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的官职,军功爵,封地之类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白起什么爵位

白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封 武安君
白起有记载的时间只有公元前294-公元前257,他的生年至今不可考.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为左庶长,十四年,为左更,由穰侯魏冉推荐为主将,伊阙之战尽灭韩魏二十四万,俘虏公孙喜,拔五城,升任国尉。十五年,升大良造,攻魏拔六十一城。其后,攻魏,攻赵。二十九年,因破楚郢都,定南、巫、黔中三郡而迁为武安君。

这里的武安君就是指级别最高的彻侯武安君了。

你看一下等级就知道了:
1公士;2.上造;3.僭枭;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 9.五大夫;
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
这二十个爵位中,1到4相当于士;5到9相当于大夫;10到18相当于卿;最后两级相当于诸侯。其中有的原来是官职名称,如“庶长”原来是春秋时秦国掌军政大权的官职;“大上造”原来是春秋战国初期秦国的最高官职,又叫“大良造”;但定为爵位名称后,就只有荣誉称号,不再是实际官职名称了。当时这些爵位是没有采邑的。

秦朝,继续使用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彻侯食县,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

上造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二级,只高于公士。《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造,成也,言有成命于上也。”此爵仅高于无爵,仍须服役。

簪袅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三级,高于上造,仍须服役。公元前186年汉代的《田律》和《户律》规定受田数额为簪袅3顷(300亩),簪袅3宅(宅地的标准是以30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出土秦代竹简表明:在军中,每顿吃的饭菜因爵位不同而不同。簪袅可以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干草半石。

不更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四级,不更者,即可免充更卒(轮流服役的兵卒)之意,其他之役,仍须照服。

大夫 1、大(da)夫:古代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为一般官员的通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官大夫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六级。《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加官、公者(接第七级为公大夫),示稍尊也。”汉时,第八级公乘以下仍须服役。汉代《田律》和《户律》规定官大夫受田数额为7顷(700亩),宅地的标准是7宅(30步见方的土地为一“宅”)

公大夫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七级,又名七大夫。高于大夫、官大夫。秦时,民爵公大夫以上者,见县令、丞揖而不拜。汉高祖令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后,第九级五大夫始为高爵,仅得免役,公大夫仍须服役。

公乘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八级。以得乘公家之车,故称公乘。秦与汉初,从第七级的公大夫(七大夫)起,即为高爵,汉高祖规定: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文帝后,第九级五大夫以上始为高爵,五大夫的侍遇不过免役,公乘以下仍须服役,东汉明帝规定:赐民爵不得超过公乘。

五大夫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九等。汉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都有食邑。汉文帝以后,改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仅得免役。

左庶长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级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王族专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

大庶长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八级,仅次于列侯、关内侯。据《史记·秦本纪》,宁公(前716-704年在位)时已有此官。 商鞅变法之前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

关内侯 秦、汉二十等级之第十九级,位于彻(列)侯之次。有其号,无国邑。一般系对立有军功之将的奖励,封有食邑多少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可世袭。南北朝时沿用,仅成为爵位的一种品级。

彻侯 秦、汉二十等爵的最高级。汉武帝时,以避帝名讳(武帝名彻),改名通侯,亦称列侯。汉初列侯封邑,大者万户,小者五六百户。封邑一般为县,东汉初有封四县者,小者为乡或亭。汉初户口稀少,历年既久,人口增加,萧何、曹参、周勃、灌婴等的封地,户数最多者达四万户。列侯得征收封地租税,地方行政由中央政府所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后又有仅赐名号不给封邑者,加霍去病封冠军侯,另行指定地方为封邑。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

白起就任的“大良造”又称为“大上造”,位列第十六级。
大良造,为大上造之良者。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秦惠文王之后成为爵名,位列二十等军功爵制第十六位。
秦惠文王设立相国一职掌握军政大权后,主要用作爵名,沿用至汉朝。秦国一些立有军功者或名臣都获封大良造,如商鞅、樛游、公孙衍、白起等。

拓展资料:
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级,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参考资料:大良造_百度百科
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_百度百科

白起官职上将军,军功爵是最有实权的大良造,封地是武安,所以是武安君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统帅。

