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石标本资源收集技术规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植物化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前言
植物化石标本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了植物化石资源能有序、准确而有效地入库保存,特制定《植物化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以确保植物化石标本资源的长期安全保存。
植物化石标本资源保存需要一定的标本库条件,植物化石入库要求入库记录,标本登记并进行适当的保存,有些标本还需特殊保存,另外还涉及交换标本、接受赠送标本等的信息记录管理以及数据整理等一系列操作处理。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杨小菊。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植物化石标本的保存范围及所用术语、标本库的条件、植物化石入库要求、入库记录、标本登记,以及交换标本、接受赠送标本信息记录。
本规程适用于博物馆、研究机构等保存收藏植物大化石。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稿(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6571-2012 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
3 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标本库:贮藏标本的库房及其设施。
标本柜:贮藏标本的木柜或铁柜,内有很多格抽屉以系统地摆放标本。
标本盒:摆放标本的盒子。
4 标本库条件
库内要有显示温度和湿度的设施。具有密闭与通风的性能,能防湿、防虫、防混杂、防火、防震、防盗、防紫外线等,要有调节温度和湿度的设施(空调)。
5 保存
5.1 标本入库要求
——必须是整理好的、干燥的标本。
——标本上应标注野外采集号和标本登记号。
5.2 登记
5.2.1 登记号
——登记号可由前缀和数字两部分构成。前缀往往代表不同单位或部门,如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用“PB”代表古植物(palaeobotany);数字则按标本领号的先后顺序编号,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每个标本的登记号都是唯一的。
——在同一块岩块上不同的植物要分别编号,各自独立的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以a、b等区分。
——登记号直接写在标本上,或写在小标签上。
——登记号应在手稿提交出版之前就由作者本人登记领取。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在标本与标本相关信息之间建立长期的和永久性的联系
5.2.2 其他信息
登记研究标本还应同时记录以下信息:作者姓名、文章题目、书刊名称、出版年份、页码;较详细的还应该注明标本所在的具体图版、图片号码。
5.3 标本的摆放
1)普通手标本应放置于大小合适、不含酸性物质的标本盒中。这些标本盒再放置到标本柜的抽屉中去。
2)较大的手标本也可直接摆放到标本柜的抽屉中。
3)标本盒上或标本边放标签,标签上记录有标本的学名、登记号、模式、产地、时代、层位、采集人、采集日期、鉴定人,或附注,这些内容也应输入数据库中。
4)标本的保存位置应记录到登记簿并录入数据库中去。
5.4 标本的排列
1)按标本产出的地质年代排列,分类单位是纪(Period)和世(Epoch),新生代一般再细分。
2)按产地排列,在大的地层单元中,标本被划分为本国的和来自其他国家及地区的标本。
3)按植物学分类排列,在地层分类单位和标本的国别分类之下,进一步的编排是根据植物系统分类,即植物界内部分类。
4)其他排列方式,如研究单位的标本也可按门类排放,在各门类之下,进一步的编排是根据标本入库的顺序(往往也是标本发表的顺序)排放。
6 管理
6.1 标本标志
标本入库后应标明标本号、抽屉号、标本柜号。
这些信息应记录到登记簿并录入数据库中去。
6.2 检查
标本入库后应定期进行检查,检查时应避免外界高温高湿的影响。
6.3 保护
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收藏标本的基本目的在于保存好标本,这些标本保存在良好环境中,合理排列并随时准备用于研究。因此,标本的保护是收藏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护的措施包括:
——利用空调来调节湿度和温度。
——普通标本的保存温度应保持在16~18℃为宜。
——避光,标本储藏柜由抽屉和门组成,门具有紧密“密封”的性能。每次使用之后,都要把门关上。门在抽屉内部和外部环境二者之间起到缓冲作用,最重要的是它尽可能地保持了抽屉内部环境的稳定。
——黄铁矿(FeS2)化程度高的标本最好保存在相对湿度大约是30%的环境中。如果标本柜中的标本已经显示了黄铁矿腐蚀迹象(出现了细微的白或黄的晶体),就请古生物保护部门进行处理。将标本置于特定环境中,减慢腐蚀过程。特定环境指在常用的聚乙烯或聚丙烯的密封容器中加有硅胶干燥剂,这样能够调节相对湿度达30%的特别要求。容器透明,从各方向都可看到标本。如果要打开容器,要记录下打开的时间或标本被取出时间。
——薄片标本平放于标本盒中再放入标本柜,保存于低温房间内。
——电镜样品贮存在温度相对受到控制且无尘的环境中。
7 交换、捐赠和索取标本
建立交换、捐赠和索取标本的目录,其中包括标本来源的个人(或单位)资料以及和标本有关的所有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人工记录或录入数据库中。
对新接受的标本进行检查,确定是否要求特殊保存,如必要便立即实施。
将标本的详细信息进行记录或输入数据库。这些信息包括登记号、采集人/捐赠人、标本学名、地层细节、产地信息、岩性、保存形式以及所采用的特殊保存措施。如果在某文献中已描述的标本,还应记录作者姓名、文章题目、书刊名称、出版年份等。
8 借用登记
应记录借用者姓名、借用目的(重新研究、查阅对比等)、借用标本的登记号、借阅日期、归还日期等。
9 数据库
用电子数据库记录馆藏标本的详细资料。这种记录方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写表格。数据库包含可能彼此相关的域和亚域。

