单,规模较小,气象条件对军队行动的影响更多地在于战术方面。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新技术、新兵器的出现以及与之相应的军事理论的发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军事气象学在继续注意解决战术应用问题的同时,更多地开展了气象条件对军事技术、武器装备使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基于气象条件对各军兵种和武器装备使用的影响不同,军事气象学的研究逐步扩大到海军、空军、炮兵、导弹、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和核武器等领域,并开展了军事气候和用于军事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方面的研究工作。

海军舰艇部队领域的军事气象源于航海气象,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对舰艇航行、作战和训练的影响,舰艇防范或规避航危天气以及对舰艇部队实施气象保障的方法等。影响海军舰艇航行和作战的主要气象因素是风、海雾、风浪等。

气象因素对武器性能和部队战斗力的影响

我国古代有许多利用有利天时作战取得战场胜利的例子。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节度使李愬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中的曹操就采用谋臣许攸的建议,利用十月“秋高气爽,物干风燥”的天气连夜奔袭袁绍军乌巢屯粮基地;夷陵之战中,陆逊又故伎重演,利用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即使是武将出身的关羽,也有利用十月份快行冷锋天气的“大霖雨、汉水溢的天时”,筑坝蓄水,水淹于禁七军的精彩战例。可见,天气对战争的影响,自古就受到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敌对国家都互相采取气象情报管制措施,视气象情报为国家机密。二战初期地处西风带下风向的德国只能利用过去50年间的英吉利海峡天气图及潜艇发回的零碎天气资料,无法预测英伦三岛的天气变化,只好在挪威、冰岛、格陵兰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扬马延岛(北冰洋腹地)设置秘密气象站。1940年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突袭摧毁了这些气象情报站,迫使德国在北海建立临时拖网气象船队或空降气象情报人员到英国本土去收集气象情报,但这些零碎不准确的气象情报始终未能帮助希特勒实施“炸平伦敦”的罪恶计划,希特勒只好把失败的原因归罪于恶劣的天气。

一般来讲,参战时参谋部在制定战略、战役计划和临战时,都会充分注意和利用气象条件的。以1941年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为例,足以说明气象情报的重要性,以及利用气象条件的正确与否本身就是一种战场指挥艺术。

现代战争多采用长途奔袭、大机群、大舰群作战,故要求及时准确地掌握战区及邻近地区的天气情报。现代战争又是各军兵种协同作战,因而气象保障要求多层次、全方位、综合化。现代战争节奏快,尤其重视初战,因此气象保障要快速、准确,以选择有利的开战时机。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动用了全球气象自动化计算机网络系统,汇集遍布全球各地的气象资料,通过C3I计算机系统高速传输、处理、集成,最后成功选择了1月17日发动首次进攻的时机。毫无疑问,气象情报与保障将是未来战争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1)气温与战争气温高低对武器性能和人体机能影响很大。严寒条件下,飞机、坦克、车辆等起动困难;橡胶轮胎强度下降,各种橡胶密封垫圈变脆、易裂;各种电子元件和器件的灵敏度下降;化学毒剂挥发变慢,染毒浓度在一定时间内不易达到,但持续时间长等。酷寒条件下,人员易冻伤,负重增加,消耗体力大,若是冰天雪地,还会引起雪盲。上述均会导致部队战斗力的下降。最典型的战例是1941年冬,希特勒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计划因严寒而惨败。这一年莫斯科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好像上帝站在俄国人一边”,结果苏军大败德军,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苏军将士和人民的士气,为苏军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气温过高则造成机动车散热困难,耗油增加,发动机功率下降甚至熄火;雷达、电子元件和橡胶部件加速老化;大炮的炮膛磨损增大、升温太快导致连续发射的弹数减少;战机因气温高、气压低导致发动机功率减少,起飞滑跑的距离就要增加。炎热的天气还使士兵容易疲劳、浑身泛力,易中暑,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以1990年的“海湾战争”例,该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近10万人进驻沙特阿拉伯安营扎寨。然而,沙特阿拉伯属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7月份平均气温为36℃,最高气温超过50℃,夜间气温也在30℃左右;晴天占90%以上,终日无云无雨、烈日当头,相对湿度在30%以下,有时相对湿度为零。干燥炎热的空气加快了人体中水分的蒸发,在灼热的沙面烘烤下,即使不动的士兵每天也要喝23升水。更可怕的是,士兵们还要穿长衣长裤防化服装,背睡袋和食品。因抵挡不住炎热而中暑的士兵为数不少,大大影响了部队战斗力。另外,高温使各种望远镜和坦克瞄准器看到的景物失真,射击的准确度下降。高温也迫使美军战车艾姆布拉斯坦克频繁加油和加水,美军后勤部门几乎是跟在进攻部队的后面进行供水和供油。虽然美军最终取胜,但炎热干燥的气候确实使美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2)风与战争风与军事活动的关系极为密切。风使各种炮弹弹丸的飞行路径发生偏离,弹着点远离目标区。强逆风还会降低徒步行军和车辆行驶的速度,延长行军时间。大风容易使舰船偏离和迷失方向。在海战中,逆风容易使人眼睛疲劳、观察能力下降,降低舰上武器的威力,所以应争取占领上风海域。海上的狂风通常还和巨浪联系在一起,能掀翻舰船,摧毁港口及军用设施。航空母舰则相反,因为飞机的起飞和降落通常选择逆风,以便缩短滑跑距离。风还可以影响生化毒剂的浓度、染毒持续时间及传播的范围,最佳时机是顺风且比较稳定、风速不大的情况。

