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威海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史实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1
1857年在亚洲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是印度人民的反英大起义,在1857年爆发,一直到1859年,英国才把这次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镇压下去。

  北爱尔兰与爱尔兰共和国同文同种,自古就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但是,来自英伦的丧心病狂的殖民者悍然入侵北爱尔兰,无耻屠戮爱尔兰人,对于北爱尔兰当地文化、建筑疯狂的破坏,妄图推行他们的血腥的去爱尔兰化,消灭爱尔兰文化,利用惨无人道的手段屠杀爱尔兰人民与宗教领袖,几乎将整个爱尔兰夷为焦土,野蛮推行英伦宗教,严重损害了爱尔兰人民的信仰自由,旨在推行奴化教育,对爱尔兰人民灭绝人性的戕害,剥夺爱尔兰人民的一切正当政治权力,粉碎了一个又一个和平的设想,直到今天,仍然开动官方的宣传机器,想要掩盖爱尔兰岛自古就是一个国家的事实,在国际上疯狂叫嚣北爱的归属,利用可耻手段篡改历史,抹黑爱尔兰人民伟大的斗争。
  从北爱被抢夺的那一天起,北爱正义的人民就没有放弃过对于自由和权利的追求,他们不仅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一轮轮的屠杀、强奸、焚烧,更没有放弃和平的祈求。但是狡猾的英国殖民者一次又一次的欺骗、蒙蔽他们,使用各种卑劣手段对爱尔兰人民进行种族灭绝。这些血腥的统治者无所不用其极,各个都是沾满鲜血的刽子手。就算在二次大战中,英国统治者对爱尔兰人民使用的比集中营还要恶毒百倍的手段:不仅搜刮爱尔兰人民的金钱、物资,驱使爱尔兰人民进入他们无耻的战争机器,而且为了与德军拼毒气技术,竟然惨无人道的拿爱尔兰活人实验,罪行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在二次大战结束后,世界人民都在欢庆胜利之时,爱尔兰人民却背负了更大的负担。穷凶极恶的英国统治者丝毫没有给予爱尔兰应该得到的民主、自由,反而变本加厉,给爱尔兰人民套上了更沉重的枷锁!1948年12月,就在爱尔兰成立的前夜,英国统治者两面三刀、划出了从来没有存在的“南北爱尔兰分界线”,妄图分裂南北爱,达到“以爱制爱”的目的。但是,这种幼稚的政治伎俩早被智慧的爱尔兰人民看穿,爱尔兰共和国从来就没有承认过存在“南北爱尔兰分界线”。英国殖民者除了一再坚持分裂南北爱的计划,还悍然出钱出武器出兵,用武力强占北爱,继续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直到今天,英国殖民者屡次制造事端,一方面多次对手无寸铁的北爱民主人士进行无耻的暗杀,执行他们的血腥殖民统治,另一方面虚伪的放出和平烟幕,对爱尔兰政府进行威逼利诱,妄图使他们放弃统一的理想。
  但是,爱尔兰人从来都没有被困难吓倒,面对着荷枪实弹的殖民者,他们并没有放弃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爱尔兰人民虽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没有放弃对理想的渴望。
  世界上只有一个爱尔兰,北爱尔兰是爱尔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想把北爱分裂出去的行径都是必将被唾弃、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支持爱尔兰的统一大业,反对英国殖民者的血腥统治,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们都希望:英国殖民者能够放下武力威胁,放弃对爱尔兰的屠杀和掠夺,真正为爱尔兰人民的民主和人权考虑,实现爱尔兰统一!