前言
植物化石标本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了植物化石资源能更好地被科研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利用、向公众展示,特制定《植物化石标本资源整理技术规程》,以确保植物化石标本资源的获取和合理使用。
植物化石标本资源的整理有自己的特殊性,大植物化石的标本需适当的修理,从未固结的沙质和富含黏土的沉积物中获取的木质化和丝炭化的植物碎片、通过大规模酸浸法提取植物中化石和大化石等需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操作处理。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杨小菊。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植物化石标本的整理范围及所用术语,植物化石标本整理原则、实验室处理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植物大化石的修理和中化石的实验室处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稿(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1)植物大化石(megafossil):指除孢子花粉等个体微小及保存大小在几个毫米以下的植物碎片以外,一般的植物化石,如具解剖构造的木化石和保存有角质层的叶、花、种子等或它们的印痕化石。
2)植物中化石(mesofossil):指中等大小的植物化石,主要包括丝炭化的木化石碎片和叶、大孢子和种子等繁殖器官,标本的大小一般约在0.25mm到几毫米之间,肉眼可以辨别但需用显微镜研究。
3)压型化石(compression):植物各器官被细粒沉积物迅速掩埋后,在沉积物累计的重压下,逐渐脱水和压扁,有机物挥发后仅留下与原来植物部分轮廓完全一致的炭质膜,保存有部分或大部分植物原有物质和结构。
4)印痕化石(impression):植物体留在岩石基底上的印迹,通常是压型化石的反面印痕,或是植物体本身的物质消失后留下的部分内面或外面的印痕。
5)矿化化石(petrification):被埋藏的植物体各部分器官经含矿物质溶液浸泡,矿物质逐渐渗透入植物的细胞腔及细胞间隙而矿化,但植物体仍保持原有的结构。
4 大植物化石的标本修理
4.1 工具
锤子,凿子,刻刀,锥子,针(皮革工艺的钢针、商用钢针、缝纫针),毛刷,橡皮吹球,黏合剂。
4.2 方法
4.2.1 一般方法
用刻刀或针和一把轻便的锤子,逐步清除埋覆标本的沉积物,使化石更多的部分逐步被揭开。远离化石部分的碎屑岩石用毛刷刷去,标本上的碎屑岩石用橡皮吹尘球小心地吹开。
修理时,刻刀或针一定要一直朝着化石碎片(永远不要离开),以很低的角度倾斜放置,以防止打穿标本(见图1)。向下朝着植物的方向在基质上持续操作,以逐步接近埋得较深的植物体(见图1A)。对易于破碎的标本,如立体展开的细轴,要用非常锋利的缝纫针(见图1B),一粒一粒地移开沉积物。
如果标本细小而易碎,需要耐心地一粒一粒地除去基质,用缝纫针仔细修理。
修理结果质量的好坏依赖于个人技巧、围岩的性质、沉积物的厚度、标本的保存,以及所揭示的特定结构的大小。不同的沉积层,即使相距只有几厘米,对针修剥离的反应不尽相同,每种情况可能都要求方法上的调整。因此建议首先在同一产地和地层中不太重要的标本上进行修理法的尝试,以检验基质的黏合力等特征。必要时也可随机试用毛笔湿润工作面等方法。