(3)云和雾与战争低云和雾对作战行动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能见度下降,因而降低了观察射击的准确性,使飞机难以起飞和降落,给舰艇编队航行、各军兵种协同作战带来困难。在低温下形成的雾凇会影响有线通讯甚至使线路中断,车辆因大雾而无法行驶。在中低云飞行的飞机容易产生积冰和颠簸。雾和云还因为吸收各种电磁波而影响到导弹发射的准确度。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战斧”巡航导弹的命中率只有50%~60%,原因就是云雾天气的干扰。雾对生化核武器影响特别明显,会抑制其扩散速度和范围。云雾因能见度差而具有一定的隐蔽作用。1940年英法联军成功地从敦刻尔克撤退,就是利用大雾作掩护,使德国空军找不到轰炸目标。1942年5月美日在珊瑚海战役中,双方损失航母各2艘。但日本的“瑞鹤号”航母却因驶入多云的海区而安然无恙,而美军轰炸机却把大堡礁误认为是“瑞鹤号”航母而狂轰滥炸。二次大战期间,德军还利用人工造雾掩护鲁尔工业区等免遭空中轰炸。

敦刻尔克撤退利用了大雾作掩护(4)降雨和雷暴与战争降水和雷暴对军事行动的影响更加直接,危害更大。降水使能见度下降,观察射击困难;使道路泥泞,人员和车辆难以行进。降水使裸露的大炮、光学系统及其零部件、弹药等面临着锈蚀损坏、失效的可能。

暴雨和雷暴可能使雷达和架空线路的通讯中断,也会导致飞机结冰、颠簸、通讯中断甚至机毁人亡。

暴雨和大风往往是孪生兄弟,它同样也影响舰艇舱面人员的健康和战斗力。舰艇遇上台风降水则更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暴雨和连绵降雨还会引起江河泛滥、山洪爆发、冲毁交通线路和桥梁,甚至使部队无法前进。虽然降雨和雷暴对攻守双方都不利,但总的来讲对攻方的危害更大。例如1944年6月6日艾森豪威尔率领的盟军从诺曼底登陆成功后,就迅速在登陆岸滩建立了人工防波堤、人工港,以便运输弹药、燃料、食品和方便后续部队上岸,为此花费了近4000万英镑建立了2个中等规模的人工港口,可谓是“防患于未然”。可是天有不测风云,6月19日天气骤变,狂风暴雨席卷了英吉利海峡,盟军800多艘舰船被风暴吹走或受损搁浅于岸边,防波沙堤和4千米长的人工舟桥在风浪中消失,许多车辆、武器装备受损或被卷走。据称,这场80多小时的风暴比前2个星期德军阻击造成的损失还要大。

气象条件是确定作战时机的重要因素

根据天气变化选择作战时机是取得战场主动权的重要因素之一。刘伯承元帅在战争生涯中总结出利用“黑夜、风雪、下雨和大雾”等天气出奇制胜消灭敌人的经验。现代战争中多是采取多兵种、大兵团协同作战,对于初战时机的天气要求更为严格,要求气象情报更加及时和准确。

