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高二)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历史问题,高二

1,秦始皇的时候,的确是统一中国了。不同时期的“统一”有不同的含义,秦始皇时代的统一是指统一当时的中原地区,以及周边的部分少数民族,至于后来产生的民族当然无法统一。“统一”并不是一个有确切含义的名词,并没有谁把疆域一划,然后哪些是你现在掌控的地盘,哪些地方还有待统一;尤其是对于北边西边的边疆,更是相当模糊;比如,秦朝的疆域向北扩充了100公里是统一,没有扩充也是统一,只要实现了占主要地位的中原地区和重要的少数民族的统一就可以算是统一。
2,关于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秦汉的时候,北方的匈奴,南方的百越基本归附了秦朝,或者逃到其他地方了,又或者迁徙形成新的民族。鲜卑族在秦朝的时候还未产生,所以无所谓在秦朝的时候统一没有的问题。
3,统一并不意味着实行封建制度,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汉族政权只要他们归附不造反就可以了,没有义务也没有必要去在那里推行封建制度,所以秦汉时期,匈奴等少数民族实行的都是原始的畜牧业和奴隶制度,后来除鲜卑等几个汉化的民族外也仍然实行奴隶制度,直到唐朝,什么靺鞨、吐蕃、回鹘、突厥都是奴隶制度,一直到北宋,他们的后裔(有的演化成新的民族乐)才逐步接受中原农耕文明,像契丹、西夏、金、大理(南诏)都是在这个时候才实现汉化的。
希望鄙人的浅薄知识对你有一些帮助!

简单的说就是秦汉时期,鲜卑族不受我们管辖,没有接受到先进的汉文化。到了魏晋北方长年征战,人口锐减,鲜卑族等五胡内迁到中原,之后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在长期与汉族的接触中,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就改革,促进中华民族融合。


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工、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改革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只是在秦国变法。之后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多民族、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

2.鲜卑族——神秘的北方游牧民族
v 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鲜卑属东胡系,居于鲜卑山,因此得名。近年来,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与民族史研究,颇以为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山脉。鲜卑部落集团,可能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而兴起则晚于乌桓,其名始显于东汉初年。或又以鲜卑为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山戎。语言与乌恒相同。属东胡语(古蒙古语)的分支。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元狩四年,霍去病两次击败匈奴左贤王,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塞外,原分布在鲜卑山的鲜卑劣随之南迁至乌桓人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而分布在大鲜卑山(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拓跋部远祖不久也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东汉初,乌桓由5郡塞外内迁,鲜卑也随之自饶乐水一带南迁至5郡塞外。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北匈奴被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与西迁,进至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匈奴余众10余万落,亦自号鲜卑。当汉桓帝在位时(147~167),鲜卑首领檀石槐(?~181)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组成诸部军事行政联合体,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任用汉人,制定法律,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以其军事力量,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北拒丁零,南扰汉边。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稍能号令各拥所部,附属汉魏。

鲜卑南迁与西迁后,复与匈奴。丁零、乌桓、汉人等混血而形成许多新的部族。晋与十六国时期,鲜卑中的慕客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氏(秃发氏展甘青间,实与拓跋同源,同音异译),都曾与汉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统治阶级结成雄据一方的政治势力,而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秃发氏曾建立南凉等割据政权。拓跋氏先建立代国,后终于统一北部中国,成为南北朝时强大的北魏王朝,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鲜卑化的汉人高氏,与鲜卑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自辽西迁至陇上,在羌人地区形成吐谷浑部,鲜卑贵族居统治地位,而被统治者为羌人(见羌)诸部,直到唐代初叶才被吐蕃所灭。



3.秦朝和汉朝虽然建立了大一统、多民族、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但在北方还受到匈奴的威胁,而鲜卑族是受匈奴役属的。



4.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西晋统治时期,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
“戎狄居半”。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因而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西晋以后之五胡乱华、永嘉之乱亦肇基于此。


5.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本姓“拓跋”,名宏。是拓跋弘的长子,471年—499年在位, 为北魏第六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明治初期,日本的社会经济还很落后,集中的手工工场虽然在先进地区比较发达,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分散的手工工场仍占统治地位。拥有巨额财富的大商业资产阶级,由于缺乏经营资本主义工业的经验,一时还不肯把资金投到工业中去,重工业几乎不存在。同时,由于受到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制约,日本仍没有摆脱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威胁。