图1 植物化石修理示意图

A—用三角针在基质中准备连续深挖,注意针的位置和方向;B—接近标本时用锋利的缝纫针一粒一粒地除去基质
4.2.2 系列修理
修理纤细的立体分枝标本时,必须极其细心,以防破坏下面未被记录的部分。在揭开下部植物之前,要对已出露的轴部和分枝部分进行照相或画图,再依次一层层剥离。对标本的负面也用同样的方法修理。所有那些在修理正、负面标本的每一阶段留下的照片和素描图都将用于最终复原植物侧向分枝系统。
4.2.3 加固
标本在修理期间以及完工后要用黏合物进行加固。将黏合剂加到化石周围的基质中,每次加一滴,直到黏合剂渗入化石为止。这一过程要保证化石的上表面不得沾上黏合剂,同时通过标本下部的岩石得到加固。若是偶尔将黏合剂滴在了化石上,可以向周围基质中加入纯丙酮以除去它们。
4.2.4 其他方法
利用震荡工具或气体研磨等可迅速除去基质,但往往过于猛烈,常导致化石部分受损,尤其是使用震荡工具,很容易使植物化石变成碎片。
5 从未固结的砂质和富含黏土的沉积物中获取木质化和丝炭化的植物碎片
5.1 取样
理想的样品包括未固结的砂质和富含黏土的沉积物,因此,在细粒的,尤其是固化程度低的沉积物中,可以找到最好的标本。这些沉积物包括湖成或河成的细砂、粉砂、黏土、植物碎片层以及细粒的三角洲沉积。在手标本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化石。植物碎片层常产球果和树干等较大的化石。
样品应采自软而细的沉积物中,而且必须进行挖掘,不能从风化的露头表面采集(可能被污染)。
5.2 样品前期处理
将中—细粒的粉砂岩和泥岩在10倍体积的过氧化氢中浸泡1h,以破碎沉积物,然后进行过滤。若要破碎大块样品,可使用具盖的桶进行大规模的浸解。浸解的产物是矿物颗粒和化石材料的混合物。
把页岩放在含5%氯酸钾的强硝酸(舒氏溶液)中浸泡数日,然后用流水将酸液完全清除,再用稀氢氧化钠进行处理。
5.3 样品过筛
样品在完全分解之后,可用网孔大小在125~250μm之间的细滤网来清洗。通过进一步用水对样品进行清洗,使用一系列大小不同网孔的滤网,由大到小依次进行过滤,即可从滤网上获得标本。
5.4 标本的清洗和去矿化
在必要的时候,标本可以通过对矿物质的酸处理而进一步得以净化。将挑出的化石放入抗氢氟酸腐蚀的容器,然后加氢氟酸,每次只加入少量的酸,以避免突然发生剧烈反应而产生大量的气泡,并发生酸的外溢,最终加至氢氟酸完全淹没化石材料为止。去矿化所需时间因样品不同而异(几小时到数天)。样品在脱矿化之后必须使用流水或重复水流离心过滤,完全洗去酸液(用石蕊试纸来检验)。
也可以用盐酸继续清洗,还要再次用水来完全洗去酸液。
如果中化石采自富钙的沉积物中,应使用盐酸进行预处理,再进行氢氟酸处理。
5.5 标本的氧化处理
对标本进行氧化处理并非都是必要的,但对于角质层碎片是有好处的。
将标本置于浓硝酸中,浸泡时间的长短依标本的情况而定。角质层标本也可通过舒氏溶液(70%硝酸中溶有饱和的氯酸钾)的氧化作用来进行清洗,在多数情况下,它能大大缩短处理时间。氧化作用之后要用水清洗,再用5%的氨水溶液短暂浸泡,以除去可溶的氧化产物。氧化作用有破坏或完全毁坏标本的危险性,因此在处理之前要非常细心地检查标本。在最后用水清洗后,标本就可以固定和观察了。在观察之前标本可以自然干燥。
