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读本什么是文学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萨特读本怎么样

萨特《恶心》札记 存在主义宣称:“人生不是别的,乃是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它致力于解决的基本命题包括“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以及“人是自由的,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它还指出,“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存在,然后按自己的意志造就自身;生活本是一片虚无,全靠自己赋予生活以意义(显然这一主张有其适用的范围,比如荒谬英雄西西弗,没有尽头的重复机械的无效劳动并非出自他本人的意愿,但加缪仍然认为他创造了自己的命运并且是幸福的)。 【书摘】 P11:现在我不为任何人思考,我甚至无意寻找字词。字词在我身上流动,或快或慢,我不使它固定,而是听之任之。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的思想模糊不清,因为它未被字词拴住。思想呈现出含混可笑的形式,沉没了,立即被我忘得一干二净。(这里有一个伏笔,几乎可以与结尾首尾呼应。) P12:描写了一个一面挥舞着手帕一面笑着倒退着奔跑的金发的小女人在街角转弯处撞到一个黑人的场面——“这整个场面对我产生了十分强烈的、甚至粗暴的然而却是纯洁的印象”——但,“这一切并不新鲜。我从未拒绝过这种无害的激情。恰恰相反。要感受它只需稍稍孤独,以便在恰当时刻摆脱真实性。”(不拒绝无害激情,但小心保持安全距离以便在恰当时刻摆脱其真实性——我只是觉得这一描述既适合我也贴近你。) P15:物体是没有生命的,不该触动人。我们使用物体,将它们放回原处,在它们中间生活,它们是有用的,仅此而已。然而它们居然触动我,真是无法容忍。我害怕接触它们,仿佛它们是有生命的野兽。(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而物体恰恰相反,是属性先于存在,物体正是由于有某种用处才会被创造出来。还有一种解释是——有过类似体验的人都应认同——当人们脱离日常生活的表象而对周遭物体的物性感觉敏锐时,通常而言也是因为他感觉不到自身存在与其它存在的差别,他觉得自己是独立于世界的不成形的模糊一团,是“多余的”,由此感觉“恶心”,列维纳斯所言“存在之恶”。) P24:这也产生了恶心,或者这就是恶心。恶心并不在我身上,我感到它在那里,在墙上,在背带上,在我四周。它与咖啡馆合而为一。我在恶心中。 P31:但我感到自己是纯净的,我的四周以其纯净征服了我。 P37:我看到了未来,它在那里,在街上,比现在稍稍更苍白。它为什么非要实现不可呢?那会给它增加什么呢?……我开始糊涂了,我是看见还是预见她的姿势?我再分不清现在和将来,然而它在持续,它在逐渐实现。……这就是时间,赤裸裸的时间,它慢慢来到存在中,它让你等待,可是当它来到时,你感到恶心,因为你发现它早已在这里了。 P44:总之我想象自己的生活在某些时刻会具有珍贵罕见的品质,那并不需要非凡的条件,我只要求一点严格性。(后面罗冈丹会和安妮专门讨论这种“特殊情景”下的“完美时刻”。) 首先,开始应该是真正的开始……但这件小事与别的事不同,你立刻就看出它只是隐在朦胧中的一个大形态的前部;于是你暗想:“有点什么事开始了”。 P45:现在我是这样想的:要使一件平庸无奇的事成为奇遇,必须也只需讲述它。人们会上当的。一个人永远是讲故事者,他生活在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之中,他通过故事来看他所遭遇的一切,而且他努力像他讲的那样去生活。(是的,文字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所以永远不要相信文字可以告诉你所谓的“当下的真实”。) P46:当你生活时,什么事也不会发生。环境在变化,人们进进出出,如此而已。从来不会有开始。日子一天接着一天,无缘无故地。这是一种没有止境的、单调乏味的加法。 P47:我希望我生活的瞬间像回忆中的生活瞬间一样前后连贯,井然有序。这等于试图从尾巴上抓住时间。 P47-64:描写周末人们做弥撒的点滴,写法有点像古希腊戏剧的“三一律”,即详细记述某一区域一天之内从早到晚发生的事情——我读来平淡无奇,但罗冈丹似乎遭遇了一次他所谓的“奇遇”。 P65:这种奇遇感肯定并非来自事件,这已得到证明。它多半是瞬间相连的方式。实事大概是这样:你突然感到时间在流逝,每个瞬间导致另一个瞬间,另一个瞬间又导致下一个瞬间,就这样继续下去;每个瞬间都消失,用不着挽留它,如此等等。于是人们把这种特性赋予在瞬间出现的事件,把属于形式的东西转移到内容。总之,人们对著名的时间流逝谈得很多,却很少见到。 P77:将近四十岁时,他们感到全身被经验塞得满满的,无法排泄,幸好他们有孩子,便强迫孩子就地将经验消化掉。他们想让我们相信他们的往昔并未丧失,他们的回忆浓缩了,柔顺地变成了智慧。(对医生、神甫、法官等经验论者的讽刺。) P94:这是真的,我始终意识到自己没有权利生存。