明治政府为了摆脱落后,为了摆脱受外国奴役的地位,以争得民族独立,并且进而称霸东亚,在改造封建国家的同时,大刀阔斧地进行国家的建设工作。维新元老的目标便是把落后的、弱小的日本建设成为一个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及经济力量的资本主义强国。为了进行建设,有远见卓识的元老们一开始就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为了学习西方,他们决定派遣一个庞大的使节团,前往美国和欧洲各国进行考察。这个使节团由全权大使岩仓具视率领,伊藤博文为全权副使。该使节团的使命是与欧美各国谈判修改条约,①并且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等进行全面考察,作为日本建设的参考。使节团在1871年11月启程,到1873年9月前分批回国。在考察期间不断地往国内写信,随时介绍情况,以便国内及时地学习到西方的先进经验。明治元老们就是参照这些考察报告进行近代化建设的。为了建设日本,他们提出“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

“殖产兴业” 明治政府实行殖产兴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1870年12月成立工部省,作为全面负责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年11月又成立内务省,与工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其目的是让它们起示范作用,以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在1880年又发布“官业下放令”,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这标志着日本的“殖产兴业”政策的根本性转变,它放弃了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方针,转而实行大力扶持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方针。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保护,从80年代中期起,在日本出现了早期工业革命的热潮。工业革命席卷一切工业部门,而以纺织业为重点的轻工业发展得特别迅速。在1885—1890年的短时期内,棉纺厂就从20个增加到30个,纱锭也从7万个增至28万个。棉纱的产量也增加大约8倍。到1890年,日本已从棉纺织品进口国变成为一个棉纱出口国。

“文明开化” 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80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要的政治家、科技人才、产业工人和军人,新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国家建立了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在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影响下,一些洋学家和思想教育界名流于明治6年(1873年)成立了研究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学术团体——“明六社”,创办机关刊物《明六杂志》,积极宣传改革思想,提倡自由主义、欧化主义,对日本人民进行启蒙教育。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改历”、“易服”、“剪发”等,以改变中世纪的风俗习惯,倡导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富国强兵” 明治政府三大政策是互相联系的。在维新元老心目中,“富国强兵”是最高目的,而“殖产兴业”及“文明开化”只不过是手段而已。在“富国强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提出改革军制的是山县有朋,他认为改革军制的目的就是“内以镇压草贼,外足以伸张对峙之势力”。可见,“富国强兵”不但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镇压人民及对外侵略。

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1872年颁布征兵诏书和1873年颁布征兵令,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实行征兵制就是军制上的革命,就是取消封建武士军队,剥夺武士垄断军队的特权,从民众中征兵,建立资产阶级军队。在建立新式军队的同时,解散了在维新初期由诸藩军队改编的旧式军队。但是,实行征兵制也包含了不平等的因素,官吏、专门学校的学生可以免除兵役,而且富人只要缴纳代役费270元者,亦可以免除兵役。

新式军队称为“皇军”,向军人灌输忠于天皇的封建思想。1878年颁布的“军人训诫”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并且以所谓“武士道”精神作为军人的行为准则。“武士道”精神是纯粹的封建性的东西,其主要内容是:“忠君”、绝对服从、不怕死及野蛮的侵略思想。

“富国强兵”政策的贯彻,使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的道路。

明治维新是在作为社会形态更替的前提条件的资本主义关系及资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压力的催化作用,为了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同时面临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双重任务。在国内,它的主要任务是摧毁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消灭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割据状态,实现国家的统一,并使日本迅速地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上,它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强加给日本的殖民枷锁,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维护日本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在当时日本的具体条件下,民族革命任务的最终完成,有赖于民主革命任务的顺利解决,因此,民主革命的任务成为明治维新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明治维新取得的积极成果主要是:(1)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2)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

但是,明治维新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这首先表现在,日本虽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但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因此,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又是不彻底的。其次,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日本虽然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但却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成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①政治上,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封建特权,实现形式上的平等。②经济上,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④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人才。
影响:①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日本迅速崛起,逐渐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民族危机,是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很快成为亚洲强国;③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经验;④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日本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成功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具有较大实力;②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③西方国家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及其意义 推翻幕府统治以后,明治政府一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另一方面,“求知识于世界”,向西方国家学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争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历史上称为“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政治方面,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首先,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废藩置县,在全国建立了府、县、道地方体制,日本的封建领主制被废除。其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逐渐剥夺了旧统治阶级的特权,取消了对下层人民的一些限制,允许不同阶层的人通婚,实现了形式上的平等。