众所周知,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战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直接参加登陆作战的总兵力达280万人,参战的舰艇和运输船达6500余艘,作战飞机1100多架。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一举粉碎了纳粹德国的“大西洋堡垒”,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奠定了二战反法西斯全面胜利的基础。然而,作战时机的选择是实施登陆计划是否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战时参谋部的地理学家和气象专家为登陆时机的选择可谓费尽心机。

诺曼底登陆战——气象条件决定作战时机

诺曼底地处高纬度,6月份白昼时间长,一般4时天亮,6时日出。盟军既需要夜幕掩护部队悄悄航渡,又需要有天亮后的一段时间辨认滩头目标,实施准确的炮击和登陆艇冲岸运动。另外,诺曼底海区为半日潮,平均潮高5.4米,海滩坡度平缓。陆军希望最高潮时登陆,以缩短涉滩距离;海军则要求最低潮时登陆,以便舰艇在水下障碍物以外抢滩;空降兵最好是在满月时空降,以保证准确地降在指定区域。经过地理学家们的综合推算,能满足三军要求的日子只有6月5~7日这3天。艾森豪威尔与蒙哥马利、泰勒等最后确定6月5日登陆,第一梯队上陆时间为6时30分~7时45分。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自6月1日盟军进入登陆上船地域起,英吉利海峡出现了20年来从未有过的狂风恶浪,根据气象后勤部门的预测,原定登陆的6月5日,天气也极为恶劣。6月4日上午,盟军被迫将登陆日期推后1天。艾森豪威尔恳切请求专家们再度分析天气形势,看看还有没有一线机会,否则,盟军登陆部队难免因暴露而遭到打击。斯塔格等专家根据高、低空等压线图,经过分析认为5日早晨大西洋上空已出现一个不断加强的低压槽。由于冷锋的影响,在冷锋过后低压槽到来之前,会有24小时适合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天气。艾森豪威尔当机立断,下达了6日清晨实施登陆作战的命令。1944年6月6日清晨,英吉利海峡果然风势渐缓。5时50分,万炮齐吼,诺曼底海滩弹落如雨。6时30分,第一批登陆兵在隆隆的炮声中奋勇冲向岸滩……一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登陆战役终于拉开了帷幕,并最终以盟军的成功而告终。

近代许多战略家都认为:“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命脉,谁就可以称霸世界。”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侵占科威特,并宣布科威特为伊拉克第十七个省。海湾地区这个世界“油库”成了名副其实的“火药桶”。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了向伊拉克动武的决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从地中海的马耳他岛、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向海湾地区进发。

