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创作的问题在哪儿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4
中国戏剧衰落的原因

一、艺术创作上的问题 1.艺术家的技艺水平与艺术功底减弱,引发连锁反应。
二、戏曲作品本身的问题 1.不得不说,相较于流行歌曲,戏曲本身所具备的难度、完善...
三、艺术欣赏的问题 1.信息化时代变迁造成受众集体人格与审美趣味、习惯的变化。

中国戏剧何去何从?这是许多艺术工作者感到深深困惑的问题。到底是戏剧自身出了问题,还是观众的审美趋向发生了变化?《中国戏剧寻思录》超越了一般理论著作就题论题的论说形式,凝聚着作者对中国戏剧的深入思考,其所提出的理论命题和理论内涵是相当丰富而独到的。  在书中,廖全京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戏剧进行全新思考,指出戏剧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这“不但从理论上回答了戏剧的起源、戏剧对于人类的意义,而且对于认识当代的戏剧的变革和发展的复杂现象也具有启示的意义。”(田本相《序》)因为它从理论上解除了一度流行的戏剧衰亡论、戏剧是夕阳艺术的理论根据。因为,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戏剧是与人类共存的一门艺术。  作者廖全京早年著有《大后方戏剧论稿》,对中国话剧成就最高的阶段之一——抗战戏剧给予了系统的深入梳理和评估。如果说那是对话剧艺术进行了一个阶段性的分析,那么这本《寻思录》则集中反映了他对中国戏剧全面的探寻和思考。全书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历史之寻”,是对于中国戏曲史一些重大问题的探寻:第二部分“现实之思”,是对于中国当代话剧和戏曲的一些现象的思考。现实是历史的延展,历史是现实的借鉴。在思索与探寻之间,作者自己更看重的是思索——关于中国戏剧现实的思索。27篇论文中,“现实之思”有16篇,足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一部分可以见出作者的学术素养,第二部分则无疑对今天中国戏剧的趋向有诸多启示作用。  在书中,作者针对戏剧思维与思潮等的理论问题,剧本创作、戏剧表演、戏剧整合等的实践问题都有精彩的论述,而尤为值得关注的乃是他对戏剧“整合”这一概念的推崇。在其宏观的文化人类学的戏剧视野中,廖全京通观中国古今戏剧的变革,对中国戏剧未来发展趋势作出推测。他指出:“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戏曲与异域泊来的中国话剧之间,开始出现了整合运动的轨迹。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戏剧形态,可以在这一整合运动轨迹的终端诞生。”廖全京认为,所谓中国戏剧的整合,归根结底是戏曲文化与话剧文化的整合。而戏剧与话剧的具体整合过程,则是由若干基本的环节组成的。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思维的整合,即思维方式、思维形态的整合。他指出,“所谓整合,就不只是各种舞台艺术因素简单的相加,也不是某种特定的艺术观念与特定的艺术手法的简单相加,更不是故作新奇的处理手法的无节制堆砌。整合乃是以一种坚定的文化信念和开放的文化意识,在恢宏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的开拓性的戏剧艺术实践。”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戏剧的发展方向。从具体实践来看,他从剧本改编、导演构思、意象捕捉、舞台语汇、戏剧节奏等方面对话剧《死水微澜》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戏剧整合的成功个案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戏剧的一个辉煌期。从戏剧理论研究、戏剧评论、戏剧创作到演出,都有鲜明的体现。“文革”结束以后,戏剧从创作到演出走在了文学、电影前面,一大批原创剧目上演,社会问题剧居多,剧场很红火。但这个时期只延续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那批戏就没人看了,剧场变得冷清了。从那时开始,大家就在思考戏剧到底往哪儿发展?该怎么走?为什么观众不看戏了?这是给戏剧理论、戏剧评论都出了难题,而且必须回答。
  在回答的过程中,戏剧界在理论上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戏剧要发展首先要突破形式。这个形式指的不是戏剧本体上的形式,而是把再现转入表现。比如推倒“第四堵墙”等手法的问题。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并不是我忽视形式,因为,现在考虑戏剧必须突破原有的东西,把观众请回来,这是目标。但到底怎么走,突破什么东西?从我们的惯性思维来说,从我们的现实可能性来说,最容易突破的就是形式因素。但是,我当时认为,之所以观众不看戏剧了,不是表现形式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立足点不对。过去我们总是要教育观众,教育的内容是政治性的,是意识形态性的。这一点如果不改变,不把戏剧的对象和目的转变过来,戏剧危机肯定过不去。现在观众买票看戏,他们不想接受教育了。戏剧要给观众别的东西,要给观众情感感染的东西。如果这点都不能做到,形式再怎么变也没有用。但戏剧最难突破的就是在这儿,当时最时髦的东西就是舞台形式革新。
  现在看来,那个时候戏剧出现危机,观众不进剧场看戏,对戏剧冷淡,戏剧界就应该进入这样一个思维:戏剧必须要转型。但是转型往哪儿转,随后的那场戏剧观大讨论,把大家搞晕乎了。当时我明确提出一个口号:要清除戏剧领域中的庸俗社会学。我觉得这个口号提得还是有针对性的,到现在大家也接受这个观点。因为至今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加上布莱希特引进中国后,我们对布莱希特的误解,把这个方面又强化了。
