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传统习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4
山东苍山县文化及其风俗

  苍山文化

  民间文学 苍山民间文学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歌谣等多种形式。其中神话含创世神话、太阳神话,事物起源神话诸类,如《杨二郎掏山压太阳》、《小白龙下凡》,《千里眼和顺风耳》等。传说内容较为广泛的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地方风物等。《柞王宠儿亡国》、《造律条》、《关老爷磨刀》、《迷龙汪》、《秃尾巴老李》等,故事内容多为鬼孤故事、生活故事、爱情故事和幽默故事。流传较广的有《小糖锣》、《狐狸仙救王小》、《狼背婆》、《乖媳妇》、《黄半仙算命》。1988年6月苍山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收集故事千余篇,整理116篇,汇编成《苍山县民间文学集成故事卷》第一卷,出版印刷4500册。1970年7月收集歌谣百首,整理汇编《苍山县民间文学集成歌谣卷》第一卷,收录歌谣112首。1991年11月主编张文明被山东省文化厅、省文联、民委授于先进工作者称号。

  话剧 1931年在文峰小学任教的郭云芳自编话剧,领导学生在集市上演出。抗日战争时期比较活跃。鲁迅艺术大队、苏鲁支队政工队、抱犊剧社、黎明剧社、星火剧社、战士剧社、鲁南文工团等文艺团体,自编自演,四处演出。70年代之后逐渐消失。

  其它剧种 1938年前后,在苍山农村有歌剧演出,主要有临郯青年救国团剧杜、抱犊剧社等文艺团体,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小放牛》、《亲家母顶嘴》等。这时期也出现了秧歌剧、快板剧。新中国成立后流入豫剧、四评调戏、黄梅戏、吕剧。1959年至1996年全县组织文艺汇演时,每次都有这些剧种出现。

  曲艺 流行较广的有皮影、大鼓、评书、小鼓、渔鼓、快书等。清光绪年间开始流入,艺人有专业、半专业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加强对曲艺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52年10月县文化馆成立第一届曲艺协会,入会艺人111名,其中盲艺人65名。1957年参加山东省曲艺艺人登记的有40 下画清水绿波,将船套系在女舞者的腰间,如坐船状。另一人化装梢公模样,手持木浆,撑篙划船.坐船者随着划船者娉娉云步,二人合舞,如船行于碧波荡漾、风浪摇摆的水面之上。有的边歌边舞,锣鼓伴奏。 秧歌舞 在抗日战争时期,秧歌舞比较盛行。有几人或几十人组成秧歌队。一般舞者化装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边唱边舞,配上锣鼓、唢呐、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载歌载舞。建国后,秧歌舞大多都是农村姐妹表演,成为群众在节日集会、庆贺、文艺会演等经常表演的民间舞蹈。

  花棍舞 花棍舞也叫"打花棍"、"霸王鞭"、"金钱棍"。花棍用竹竿制成,竹竿两端和中间都装有带眼的铜钱,人数多少不等,排列队形。舞者手持花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敲击四肢、肩、背等,发出整齐统一有节奏的响声,边唱边舞,配有音乐。群众文艺会演中多有此节目。

  腰鼓舞 腰鼓舞也叫"腰鼓队"、"打腰鼓"。一般有数人至几十人组成队形。舞者腰间系一椭圆形小鼓,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鼓,击出各种花点,边敲边舞,动作整齐健壮,节奏强烈统一。

  门 笺 是剪纸艺术的一种,俗称"过门钱"、"门吊子"或"花纸"。一般于除夕张贴,一门5张,颜色各异,贴于门榍,由左至右次第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小红)、五兰(或紫),形状为长方形,由膛子、边框、穗子三部分组成。门笺的膛子分两大类,其一由花卉、鸟、凤、兽、虎等纹样组合,其二由文字组合,如"新年庆有余","万象更新"等。制作工艺有单色,套色之分。套色门笺,俗称"换膛子",需将门笺的各部分图案切开,重新组合,使其愈加绚丽多彩。苍山门笺,产地较多,风格各异。小岭的注重典稚,西城前的看重古朴,长城和冯村的擅长套色。苍山门笺,稚俗共赏。1964年对外文委来苍山征集门笺10套,参加驻外使馆展出。1982年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首府报纸对苍山剪纸艺术作专题介绍。此外,苍山门笺颇受江苏,河南,安徽及东北三省的青睬,每适新春佳节,客商均前来采购。
  印 花 苍山民间印花布分为蓝印和彩印2种,以蓝印流传最广。蓝印花布是用防染方法印染而成。印花版过去采用泊纸刻制,建国后逐渐为塑布代替。染法,先用豆浆、石灰、蛋清混合作为底料,透过印版刷在白布上,晾干后再用靛蓝煮染,待布干后刮去底料,呈蓝底白花,故被称为蓝印花布。其图案构成既有一股图案的结构程式,又具自身的工艺特点,多以互不相连的圆点、短线和小块面组成,常见的是以7个圆点组成的图案,俗称"猫蹄花"。蓝印花布的题材多以牡丹、梅兰、竹菊、喜鹊、凤凰、鱼等,以及回坟图案为主,带有明垦的谐音和寓意,如"喜鹊闹梅"、"风戏牡丹","年年有余"、"富贵盘长"等。象征吉庆、平安和幸福。花布的印版可分为边版、角片、芯子版和花布版。艺人们根据顾客需要,大小变化、调节使用,染出各式各样的被面、褥面、门帘、包袱皮、兜兜和花布等。彩印花布分布在南部乡镇。兰陵王连臣生产的彩印包袱水平较高,约从50年代开始,以大红为主,翠绿、桃红、紫、蓝、黄等几色套印,图案奉润、富丽堂皇,尤为新媳妇所喜爱。蓝印花布流传时间较长,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1981年《大众日报》、《农村大众》刊登载过苍山县蓝印花布纹样。80年代以来,有数千米被当作展品、资料、礼品、纪念品流往北京和其他省市,引起了专家、艺术家及服装行业的重幌。