6 通过大规模酸浸法提取植物的中化石和大化石
采用大规模酸浸法通常可以将较大的化石植物碎片(中化石和大化石)从围岩中完整地分离出来。
6.1 化石保存类型
压型和石化的化石,包括煤化、木炭化、丝炭化以及矿化的标本在不同程度上是抗腐蚀的,它们在采用不同的酸浸法后可以保存下来。压型标本保留了形态特征,石化标本往往保存有解剖结构。
6.2 分离技术
为了提高围岩分离效果,可以将围岩浸泡在不同的化学试剂中。化石一经分离,首先用盐酸清洗,然后再用氢氟酸,除去附着的无机物。
如果围岩未固化,或固化十分松散,化石可以直接通过湿过滤方法获得。
弱固结的沉积物可用稀过氧化氢分解;弱固结的粉砂岩和页岩可用稀氢氧化钾浸泡数日,再用30%的过氧化氢浸泡20天。
围岩固结较好,可采用盐酸/氢氟酸浸解法的强烈分析技术获得化石。为避免沉积物过分破碎,把含较大化石(从几百微米到数毫米)的围岩分割成相对较大的块体(2cm×2cm),放入大容量(1L)的塑料烧杯中,加盐酸浸泡1天,然后换蒸馏水浸泡1天,把水倒掉后再加入40%的氢氟酸。由于所要处理的样品块体较大,完全分解并获得化石可能需要几天时间,在此过程中必须更换氢氟酸若干次。残留物要适当地搅动,一定要谨慎进行,以免对化石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岩石分解之后,要尽可能地把酸液都倒出来,小心不要倒出任何的残留物。为了中和残留物中所保留的酸,可以多次向烧杯中加入蒸馏水,待残留物沉淀后再将水倒出。最后,使用250μm的聚酯网清洗残留物。将>250μm的颗粒冲洗到培养皿中,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使用湿的细毛笔或吸管挑取感兴趣的化石,再将其转移至其他干净的培养皿中。
无论是用何种化学试剂处理样品,处理结束时都应充分水洗,直至残留物中液体变中性(pH试纸检验)。在换用另一试剂时尤其要注意。

前言

植物化石标本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了植物化石资源能有序、准确而有效地获取,特制定《植物化石标本资源收集技术规程》,以确保安全合法而有效地获取植物化石标本资源。

赴野外采集植物化石前需做好与采集相关的一系列准备工作,野外寻找与采集时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方法,植物化石标本资源的收集还涉及交换标本、捐赠标本和索取标本等。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杨小菊。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植物化石标本的收集所用术语,植物化石标本采集准备工作、仪器设备要求、野外记录本要求、野外记录的内容和标准格式、采集步骤、标本的野外处理、标本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标本运输方法,以及交换标本、接受赠送标本和索取标本的信息记录、要求和注意事项。