明治政府改大名、公卿为华族,一般武士为士族;后来,正式确立了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份制,农、工、商及贱民一律归为平民;又逐步剥夺了武士垄断军职、佩刀等特权,还通过赎买的办法,取消了武士的俸禄制度。武士阶彻底瓦解,中上层开士演化成资本家,下层武士成为劳动者。

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首先,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正式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统一征收地税。其次,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明治政府迅速废除国内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积极修建铁路、举办邮局、电报、电话,开办工厂,扶植私人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等等。

针对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的状况,明治政府以国家力量投资举办一些近代工业,如铁路、矿山、机器制造、纺织厂等,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发展。,接下来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甚至无偿转让给资本家,主要是与政府关系密切的特权大资本家,如三井公司得到了煤矿、纺织厂和制丝厂等,三菱公司得到了造船厂、金矿和银矿等。

军事方面,实行军事改革。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并积极准备对外侵略扩张。

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成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力,终于推翻了腐朽的幕府统治;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镇压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日本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大。日本迅速崛起的同时,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民族危机,是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很快成为亚洲强国。明治维新还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明治维新后,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猪

  • 高二历史问题~请教~求救~
    答:1.关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问题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哪个更彻底,史学界多有争议:传统认为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因而保守、妥协;而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结成联盟。因而比较彻底。英国采用拍卖王室土地和圈地运动合法化政策使土地大多落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而不利于农民;而法...
  • 高二历史问题
    答:1:技术发展的早期只是客观规律的感性经验在实践中的指导而已,并没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的与理论的高度.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很大部分就是一个理论的铺垫,而那时,没有专门的理念,故而没能形成科学.2:资本家的本质就是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哪里有利可图就往哪里走了.显然,相对于外国技术的落后的...
  • 高二的历史题目
    答:(1)1,加拿大要建设自己的国家 2.加拿大有自由不参加英联邦的战争 3.二战不利于英联邦的整体利益 4.二战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并非反对侵略者 (2)既同情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也赞成日本对亚洲各国的侵略 原因:1,缅甸印度民族主义兴起,日本侵略会助长军国主义造成本国领土主权及国家利益的损失。2...
  • 高二历史问答题
    答:在实践中,这些法典的贯彻落实使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以致使法国从1804年起进入帝国时代。 他的思维方式是"衣橱"式.外在表现,他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或两三件事,连续10几个小时不分一点神.他在制定法典时能战胜法国的法律权威就是因为别人都不能这么集中精力,一分神就辩论不过一直集中思考问题的拿破仑了; 拿...
  • 高二历史问题
    答:1、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之初,美英对日本侵@华不加反对,同时美国又把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销日本。2、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然扩@军备@战。英法对此不仅不加制@裁,反而英国与德国缔结《英德海军协定》。3、1935年1月,法国同意大利签定“罗马协定”,怂恿意大利于10月挑起...
  • 几个高二历史问题
    答:“非暴力”抵抗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群众斗争的主动性,限制了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范围和手段,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仍然是一个较好的斗争方式和手段,它对于团结印度各个阶层的人民,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一种特殊的斗争方式,不是逃避斗争,非暴力运动给英国殖民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
  • 高二历史问题
    答:1、康有为“托古”的原因有二:(1)从世俗心理方面看,只有“托古”才能取得人.们的敬意和信赖;(2)变法维新所面临的形势严峻,想依托孔子这尊护法神“避祸”。2、现代画派采用(荒诞)、(寓言)、和(抽象)的表现手法。3、18—19世纪之交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时期。
  • 高中历史的3个问题
    答:1: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例如:英国查理一世前 王权至上 没有制约 导致经济落后 政治腐败 2:中国小农经济非常盛行,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一家一户,独立且自给自足,在小农经济的发展...
  • 高二的历史问题:关于法国
    答:高二的历史问题:关于法国 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但是权利受到极大限制那么为什么军权和行政权力都在总统手里、军权和行政权力不是很重要的权利么?... 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但是权利受到极大限制那么为什么军权和行政权力都在总统手里、军权和行政权力不是很重要的权利么? 展开 ...
  • 高二历史问题:简述十月革命前,国际工人运动发生,发展的相关史实_百度知 ...
    答:暴力多、政治斗争为主的特点,工人运动多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背景下发生的,工人阶级主要以资产阶级同盟的身份参加反封建斗争,与资本主义历史主流的斗争目的基本是一致的,除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的斗争外,工人阶级的政治要求基本上屑资产阶级革命范畴。此时期工人运动中心由英国逐渐转移到法国。 2.社会主义运动向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