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性与三无性区别?法身和非法身的区别?佛教宗教相同与不同?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2
阿閦佛与药师琉璃光佛的关系问题

如果修学找不到一个标准,可以参照此四依四不依,转过来的,内容多了点,但很详细,希望对您修学有所帮助

四依四不依

言四依四不依者,乃是世尊为后世学人所确立的修学佛法所应遵循的原则标准。若人能依此修学,则能远离争论扰乱,顺趋大乘正道。云何四依四不依?如《维摩诘经•法供养品》中云:“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

一、依于义不依语

云何依于义不依语?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为令学人破迷开悟了达诸法离言法性,故特假借语言文字方便善巧开显诸法实相。若诸学人不达真义,著于文字,则难免不被语言文字所束缚,犹如以指指月,迷者不见月,反执指为月,如此则不能了知佛法的真实义。是故,应依于义,而不依语。如《金刚经》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句经文告诉我们,佛所说的文字教法譬如过河的船筏,诸法实相譬如涅盘彼岸,若不依船筏不能到彼岸,若不舍船筏同样不能到彼岸,于此般若大法尚不可执著,何况那不能引导众生令得解脱的外道之法。又如《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立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此句经文是佛陀慈悲方便,劝诸众生念佛名号,与佛结缘,种下善根,由此为因将来能招感被佛陀度化的果报,非指念一句佛号便可成佛道。又例如通常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同样是劝人止恶修善的,决不可以为真的立地便可成佛。

二、依于智不依识

云何依于智,不依识?智谓无分别智,唯出世大乘圣者具有,有此智者能够如实了达诸法自性共相,能随顺无我律及因果律,能够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令诸众生得究竟解脱,乃至成就无上佛道。识谓虚妄分别,乃是世间凡夫所有,依于虚妄分别的识不能明辨邪正是非,不能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不能随顺自然规律,不能破我法执,令诸众生得究竟解脱。只能使有情流转生死,沉沦苦海。因此,学习佛法最重视的就是破迷开悟,而修行的过程就是转依的过程,成佛即是圆满转依,只有转舍有漏的八识转得清净无漏的四智相应心品,才能成就无上大菩提。故言依智不依识。

三、依于法不依人

云何依于法不依人?罗什大师云:“法谓经教也,当依佛陀所说之经教,不可以人胜故,背法依人也。”谓佛弟子修学和宣说佛法,当以佛经为依据,以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三时判教、四依四不依为依据,若如是者名依法不依人,反之,则是依人不依法。在当今的中国佛教界,依人不依法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在《解深密经》中,有佛陀亲自认可的三时判教,可是在中国佛教界却有种种不同的判教,并不依佛所说;又例如佛法中讲,一切法皆是缘起性空,这是佛法的不共法,与其他的宗教哲学皆不相同,可是,在佛教界却时常能听到有人高唱:“儒、释、道三教同源或儒、释、道三教是一家。”这样的谬论。是故,欲弘扬正法,光大圣教,当依法不依人。欲自利利他,普度众生,当依法不依人。

四、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云何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首先应该了知何为了义经,何为不了义经。还应了知依了义经有何功德,不依了义经有何过失。这样才会自觉地依了义经学法修行。根据经中佛陀亲自认可的判教,当知佛陀初时所说的声闻教法阿含类经及第二时所说的大乘教法般若害经皆不了义经,唯第三时所讲的《解深密经》是真了义经。该经所讲的教、理、行、果四方面皆属究竟了义,无上无容,非诸争论安足处所。此经共八品,除序品外其余七品全部被《瑜伽师地论》所引用,单从这一点上就可说明一生补处的弥勒菩萨对此经的重视程度。例如从教理来讲,初时教本着我空法有宣讲业感缘起;二时教本着我法二空宣讲受用缘起;三时教则是本着非有非空的中道宣讲阿赖耶缘起。又初时、二时教唯说前六识,未建立七、八二识,更未建立三自性和三无性。因此依于初时二时教法,不仅不能说明宇宙人生产生的原因,也不能揭示其究竟实相,甚至连三世因果也说不明白。了义教中所说的教理是究竟圆满的,同样,其中所说的修行方法及佛果境界也是究竟圆满的。而不了义教中所说的内容,只是了义经中的一部分,是故佛陀告诫学人应依了义经不应依不了义经。

问:何为了义经,何为不了义经?了义对不了义而言,若是公开显了宣说究竟真实之义者,谓之了义教。未了未尽之说,谓之不了义。了义乃是真实之说,不了义乃是方便之说。又具足三义者属了义,否则为不了义。三义者:一者尽量,谓尽所有性一切性;二者如理,谓如所有性真实性;此二是就所说法而言。三者显了,谓公开显了而不隐言密语,此是就佛说法的方法而言。