本规程适用于古植物学工作者、地质工作者野外采集植物化石工作及博物馆等保存单位征集植物化石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稿(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植物大化石(megafossil):指除孢子花粉等个体微小及保存大小在几个毫米以下的植物碎片以外,一般的植物化石,如具解剖构造的木化石、保存有角质层的叶、花、种子等或它们的印痕化石。

2)植物中化石(mesofossil):指中等大小的植物化石,主要包括丝炭化的木化石碎片及叶、大孢子和种子等繁殖器官,标本的大小一般约在0.25mm到几毫米之间。肉眼可以辨别但需用显微镜研究。

3)压型化石(compression):植物各器官被细粒沉积物迅速掩埋后,在沉积物累计的重压下,逐渐脱水和压扁,有机物挥发后仅留下与原来植物部分轮廓完全一致的炭质膜,保存有部分或大部分植物原有物质和结构。

4)印痕化石(impression):植物体留在岩石基底上的印迹,通常是压型化石的反面印痕,或是植物体本身的物质消失后留下的部分内面或外面的印痕。

5)矿化化石(petrification):被埋藏的植物体各部分器官经含矿物质溶液浸泡,矿物质逐渐渗透入植物的细胞腔及细胞间隙而矿化,但植物体仍保持原有的结构。

4 准备工作

4.1 采集工具

根据采集任务的需要,准备以下工具:铁锹、铁锥、十字镐及小手镐、钉字镐、手锯、钢撬、地质包、地质锤、地质罗盘。

放大镜:一般用10倍的。

定位仪:目前野外工作常用GPS仪(全球定位系统)。

4.2 野外记录工具

野外记录簿:最好是防雨纸质的记录本,用以记录工作地点的地质地理、地形地貌、化石产出和采集的剖面位置和层位、工作情况等。

记号笔:油性笔用于直接在标本上编号,普通笔用于记录。

标签纸:应有统一的印刷格式,记录植物化石采集的时间、地点、采集人,化石产出的时代、层位、野外初步鉴定结果及鉴定人,化石的野外编号。

胶布:粘贴在岩石上用于标号。

照(摄)相机。

4.3 标本包装材料

包装纸和棉花:包裹化石,以防标本受到磨损、挤压、碰撞而遭破坏。

纸袋:用来放置已脱离的表皮材料。

玻璃瓶:放置小块的重要的植物化石,如碎裂的叶片、种子、孢子叶球。

4.4 防护用品

根据工作环境和性质,应适当准备一些劳保用品,如护眼、手套、安全帽、防晒霜。

4.5 相关文件和资料

在进行挖掘和采集化石之前,采集者必须了解化石产地的所有权,进入产地采集并收集化石的相关法规及合法性资料。

已有的地质研究资料,包括发表和未发表的相关文章、地质报告、图件等。

4.6 其他

1)大范围地进行挖掘工作,要求清除大量的上覆物,要考虑挖掘机的参与,或者采取爆破等手段。上覆岩块的清除还可以用配有电动绞车的四轮驱动汽车或卡车等移开。

2)在植被覆盖地区进行大面积挖掘时,事先应与林业部门和环保部门取得联系,并避免对森林植被及水土保持造成不良后果。

3)在采集压型化石时,应准备一些小纸袋、小盒子、小瓶子等,以盛装剥落的角质层以及小块的重要的植物化石,如碎裂的叶片、种子、孢子叶球等。

5 植物化石的寻找与采集

5.1 确定并记录化石产地

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采集,根据已有线索作有计划大规模发掘是获得丰富化石材料的必要手段。

如果要对某个区域进行评估,最好仔细考察本区内所有已发现的岩性中最有希望的露头,而不要仅停留在一个已发现了化石的地点进行采集。用罗盘或借助卫星定位仪器测出化石点的方位。

