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里刘备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诫子书 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扩展资料:
《诫子书》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赏析: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懒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诫子书》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诫子书 (诸葛亮作品)

诸葛亮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
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这封书信要告诫儿子修生养性、生活节俭,培养自己的品德,惜时勤学,志存高远。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扩展资料:
《诫子书》的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诫子书》

1、,中心思想主要是说亲贤臣,远小人,最后臣本布衣的意思是说自己受了刘备的恩惠,绝不会对蜀国不利,让刘禅安心。

2、《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

3、话意是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扩展资料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原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阳。

2、译文

“臣凭着微弱的才能,窃居着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斧钺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因为不能宣扬军令,训明法度,临事小心谨慎,以至于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以及箕谷警戒不严的失误。所有的错都在我个人授人任官不当而告成的。

臣的见识不能了解人才的好坏,考虑事情大多不够聪明,《春秋》经书记载,军队战败该督责的是主帅,臣下的职位正当受此罪责。我自请贬职三等,来督责我的罪过。”

刘后主于是就贬诸葛亮为右将军兼摄丞相的事情,所总领的职务和从前一样。建兴六年(西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从散关出兵,围攻陈仓。曹真来抵抗他,诸葛亮因为粮食用完而班师回去。魏国将军王双率领骑兵来追打诸葛亮,诸葛亮与他作战,打败魏军,斩杀王双。

建兴七年(西元229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魏国雍州刺史郭淮率军想去攻打陈式。诸葛亮自己出军,到达建威,郭淮退回,于是平定了武都,阴平二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安排职务这些,中心思想主要是说亲贤臣,远小人,最后臣本布衣的意思是说自己受了刘备的恩惠,绝不会对蜀国不利,让刘禅安心。

  • <<三国演义>>中刘备曾告诫儿子刘禅的一句是什么?
    答:<<三国演义>>中刘备曾告诫儿子刘禅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句子释义 翻译: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启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重点字意:勿:不要;以:认为;善:好的行为,和“恶”相...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里刘备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答:1、,中心思想主要是说亲贤臣,远小人,最后臣本布衣的意思是说自己受了刘备的恩惠,绝不会对蜀国不利,让刘禅安心。2、《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3、话意是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里刘备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答:刘备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告诫儿子,要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好。千万不要因为那善事微小,而无心去做,更不能因为那恶事微小,就随便去做。若是那样,正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那样,社稷江山,会越来越不稳固,因而最终丧失。
  •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出自哪本历史名著?
    答:这句话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刘备临终前对儿子刘禅说的。意思是指,只有贤德的人,才能使众人信服。章武三年(223年)春,伐吴失败的刘备,退据白帝城,此时他已染上痢疾,病情不断加重,出现了多种并发症。但此时的刘备大概也明白了死生有命的道理,故安慰儿子(也是安慰自己),说自己...
  • 《白帝城托孤》的译文是什么?
    答:假如继位的皇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流着泪说:“我一定尽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刘备又召来继位的儿子告诫说:“你与丞相一同处理国事,对待丞相就要如对待父亲一样。"原文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
  • 三国演义第85回概括
    答:1、第85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刘备夷陵惨败后逃入白帝城,心情忧闷,再加上年事已高,思念关羽张飞,最后一病不起。临终之前,他将诸葛亮和刘禅从成都召来,将刘禅托孤于诸葛亮。刘备告诫刘禅,不要因为小善事就不做,不要因为小恶事就犯;而后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是个人才,你...
  • 为什么刘备临死前对刘禅说的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_百度知...
    答: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出自西晋陈寿为刘备立的传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原文如下: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 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
  • 出师表的出处
    答:《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公元223 年十月派邓芝赴吴与孙吴重新修好,公元225 年诸葛亮亲自南征,平定益州、永昌等四郡,安定了后方。这些都是为推进事业,出兵击魏作准备的。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225 年)。公元226 年五月魏文帝——曹丕死。同年七月孙权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
  •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原文及翻译
    答: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草庐对”策(一说隆中对),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国志·蜀书·诸葛亮...
  • 出自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全报...
    答:后半句就是民间加上去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原文】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