  北爱尔兰是英国的一个地区,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面积14,139平方公里,人口1,685,000(2001年调查结果),首府是贝尔法斯特。

  英国领土的组成部分。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西部、南部与爱尔兰接界,北濒大西洋,东南临爱尔兰海。面积1.4万平方千米。划分为26个区。人口158.3万( 1989),主要为爱尔兰人。首府贝尔法斯特。地形中间低平,周围多山。主要河流有班恩河。上游的内伊湖,面积 396 平方千米,是英国最大的湖泊,属冰蚀湖。属温带海洋性气候。1801年爱尔兰岛划归英国。1921年南部26郡组成自由邦,1937年成立共和国,北部6郡仍归英国,称北爱尔兰,成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组成部分。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约有85%的农业收入来自家畜和畜产品,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燕麦、马铃薯、亚麻等。工业以机械、造船、纺织、电气设备为主,所产亚麻织品极负盛名。公路网密集,铁路线北通伦敦德里,南达都柏林(爱尔兰共和国首都)。贝尔法斯特为主要的交通和工商业城市。

  数个世纪前,英国吞并了爱尔兰,随即大量殖民并屠杀当地居民,迫使不少爱尔兰人流亡北美,以至20世纪初爱尔兰南部独立时,爱尔兰北部的英国人数量超过了爱尔兰人,所以后来北爱尔兰投票决定前途时,当然是占多数的英国人要求留在英国。

  按1920年的爱尔兰政府法北爱尔兰和南爱尔兰同时诞生于1921年。南爱尔兰立刻改名为爱尔兰自由邦。按1921年的英爱条约爱尔兰共和国独立后北爱尔兰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爱尔兰共和国。北爱尔兰决定留在英国。大多数爱尔兰人(联合派)希望留在英国,但一个举足轻重的少数派(民族派)希望加入爱尔兰共和国。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两派之间的斗争武装化。1972年北爱尔兰的自治权为此被取消。从1990年代中开始,两派的主要半军事组织达成一个不十分可靠的停火。

  1972年北爱尔兰议会被取消后北爱尔兰没有正式的官方旗帜。联合派人士一般使用英国国旗或北爱尔兰过去的“红手旗”,民族派人士一般使用爱尔兰国旗。两派人士有时也使用他们归属的党派或宗教的旗帜。一些非中立组织使用圣帕特里克旗作为他们的旗帜,但一些极端的民族主义者认为这也是一面保皇派的旗帜,因此至今为止没有公认的北爱尔兰的旗帜,同样北爱尔兰没有自己的州歌。在英联邦运动会上,北爱尔兰代表队使用Londonderry Air,而在足球赛上则使用国歌。

(一)强行租占

历史背景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加速了帝国主义侵华的进程。西方列强在加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侵占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在华展开了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激烈竞争。这一时期,列强瓜分中国的矛头首指华北。1898年德国在沙俄的支持下租占胶州湾,而沙俄随即以抵制德国为借口租占旅顺大连。同年,法国在华南强租广州湾(现湛江港)。英国是最早侵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华拥有的政治经济权益最多。在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英国为维护其在华的政治、经济垄断地位,修改其对华的既有政策,决定租占威海卫和香港新界,以便北与沙俄对峙,南与德法抗衡。1898年3月7日,英国外交大臣巴尔福即要求其驻华公使想尽一切办法取得租借威海卫的优先权。3月25日,英国政府正式训令其驻华公使窦纳乐不惜一切手段租占威海卫。由于山东已被划为德国的势力范围,而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威海卫又由日本占领,以监督清政府偿付战争赔款。因此,英国在决定租占威海卫的同时,积极设法收买德、日两国。对德国,于3月26日表示租占威海卫乃出于无奈,决不侵犯德国利益。此后又于4月20日正式声明不修筑威海卫至山东内地各处的铁路,以此承认山东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因而得到了德对其侵略计划的默认。日本则由于在东北的争夺上与沙俄存在激烈的矛盾,因而也希望借助英国的势力牵制沙俄,当英国探询其态度时立即表示同意。在分赃的基础上与德、日两国达成谅解后,英国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行其侵威计划。