针对化石的层位以不同距离拍照并对化石点再次定位。

5.2 辨认化石及岩性

含有植物大化石的层位没有严格的岩相类型限制。在许多沉积岩中都可以找到大、中化石,有时甚至在海相沉积物或火山岩和火山灰中也能找到很好的化石。

沿层面上产出的植物化石,只要沿着平行层面揭开就可以了。即使压型/印痕化石保存差,被风化,它们也易于在碎石堆中找到,产这些化石碎片的岩性就指示了好的化石材料可能在附近某一层位中。

矿化植物化石如果没有适当暴露,就比较难以发现。在大多数岩相中鉴定较小类型矿化化石要求相当精确地观察。发现以后可借助10倍的放大镜进行观察,以确定化石是否保存了解剖结构。

5.3 挖掘和搬运化石材料

确定了被认为值得挖掘的采集地点之后,主要根据研究类型和范围的要求来决定挖掘的程度。

如果为开展生态研究而进行大化石定量统计研究,就要进行“大范围工程”,它要求大幅度地揭示岩层表面,几乎肯定是要大范围清除上覆岩层(上部掩盖)。

当采集压型或矿化化石时,化石本身的大小应当决定了挖掘岩块的大小,因为它是整株植物复原中首要的考虑因素。首先应清除上覆物。另外,最好不要挖出上部岩石压住的块体,否则岩块内部的层面可能会开裂,从而很容易破坏化石标本。

如果估计在野外采到的岩块可能产有丰富的化石,可把岩块带回实验室后再劈开、修理,或进行浸泡处理等。

5.4 挖掘方法

1)大范围的挖掘工作要求清除大量的上覆物,这种工作需要挖掘机的参与。有时上覆岩块可以用配有电动绞车的四轮驱动汽车或卡车来移开。相对松散的岩块有时可用拖绳来移走,也可以用简易的手动汽车千斤顶放在岩块后将松散的岩块移开或沿斜坡推下。

2)对于不超过1~2m大小的岩块,可使用重型钢撬(至少2m长)移开相连接的岩块。

3)移开较小一点的岩块可以用小一点的撬棍或手凿子,用撬棍松动岩块,然后轻轻地撬起再搬开。

4)成层的岩块采用重方锤和凿子进行松动后,将其移开。

5)上覆岩层清理完毕,在采集开始之前,应该清晰地标明化石产出的岩相和层位。可以用喷绘、彩色标志,或彩色粉笔标出,以便于作业。为了在实验室对取回的岩块进行定向,必须进行详细的野外素描和照相。

6)根据研究类型的不同,含化石的岩块可在野外挖掘过程中劈开,或整个搬回实验室后再劈开。

7)含压型或印痕化石的成层较好的沉积岩,可用锤子和凿子或具凿边的锤子沿层面剖开。20mm或30mm厚、较薄的岩片要用夹钳或带刃的老虎钳对压型化石的周围进行修理。

8)矿化的标本最好成块带回实验室,进行切片。如果含有矿化植物的岩块在掘出过程中破碎了,必须对破碎的表面进行仔细观察,以检查矿化标本是否顺延到了毗邻的岩块中。

9)保存在大块的坚硬沉积岩里的植物化石,可用建筑工人的石工锯移动或切开岩块。

10)最好使用较高质量的地质锤和凿子。

11)发现巨大的树桩和树干化石时,可根据研究需要将其全部采出,或采取大块,或采取拳头大小的标本。

12)大规模的工作中,最好将不含化石的上覆岩层全部铲除,将岩石剥到一定的程度,使所获得的含印痕岩板不致过薄和易碎(其厚度一般为2~3cm,根据标本的大小而定)。打去多余的岩石,结实而湿润的页岩可用刀切割,较坚硬的可用手锯来锯。从标本四周和下部打去多余的岩石时可用刀子来切割或用十字镐或地质锤轻轻地短促地敲打。很脆和很小的标本应当用棉花包裹起来,置于小盒内。

13)不明显,但很有价值或感兴趣的或值得保存的印痕应用记号笔圈出。

5.5 包装

所有采集到的材料,尤其是裂开的压型化石,都必须尽快、妥善地包裹好,防止灰尘和沙子破坏化石表面的细微构造、角质层等有机物质从化石表面脱落。具体要求为:

