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背景是什么!【急救啊】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水浒传》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水浒传》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水浒传》历史地表现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阶级压迫是这场农民起义战争的社会根源。高俅等奸臣贪官对人民进行压榨和迫害,激起了人民大众复仇之火,逐渐发展为燎原之势。

小说热情地歌颂了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梁山英雄,以及“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农民革命理想,形象地展示了这次农民起义演变为悲剧的内在历史原因。除了李逵、武松、鲁智深、阮小七等为数不多的人反对招安之外,以宋江为首的绝大多数人存在着浓厚的忠君思想,他们仇恨和反对的只是高俅等奸臣和贪官污吏。

中国明代长篇小说。又题为《忠义水浒传》,通行本简称《水浒》。一般认为是施耐庵著。
《水浒传》是民间无名作者同文人作家集体创作的成果,其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水浒传》描写的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6),因声势极盛,便在民间产生许多奇闻异说,流传中不断得到无名作者的加工增饰。施耐庵就是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加工写定成书的。
思想内容 《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直接地描写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描写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斗争,展示了宏伟壮丽、波澜壮阔的斗争生活场面。小说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官逼民反”、“乱由上作”的历史真实,揭示出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在于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肯定和歌颂了农民革命斗争的正义性。小说描写从高俅到郑屠之流上上下下各色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由他们组成了一个黑暗统治网,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农民革命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小说塑造了李逵、鲁智深、武松、林冲等一系列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歌颂农民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他们的优秀品质、英雄气概、斗争意志和伟大力量。《水浒传》描写了一支农民起义队伍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而汇合、由盲目行动而变为有明确的行动纲领,以及最后受招安、彻底失败的全过程。这是一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农民革命斗争的兴亡史。《水浒传》在真实地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生活的过程中,也形象生动地概括了一些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经验,尤其是农民革命战争战略战术的运用和斗争策略方面的经验。《水浒传》中关于招安的描写,反映了比较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农民阶级“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历史形成的思想局限。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忠君观念也对《水浒传》的作者产生影响。书中“赵官家”作为汉族政权的象征,显然同小说成书过程中民族斗争的历史背景有关。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实行的招安政策,无疑也对招安的描写产生影响。因而招安的描写,既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矛盾,也反映了作者复杂的思想矛盾。

艺术成就 《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写出复杂的性格内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人物形象带有理想色彩,同时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水浒传》不单以情节的生动紧张取胜,还有较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与内容相适应,前70回连环套式的艺术结构也独具特色。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wuyuepsh/18.shtml
很齐全了

作者写一部书,首先要弄清楚主题的时代背景,不然,就按不准时代的脉搏,会游离于时代主流之外;读者评价一部作品,也首先要弄清楚书中人物的时代背景,不然,也会按不准时代的脉搏,不知道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究竟对国家、民族、社会有利还是有害。

《水浒传》的时代背景是北宋末年。尽管宋代的中原和江南地区,对比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已经具备了比较先进的工农业生产力,特别是出现了极尽奢侈的皇家花园和巍峨的宫廷建筑、繁华的城市规划和相当有成就的文学艺术作品,而且宋徽宗赵佶自己本人就是一个书画名家;但是也无可否认,所有这些辉煌和繁华,都是建筑在人民的贫穷和苦难之上的。皇家的奢侈富有,不等于国力强大。宋徽宗在位的二十五年(1101-1125),正是中国人民的内忧外患最最严重的时代。北宋所处的地理环境,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北面是强敌辽、金,时时侵犯疆界。到了宋徽宗时代,金兵大举入侵,甚至把徽、钦二帝掳走,迫使北宋南迁,在临安偏安一隅。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时代,国内的政治环境,基本上是“君昏臣奸”,苛捐杂税极重,巧立名目,民不聊生,百姓身受多重压迫,那是一个百姓大众接近于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时代。这和表面的繁华、文学艺术的灿烂,形成极大的反差。