我的生存纯属偶然,我像石头、植物、细菌一样存在。我的生命胡乱地向四面八方生长。有时它给我一些模糊的信号,有时我仅仅感到一种无足轻重的嗡嗡声。 P109-114:恶心大发作,罗冈丹意识到自身的“存在”。 P119:他们(一对年轻情侣)很自在,充满信心地看着墙,看着人,这样的世界真好,它正应该是这样,而目前,他们正从对方的生命中吸取自己生命的意义。不久,他们两人将变成一个惟一的生命,一个缓慢的、温和的,将没有任何意义的生命——而他们将毫不察觉。 P139:我多么想放松一下,忘记自己,睡一觉,但我做不到,我透不过气来,因为存在从四面八方钻进我身体,通过眼睛、鼻子、嘴……(无它,有过体验。) P139-148:罗冈丹清晰地意识到了“存在”,并试图用字词将其固定下来。 P158:(安妮说:)我知道。我知道再也遇不到能激起我热情的人或事了。你知道,去爱人可不是小事,需要毅力、慷慨、盲目性……在开始甚至还得跳过一道深渊。要是深思熟虑,就不会这样做了。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再跳了。 P161-168:罗冈丹见到了安妮,他们俩正在认真讨论“特殊场景”与“完美时刻”的问题。 首先应该浸泡在特殊事物中,感觉到你在对它进行整理。如果这一切条件都实现了,那个时刻就会是完美的。 P171:我是自由的,我不再有任何生活的理由,我尝试的一切理由都成了泡影,我也想不出其他理由。我还相当年轻,还有精力重新开始。但是重新开始什么呢?在我最恐惧,最感恶心的时候,我寄希望于安妮,盼望她来救我,这一点我现在才知道。我的过去死了,德·罗尔邦(罗冈丹历史学要研究的人物)先生死了,安妮回来又使我的全部希望破灭。(无它,有过体验。) 结局稍微让人失望,萨特没有向我展现一个我期待中的完整循环,即“虚无—存在暴露于虚无—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复归虚无”的循环,他选择让“文学介入生活”,给罗冈丹一个新的开始。但我的疑问没有解决。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札记 萨特于1945年发表的一篇澄明自身立场及迎合共产党人的演讲。战后萨特对存在主义的立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书上比较温和地说是“修正”),即从“地狱即他人”——强调个人选择的绝对自由过渡到“人在自我选择的同时选择了所有人”。他说:“自由是一种小小的行动,它把完全受社会制约的生物变成部分摆脱所受制约的人”。 但是,解释性工作做起来繁冗,读起来疲软,感觉还是缺少力度。 【书摘】 P631:开宗明义,我们讲的存在主义指的是一种学说,这种学说能揭示人的生活,而且名正言顺地提出:凡是真理,凡是行为,都包含着某种社会状况和某种人的主观能动性。 P633:人不仅自己设计自己,而且自己决定自己,只是在存在之后自己设计自己,而且只是为着人这一存在,人才自己决定自己,人是自己的创造物。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P634:在自我选择的同时,人选择了所有的人。实际上,我们为创造我们想要成为的人而采取的每一个行动,无不同时在创造我们认为必须成为的那种人。 P637:我想说:人注定是自由的。说注定,因为人不是被创造的;说他自由,因为人一经被抛入世界,他就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存在主义者不相信激情的威力,不认为一种崇高的激情是一股能摧毁一切的急流,并必定导致人采取某些行动,因此激情也是一种托辞。 P638:切勿把他人当做手段,而要当做目的。 P640:无所依傍意味着我们选择我们自己成为怎么样的人。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取决我们意愿的东西,或寄希望于使我们行动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性。 P641:实在只存在于行动中……人只是自己设计的生活图景,人只在自己成为现实时才存在,人只是自己行为的总和,人即自己的一生。 P642:既然拉辛从未写过新悲剧,为什么要给他写一本新悲剧的可能性呢?(既然安叶从未写过一部小说,为什么要给她写一部好小说的可能性呢?既然安叶并未朝人类学家方向发展,为什么要给她成为人类学家的可能性呢?既然你自身都没有强烈地想要成为你所期待的模样的意愿,又为什么要埋怨别人或外在的环境呢?)——他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是他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 P643:重要的是始终承担责任,而不是由一个特殊情况、一个特别的行为来决定你的终生。 P646:从某种意义上讲,选择是可能的,而不选择倒是不可能的。我始终可以选择,但我应该知道,要是我不选择,其实还是在选择。 P651:人常常置身于自己之外,在把自己抛向未来和把自己抛离自身的同时,人才使自己存在;还有,人在追逐超验性目的的同时才能存在。人体现超越,只能在超越的范围内掌握客体,人处在超越的心脏,处在超越的中心。