  泥 玩 苍山泥玩具的代表产地为小郭村,起源于清咸丰年间。原为已故老泥玩艺人李宪志的祖父从师天津,掌握了雕塑神像之技巧,为养家糊口计,利用本地黄泥塑成人畜,晾干烘烧,涂粉着色,至集市销售。初期只有五六户学做,尔后遍及全村。小郭泥玩体裁广泛,有戏曲人物、有畜禽鸟兽,不仅有单人独兽(禽),尚有双人双兽或人兽相联,如杨家将、财神爷、县官、孙悟空、猪八戒、白蛇许仙、牛郎织女、麒磷送子、武松打虎、关公骑马、抱鸡(鱼)娃娃、虎、狮,马,鸡、羊等.其造型概括夸张,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泥玩具的底部或背后装有芦哨,轻轻一吹就会发出"呜呜"之音,甚受儿童喜爱。百余年来,苍山泥玩具在枣庄,临沂,徐州、新沂、连云港颇有市场,天津、南京。丹阳,洛阳,开封等地也有销售。苍山泥玩得到美术家的高度重视。1964年山东省群众艺术馆选送李宪志、张水西的75件泥玩具至中央对外文委会,参加中国驻外10多个大使馆的内部民间工艺品展。198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第10期,刊登小郭村李玉法制作的泥玩具(杨宗保等2件(照片)。1983年南京工艺美术学院选李玉法的6件泥玩具作为直观教具。1984年北京工艺美术学院和北海团城中心玩具厂向李玉法索取泥玩具200套。

  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8、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9、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10、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二、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黄豆的“百子汤元”,还有实心圆子和薄皮的“碌皮汤园”。

嫁娶
旧时苍山县的嫁娶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传统习惯,与《仪礼》中所记“纳采”、“问名”、“纳吉”、“纳微”、“请期”、“亲迎”六礼相差无几。一般历行说亲、下柬、下福子、下聘、迎娶等繁文缚节。

说亲 先是媒人提亲,父母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经过相互了解中意后,请人按照十二属相、阴阳五行合年命八字。若属相对头,不相克,岁数合适,便决定选择吉日“下聘传柬”。

下小柬 也叫订亲、过红。双方确定联姻后男方备好四色定亲礼(肉、鱼、粉条、点心及首饰、衣料等)馈赠女方,俗称“过红”。并具“婚约”写明男女年庚、家长和媒人姓名,双方交换做为联姻的依据。俗称“一张红纸刮进门,死也是你家的人”

送日子 也称“下大柬”。男方根据女方属相,查定喜期,通知女方。同时要备鸡、鱼、肉等礼品及衣料,并附“迎婚贴”,上书新娘冠笄、坐帐、开面、梳妆、下轿的面向时辰,与“嫁女客”所忌属相等事宜。女家接“大柬贴”后,着手准备嫁妆。除木床外,女方均要陪送。贫穷人家为一柜、一桌、一对座床三件嫁妆。一般人家为一柜、一桌、一对座床、高低八仙五件嫁妆。富有人家为大八件、小八件。内装被褥嫁衣、化妆品、果盒等,被褥四角钉有铜钱、栗、枣、花生等谐音吉祥物。双方各自通知亲友,亲友以钱、物为礼品相赠,男方为“看喜”,女方称“添箱”。男方整理新房按一定程序由“全美人”铺床设帐,床下垫新砖,裹红纸,放铜钱,床上铺整秫秸,伴有麦秸、称疙瘩,寓谐音之意。并于婚前送新娘出嫁时穿的红棉衣裤,仍备四色礼品。