——精致的化石首先要用软纸或厨房用的卷纸仔细包好,为了更加保险,再用报纸或“泡沫材料”进一步包裹。

——绝对不要将压型化石的正模与负模再次“拼接”起来包裹,清晰的表面尽管“大体吻合”,但拼接后会破坏一些细微结构。这些标本最好一直用合适的材料分开包装,以保护其新鲜暴露面。如果岩石块体破碎,在没有被胶结之前,清晰的压型或矿化标本最好在原位置就拍下照片,然后再各自分开包装,认真加上标签。

——许多地方产出的化石在刚采集时是潮湿的,比干燥时更容易裂开。那些在野外采集,准备搬回实验室再劈开的岩块,可以二次浸水。方法是将岩石置于数层湿报纸之间,放置几天。如果要完整地劈开层理差的岩石中的压型化石,这种方法相当有效。

——对较易破碎的和较软的含有柔弱印痕的黏土、软质页岩和含泥质砂岩的标本,最好首先用棉花或软纸包裹起来,含印痕的微小的岩块包在棉花里,数个同置于一个盒子中。

——在用纸包裹标本时应当将其包裹成便于叠放的形状,如方块状和砖状。

——为了避免磨损,应将标签折叠起来置于纸包内的一个角落里,为保证记录完整,在标签和纸包上不同地方多写1~2次。用这种方法包装的标本可以放在背包和背囊中搬运。

5.6 野外记录的内容

在野外记录本上应记录含化石的标本是在什么条件下(山谷倾斜处、采石场、泥塘、探槽、铁路路堑)采集的,并标明岩层的垂直方向、距地表的深度及产有标本的岩石名称和位于该岩石上下岩层的名称(如在砂岩中的页岩夹层)。野外采集时一定要在采集时对化石进行编号,包装好后进行编录并附上标签。记录的内容包括:

——准确的发现地,最好指出最近的居民点、火车站、区域、省份及其与河流的关系以及有关的地物、地貌等。

——标明采集日期。

——写出采集人的姓名。

——记录化石产出的时代、层位。

——记录露头或人工点的号码,同一岩层中的全部标本必须用同一号码标出,如+++号露头,++号标本;采自同一岩层的标本不必每块都单独进行特殊的编号,但如标本是在同一露头上或剖面上的两个或以上的岩层中采集的,就应当用特殊的号码标明岩层的上、下关系;从同一剖面的不同岩层上采集的数块标本应当按顺序进行编号,并指明标本之间的距离(如++露头,第1号岩层)。

——记录野外初步鉴定结果及鉴定人。

——记录化石的野外编号。

5.7 运送或邮寄标本

为确保安全,应将标本放置在不易弯曲变形、可堆放得很牢固的箱子里,以免在震动时擦伤或破损。为了包装得更加牢固,可以塞上刨花和纸,或稻草、干草等可以减震的充填物(必须是干的,以免标本长霉)。

6 交换标本、捐赠标本和索取标本

主要是正模标本。这些标本的获得应符合相关的法律。

——签署一个“转交项目”合同,将交换标本、捐赠标本和索取标本的合法所有权转给收藏单位(博物馆或研究机构)。

——标本登记并建立交换、捐赠和索取标本的目录,其中包括标本来源的个人(或单位)资料和标本数据,这些信息应人工记录或输入数据库中。

——向捐赠者发一份正式的感谢信。

——对标本进行检查,确定是否要求特殊保存,如必要便立即实施。

——将标本的详细信息进行记录或输入数据库,每个标本都应编有登记号。这些信息包括采集人/捐赠人、标本学名、地层细节、产地信息、岩性、保存形式以及所采用的特殊保存措施。如果是在某文献中已描述的标本,还应记录作者姓名、文章题目、书刊名称、出版年份、页码、图版等。