下面我们就来查看一下历史教科书上是如何评价宋徽宗时代这一段历史的。

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赵煦病死。虽然他死的那一年才二十五岁,可是却已经做了十年皇帝了。历史上,凡是“儿皇帝”临朝,实际政权不是掌握在母后的手中,就是被大臣所操纵。二十五岁的皇帝,刚刚懂得一点儿“治国之道”,刚刚“亲政”才几年,却又因为纵欲过度,酒色伤身,提前“宾天”了。由于赵煦身后没有儿子,竟连“儿皇帝”也立不成。宰相章敦(dūn吨)主张依照传统礼仪和律法,立赵煦的同母弟简王赵似为帝,否则,也应当立长弟申王赵佖(bì闭)。但是向太后(宋神宗赵顼[xù序]的皇后)因为自己没儿子,赵顼的几个儿子都是庶出(哲宗赵煦是神宗赵顼的第六个儿子,朱皇后所生);赵佖又患有目疾,不便于处理朝政,被排除在外,于是她就主张立赵煦的另一个弟弟端王赵佶为帝。

赵佶(1082-1135)是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陈皇后所生。哲宗即位,封赵佶为遂宁郡王。绍圣三年(1096)晋封端王。元符三年,刚刚满十八岁。

赵佶是个极聪明的人,爱好书法和画画,还特别喜欢踢球。从他后来宫廷中有这样多的嫔妃,居然还要嫖妓女李师师来看,在“好色”上也有“突出表现”。用今天的话来说:凡是吃喝玩乐的事儿,他都喜欢,就是不懂得政治。也就是说:他是个只知道“玩儿闹”、不喜欢也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的风流子弟。所以章敦指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①的评价,应该说是正确的。但是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许将等执政的支持下,终于立赵佶为帝。这就是宋徽宗。——这个“风流皇帝”,书画俱佳,但的确不是一个好皇帝。

① 见《宋史》卷22:《徽宗纪·赞》。

十八岁的赵佶即位以后,向太后“权(暂时)同处分军国事”,在幕后操纵朝政。早在神宗在世的时候,向太后就是守旧派,这一次当政,立即任命守旧派人物韩琦的长子韩忠彦为执政,不久又升任右相。而左相章敦和执政蔡卞等人则相继受到攻击:蔡卞首先被贬任知府;同时恢复一批被贬的守旧派官员。当年七月,反对立徽宗为帝的左相章敦被罢职,由韩忠彦升任左相,曾布升任右相。

当时守旧派和变法派的斗争一天天激化,新旧党争愈演愈烈。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一月,邓洵武攻击左相韩忠彦,并推荐蔡京为相,得到执政温益的支持,被徽宗所采纳。

蔡京(1047-1126),字元长,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蔡京是个政治投机者。王安石变法时期,他拥护变法改革,元佑元年(1086),司马光任宰相,下令废罢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蔡京又附和司马光积极推翻新法,按照限令于五日内在开封府所属各县全部改募役为差役,受到司马光的称赞。绍圣元年(1094),年满十八岁的哲宗亲政,蔡京任权户部尚书,力助宰相章敦重行新法。

徽宗即位后不久,蔡京受守旧派攻击被夺职,闲居杭州。爱好书画的宋徽宗派宦官童贯到杭州访求书画,蔡京趁机勾结童贯,以书画达于禁中,得以重新起用。蔡京擅长书法,逐渐受到爱好书画的宋徽宗赏识。邓洵武、温益知道徽宗将要重用蔡京,都力荐蔡京。崇宁元年(1102)五月,左相韩忠彦首先被贬任知府,蔡京升任执政。随后右相曾布也被贬任知州,蔡京升任右仆射(yè夜)兼门下侍郎(右相),不久又升为左相,“独相”达三年之久。

蔡京善于奉迎,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他与宦官童贯、杨戬(jiǎn剪)、梁师成、李彦,权臣王黼、高俅、朱勔等人,把持朝政,竭全国之财,供宋徽宗挥霍。设应奉局和造作局,大兴花石纲之役;建延福宫、艮(ɡěn)岳,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名副其实地大肆搜括民田;为弥补财政亏空,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币制混乱不堪;弄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给北宋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史家称蔡京是北宋最腐败昏庸的宰相之一。北宋末年,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童贯、朱勔、李彦、王黼(fǔ甫)、梁师成为六贼;而称蔡京为“六贼之首”。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赵桓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