强行占领 在与德日等国加紧勾结的同时,英国于1898年3月15日从香港调遣军舰10余艘前往烟台,图谋在日军撤离后抢先占领威海卫,以武力为后盾逼迫清政府就范,以达到其租借目的。5月7日,清政府对日赔款在伦敦全部付清。5月9日,驻威日军主力开始撤出威海卫。5月21日,清政府派员接收威海卫和刘公岛。英国则于5月19日和22日委派接收大员率“水仙花”号和“敏捷”号战舰侵入威海卫,并在日军的协助下占领日军退出的营房、炮台、基地及所租用的土地。5月23日,中日交接事宜完毕,日8军撤出威海卫和刘公岛。5月24日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英军选择该日在黄岛 举行了占领仪式。当天下午1时30分,“水仙花”号指挥官耐皮尔率领海军陆战队士兵登上刘公岛并进占黄岛。英方接收专员金霍尔和驻芝罘港领事霍普金斯在英国驻华公使馆武官布朗、敏捷号舰长史密斯.多伦的陪同下来到设于黄岛炮台下的仪式现场。清政府委派的办理威海卫事宜委员山东侯补道严道洪、管带复济兵船前游击林颖启也随同前往。金霍尔宣读占领宣言后,英国国旗开始冉冉升起,当旗帜飘扬到桅顶时,乐队奏起了英国国歌,英军举枪致敬。随后,仪式在一片“女王万岁”的狂呼中收场。至此,英军完成了对威海卫和刘公岛的军事占领。

逼签租约 3月28日,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正式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威海卫的要求,声称:俄以旅顺为军港,则对中国异常危险,惟以威海卫租与英国,足以制俄之跋扈。但清政府以威海卫尚在日军占领之下为由予以拒绝。窦纳乐随即于3月31日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谍:如果得不到确切消息,事情将交由英驻华海军司令办理。清政府被迫于4月3日同意其租借要求,并于4月20日委派庆亲王奕匡、刑部尚书廖寿恒与英使举行谈判。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卫专条》在北京签字。中方签字代表是奕匡、廖寿恒,英方签字代表是窦纳乐。《专条》规定:将威海卫及附近海面租与英国,租期与俄占旅顺大连之期相同,英国有权在沿海一带筑炮台、驻军队等。中国所保留的权利是:军队仍可进入;威海卫城由中国管理,原驻城内的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中国兵舰仍可使用威海水面。此后,中英双方派员于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17日将东起大岚头村东北海滨、西至马山嘴、南至草庙子以里除威海卫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租借区,当时区内人口约为12万。由此,英国在华北夺得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港口,而清政府的防御能力则遭到进一步削弱。

(二)武装抗英

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能够使昏庸腐朽的清政府为之屈服,但是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威海人民是不可辱的。在英租威海卫的三十二年里,面对侵略者的武力进犯和殖民统治,富有保家卫国传统的威海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

抗英集会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内地蓬勃兴起。威海姜南庄村秀才崔寿山深受鼓舞。为抗英卫国,他联络同村谷辉庭、莱海村董绍亮、于家夼村丛志范等人,招募训练团民并筹集资金购买军火,组织秘密武装,准备发动武装抗英运动。1900年3月26日,崔寿山组织群众四、五千人在张村慈圣寺举行抗英集会。殖民政府得知消息后,立即派英军上校鲍尔率军赶到现场进行镇压,强令群众缴械解散。但与会群众并未被武力威胁所吓倒,双方相持达1个小时。英军立即当场审讯崔寿山、谷辉庭。崔寿山临危不惧,拍案而起,历数英国侵华的累累恶行,直言组织团民武装即为驱逐英人出境。鲍尔恼羞成怒,下令将二人押往威海卫。会场顿时群情激愤、剑拔弩张。为保护群众,崔寿山挺身而出,和张雨、董绍亮二人被英军关押到刘公岛监狱。在狱中,面对英国殖民当局高官厚禄的收买,他绝食抗议,坚贞不屈。与此同时,狱外群众掀起了大规模的援救活动,英军惧怕引起更大的反抗斗争,一个月后将其释放。筹建团民武装和慈圣寺集会以英雄的气概和不屈的斗志,表明了威海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吹响了威海人民武装抗英的第一声号角。此后不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反勘界斗争。

