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教学评价要达成哪些目的?请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4
如何以教学评价促进目标达成的教学研究

如何以教学评价促进目标达成的教学研究
在我们学校,青年教师每学期都要参加摩课活动。以前我们的摩课都没有规定什么特定的主题,评课的时候也是从导入、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板书、学生的参与等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范围广,没有重点。今年学校要求语文教研组的公开课要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主题去备课、上课。评课的时候大家也要围绕这个主题去评课。确定什么主题好呢?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流行一句很时髦的话,那就是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就我理解,我认为效率就是指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果在一堂课中,安排的教学内容都完成了,设计的教学目标都达到了,那么这堂课的效率就高。反之课堂效率就低。于是在这个学期,我们的公开课确定的主题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我们在备课上课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在备课时就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确定了教学目标,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在新课标中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指的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般都不会完全按照这三个目标,去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基本都是参照教参或是教案上的目标,然后根据自己班的学生实际进行小小的更改。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1、会认哪些生字,会写哪几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哪几段。3、理解课文中哪词的意思 4、懂得课文的道理,感受祖国的美丽,培养爱国的思想感情等等。当然这些教学目标,我们不需要也没必要在一堂课中全都设计进去。我们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选择地设计教学目标。比如低年级的识字课,我们可以确定认生字,写生字为主。像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我们可以以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为主。像写得比较优美的写景的课文,我们可以以积累词语,背诵优美句段为主。总之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就不同。
二、教学重点要突出
在以往的公开课中,我们往往容易犯一个错误:教学目标多,课堂容量大。教学内容无主次、详略、难易之分,把握不住教学内容的精华和要点,在教学时,对安排的教学内容往往平均用力,力求做到面面俱到,认为只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了就行了。其实这样做很容易导致教学重点模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们要能够突出一堂课的教学重点。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同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就像国画中的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我想如果在教学时能够做到疏密结合,疏密有致,就能突出教学的重点,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时间分配要合理。
我们的课堂一节课有40分钟,但一个学生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我们老师不能做到让学生100%地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我们所能做的是怎样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如果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了减轻学生的疲劳,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安排少一点的时间,快节奏地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进行,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在教学中,只有做到张弛有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才不会让学生的学生注意力涣散,也不致于学生的身心过度疲劳。
四、语文能力的训练要注重。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语文能力的训练上。在课堂上我们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我们千万不能把一堂语文课上成一堂思想教育课,或是科学课等等。
怎样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一句话,只要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了,重点突出了,然后围绕预设的目标和重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生的轻松、学得快乐、学有所得,这就是一堂好课了。

一、激励是实施新课程评价的基础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对评价改革的重大突破。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提高。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

如何使激励性的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催化剂呢?本人认为教师的评价源于对学生真诚的爱,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学生身上瞬间即逝的“闪光点”,即找到学生个性化表现的落脚点,使表扬具有情景性,然后再寄予鼓励期待的语言,才会使表扬获得最大效应。课堂上,评价必须超出和突破传统的以“这个问题你答对了”,“不对,坐下来,再想一想”这些无意识的简单化的评价,要构建能对学生学习活动有激发作用,使之保持长久的、内化的、积极的情感、态度的课堂发展性评价体系。因此,在评价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情绪和感情的影响,注重感情的投入,用简短、恰当 、热情的话对学生给予鼓励。如:“你知道得真多!”“确实很有自己的见解。”“回答错了不要紧,老师也有说错的时候!”“你很聪明,相信你下一次读得或回答得更好。”这些热情洋溢的话语一定会使一只只胆怯的手高高举起。教师的看似平常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的阳光,课堂的生命。

鼓励和表扬是教育的法宝, 它们对学生有着无穷的诱惑力,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一剂兴奋剂。有了这种热情,课堂上才充满生机和活力。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鼓励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都能自由、和谐的发展。总之,我们的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哪怕是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握握手的感激、拍拍肩的激励、摸摸头的爱抚,都是评价,它像一丝丝花香、一股股清泉沁人心脾。这样的评价,简便直接,虽然不是记载,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谁能说它不是评价呢?