娶亲 吉日早晨,新娘对镜梳妆,精心打扮,按择定时辰上轿。女家用轿抬新娘, 车拉“送女客”,肩扛人抬嫁妆,鼓乐成队向男家送亲,多者七八十人。新娘在男方大门前,按择定方位下轿,沿铺好的毡、席进家, 鸣炮奏乐,观闹者甚众。进家后,在预定的香案前,进行最为热闹的结婚仪式,要拜天地、拜爹娘、夫妻相拜、入洞房。新娘入洞房坐帐后,新郎要当众给新娘挑去蒙头红子。好逗的小辈抓紧新郎、新娘相聚害羞的时机,进行闹房,直到三天结束。外面宴请招待送新客。晚间吃宽心面,行合婚礼,俗称喝交心酒,洞房外小辈等听房。二日,女家瞧客。三日新郎、新娘在人引导下分拜姑、伯、叔,长辈给磕头礼。六、九日回门,俗称“过对九”。蜜月结束,娘家迎新娘过对月。

新中国成立后,婚姻自主,订婚不讲彩礼,结婚不坐花轿。初期有鼓乐队,后多为自行车相送,80年代多用汽车、拖拉机,90年代用轿车。张贴对联喜字,亲朋登门祝贺照旧,礼仪日繁,大操大办日甚。新房摆设有大衣橱、写字台、双人床、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等。城镇为双方共备,农村仍为女方陪嫁。

寡妇再嫁 旧时,丧夫之妇称“孝妇”,再婚多受干涉。再婚不得坐轿,需夜深骑驴往新夫家。离门时,亡夫家在身后用谷秸火烧,意为烧走“丧门星”。这些观点和旧俗, 虽已荡然,但寡妇再嫁仍较困难,像新婚那样明媒正娶少见。

喜庆
旧时,逢年过节均为喜庆吉日,丰收之年或久旱逢雨为吉庆,普通人家生育、生日寿辰、盖房乔迁、升官发财为喜庆。喜庆活动已成为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

生养 旧俗,妇女生育头生孩后,丈夫要到岳父母家报喜,生男孩称大喜,生女孩称小喜。出红门前,男有箭,女无箭。再告知其他亲友。亲友邻居随即“送米糖”(男9,女12天),有鸡蛋、小米、红糖、面等,凡送礼者均以红鸡蛋相谢。满100天,姥姥、姑、姨赠送糕点、衣物、长命锁等“寿礼”祝贺,称“过百岁”,沿袭至今。

祝寿 过去人们对生日很重视,一般吃面条以示祝贺,求“福寿绵长”。富有人家 60岁生日叫“寿辰”,亲友送“寿礼”祝寿, 主人宴请亲友吃“长寿面”。现在,一般群众达到旧时富有水平。

农村另有一种习俗,凡阴历闰年,出嫁女儿给父母送大饼。父亲在66岁生日时, 出嫁女要送肉一块,66个水饺。俗谚:六十六,吃他闰女一块肉。若不送谓之不孝。

盖房 原先盖房靠邻居友助,现在此俗更兴。新屋上梁时,门框、窗框、屋脊、房梁要贴大红对联,上书“上梁喜逢黄道日、竖柱巧遇紫微星”、“坚如磐石”、“上梁大吉”、“安门大吉”、“姜太公在此”等吉祥祝福语,还要燃放鞭炮,以图吉利。在奠基、上梁及竣工时三次宴请工匠及帮工。新屋落成,在新屋设宴答谢亲友邻里。

迁居 居民迁入新房,亲朋好友都带着礼物前来祝贺乔迁之喜,礼品多以炊具、食品为主,谓之“温锅”。主人备办酒席,邀请新邻居及好友豪饮,祝愿家庭幸福及邻里和睦。近年此风盛行。

葬丧 旧时,成人死葬礼仪繁琐。一般是弥留之际给穿寿衣,亡后讣亲友,儿女扎白巾、服白衣,举哀守灵。当日起,儿子拄哀杖,媳妇、女儿、侄孙等人穿白衣孝服,一天三次到土地庙泼汤。三日(或五、七日)发葬,死者先受亲友吊唁,对吊唁者筵以酒饭后“送盘缠”,把扎好的纸人、纸马、纸鸡、纸摇钱树、聚宝盆(死者是女性增有纸轿、纸牛)送到土地庙前焚烧,儿女晚辈叩头,哭喊死者称谓进行祷告。然后出棺、路祭。路祭香案设在较宽敞的地方,死者棺木放于香案后 面,其儿子跪于一侧,侄孙等男子在香案前列跪两厢,死者晚辈亲戚分批在中间行大礼,一般为三跪九叩。路祭后由吹打乐伴送,抬棺入墓,堆土成坟。埋葬第三日,儿女侄孙抬着供品到坟前祭祀并整理坟堆,叫圆坟。后以七天为计,按“二七”、“三七”、“五七”“七七”和百日,以一年为计,按“头年周”、“二周年”、“三周年”到坟祭奠,儿女三年除服,侄孙服丧一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丧葬改革,成简朴节约之风。1978年苍山县火葬场建成,火化率49.5%,1996年达98%。骨灰盒存放在村建劳动人民纪念堂,木棺土葬逐步废除。但服丧、吊唁、送丧礼、儿女服孝等仍存。而扎花圈、戴臂纱、开追悼会等兴起。