问:依了义经有何功德?《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中云:“胜义生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如来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所说甚深了义言教,闻已信解,书写、护持、供养、流布、读诵、温习,如理思维,以其修相,发起加行,生几所福?’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胜义生菩萨曰:‘胜义生,是善男子或善女人,其所生福,无量无数,难可喻知,吾今为汝略说少分,如爪上土比大地土,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算数计喻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或如牛迹中水比四大海水,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如是于诸不了义经,闻已信解,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获功德,比此所说了义经教,闻已信解,所集功德,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集功德,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问:云何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谓佛陀说法有方便说(权教),有真实说(实教);有究竟圆满公开显了的了义教,也有隐言密语对机宣说的未了义教。举例来说,佛陀初时,唯为发趣声闻乘有情说阿含教;佛于二时,唯为已舍小向大的初发大心的不定种性的有情说般若教;佛于三时,普为发趣一切乘的有情说方广教。其中初时教、二时教,皆是对机而说的密义言教。三时教乃是究竟圆满的了义教。因为我空法有和我法二空皆是非有非空中道当中的一分;而于第三时所说的阿赖耶缘起中不仅包括业感缘起,还包括受用缘起,更有自性缘起,可以说宣说缘起法至此已究竟圆满,无上无容。又初时二时唯说前六识未曾建立七、八二识,由未建立八识,虽说缘起但不能建立种现熏生的深妙正理——究竟圆满的阿赖耶缘起。由未宣说三自性故,虽依缘起说如幻有,但未能具体说明遍计所执性唯是凡愚妄执而有,依他起性如幻假有,圆成实性真空妙有。由未宣说三无性故,虽依性空说诸法空,但未能具体说明遍计所执性是体相俱无的空,依他起性是有幻相而无实体的空,圆成实性是胜义无自性的空。故初时二时皆方便说,皆不了义教,其中所说的内容只是了义教当中的一部分,是故应“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又例如《涅盘经》中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而《解深密经》中却说:“法是一乘,种性有别。”《椤伽经》中也说:“法是一乘,种性有五。”又例如:有的经中说“初发菩提心,即成无上觉。”而了义经中说“从最初发心,直至成佛,需要历经三大阿僧祗劫。”诸如是等,佛于诸经中所说的观点各不相同或自相违当如何处置?当知诸经中所说虽有如是种种差别,并非如来自语相违,而是佛陀大智大悲为度化众生,方便善巧,对机施教,众生根机不同,故佛说法有异,正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有八万四千种对治法门。佛陀说法既有方便说,那方便说就必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理由,因为众生的根机有种种差别,这是不争的事实。是故,于佛所说,应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也就是应依了义经的观点去受学一切不了义经,但不可以实废权或以权代实。

总之,四依四不依是所有的佛弟子都应遵循的原则标准,若不依此标准,人们便会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生门户之见、宗派之争,这必然会影响佛教内部的团结,也必将成为佛教兴旺的一大障碍。愿同志者,都来依此原则标准学法弘法、自觉觉他。