二、多元化是实施新课程评价的核心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和重新建构的“智力观”、“教育观”。教师应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即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多样化

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出发,改变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能力,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的片面性。重视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范围包括识字与写字、写作、口语文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等项目。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划归认知领域,有的则属于非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测评,是要重视他们语文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内容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能力。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这些因素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动力性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非认知领域评价内容有:识字与写字、阅读的态度,写作兴趣,与人合作态度,文明礼仪素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评价标准多样性

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是教学评价得以进行的前提与依据。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受教育评价选拔淘汰目的的影响,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使学生个性差异被抹煞,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激励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优化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标。能提前达标的学生,教师以此为基础,为他们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力,发展特长。不能按时达到的学生,教师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们改进,实行延迟评价,使他们在接受评价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层评价策略。我们要尊重差异,并采取分层评价的策略,有助于每一层次的学生确立自我发展的信心,都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和提高。

(3)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测评学生。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在测评题目上不要拘泥于知识的记忆,应该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对某个问题发表独到见解,提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

3、评价方式多元化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实现正确评价目的,落实全面评价内容,执引灵活评价标准的保证。如何使老师的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去努力:

(1)实施分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全面正确的差异观,立足学生现实存在的差异,着眼与学生发展的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课堂中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分层测试题中注重针对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与知识的记忆、内容的理解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考察。

(2)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高频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师生间的口头评价交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口头评价的随机性、无记录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口头评价的范围与效果,它与评价的深刻性、效果的长期性的书面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大地发挥作用。书面评价时,尽量注意语言的运用,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即使不是表扬,是批评也要注意用语的委婉。

(3)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交融。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即时评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延时评价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提高了学生理解的深度。两者相互使用,能更好地达到评价目的。而且,教学中的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让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过程,形成积极、民主的评价关系,更有利于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三、注重过程是实施新课程评价的关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学习伙伴等人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这意味着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取得良好效果,拓宽学习天地,及时评价,总结学习语文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指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取成长记录的方式(成长档案袋),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这就为教师明确了评价学习过程的最好选择。档案袋的评价方式重对过程的评价,汇集了学生作品以展示学习上的进步,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它除了帮助学生与教师了解学习与进步的状况外,对于学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创造性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反映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反映学生其它方面,有效地克服了评价标准单一,片面强调学生成绩的做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引发了一场思想品德课从思想理念到方式方法的全面的革新浪潮。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探索切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手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只是专门教育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它已经是摆在每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处在新课改前沿的一线教师,应该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并贯彻落实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去。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标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认识。
教学目标立体化
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于这一远大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把传统的教学目标重新构建,从重知识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的模式中转变过来,为此,我们要领会课程标准所设定的“三维”立体教学目标。
按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时既要着眼显性的(看得见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短期的可检测目标,更要着眼隐性的(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长期的可检测目标;坚持单一与综合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确立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时不只是考虑如何使学生听懂理解所授内容,而且要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具体实践操作,得到学习过程的体验,得到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我们要把教学目标确立在关注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关注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纠缠于学生一时言行的得失。我们的注意点不只能集中在“学生学到了什么”,还要延伸到“学生是怎么学、怎么做”的问题上。
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服务于生活。我们教育学生的所有内容最终都将被学生带入生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或者运用,或者展现,或者对照。但过去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曾经一度陷入一味追求书本原理,过于理论化、概念化、抽象化,离开学生生活实际的误区。这样的思想品德课是无生命力的,不能吸引学生,也不能真正实现思品教学的德育目标。
新课标要求,思想品德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构建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这一要求将教学内容首先就实现了生活化,而不是一味地陷于理论分析和学习上了。新教材的课程内容配合学生身心发展、能力发展的历程,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当代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着说脏话,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给老师同学起绰号、乱扔垃圾、不尊重父母等不良行为;存在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我行我素、不守纪律等不良的道德倾向。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我们可以利用思想品德课这个平台,教学中围绕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学,做到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让思想品德课脱离枯燥的道德说教,在具体的生活化的情境中得到感化影响,让心灵成长与生活同步而行。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生活之中,融入学生成长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生活中如春苗小树般健康成长。教学过程丰富化学生学习过程的变革是从教师教学过程的变革开始的,没有教学方式的突破便不可能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标要求变单纯的基础课程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时事政治教育为一体的课程。这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相应改革,呈现丰富化的趋势。这种丰富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新课标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的要求,现代思想品德课有必要积极的充实教材、超越教材、开放教材,实现校内外多种资源的多重结合,将一切可用资源充分利用,使课程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主题纪念日、校园景点、甚至是其他学科课程等各方资源,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各种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来满足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丰富思品教学内容,拓展思品教学的外延,提升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开放型的课程中形成更为广泛的知识,促进其个性特长的发展。
恰当利用教学手段。传统的思品教学媒体已不能满足现代思品教学的需要而被不断更新,信息社会要求更多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视频、PPT等多媒体技术,使得思想品德课堂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富有情境性,创造出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弥补教材内容信息滞后封闭的局限,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深度和广度,增强思品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现在这一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同,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升级,教师教学技能的逐步提高,很多教师已能实现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只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真正实现这一技术的价值,而非流于表面形式,简单地将这一技术替代传统板书。科学调整教学方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将习惯性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给学生设置一点困难,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去探求;给学生创造一些条件,让他们去磨练;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去开拓。教师可以把教材内容拟成小课题,让学生借助网络、图书、报刊收集组织材料,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得出结论,提高认识。可以让学生去研究教材、发现问题、甚至是组织授课,通过学生的理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讲消费观时可以开展社会或者班级调查,了解消费心理,通过访问自觉分辨正确与不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在讲“顺境与逆境哪个更有利于成才”时,展开课堂辩论,正反双方唇枪舌战,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领悟了深刻的道理。 灵活驾驭教材。长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对传统教科书的过于“偏爱”以及没经过充分的课标的培训和思想准备,匆忙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真有一点临危受命的感觉,仿佛是教育改革的“休克疗法”,产生了教学无所适从的现象.在明确了课标的教学要求,确定了使用必修教科书“教师是用教科书教学,不是教教科书”的原则后,用教科书就有些思路了,教学就得心应手了。我在使用教科书时,有三分之二是按教科书的安排进行的,有三分之一作了调整、补充。教学评价多元化
新课标注重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发展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建立宽松开放的评价氛围,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强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获得进步。 在思想品德课中,很多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教师在课堂提问及考试命题时应该注意答案的多元化。在测试题中增加开放性试题有利于考察学生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认识获得体验,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允许答案多元化,允许学生多角度答题必将是今后思想品德科试卷考察的变革方向。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不断引入多种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发言情况、学习作业、课前新闻、资料收集、调查访问、社会实践、专题探究、小论文这些都可以作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变为综合多元评价,能更加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及思想道德水平。教师还应不断引入多种评价主体,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相结合的方式已成为教学评价的又一方向。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小组评价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
另外,新课标下的评价不能仅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与形式,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参与程度、行为表现、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策略、思维品质,包括能否结合具体情景提出问题,能否与他人合作等。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创造性开展工作,才能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评价。要体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效果。等等。去这些方面要逐一体现