苍山这里说的是!选择订婚每天!提前两三天在买东西!事情其实很简单!买三四套衣服,这是意大利的心脏!三金(戒指,项链,耳环)就行了手镯,化妆品等用钱,还买了车(现在流行的电动车),有四只鸡,四大家鱼,猪肉1(必须在中间不要购买腿部),粉条,以及点心吧!订婚的那天回家的时候,女人去了三代,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钱一般都是10001(万里挑平均)!基本上不同于每个村都是这样!

  • 苍山县苍山习俗手艺及胜地
    答:在节庆习俗中,春节、元宵节、春龙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独特且丰富的传统活动,如做年糕、吃元宵、洒石灰祈求丰收等。腊八节则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辞灶则标志着小年的到来。
  • 苍山县风土人情
    答:此外,山东梆子、皮影戏、犁铧大鼓等艺术形式在苍山县流传,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这些传统艺术和风俗体现了当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尽管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传统习俗仍面临挑战。
  • 临沂门笺苍山门笺
    答:在中国山东省的临沂地区,苍山县流传着一种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春节习俗——贴门笺。据考证,这一传统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苍山门笺的独特之处在于每户人家通常会选用五张门笺,每张都有其独特的颜色和设计。门笺的中心图案和吉祥语常常融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反映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和民间传统,散发出浓...
  • 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传统习俗
    答:嫁娶 旧时苍山县的嫁娶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传统习惯,与《仪礼》中所记“纳采”、“问名”、“纳吉”、“纳微”、“请期”、“亲迎”六礼相差无几。一般历行说亲、下柬、下福子、下聘、迎娶等繁文缚节。说亲 先是媒人提亲,父母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经过相互了解中意后,请人按照十...
  • 临沂的独特节日习俗作文450字
    答:图案吉祥神秘。5. 书画沂蒙是“书圣”王羲之的故里,自古就有研习书法的风尚。临沂城内原有一座五贤祠,纪念诸葛亮、王祥、王览和颜真卿、颜杲卿五位先哲。6. 工艺沂蒙地区的手工艺制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莒南的王家坊被誉为“中国雕塑之乡”,苍山县小郭东村被誉为“中国泥塑之乡”。
  • 山东省苍山县那边男女之间定亲都怎么定呀?有什么习俗呀?
    答:三金(戒指、项链、耳环)有钱买对手镯也行的,化妆品等,还要买辆车(现在流行电动车),还有4只鸡、4条鱼、猪肉1块(一定要中间的别买腿)、粉条、还有点心等吧!然后定亲的那天去女方家的时候去三辈人,还有一件最重要的就是钱一般都是一万零一块(万里挑一的意思)!各个村不一样大致都是...
  • 苍山人不好吗?
    答:每个地方都有好人和坏人但不可以一概而论
  • 临沂当地春节或元宵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答:苍山县小郭东村被国家文化部誉为“中国泥塑之乡.2001年,中央电视台在临沭县拍摄《梦想剧场》,捏面人就入了镜头。郯城的木雕玩具历史悠久,式样繁多,沂水高桥镇被中国文化部誉为“中国刺绣之乡”。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 俗说“过年”,是民间最重大的传统节日。“喝了腊月八粥,就把年来数。”腊月...
  • 临沂的独特节日习俗作文450字
    答:苍山县小郭东村被国家文化部誉为“中国泥塑之乡”,做泥玩具的历史至今已有130多年。这些泥玩具有泥模成型,注重外形的夸张。在泥坯上涂以白粉做底色,再施以大红、桃红、黄绿、紫等颜色,最后用黑色进行勾勒,达到多样统一的效果。有的背部和底部仍表露泥的本色,朴实无华。临沂泥玩具以桃红和绿色为主调,热烈、明快...
  • 说节日风俗唱山东民歌|唱灯山东民歌
    答:在农历六月初六的天贶节上,山东人也会唱山东民歌庆祝丰收。这是一个农耕文化相关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表达他们对农作物丰收和美好未来的美好期望。山东的节日风俗中唱山东民歌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而又有趣的活动。通过唱歌,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祝福和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