除了基本的模式标本以外,下列情况的标本也在收集之列:

——馆藏中未曾描述,或只是粗略描述的标本。

——来自与馆藏已有但层位不清的标本是同一产地且有准确层位的标本。

——馆藏中已有的,但保存特别好的标本。

——新采集标本。

——特殊保存的标本。

——曾在出版物中发表的标本。

——即将被发表的标本。



  • 植物化石标本资源收集技术规程
    答: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植物化石标本的收集所用术语,植物化石标本采集准备工作、仪器设备要求、野外记录本要求、野外记录的内容和标准格式、采集步骤、标本的野外处理、标本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标本运输方法,以及交换标本、接受赠送标本和索取标本的信息记录、要求和注意事项。
  • 植物化石标本资源整理技术规程
    答:植物化石标本资源的整理有自己的特殊性,大植物化石的标本需适当的修理,从未固结的沙质和富含黏土的沉积物中获取的木质化和丝炭化的植物碎片、通过大规模酸浸法提取植物中化石和大化石等需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操作处理。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
  • 植物化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答:植物化石标本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了植物化石资源能有序、准确而有效地入库保存,特制定《植物化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以确保植物化石标本资源的长期安全保存。植物化石标本资源保存需要一定的标本库条件,植物化石入库要求入库记录,标本登记并进行适当的保存,有些标本还需特殊保存,另外还涉及交换标本、接...
  • 孢粉化石标本资源收集技术规程
    答:孢粉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了能有序、准确、有效并安全合法地获取孢粉化石样品,特制定《孢粉化石标本资源收集技术规程》。 本技术规程详述了在孢粉样品采集前需做好与采集相关的一系列准备工作,野外寻找与采集过程中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孢粉化石样品资源的收集还涉及索取样品等,本规程详细规定了收集过程中每...
  • 孢粉化石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答:孢粉化石标本资源保存的标本库需要特定的条件,孢粉化石入库要求有详细的入库记录和标本登记并进行妥善保存,有些标本还需特殊保存,涉及交换标本、接受赠送标本等的信息记录管理以及数据整理需按照一定的程序。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本规程起草人:王...
  • 孢粉化石标本资源整理技术规程
    答:本技术规程对孢粉化石标本的整个整理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王怿。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孢粉化石标本整理工作的范围及所用术语,孢粉化石标本整理原则、实验室处理要求...
  • 如何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
    答:先将化石周围清理干净,使其尽可能暴露,然后用多层隔物湿纸或强力薄膜把它包起来,再用石膏带裹起,等石膏干后,就可把化石从岩石的表面取出,然后在化石的另一面作同样的处理。安全第一。安全帽、护目镜和后套必不可少。在你出发之前,不妨向其他收集者详细咨询将要去的地方的情况,以确定所需要...
  • 标本的分类及采集方法
    答:标本的主要分类 标本大致可分为:兽类标本、鸟类标本、鱼类标本、昆虫类、植物标本、骨骼标本、虾蟹类标本、化石类标本等。 植物标本根据使用目的分类 鱼标本 1、整体标本:通常用来识别植物,鉴定学名,鉴别中草药。对某一地区进行植被调查也是使用这种标本。例如调查某个学校、山头的植物资源。高等植物的根、茎、叶等营...
  •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全文
    答:(一)已经命名的古生物化石种属的模式标本; (二)保存完整或者较完整的古脊椎动物实体化石; (三)大型的或者集中分布的高等植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和古脊椎动物的足迹等遗迹化石; (四)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重点保护的古生物化石。 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名录由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拟定,由国务院国土资...
  • 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资源收集技术规程
    答:本规程规定了脊椎动物化石标本收集的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脊椎动物化石标本的收集,人类化石因为具有极其特殊的科研和社会价值,其野外采集规范更加严格,详见《古人类化石标本资源收集技术规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