秦国,原来是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国,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尔后,不断向外发展势力,国力强盛。秦昭王时,任用白起为将。白起素以深通韬略著称,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长,领兵攻打韩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县西)。次年,由左庶长迁左更,出兵攻韩、魏,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参见伊阙之战)。因功晋升为国尉。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十六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二十一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毁夷陵(今湖北宜昌),向东进兵至竟陵,楚王逃离都城,避难于陈(参见鄢郢之战)。秦国以郢都为南郡。白起受封为武安君,又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贵州地区)二郡(参见黔中之战)。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赵魏联军以救韩,大破联军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魏将芒卯败逃,掳获三员晋将,斩首十三万(参见华阳之战)。又与赵将贾偃交战,溺毙赵卒二万人。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参见陉城之战)。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野王降秦,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绝断(韩都新郑,上党必须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郑)。郡守冯亭同百姓谋议道:“上党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绝断,我们已不可再为韩国百姓了。秦兵日渐逼近,韩国不能救应,不如将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赵。赵国受敌一定亲近韩国。韩、赵联合,就可以抵御秦国了。”于是派人报告赵国。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为此计议。平阳君说:“还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后带来的祸患一定大于得到的好处。”平原君则认为:白白得来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会对我们有利。赵国果然接受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参见长平之战)。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睢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龅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冒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与人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为之震惊。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龅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睢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现在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于是范睢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昭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睢结下仇怨。

当年九月,秦又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参见邯郸之战)。正赶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动。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郸不大顺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结果王陵损失五名校尉。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对昭王说:“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昭王亲自下命令行不通,又派范睢去请,白起始终拒绝,称病不起。

昭王改派王龅替王陵为大将,八、九月围攻邯郸,久攻不下。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昭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睢请求,仍称病不起。于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职,降为士兵,迁居阴密(今甘肃灵台县西)。由于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阳住了三个月,这期间诸侯不断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节节退却,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阳。白起离开咸阳,到杜邮,昭王与范睢等群臣谋议,白起被贬迁出咸阳,心中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处死。于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宝剑,令白起自裁。白起伏剑自刎时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于是自杀。白起死时,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祭祀他。

点评:白起是继孙武之后,中国战争史上又一个伟大的军事统帅,也秦国历史上战功最为卓著的将领。白起一生善于用兵,征战沙场达37年之久,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歼敌百万,未尝败绩,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史学家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有记载的时间只有公元前294-公元前257,他的生年至今不可考.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为左庶长,十四年,为左更,由穰侯魏冉推荐为主将,伊阙之战尽灭韩魏二十四万,俘虏公孙喜,拔五城,升任国尉。十五年,升大良造,攻魏拔六十一城。其后,攻魏,攻赵。二十九年,因破楚郢都,定南、巫、黔中三郡而迁为武安君。短短十六年间,白起从10级左庶长跃升至最高的彻侯武安君,其军功之著毋庸置疑。令人好奇的是,前294年之前的白起,有过什么样的经历?
从前294年往后,白起活了三十七年,最后一两年才记载他生病,并且最终还是自尽。由此可以推断在前294年白起也就在25-35岁之间,绝对不会超过四十,按前331这个说法前294年白起三十七岁还是比较老的。
很大原因,是因为10级军功非常难升。
据刘劭《爵制》:"左右庶长即左右褊裨将军也。"《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自左庶长皆将军也,所将庶人更卒,故以为名。"可见,左庶长是属于最低级的将领。由于秦简稀少,网上也找不到商鞅《军爵律》的内容,我们只能推测,在这之前的军功都得靠个人凭借首级攒升。据说得上千个首级才能升到左庶长,不知道靠不靠谱,个人认为几百个脑袋是少不了的。因此很多人把白起的生年尽量前推,好让他有足够的时间来砍脑袋升军功,按前331出生来讲,秦人十七岁服役,砍了二十年砍到左庶长,还只是非常勉强的让人接受的说法。
不过根据我个人的推测,白起年轻时的军功很大一部分来自世袭,关于军功世袭,在云梦秦简里有一条军爵律有记载。白起的时代距离商鞅变法已经有百余年,经过五六代人的积累,积功至左庶长应该就可以说的通了。当然,肯定有相当一部分功劳是白起自己拼来的,不然穰侯魏冉不会在刚刚拜相不久就推荐白起代替向寿为主将与韩魏决战伊阙了。二十级爵位:
1公士;2.上造;3.僭枭;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 9.五大夫;
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
这二十个爵位中,1到4相当于士;5到9相当于大夫;10到18相当于卿;最后两级相当于诸侯。其中有的原来是官职名称,如“庶长”原来是春秋时秦国掌军政大权的官职;“大上造”原来是春秋战国初期秦国的最高官职,又叫“大良造”;但定为爵位名称后,就只有荣誉称号,不再是实际官职名称了。当时这些爵位是没有采邑的。