徽宗时期,始终是蔡京及其党羽的天下。他们打着改革的旗号,排斥异己,打击反对者。崇宁元年九月,首先把元佑(1086-1094)及元符三年恢复旧法的文彦博、司马光等120人,称为元佑奸党、元符奸党,刻石于端礼门(文德殿南门)。又复查元符三年三月向太后执政时代“下诏求直言”应诏者所上的书奏,被查者达582人,其中蔡京的党羽共41人,都得到升官重用;其余541人,则分别受到贬逐或降、免官职的处分。

被当时人称为“六贼”的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形成以蔡京为首的腐朽统治集团,蔡京、王黼先后任首相或太师、太傅,依靠宦官童贯、梁师成,以朱勔、李彦为爪牙,控制着整个徽宗时期的朝政,逢迎昏君宋徽宗,使北宋末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腐朽的时期之一。

蔡京等人打着推行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收受贿赂,公开卖官鬻爵。当时有“三千索①,直(值)秘阁;五百贯,擢通判”②的民谣。他们巧立名目,增税加赋,搜刮民财,强行征收苛捐杂税,积累了大量财富,“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③,大兴土木,不仅在宫城之北建筑稍小于宫城的延福宫和规模更大的艮岳,还乘机利用搜刮来的民财大修各自的豪华宅第。为了阻止其他官员的议论,诏书也不依“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复核、上奏后颁行”的正规途径拟发,而是请徽宗亲笔书写后立即颁行,称为“御笔手诏”,甚至让宦官杨球代书,号称“书杨”,以达到他们任意胡作非为的目的。

① 索——“索”是量词,一索就是一贯。

② 朱弁:《曲洧旧闻》卷十。

③ 《宋史》卷472《蔡京传》。

蔡京当政,重用苏州人朱勔主持苏州应奉局、杭州造作局,年复一年地强取民间奇花、异木、怪石以充实艮岳。当时由十艘左右大船组成的每一支运输船队,都可称为“纲”,大量花石竹木由船队经运河运往都城开封的行为,称为“花石纲”。由于抢夺来的花石竹木数量太多,络绎不绝的花石纲船队,致使运河航道不畅而不得不部分改用海运。应奉局的官吏在抢夺民间花石竹木的时候,乘机敲诈勒索,逼得民户拆房毁屋,甚至卖妻鬻子,倾家荡产,民怨沸腾,终于爆发了规模巨大的方腊起义(方腊起义的口号之一,就是“诛朱勔”)。

徽宗初年,宦官杨戬先设“稻田务”,开始在汝州(今属河南)立法,清查可以种稻的田地,收索民户田契,辗转向上追查,直到无契可证,就把超出原始田契的土地称为“公田”,原本拥有土地的种植户(包括地主和自耕农)立即变为佃户,必须交纳“公田钱”。这一“高招”继而推广到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又设“营缮所”,专门检括公田。后来“稻田务”和“营缮所”合并为“西城所”,把所有荒地废田都作为“公田”,强令百姓承佃,交纳公田钱。宣和三年(1121)杨戬死后,宦官李彦继任,更为凶狠残暴,凡是民间的好田,都指使他人诬告为荒田,田主虽然有地契也没用,立即“括”为公田。甚至鲁山(今属河南)全县的农田都被括为公田,原业主只能作为佃户。许多投诉者反被拷打,甚至受刑致死。浩淼数百里的梁山泊,本是济州(今山东巨野)、郓州(今山东东平)数县沿湖渔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也被按船强行收取赋税,逃税者按盗匪处罪。在李彦及其党羽的摧残之下,北方也是民不聊生,小规模起义不断发生。

宋朝的版图最小,北边的疆界,所谓的“三关”,就在今天河北省的霸县一带。霸县以北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蓟县,也就是当年的“燕云十六州”,都在公元936年被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为了自己当皇帝主动送给契丹、即辽国的祖先了。赵匡胤建立大宋朝,没有把石敬瑭送出去的领土收回来,是一大失着。