对于何时发动对伊拉克的空袭和地面进攻,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是充分考虑了海湾地区一系列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因素才作出决定的。多国部队参谋总部有60多位地理、气象、宗教专家,经过反复研究,权衡利弊,选定在1991年1月17日为发动空袭日期,2月14日发动对伊拉克的地面攻势。因为每年的3月17日,是伊斯兰教民们斋月开始的时候,如果在斋月采取军事行动,则会被穆斯林认为是对安拉的亵渎,必然会引起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极大愤慨,从而使局势变得更加复杂。美国要想赢得这场战争,势必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因此,美军将开战定在1月份,想尽早赶在斋月之前结束这场战争。而且,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一带每年春季都有一段时间出现在沙漠风暴的袭击之中,这种恶劣的天气不但会使远道而来、不服水土的多国部队战斗力下降,而且对空中飞行和导弹的发射也不利。美军气象水文人员预测海湾的无月之夜是:1月12~20日,2月10~18日,3月11~19日;海湾涨潮的时间是:1月3~7日和17~23日,2月1~6日和16~21日;3月2~7日和17~22日。如果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考虑,1月17日正是“无月之夜”和“涨潮之夜”,这样才有利于舰艇靠近伊拉克水面而少触雷,有利于舰载轰炸机的隐蔽与攻击。1月17日,驻扎在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巴林等国空军基地的F-17隐形轰炸机、F-15战斗机、B-52轰炸机,巡航在地中海波斯湾、红海的美国航母、战列舰上发射的“战斧式”巡航导弹等分别从东西、南面、西北面飞向伊拉克的军事指挥中心、炼油厂、通讯联络中心、导弹基地、雷达阵地、军用机场等。美军的各种炮弹、导弹如万箭齐发,进行“地毯式”轰炸,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就达到了预期目的。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了。看来,如何利用气象条件确定作战时机,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 气象对我国古文化和哲学的影响与启发
    答:气象与战争不可分割 据统计,人类有文字记载的5000年历史,仅有294年没有战事。军事活动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生产力不发达、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大动干戈"的事件更是发生频繁。在纪元之前,环地中海地区,强者远征,民族厮杀,海战迭起,连续数百年不断。在我国春秋战国...
  • 现在有没有控制天气的武器
    答:1. 军事和气象历来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营开始,人类历史上利用气象条件在战争中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例子层出不穷。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气象条件对于战争又有怎样的影响?面对越来越多正在研制、在未来可能应用于实战的气象武器,我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态度?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
  • 气象武器作用
    答:在现代战争中,气象信息的获取是至关重要的。气象雷达和气象卫星作为主要的探测工具,发挥着关键作用。雷达主要用于探测热带气旋、雷暴、飑线等强对流天气系统,实时监测并提供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强度、位置和移动情况。气象卫星则搭载了红外扫描辐射仪、微波辐射计和电子摄像机等遥感设备,进行...
  • 历史上,那些是由于天气变化而导致战争发生根本性扭转的战役?
    答:雨天:三国时期魏蜀在樊城大战,樊城两面临河靠岗,关羽发现魏军尽数驻扎在低洼之地,便利用该地区秋雨连绵、汉水秋汛的时机,率军攻打魏军。最后魏军不战而降,是为“水淹七军”。低温天气:公元986年发生的一场宋辽战争,则是宋军栽在了弓箭上,但这一次问题不是出在雨,是低温。当时正值隆冬,宋辽...
  • 气象武器的发展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答:军事和气象历来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营开始,人类历史上利用气象条件在战争中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例子层出不穷。战争与气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到本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气象与战争如影随形。无论作战样式如何变化,武器装备如何发展,战争都要受到气象的...
  • 什么是气象武器、气象战
    答:从理论上来说,干旱,龙卷风,雷电,洪灾,冰雹等极端天气都可以人为制造,其主要制造以控制平流层气流及气压来产生对气候的影响.如雷暴发生器,龙卷风器,人工造山等方法都将属于未来战争的武器系统及攻击装备.除了气象武器 以外,还有人造地震,人造火山爆发,人造海啸等.1967年,美国总统约翰逊,为了侵越战争的...
  • 举例说明气象是怎么用来做战争武器的?
    答:1916年5月,德国人在法国香槟地区利用稳定的东北风进行毒气攻击,毒气从施放地点顺风扩散了25千米,使法国人遭到了很大的损失。4天以后,德军又进行了一次毒气攻击,由于风向突变,自己反而吃了亏。1940年,英、法和比利时三国33万军队被德军围困,英国巧妙地利用多佛尔海峡两天的浓雾,动员国内一切船只,从...
  • 战争中有哪些气象趣闻?
    答:德军大战北极“飞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化装后赴北极冰川海口建立气象探测网。当他们登上北极冰川时,发现有数百只会飞的“北极熊”铺天盖地地向他们袭来。在惊慌之中,他们急忙开枪向“北极熊”射击。经一小时激战,“飞熊”突然间被消灭。他们走到前方一看,奇观!怎么遍地都是海鸥的尸体...
  • 天气是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严寒是如何两次护卫莫斯科的?
    答:此时静悄悄地听不见一点动静。几天里就有十万德军死在冰雪之中。这时,苏联红军冒着严寒发起总反攻,给德军致命一击。战争史上,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气象、地理对于军事行动的成败,具有至关重大的影响。天气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唯一因素,却扮演着重要角色,轻视或不重视它注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 战争故事中的怎样利用气象“武器”?
    答:事后他说:要不是“活的气象仪”——蜘蛛给我下了这一正确的“出击令”,我们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攻克敌方要地。可是,在决定拿破仑一生命运的两次战争——莫斯科战役和滑铁卢战役中,恶劣的天气——严寒的暴雨,也使这个不可一世的军事家一败涂地,遗恨终身。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联军60万,以迅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