  当时布莱希特一引进来,我们就觉得是现实主义过时了。于是对现实主义到底怎么看,现实主义究竟过时了吗等等这一类的问题就出来了。我所以对这些问题不谈,是因为中国既不是形式问题,也不是流派的问题,中国的问题是先回到艺术自身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后的创作没有上去。比如国家话剧院原创剧目的演出就很少,其实也不少,而是大家满意的很少。国话有一段时间是靠演出世界经典剧目来支撑的。我很赞同国话的做法,至少他们还有一颗追求艺术的真诚的心,所以国话演出的经典剧目能去看我尽量去看,能评论的我还是评论。可是,对于原创的剧目,当艺术生产不正常时,就没法评论了。现在是炒作取代了评论。炒作是商业性的,不是艺术的。这几年戏剧在发展,演出也活跃了,但是剧本创作还是没上去,影响了演出的总体质量。戏剧活跃了,这就更需要批评也跟上去。因为原创上不去,质量上不去,批评的介入就显得有些乏力。如今批评界似乎有些退位,要想重新上阵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一个人如果总是顺着某种潮流说话,不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说着说着就找不到自己了,这也是我自己的体会。因为不知不觉中,鉴赏力被毁了,能力退化了,可是自己还不自知,这是非常可怕的。
  中国戏剧发展首先要回归戏剧艺术本体,以这个为前提,成为戏剧潮流中的一股力量。我虽然不搞评论了,但我有机会还是会讲中国戏剧创作到底问题出在哪儿。理论研究也还需要继续做,从世界范围来说,现在还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命题,需要继续下功夫。
  戏剧与叙事的关系问题。从亚里士多德起,经过反复的讨论,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定论。但从布莱希特叙事体系引进中国,很多人借题发挥,强调叙事性,这样就造成一个问题:戏剧与叙事能否混同?戏剧是否要走叙事的路子?当下的戏剧理论在这个问题上越来越热,但有一些根本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叙事到底指的是什么?戏剧指的又是什么?戏剧当中的叙事应该是在什么层面上?是否意味着戏剧的本体要回到叙事?像这类的问题很值得研究。
  实验戏剧问题。在戏剧发展进程中,实验戏剧起的作用很大,没有各种实验戏剧,戏剧就不会革新。所谓实验戏剧,就是突破以往的东西,探求新路。实验意味着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果是成功的东西,实验后被接受,那就纳入世界戏剧当中发挥作用,失败的东西就被淘汰。所以对实验戏剧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恐怕忌讳的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实验戏剧是胡闹,一概否定;还有一个是把实验戏剧探索的东西当主流,予以全面肯定。这在理论上都是片面的。理论对实验戏剧应该采取什么态度?这是戏剧理论很大的问题。
  世界戏剧的未来发展问题。我同意一种说法,未来的戏剧是融合性的,就是不固守一个流派,不同流派的长处都可以吸收;还有社会剧和心理剧也不是截然对立的,因为过去搞社会剧的否定心理剧,搞心理剧的看不起社会剧,以后应该是社会剧和心理剧这两者的融合;还有悲剧与喜剧,过去是非悲即喜,从荒诞派开始,悲剧、喜剧已经融合,既没有单纯的悲剧,也没有单纯的喜剧。
  理论研究问题。理论研究的一个前提是要有问题意识,理论研究不能老跟在实践后给实践摇旗呐喊,必须有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的批评就会成为炒作。
  现代戏曲问题。戏曲的本体是程式化、虚拟化,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怎么面对现代戏曲,现代戏曲中的很多程式不能用,但是不要程式,到最后,戏曲的本体就不存在了,所以中国戏曲如何发展,我的看法是,应该分两条路走,一个是把原有的程式原原本本地保留下来,做传统剧目;另一个是大胆地往前走,可以不要程式,做京剧音乐剧,跟现代人交流。
  演剧体系问题。过去不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派就是梅耶荷德学派,俄罗斯戏剧界早就提倡两派的融合。有人说布莱希特是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后来研究布莱希特,在他的晚期也在寻求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融合的问题。在表演艺术中,还有一种融合的路子。比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能不能和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融合?中国曾经有几位导演做过探索,老一辈的如欧阳予倩、黄佐临、焦菊隐,新近的有徐晓钟、王晓鹰。他们都做过这方面的探索,但这种探索还形不成体系,也构不成学派,还只是探索。将来能否诞生中国演剧学派,作为世界演剧体系当中的一个支脉?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实现的话,一方面需要实践家去实践,一方面也需要理论家们去研究。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区别是什么?可融合点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理论研究。

  • 中国戏剧创作的问题在哪儿
    答:中国戏剧发展首先要回归戏剧艺术本体,以这个为前提,成为戏剧潮流中的一股力量。我虽然不搞评论了,但我有机会还是会讲中国戏剧创作到底问题出在哪儿。理论研究也还需要继续做,从世界范围来说,现在还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命题,需要继续下功夫。戏剧与叙事的关系问题。从亚里士多德起,经过反复的讨论,这个问...