道头袭敌 1900年4月25日,中英双方勘界专员在英军武装护卫下自西向东勘划界址,埋设界牌。4月28日,英军埋完25块界碑之后,中方勘界官员李希杰、严道洪、林颖启来到界外的东道头村驻扎,英军则在离道头三英里的太薄山脚下安营。当天晚上,600多名群众围困东道头村中方官员驻地,声讨李希杰等人的卖国行为,阻止其外出划界。与此同时,近千名群众将英军营地围得水泻不通,高呼口号,抗议英国的侵略行为,要求英国人撤出威海卫。英军当即逮捕了6名群众,此举不仅没能达到驱散群众的目的,反而使聚众人员越来越多,第二天便达到2000多人。英军被迫将逮捕的6名群众释放,但聚众的人群仍不肯散去,勘界无法进行。英军随即从威海卫调集大批援军解围。5月4日,英军首领鲍尔、帕恩罗斯在英军的护卫下进行单方面的强行勘界,在太薄山营地留下以华特索尼中尉为首的30余名士兵驻守,准备为被困的中方官员解困。5月6日拂晓,华特索尼军营遭到了由西武林村于冠敬、马景山、孙家滩村孙义清、草庙子村杨希亭和徐家疃村于渐海等人组织的2000多名群众的武装袭击。激战中,武装群众的土枪土炮一齐向英666665军营地开火,以华特索尼中尉为首的30余名英兵到处躲藏,四处开枪,有10名群众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垛山激战 5月4日傍晚,东去勘界的英军来到垛山脚下的临泉河套扎营。江家口村武秀才刘荆山、圈于家村于仁山和南虎口村徐仁山等人得知消息后,立即于5月5日以鸡毛信联系周围群众前往碑口庙汇合。随后便带领村民1500多人直奔英军营地。下午2时30分,当群众赶到离英军营地1/4英里远的地方时,与15名勘界归来的英军相遇。刘荆山随即指挥群众用石块、锄头、铁锨等猛击英军。英军少校帕恩罗斯当场被打成重伤,4名士兵也被打倒在地,激战中刘荆山等19人壮烈牺牲。围击群众遭到英军增援部队的镇压。

在威海人民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时,清政府却超然局外,袖手旁观。5月9日,山东巡抚袁世凯从烟台调集400名清兵前往威海卫解救李希杰等人,而对群众派兵打击英军的要求置之不理。随后,又在威海各重要关卡散发布告,对群众的抗英义举严加训斥,强令百姓“查照条约、自保身家”。英军则对群众的武装反抗胆战心惊,勘界被迫中止数日,直到5月15日才重新开始。对威海人民反勘界斗争,殖民当局始终怀疑是由威海卫城里的中国当局鼓动起来的。因此,当消息传到香港后,港英当局即以此为借口要求将九龙城附属于香港,理由是城里中国官员的存在与香港的防卫不协调。

威海人民的武装抗英斗争是威海近代史上光辉的一页。尽管由于武器装备差,缺乏作战经验,这场斗争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但抗英斗士们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他们的英雄业绩还在当地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成为鼓舞后人奋发向上、建设家园、振兴中华的一面光辉旗帜。

威海500多年前就有了环翠楼,大约100年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园。如今,威海到处都是大小公园:新威海公园、海港公园、海滨公园、海上公园……其实不用数,整个威海就是一处大公园……

威海市档案局的档案里记录着威海公园的史料,那些老公园的模糊身影留存在一帧帧照片中。打量着过去的影象,那些花香之地也满是历史的风霜。

环翠楼往昔

环翠楼公园是一处老公园,它的产生、生存与发展都与环翠楼有着密切的关联。最早的环翠楼是建在威海西边城墙上的一座小塔楼,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元代及明朝初期,频繁的倭寇袭扰成为国防的大患。为整治海防,明朝政府在沿海险要地带设卫屯兵,抗击外来倭寇。明洪武31年(1398年)名叫“清泉夼”的地方被明政府相中,随后将其周围的地带从文登县划出,设立威海卫。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驻军在威海卫修建了带有防御功能的城墙,筑起了卫城。初期用砖石相间筑建的城墙并不太牢固,仅过了80余年便开始坍塌。威海卫指挥佥事王恺心急如焚,但苦于无钱不能整修。明弘治二年(1489年),巡察海道副使赵鹤龄至此,见兵备废驰之状深为担忧,遂上疏动用泰山香钱数百两加以重修。王恺及威海百姓甚是感激,遂捐献银两建塔楼,以颂赵鹤龄重修卫城之功德。