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女真人势力增强,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国家,称皇帝(金太祖),国号金,年号收国,并在当年大举进攻辽国,节节获胜,进据东京①、黄龙②,占有辽东、长春两路。辽在边地州城多年储备的粮饷,也都为金人取得。1117年,阿骨打建号大圣皇帝,改元天辅,遣使与辽议和。金对辽提出的条件是:辽册金帝为大金大圣大明皇帝,称兄,岁输银绢二十五万两、匹,割辽东、长春两路地。辽国答应册立阿骨打为东怀国皇帝,不称兄,其余一切照办。阿骨打不允。1120年(也就是梁山好汉们排座次的那一年),阿骨打亲攻辽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上京留守投降。辽国天祚皇帝逃去西京(今山西大同)。辽朝郡县失去近半数。

① 东京——今辽阳。辽国实行“五京”制,共有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五个京城,其中上京为“皇都”,其余四个为“陪都”。具体地点历史上有变迁。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建国,修建皇都。会同元年(938),辽太宗名皇都为上京,设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辽太祖灭渤海,建东丹国。天显三年(928),辽太宗迁渤海居民于东平郡,升号南京。六年,废东丹国,于南京设中台省。会同元年,得后晋石敬瑭所献燕云十六州地,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今北京)。原南京改称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上京、东京、南京于同年设立,合称三京。统和二十五年(1007),辽圣宗在奚王牙帐建立新都,号中京大定府(今内蒙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与原三京合称为四京。开泰元年(1012),改东京幽都府为析津府。重熙十三年(1044),辽兴宗升大同军为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从此辽国有了五京。五京是辽国五个地区的统治中心,各领有军州府县,故又称五京道。

② 黄龙——是辽朝设置的一个府,故址在今吉林省的农安古城(周长3.5公里,尚存门址残迹七处)。据《辽史·地理志》:“黄龙府,本渤海扶余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现),更名。”由于岳飞有“直捣黄龙”的名句,因此有人误以为黄龙是辽国的国都;其实,黄龙从来不是辽国的都城。

1124年冬,辽国天祚皇帝从夹山出兵,南下武州,遇金兵,溃败。辽将领大多率部降金。1125正月,天祚帝经天德军过沙漠西逃。二月在应州被金兵俘掳,在金朝被囚一年多后病死。

契丹从916年建国至天祚帝被俘,凡209年,终于被金国所灭(其中曾建有西辽,于1218年最后灭亡)。

金国强大以后,并不以取得辽国的国土为满足,时时觊觎中原,并把燕云十六州作为侵略宋国的跳板。

整个宋代,北方边界和辽国、金国的战事连年不断(杨家将故事,就发生在宋仁宗时代)。宋徽宗继位以后,看不见国际形势的紧张,不知道把主要精力用于如何组织力量抗金,却花费了许多人力物力去建造一个供他个人享乐的皇家园林:“艮岳”。

宣和二年(1120),宋徽宗也曾经派遣使臣和金国订立盟约,企图夹攻辽国。但是金国并不遵守盟约,取得辽国国土之后,立即回过头来,攻打大宋领土。仅仅五年时间,到了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宋,宋军节节败退,已经退到了长江旁边。宋徽宗在位二十五年,见形势不好,匆匆传位给赵桓(即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和钦宗一同被金兵俘掳,被押到北边囚禁,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读小说要注意时代背景,这在今天已经是常识;但在几百年前,人们往往只注意小说中的故事、人物和文字,连金圣叹①这样的大才子评论家尚且不能免俗,何况一般读者了。最早提出来读《水浒》要注意时代背景的明眼人是王韬②:清光绪十四年(1888),他就在上海大同书局石印本的《第五才子书·卷首》中说:“盖于时宋室不纲,政以贿成,君子在野,小人在位,赏善罚恶,倒持其柄;贤人才士,困踣(bó搏)流离,至无地以容其身,其上者隐遁以自全,其下者遂至失身于盗贼。呜呼!谁使之然?当轴者固不得不任其咎。——能以此意读《水浒传》,方谓善读《水浒传》者也。”

① 金圣叹(1608-1661)——文学批评家,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本名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曾于明崇祯年间批改《水浒》,删去七十一回以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并每回写有以颂扬施耐庵文笔为主的评论。清顺治十八年,因联合士子向巡抚方国治检举当地官员吴县县令贪污,受到官官相护的陷害打击,以莫须有的“叛乱”罪被处死。