  • 中国戏剧衰落的原因
    答:一、艺术创作上的问题 1.艺术家的技艺水平与艺术功底减弱,引发连锁反应。二、戏曲作品本身的问题 1.不得不说,相较于流行歌曲,戏曲本身所具备的难度、完善...三、艺术欣赏的问题 1.信息化时代变迁造成受众集体人格与审美趣味、习惯的变化。
  • 如何振兴中国的传统戏剧
    答:2.艺术传播方式太传统。戏曲和曲艺艺术“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与当代传媒社会传播方式现代化有矛盾,戏曲传承人在当代传播趋势大环境中自身推广方式方法也不足。事非经过不知难,我跟着传承人学习了大半年时间,可以说根本没有规范化与系统化的教授,而是只传授基本的艺术入门技巧,之后便让我这个弟子自...
  • 如何理解戏剧创作自由?
    答:当前戏剧创作存在的问题我认为首先是浮躁与急功近利。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得从剧作家做起,“剧本”为一剧之本,剧作家有着天赋的责任。一个作家能写什么、写不了什么,和他的个人经验、生命积累、天赋才华以及作家个人同大自然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有关,作家要从骨子里解决自己的问题。第二,一些...
  • 当下戏剧创作价值选择与表达的主要问题?
    答:艺术创作的价值选择概括地讲大致有三:艺术性的选择、政治性的选择、市场性的选择。其中,艺术性的选择是从心而发,目的是让人在心灵、精神上有所收获;政治性的选择则是配合主流意识形态,从当下形势需要出发,目的是获奖;而市场的选择是着眼于演出场次,目的是挣钱。现在很多专职编剧们和国有剧院团都...
  • 中国古代戏曲流派不发达的原因
    答:中国戏曲的历史在世界文化范畴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如果同欧洲歌剧来进行比较、对照和分析,寻找其共同点与不同之处是十分具有积积意义的。欧洲歌剧的出现,据史料记载是于16世纪末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较中国戏曲晚四百多年。“那时的贵族和一些风流人士集聚在几处宫殿欣赏着音乐┉其中在巴迪尔伯爵那里的人们想要...
  • 浅议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的异同
    答: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在剧本基础、戏剧元素、艺术形式以等方面即存在共同点,又在文化要素、写实写意手法、艺术表演程式、艺术理念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一、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的相同之处 (一)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剧本创作都基于诗歌。由于戏剧要求歌唱时有特定的韵律,所以不管是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戏剧,...
  • 关于戏曲改革的几个问题
    答:关于中国戏曲现代性与现代化问题,从深入认识、实践、讨论与解决问题等方面,是有待进一步加强的。对于戏曲现代性内涵的认识水平以及对于现代性与现代化关系把握的程度、方式、手段等问题上,我们在理论上很多还是在起点上打转转。在创作上也缺乏系统的探索与试验,不能为理论的完全架构提供支撑。要解决戏曲...
  • 中国戏剧衰落的原因,最好分条,详细点啊啊啊。。。
    答:如果自身经不起时代的洗礼,不能与时俱进,消失也很正常,人家刘谦能将不被人所喜好的魔术带入春晚,于是魔术在中国重新获得关注和喜爱。戏曲也一样,机会还是很多的,只是看负责戏曲操作的那帮子人,到底有没有用一颗赤诚的心来对待戏曲创作,有没有更优秀的演员来传承和宣扬这些经典。
  • 简述“戏剧危机”的讨论及其对戏剧创作的影响。
    答:【答案】:(1)80年代中期,戏剧存在的种种问题,引发了戏剧界不断的“戏剧危机”的讨论。这些讨论涉及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①关于对戏剧“功能”的再认识,以期望改变那种戏剧是回答社会问题,对观者进行宣传教育最好工具的观念,克服创作上抢题材、赶任务和说教等弊端。②“戏剧观”和艺术方法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