塔楼坐落在西城墙的最高点,西倚奈古山巅,东瞰苍茫大海,南望迤逦峰峦,北眺巍峨青山,塔楼置于一片翠绿之中,因而得名环翠楼。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使我们今天无法直观地看到早期环翠楼的面貌。根据志书描写,那是一座做工非常精致的小楼,“画栋雕梁、金碧辉煌、飞檐斗拱、八窗洞达”。不过,清末民初的环翠楼尚可通过照片略识概貌:塔楼稳坐于高筑的土台,楼顶呈四角帽状,脊线上翻、瓦檐飞翘,南北两侧封闭,但看不到洞达的八窗。时间的磨砺、风尘的侵袭使环翠楼不断受到损害,顺治、康熙、乾隆年间曾对环翠楼进行过维修和复建。此时的环翠楼与初建时究竟有多大差别,现在已无从查考,可以肯定的是,重建后的环翠楼已不复当年的金碧辉煌,倒是增添了十足的历史苍凉感。

环翠楼只是一座塔楼,而不是公园。真正意义上的环翠楼公园形成时间是1931年。1930年国民政府从外国殖民者手中收回威海卫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先是拆除了东城门与北城门,整修加宽城内路面,开通了直通城里的维新路、统一路。接着又重建环翠楼,并在楼下划4.8公顷的土地修建公园。改建后的环翠楼顶楼为两层楼亭,前有64级台阶直通一楼大厅。楼上中堂供奉赵鹤龄、丁汝昌、邓世昌等先贤神位。门柱上的一副楹联,高度概括了修建环翠楼的初衷:胜地喜重光且来拾翠寻芳认取沧桑城郭;忠灵应不泯相期同仇敌忾还我锦绣河山。1931年7月环翠楼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

环翠楼公园的建成为威海这座历史古城增添了新的姿色。但好景不长,这件由当时政府管理公署精心打造的城市精品,却被1944年12月一个夜晚的一把火烧得精光。肇事者是日伪军。那天晚上,在奈古山上沿城墙巡逻的一队日伪军,因受不了严寒的侵袭躲进环翠楼顶楼烤火取暖,结果木地板被点着。这群日伪军不去救火反而逃之夭夭。结果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很快木结构的屋顶被点燃……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环翠楼被完全烧塌,只有那12根矗立的水泥柱和随风飘散的青烟向人们诉说着刚刚发生的一切……

英国人的花园

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后,大批英国人涌入威海,并在这里建起了洋房,修起了花园。英国人栽花无处不到,他们不仅在房前屋后建花园,而且在街边路旁以及公共空闲地带也种上花草。1904年,他们把花种撒向了位于坞口西侧的三条马路交汇后留下的三角空闲地带(现三角花园)。后来他们把这里进行了规划,绕三条边栽上了常青类灌木,使其成为一道由植物自然生成的篱笆墙,园内则栽种了引进的各种草木花卉。于是人们纷纷到这里赏花观草,不久,这里便很自然地形成了公园,这算是威海历史上的第一个公园。由于这里距原北洋海军的船坞较近,因而取名坞口花园。

1916年1月10日,一条巨鲸在皂埠嘴沙滩搁浅。人们把这个庞然大物拖上岸之后,将肉割而分之,当时有人将两根鲸颚骨拖回对成“人”字造型,竖立在公园的东门,又将两截肋骨横在南北两面水泥门柱之上。自此,公园名声大噪,观看鲸骨的人多了,游览公园的人也多了,公园叫起了新的名字——鲸园。在此期间,原先栽种的树苗已长大成荫,园内的花卉经过不断更新日趋优化,加上鲸鱼骨门头,公园的品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了外来游客驻足留念的地方,也成了当地人休闲的地方。1930年威海卫收回之后,威海卫管理公署在庆祝威海卫收回一周年之际,在园内竖起了“收回威海卫纪念塔”,该塔一时间成为公园最重要的景观。