② 王韬(1828.11.10 – 1897.5.24)——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的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著作有:《弢园文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遁叟谰言》等(于1883年5月在香港出版,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简短的结论:宋徽宗时代,是一个政治黑暗、内外交困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水浒传》所应该反映的,是人民生活的疾苦、百姓和政府尖锐的矛盾、爱国志士踊跃参加抗金斗争等等。但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所描写的社会面貌,虽然也有高俅、蔡京等贪官的种种劣迹,对照那个时代,所反映的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入。特别是写到宋金边界和金国版图内的汉人处境和生活,几乎连一点儿“异族压迫”也没有涉及。宋江投降以后,所写的“征辽”,没有历史事实作为依据,所谓的“大获全胜”,完全是空穴来风,缺乏现实意义。(徽宗时虽然也有过“征辽”之举,但统兵将领是童贯、蔡攸等人,而且屡战屡败。)

  • 《水浒传》的背景是什么?
    答:《水浒传》的背景是:《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
  • 名著水浒传的背景是
    答:名著《水浒传》的背景是北宋时期的政治、社会矛盾和民间英雄传说。一、北宋时期的政治背景 《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当时,朝廷政治腐败,官员贪污受贿,百姓生活困苦。农民起义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些政治背景为《水浒传》的创作提供了历史土壤。作者通过对朝廷内外种种矛盾的揭示,刻画了众多性格鲜...
  • 水浒传的背景是什么时候?
    答:3、创作背景 《水浒》是一部在人民群众上百年集体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创作出来的伟大作品。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水浒》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
  • 水浒传的背景
    答:《水浒传》的背景是: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因为的黑暗和官僚的腐败,导致民不聊生,从而加剧了矛盾的恶化。我国北方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虽然宋江起义失败了,但是一百零八好汉的事迹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水浒传》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九纹...
  • 《水浒传》的背景是什么!【急救啊】
    答:《水浒传》的时代背景是北宋末年。尽管宋代的中原和江南地区,对比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已经具备了比较先进的工农业生产力,特别是出现了极尽奢侈的皇家花园和巍峨的宫廷建筑、繁华的城市规划和相当有成就的文学艺术作品,而且宋徽宗赵佶自己本人就是一个书画名家;但是也无可否认,所有这些辉煌和繁华,都是建筑在人民的...
  • 电视剧《水浒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水浒传》是由中央电视台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出品的43集电视连续剧。由张绍林执导,杨争光 、冉平改编,李雪健、周野芒、臧金生、丁海峰、赵小锐、王思懿领衔主演。该剧的背景是:北宋末期,朝政腐败,对外献币乞和,对内恣意搜刮,农民苦于繁重赋税盘剥,致流离失所。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占据梁山泊...
  • 《水浒传》这部书的时代背景是哪个朝代。
    答:《水浒传》所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农民起义。被逼上梁山的起义军聚在梁山泊,打出“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大旗,集了许多好汉,甚至一些小官吏和商人都加入了这个队伍。《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
  • 水浒传的背景
    答:写作背景(社会环境):《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故事大约发生在北宋年间。北宋徽宗时,政治黑暗官僚腐败,社会矛盾急剧恶化,我国北方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这就是《水浒传》的创作素材。起义声势浩大,但后来失败,义军因而有传奇色彩,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此背景下,施耐庵罗贯中集其大成,在民间...
  • 名著水浒传的背景是什么
    答:名著《水浒传》的背景是北宋时期的政治、社会状况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一、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 《水浒传》的故事背景主要设定在北宋时期。当时,朝廷政治腐败,官僚体制存在严重问题,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这种社会状况为《水浒传》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小说中反映的官逼民反现象,正是当时...
  • 水浒传的背景是什么年代
    答:水浒传的背景是北宋末年。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历史背景介绍 水浒传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北宋末年。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官宦腐败,百姓生活困苦,反抗朝廷的呼声此起彼伏。这样的社会背景为水许传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土壤。书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均以此为背景展开。二、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 北宋末年,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