,是唯识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佛教一直对存在问题予以充分的关注,并将人生痛苦的根源归结为无明,也就是对存在真实状态的无知。中观学派,运用“离四句、绝百非”的双遣辩证的中道空观契入实在,却未能回答存在之空何以在人们的经验上呈现为有的问题。唯识学派的兴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解答这些问题,分析存在的性质,替各种存在找寻存有之根。三自性就是唯识学派提出的剖析存在的三个概念。一、遍计所执性,意谓世界万法并非真实的存在,而是人们周遍计度、虚妄分别而执有实我、实法的结果。犹如绳本非蛇,人们妄执为蛇。《成唯识论》卷八中说:“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意思是,众生对种种因缘和合的事物,计执为“实我”、“实法”,以为心外有实体存在。从唯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将名言概念所表示的现象视为各有自性差别的客观实在的世俗认知是错误、不真实的。二、依他起性,这里的“他”,指众缘,即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等四缘,特别是指作为因缘的阿梨耶识种子及其能够引起心识变现万法的活动。依他起,就是“依他众缘而得起”,意谓世界万法虽非真实,但也不是绝对的空无,作为“假有”还是存在的,如绳依麻等因缘而生。《成唯识论》卷八中说:“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唯识学的理论侧重点决定了依他起性是特别针对心、心所有法而言的。三、圆成实性,意谓于“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破除妄执,便能体悟到万法既无“人我”又无“法我”的真实本性,如绳亦空,由此显示的真如实性即为“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其实就是诸法实相的别名,它既是认识的极致,也是实践的依据。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强调,“三性亦不离识”。众生的“识”是变现万法的根源,“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因而“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依他起指的主要就是诸法依识而起。诸识生起时,现似“见分”与“相分”,意识于是周遍计度,执着为“能”与“所”,此即遍计所执;而远离有、无二执,我法俱空,便显万法唯识,此即圆成实。三性可以被理解为认识由谬误而达真实的三个步骤,这是从现象“存在”或“有”的角度展开的。如果从现象“非存在”或“无”的角度看,瑜伽行派又提出了“三无性”作为三性的补充说明。一方面进一步强调世俗认识的虚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破除人们对“三性”的不正确执着。《成唯识论》中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依三性而立的三无性为:一、相无性,此依“遍计所执性”而立,意谓世俗认识把因缘所生法妄执为“实我”、“实法”,其实,“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二、生无性,此依“依他起性”而立,意谓依他起的万法乃“托众缘生”,如幻如化,只有假相,而无妄执自然之性;三、胜义无性,此依“圆成实性”而立,意谓“圆成实”这一胜义性已经“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此即远离世俗认识所达到的“诸法真如”,也就是“唯识实性”。唯识实性说明了远离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而显的诸法实相,真如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成唯识论》引《唯识三十颂》说:“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上述“三无性”被认为是佛的“密意说”,而非“了义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三性”中的后二性乃“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也就是说,在瑜伽行派看来,真正“无”的只有“遍计所执性”,至于依他起性,虽无实性,但有假相,故非“全无”,而圆成实性,更是真有、实有,非“性全无”了。假说为无,只是为了否定世俗所执持的那种实性而已。三无性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三性思想的表述。(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着)

  法相宗是对一切法,由其本性与状态加以区别而说性相隔别,故立三性说。而华严宗是从性相融会的立场来论性,由根本来说,一切法无非是真如的显现,即圆成实性的真如,有不变与随缘之二种意思,一方面虽是生灭,一方面却是不变,随染净之二缘而是有种种的存在,此称为随缘。依他起性的本体是真如,是超过生灭的无性,但由因缘而生的似有,是遍计所执性,因凡夫之妄情,而认为心外有实有之法的存在,故是情有,但我、法之相,由理而言,是不得存在的。又真如是没有妄然染,故是理无,此不变、无性、理无之三方面,称为本之三性,而随缘、似有、情有之三方面,称为末之三性。就三性之同异,由本之三性来说,真如是随缘的一切现象,亦即真如故三性不异。由末之三性来看,则真如是随缘的诸法,故是三性不异。由本三性是诸法即真如,而末三性是真如即诸法,其本末三性,是不同的。

  《金刚经》中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段话的意思是看人不同于看佛,人有各种样子和形态,而佛只有一种,就是永远在远方静静地望着你,望着每个人,望着这个世界的解脱方法。法身不是一个可以形容、可以观看的相,一般人学佛都以各种想象的形象见佛,就是“以色见我”。其实在禅宗中佛代表自己的我,也代表我们的我,是两重意义。有些学禅的人说想见到佛在前面,于是用观想法门的、拜佛的,都有人抱怨没有见到佛。如果你可以看见佛,绝对不是真的佛,那是幻相,佛绝对是不可以以色相见,如果你强调真有色相出现,那就是魔,不是佛了,所以以色见佛是错的,也就是说法身非相。就是“非相而相,应身拂也。相而非相,报身佛也。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第一个不相同点:
  “佛法否认上帝造世界及最初的开始”。

  佛法和其他宗教第二个不相同点:
  “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但其他宗教,却绝不许可人成上帝”。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第三个不相同点:
  “佛法是一个具有包含性和圆通性的教理,其他的宗教,却多半是具有排外性的”。
  佛法与其他宗教第四个不同点:
  “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烦恼和有我见的;佛却是无烦恼的大自在解脱者”。

  佛法与其他宗教第五个不相同点:
  “佛教是民主的,和重理性的;但其他宗教多半是独断性和独裁性的”。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第六个不相同点:
  “佛法的爱是无限的;其他宗教的爱,是有限的”。

  佛法与其他宗教第七个不相同点:
  “佛法所教的往生净土,和其他宗教的永生天堂完全不同。”

都是上帝造,众生平等,。有些有本事的就称为有法身,。不过,许多非法身都是隐身的,深藏不漏的,。三自性是指有生命的有思维的,指人,僧,佛,。三无性指动物,植物,物体,。佛教认为动物没有思维,只有简单表情,不算生命,。所以早期佛教都吃肉,后来认为动物有低级思维,就不吃肉了,。更有甚者,认为动物有高级思维与人类平起平坐或超越了人类,就开始崇拜动物了,。道教认为动物与人不同,但是有生命,动物行的道和人行的道不同,但都是天意,必须和为贵,才能和平相处,不会自相残杀了,。