希望采纳为答案 谢谢

  • 白起的官职,军功爵,封地之类的???
    答:白起官职上将军,军功爵是最有实权的大良造,封地是武安,所以是武安君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统帅。 秦国,原来是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国,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尔后,不断向外发展势力,国力强盛。秦昭王时,任用白起为将。白起...
  • 白起到底相当于什么级别的
    答:从历史角度白起在当时相当于如今的国防部长。封爵:武安君 地位: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在秦孝公在位之时,大良造同时掌握相权和军权,是辅助秦国国君的第一把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高位重,极为显赫。到秦惠文王的时候,秦国效仿三晋的相邦制度,正式分离了相权与军权。此时的大良造已经是武职,负责军队...
  • 大秦有20级的爵位,武安君白起是哪一级?
    答:白起就任的“大良造”又称为“大上造”,位列第十六级。大良造,为大上造之良者。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秦惠文王之后成为爵名,位列二十等军功爵制第十六位。秦惠文王设立相国一职掌握军政大权后,主要用作爵名,沿用至汉朝。秦国一些立有军功者或名臣都获封大良造,如...
  • 白起什么爵位
    答:其中有的原来是官职名称,如“庶长”原来是春秋时秦国掌军政大权的官职;“大上造”原来是春秋战国初期秦国的最高官职,又叫“大良造”;但定为爵位名称后,就只有荣誉称号,不再是实际官职名称了。当时这些爵位是没有采邑的。秦朝,继续使用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
  • 武安君 白起的爵位属于20级的哪一级?
    答:左更、中更、右更、少良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大良造是秦国传统爵位的第十六级,是最高爵位中囊括军政实权的实际爵位,其上的四级爵位基本上是虚衔。在战国秦的历史上,只有卫鞅和后来的白起做了赫赫大良造。战国后期军政分权,大良造爵位便成为荣誉虚衔,以至最终消失。
  • 白起担任的大良造究竟是什么官,相当于现在什么部门?
    答:通过一场伊阙之战,白起率领的秦军打败了魏国和韩国的军队,立下了很大的军功,所以被晋升为大良造。但是大良造这个官职并不是自古有之。大良造一职的由来和秦国力主变法的商鞅有关。在秦国没有实行新法之前,有四种不同分工的庶长,而且这些职位是同时绑定了爵位和官职的,也就是说它既是爵位的象征...
  • 秦国以战功封爵,为何白起仅封君,未封侯?
    答:文信侯吕不韦的封地有兰田十二县,洛阳十万户,河间十五城。穰侯魏冉则封于穰,外加陶、刚、寿三邑。而这些人的地位也是一个比一个高,魏冉相秦二十载,为秦昭襄王时期四贵之首。吕不韦同样相秦十数载,被嬴政尊为仲父。武安君白起作为一个没有封邑的虚爵,想要封侯怕是差了点。如果当初长平之战后,...
  • 战国四大名将廉颇、李牧、白起和王翦,谁的官职最高?
    答:关于他的官职没有明确记载,可以参照白起,肯定低于时任丞相的李斯,最多是上卿级别。他的最终爵位也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从相关史料推测。至少是在攻灭强大的楚国时,王翦还没有封侯,此时大概是还是大良造级别。秦国统一六国后,对功臣进行封赏,王翦父子立有大功,应该有封彻侯,理由是秦始皇在东巡时...
  • 历史人物白起
    答:于秦昭襄王五十年赐死于杜邮。生平大事 01、得魏冉赏识,崛起军中,秦国建立了完整的军功爵位制度,国民年长后就得从军,白起从小兵干起逐渐积累军功,慢慢做到了左庶长。杰出的军事才干得到魏冉赏识,指挥了伊阙之战,斩首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爵位一路飙升。公元前292年,白起再次率兵...
  • 按照秦军的军制,如果一个秦国小兵击杀了敌军总司令,他是否可以立刻升将...
    答:白起是中国四大名将之一,打了多少胜仗才被封为大良造。所以一个小官只是杀一个将领,肯定不能直接逆袭为将军。二十四等级的前四个等级为“士”,最高的两个等级是“侯”,即关内侯和彻侯。彻侯有自己的封地,还可以征收赋税,为一个平民小兵晋升的最高等级。商鞅的二十军功爵制,给秦朝士兵的晋升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