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丨复旦石雨江组从表观遗传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易患癌——熊跃教授点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6

揭秘糖尿病患者癌症风险:表观遗传视角下的新发现


编者:迦 溆


点评:熊 跃 教授


糖尿病与癌症之间似乎存在着不解之谜。研究发现,DNA去甲基化酶TET2在这个关联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熊跃教授团队在Nature上揭示了这一新发现,石雨江教授课题组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血糖调控TET2的全新通路,从而解释了糖尿病患者为何更容易罹患癌症。


科学家们注意到,TET2的活性受到细胞代谢,特别是α-酮戊二酸和铁(II)的影响。在他们的研究中,IDH突变被发现会影响TET2的功能。石雨江团队发现,高血糖状态下,TET2的表达显著减少,其活性降低,这一变化与5-羟甲基胞嘧啶(5hmC)水平的下降紧密相关,而这恰恰与癌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尤为关键的是,AMPK磷酸化对TET2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在S99位点的磷酸化可以提高TET2在低糖条件下的稳定性,从而促使5hmC水平上升。相反,高血糖则会抑制TET2的磷酸化,降低5hmC水平。令人瞩目的是,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TET2-5hmC通路,有效地抑制了肿瘤的发展,这一机制解释了糖尿病患者癌症风险升高的表观遗传机制。


石雨江课题组的Di Wu、胡笛和陈浩等人在这一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石雨江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他们的工作为理解糖尿病与癌症之间的生物学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熊跃教授评价道,这项研究的发现具有里程碑意义,首次将TET2的磷酸化调控与能量代谢和疾病如糖尿病、癌症之间的联系紧密相连,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这些疾病发生机制的新视角。


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如下:



  • Delhommeau等人 (2012):TET2突变在髓系肿瘤中的作用

  • Ko等人 (2011):TET2突变导致的5-羟甲基胞嘧啶失活

  • Lian等人 (2017):5-羟甲基胞嘧啶丢失作为表观遗传标志

  • Melanoma Cell 150 (2012): 1135-1146

  • Cancer Cell 19 (2011): 17-30

  • Cell 170(6) (2017): 1079-1095

  • Nature 549(7673) (2017): 476

  • Cell Metabolism

  • Cell Reports 6(2) (2014): 278-284

  •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0(4) (2010): 207-221


深入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BioArt持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欲了解更多,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如需投稿、合作或获取许可,请联系fullbellies,邮箱:sinobioart@bioart.com.cn



  • Nature丨复旦石雨江组从表观遗传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易患癌...
    答:糖尿病与癌症之间似乎存在着不解之谜。研究发现,DNA去甲基化酶TET2在这个关联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熊跃教授团队在Nature上揭示了这一新发现,石雨江教授课题组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血糖调控TET2的全新通路,从而解释了糖尿病患者为何更容易罹患癌症。科学家们注意到,TET2的活性受到细胞代谢,特别是α-酮戊二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