  • 你认为教学评价要达成哪些目的?请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
    答: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变为综合多元评价,能更加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及思想道德水平。教师还应不断引入多种评价主体,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相结合的方式已成为教学评价的又一方向。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小组评价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另...
  • 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学习评价的目的,方法和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过程性评价的内涵是评价功能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对评价方案的设计、实施和结果解释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因此,明确过程性评价的内涵是保证过程性评价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在实践层面上,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过程性评价的理解普遍存在以下两种模糊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实施过程性评价就是要用计算机全程跟踪每个学生每一节课的课...
  •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检验教学活动的结果
    答: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检验教学活动的结果 课堂教学反馈是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组织后续教学的重要方法和主要依据。把握课堂教学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能使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学生的切实需要,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小学...
  • 怎样评课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答:心理学研究表明,肯定的评价一般会对学生的学习起鼓励作用,通过评价,学生学习上的进步获得肯定,心理上得到满足,强化了学习的积极性;否定的评价虽会使学生产生焦虑.但某种程度上焦虑,也具有积极的动力作用,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其实,学生从评课中获得自己学习的有关信息,加深了对自我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
  •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目的
    答:一、“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是什么 崔允漷、夏雪梅在《“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一文中有述:“课程思维本来就需要一致性地思考在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学习、评价的问题”。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课程实施要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
  • 教学评价有哪些内容
    答: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步骤是: ①确定形成性学习单元的目标和内容,分析其包含要点和各要点的层次关系。 ②实施形成性测试。测试包括所测单元的所有重点,测试进行后教师要及...
  • 1.品德与社会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目的是什么?
    答: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目的: 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2、两门课程的...
  • 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评价?
    答:(1)多元互动评价 ①自主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课堂教学完成之后主要由执教者依据课程标准和评价量标对自己的教学状况进行自评,对自己所认为的有效行为进行描述,把自己在课前的教材认识、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完成情况以及自己对课堂中的得失利弊作一个介绍。评价自己课堂教学之中的成功之处...
  • 泰勒评价模式认为课程评价的目的是
    答:泰勒评价模式认为课程评价的目的是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泰勒模式是美国心理学家R·W·泰勒提出的一种课程评估模式。泰勒在所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1949年)一书里最早提出应当根据课程目标编制“合理的”课程计划,即根据事先确定的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后评估和改善教学制度,直到达到既定目标为止...
  • 如何以教学评价促进目标达成的教学研究
    答:就我理解,我认为效率就是指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果在一堂课中,安排的教学内容都完成了,设计的教学目标都达到了,那么这堂课的效率就高。反之课堂效率就低。于是在这个学期,我们的公开课确定的主题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我们在备课上课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