存在17年的威海公园

英国强租威海卫时期,英国人在码头附近开辟商埠区,政府机构、商业设施大都建在码头一带。而靠近码头的东山(现东山宾馆位置)炮台,傍海倚山,风景秀丽,自然形成为中外游人及当地居民休闲散步、览海观景的去处。当时,这里树木成荫,好多花草也长大成景。1928年,英国人借势发挥,将此地重新进行规整,铺设了路道,安放了座椅,增添了林木花卉品种,建成了一处比较简易的公园,于1928年6月4日正式对外开放。

威海卫被收回后,到了1934年2月,时任威海卫管理公署专员的徐东藩对该公园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当时,公园修得颇有气势,整个公园面积46000平方米,在公园最高处建有大礼堂一所,名曰望云轩,轩中可容300人,时为威海惟一的大礼堂。屋上平台为观景的好地方,有彩色凉亭一所,名曰长风亭;有运动场一所,各项运动器具齐全;有林木场6处,果园8处,花圃16处,草地2处。公园于同年7月竣工,7月15日举行落成典礼。此次将公园正式命名为威海公园。

威海公园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的西边是英国人邓肯克拉克经营的国王饭店。该饭店建于1900年,拥有客房80余间,并设有台球房、网球场等体育娱乐设施,是当时威海最豪华的酒店,来威的中外重要客人一般都在这里下榻。由此,与之毗邻的威海公园成了中外要人的必去之处。另外,在公园建成后的3年多时间里,威海的旅游业也处于兴旺时期,每年夏季来这里的英国皇家海军都接近万人。

然而,灾祸很快来临。1938年3月,日寇的铁蹄踏上威海,并对其进行肆无忌惮的蹂躏。1945年8月,行将灭亡的日寇撤离威海时,对威海公园进行了一番狂轰滥炸,望云轩被炸塌,国王饭店成了一堆瓦砾,整个公园处处弹痕累累……那一年,威海公园才建成17年!

·相关链接·

英国强租威海卫

□常诚 张建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西方列强趁火打劫,德国强占胶州湾,沙俄强租旅大。1898年7月1日,清政府又同英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定了不平等条约——《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其要点是:除威海全湾及湾内各岛屿与沿海10英里以内之地划为租借地外,英国人还可以在海岸及附近地方择地建筑炮台和驻扎军队。同年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刘公岛西海岸的黄岛上举行租借仪式,威海卫遂沦为英国殖民地。按《专约》规定,英国人租借威海租期为25年。

英国殖民者强租威海后,不仅在政治上实行残酷的统治,而且在经济上实行疯狂的掠夺。他们在威海陆地租界区内,除袭占了700多亩官地外,还强占农民土地300多亩。在刘公岛上袭占原官地308亩后,又公然违背租约规定,将居民4811亩土地和所有房屋强行收买,致使岛上居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英国殖民者还广征赋税,据统计,英国租借威海卫32年,仅税收一项即获利达4913216银元。同时,他们还开设了太茂洋行、和记洋行、仁德洋行,并让德国人开设了万丰洋行,让丹麦人开设了宝隆洋行。此外,英国人还出资让中国人经营两家商行:福泰行和富威行。当时,这五大洋行和两家商行操纵着威海卫的金融、外汇和交通运输。英国殖民者还以威海卫为基地,大量掠夺胶东特产,进行经济压榨。

威海人民对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奋起反抗。1900年英国侵略者在孟家庄、报信村勘划租界,并强令界内人民交纳田赋。村民刘荆山、于仁山等向周围村庄发出鸡毛信,并于4月6日在碑口庙举行了抗英集会,他们率众把英国侵略者在附近埋设的界石统统拔掉砸碎。当日,200多名英国侵略者前往鹿道口附近的马嘴山,企图以武力勘界,当他们来到路口时,遇到上千名示威群众,英军被迫转道去卧龙村埋界石,哪知那里的群众也奋起反抗。4月24日,威海民众在张村慈圣寺召开团练大会,大批英国侵略军闻讯后赶来镇压。经过激烈对抗,威海人民的这次反抗运动被镇压了,但威海人民的反抗精神也让侵略者胆颤心惊。直到1901年春,英军在清兵的护卫下,才勉强在150华里的租界线上埋下了76块界石。