都是上帝造,众生平等,。有些有本事的就称为有法身,。不过,许多非法身都是隐身的,深藏不漏的,。三自性是指有生命的有思维的,指人,僧,佛,。三无性指动物,植物,物体,

佛教宗教有很多分支,如藏传,印度,外国,泰国,缅甸,中国内地。教义笼统的分为大乘和小成。法身指自身,非法身指修行。

  • 三自性与三无性区别?法身和非法身的区别?佛教宗教相同与不同?
    答:法相宗是对一切法,由其本性与状态加以区别而说性相隔别,故立三性说。而华严宗是从性相融会的立场来论性,由根本来说,一切法无非是真如的显现,即圆成实性的真如,有不变与随缘之二种意思,一方面虽是生灭,一方面却是不变,随染净之二缘而是有种种的存在,此称为随缘。依他起性的本体是真如...
  • 三性三无性
    答:从三自性理论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探讨其反面概念,即三无性,具体包括:相无性,或称为无相性,它源自遍计所执自性的对立面。遍计所执自性由心识的分别作用产生,如对"我"和"法"的观念,这些都是非实体的,空无自性,即不存在客观实在的对应。因此,这些观念本质上是空的,可称为二空,因为它...
  • 什么是三性三无性?
    答:三自性就是唯识学派提出的剖析存在的三个概念。一、遍计所执性,意谓世界万法并非真实的存在,而是人们周遍计度、虚妄分别而执有实我、实法的结果。犹如绳本非蛇,人们妄执为蛇。《成唯识论》卷八中说:“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
  • 各位师兄,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跟三量的关系,能否...
    答:三自性又称三无性,即妄想自性(遍计所执性)、缘起自性(依他起性)、成自性(圆成实性) 诸法无自性,即诸法毕竟空,故三自性即三无性。三性本不可立,然为悟他故,设此三自性以说明之。三量有二种:一、因明之三量:即现量,比量,圣教量 二、就心 心所量知所缘之境,而立三量之不...
  • 佛学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答:回答:是缘起性空,通大乘、小乘。 没接触过宗教的,我就用大家平常熟悉的唯物主义语言来解释佛教的核心思想吧。 本文摘自“真佛门”贴吧 唯物主义与佛教三法印 大家都知道,发展的观点是唯物主义基本的观点。一切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现象。所以,唯物主义否认有什么永恒不变的“自有永...
  • 三性的三无性
    答:由三自性的建立,从反面看,可以产生三无性︰(1)相无性(laks!an!a-nih!svabha^vata^,全译为相无自性性,真谛译为无相性),(2)生无性(upatti-nih!svabha^vata^,全译为生无自性性,真谛译为无生性),(3)胜义无性(pa-ramartha-nih!svabha^vata^,全译为胜义无自性性,真谛译...
  • 各位师兄,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跟三量的关系,能否...
    答:三自性又称三无性,即妄想自性(遍计所执性)、缘起自性(依他起性)、成自性(圆成实性) 诸法无自性,即诸法毕竟空,故三自性即三无性。三性本不可立,然为悟他故,设此三自性以说明之。三量有二种:一、因明之三量:即现量,比量,圣教量 二、就心 心所量知所缘之境,而立三量之不...
  • 唯识要义解说
    答:1.三自性:依他起性、徧计执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有为之法,从自种子,增上势力,待因及缘而生。徧计执:非有计有,执我执法,由诸分别,缘名及相,执我而起。圆成实:我法二空所显真如,圆满、成就、真实。2.三无性:相无自性:众生所执我法二相空故。生无自性:因缘生法非自然...
  • 自性在佛语里面是什么意思?
    答:这里说明了一切法无性,即三无性是佛陀密意说的。在三自性中,遍计所执性的没有,是为“相无性”。依他起性,谓因缘和合而生起的事物现象是有的,而自生、自成的永恒性则是没有,是为“生无性”。圆成实性由远离二执而显,且不从其本身去看。相对遍计执性而言,则是有的。因此,在三无性中,只有遍计执性...
  • 我们念佛才能成佛,那阿弥陀佛是念什么成的佛?阿弥陀佛!
    答:而一切种智的实证必须从亲证本来面目如来藏开始,现观如来藏的本体,本来清净,本来无生,本来具足等等体性,而成就了菩萨无生忍的智慧,然后以此进修,到了十回向位,能够现观三自性、三无性,如来藏的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等等(请参考楞伽经),成就了菩萨道如梦观,然后发起增上意乐入初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