英国强租威海卫到期后,英国人又用各种手段拖延时间,迟迟不肯将威海交还中国。1930年中英两国政府才最终拟定《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和相关《协定》,4月18日双方代表在《专约》上签字,这样中英长达九年的关于交收威海卫的谈判方告结束。同年10月1日,中英双方在威海举行了交收威海卫仪式。至此,遭受英国殖民统治32年的威海卫才终于归还了中国。

  • 威海人民抗英划区埋界斗争反埋界斗争
    答:1900年春天,英国殖民当局决定在威海划界埋界。中国官员李希杰、陈景星等人被迫参与,英国人利用官员的恐惧心理,将租借区范围扩大数倍,超出原定范围。4月6日,英国军队在鹿道口附近遭遇数千名手持武器的群众抵制,他们高喊着反抗口号,愤怒地表达对卖国行为的不满。于冠敬等人领导的反英集会号召大家维护...
  • 制作表格列举威海卫被英国强占的历史和加强威海卫统治的措施和中国首...
    答:1930年10月1日 中国收回英租界威海卫 1930年10月1日,中国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与英国驻威长官庄士敦在威海卫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举行中英交收威海卫典礼。被英人强行租借32年的中国海港威海卫,终于回归中国。1898年,英国通过《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威海卫沦为其殖民地。1921年12...
  • 历史:威海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史实
    答: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能够使昏庸腐朽的清政府为之屈服,但是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威海人民是不可辱的。在英租威海卫的三十二年里,面对侵略者的武力进犯和殖民统治,富有保家卫国传统的威海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 抗英集会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内地蓬勃兴起。威海姜南庄村秀才崔寿山深...
  • 威海卫被英国强占的历史及加强威海卫统治的措施,和中国收回威海卫过程...
    答:中国收回威海卫1930年10月1日 中国收回英租界威海卫1930年10月1日,中国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与英国驻威长官庄士敦在威海卫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举行中英交收威海卫典礼。被英人强行租借32年的中国海港威海卫,终于回归中国。1898年,英国通过《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威海卫沦为其殖民地。
  • 威海卫被强占历史
    答: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被英国强租。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由中国政府收回。设威海卫行政区,直隶行政院。1938年3月又沦为日军殖民地。1945年收复,设立威海市,属胶东行署。1948年属东海专署。1950年撤市设卫海县。1951年改县为卫海市,属文登专区。1958年属烟台专区。1987年升为地级...
  • 威海卫这块土地被割占及其回归的史实
    答:回答: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元朝称清泉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防倭寇袭扰设卫,称威海卫。以威镇海疆之意命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裁威海卫,复归文登县。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占领。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被英国强租。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由中国...
  • 威海卫被侵占是哪一年?
    答:威海卫被英国侵占是1898年,被日本侵占是1938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集结军舰25艘,陆军 2.5万余人,迂回侧后攻占南岸炮台,海陆夹攻威海港。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威海失陷。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战争中,日军于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中国收复。
  • 威海卫被哪个国家占领
    答:但最终未能守住威海卫。随着战争的失败,威海卫被割让给了英国。英国在此设立了殖民地统治机构,对威海卫进行了长期的殖民统治。直到二战后,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威海卫才逐渐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中国的领土。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历史文献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
  • 英国占领威海卫是哪一年
    答:英国占领威海卫是在1898年。威海卫位于中国山东省东部,是一个重要的军港。1898年的占领事件,是英国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实施殖民扩张的一个显著标志。这一事件并非孤立,而是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状况紧密相连。19世纪末,清朝国力日衰,无法有效抵御外来侵略,这为英国等列强提供了可乘之机。英国占领...
  • 英租威海卫时期的历史
    答:1898年,威海卫最初在英国海军部的控制下,设置了临时性的行政公署,次年改由陆军部管理。1901年1月1日,正式由英国殖民部接管,并颁布了《威海卫地方政府组织法》。同年7月24日颁发了《1901年枢密院威海卫法令》。威海卫行政公署设行政长官一人,由英皇直接任命,地位等同于英属殖民地总督,但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