恶心

译者: 杜长有
作者: (法)萨特
ISBN: 9787505715424
页数: 274
定价: 16.00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萨特读本[里面也有]

作者: (法)萨特
译者: 桂裕芳
ISBN: 9787020050147
页数: 657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萨特文集[里面也有]

译者: 施康强 等
作者: (法)萨特
ISBN: 9787020050062 / 9787020032297
页数: 共8册 / 或7册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让-保尔•萨特(Jean Paul Sartre 1905-1980),法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他曾拒绝了1964年颁发给他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存在主义思潮极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1905年6月21日,萨特出生于巴黎,父亲是一名海军军官。在他15个月的时候,父亲病逝在印度支那。于是他和母亲住进了当教师的外祖父家,由其外祖父母抚养成人。因此,童年时期的他,周围几乎没有能够交流思想和情感的玩伴,有的只是书:“当我还不认识字时,就已经对这些竖着的石块怀着崇敬的心情。竖直的或倾斜的像一块块砖那样紧紧排列在书柜架上或堂堂正正地像史前柱子那样间隔着,我感到我们家族的兴旺就依赖于这些书”。可以说萨特是在这些书本中长大成人的。这样的经历使得萨特体验到了许多同龄孩子不可能体验到的情感,使他变得敏感而早熟。于是,他早在七、八岁时就开始编写故事。从此,文学和写作便成了萨特一生真正迷恋的东西,甚至成为他的天职。他在《词语》这部自传作品中写道:“我过去曾发现我的宗教:对我来说,任何东西都没有书重要。我在图书馆中看到了庙堂”。他不信上帝,但他当时把文学作为宗教的一种替代品。“由于要证实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我把文学变成一种绝对”。当别人的词语、句子、作品成为他的词语、句子、作品时他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依据和意义。透过萨特一生已发表的,包括戏剧、小说、哲学和文学评论等50多部作品,人们可以深刻地理解他的“我写作,故我存在”。写作就是萨特存在的理由和意义。
  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5年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教师资格的考试,在中学任教。1939年7月,他作为公费留学生去德国柏林的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成为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名下的弟子,研究现象学,并接受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1934年10月回国后,他在继续执教的同时从事写作。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第二年被俘。一年后,因为他是文职人员,又因视力不好而被释放。这段在德国集中营的生活经历,使萨特有机会接近了各种不同的人,在与他们的交往和交谈中,他感受并学到了很多东西。战后他提出“介入”文学的观念,并以他一生不懈的写作和持续的政治介入,实践着他的这一信念。1945年10月15日,由他创办的被称为存在主义喉舌的杂志《现代》正式出版。在这份杂志中萨特积极倡导自己的文学主张,猛烈抨击为艺术而艺术的态度,号召作家通过写作介入生活,履行作家的为人责任,并对现实中的大量问题做出回答。他的文学观点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论战。也就是在这场论战期间,《现代》杂志连载了他的文艺论著《什么是文学》(Qu′est-ce que la litterature?)。这部论著系统地构建和表述了萨特的关于文学本质的理论。
  在《什么是文学》中,萨特从《什么是写作》着手,引领全书。他首先论述了诗和散文的区别。进而引出了作家的责任以及他著名的“介入”文学的理论。他认为“诗歌使用文学的方式与散文不同。”在诗词里,词语本身是由艺术行为创造出来的客体。如果我们将那些自身存在着、没有隐蔽的指代的事物看作不透明的,那么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诗歌是不透明的。诗歌里的语词并未失去其作为语词的意义,并不只是些嗓音,因为“只有意义才能赋予词以语言一致性。”但在诗歌的范围内,我们最关心的是作为语词的语词而不是像在散文或日常谈话的语境中那样,关心语词涉及到什么或者它们通常指代什么。“对于诗人来说,语言是外部世界的一种结构”。诗人可能在表达自己的情感,然而,但当他从事这一工作时却将情感以文学的形式放到了语词之中,即语词成了变形的情感。因此,语词与它所表达的情感之间建立起一种双重的相互关系,即彼此既神奇地相似,又是能指与所指关系。一般来说,用于韵文的语词其情况便是如此。它们不是标志着实在,而是在变异实在。随着这种变异的发行,就出现了一种有着奇妙的秩序的事务。尽管诗歌是由语词构成的,但它们却只是事务,而不是涉及的事务。他认为诗歌只是单纯的运用文字本身,诗歌中的文字不具有指向文字以外东西的功能,诗人使用文字和画家使用色彩是一样的。“甚至诗歌根本不使用文字,我想倒不如说它为文字服务”。诗人不是在给世界命名,他把词看成物。这并不是说词对诗人失去了意义,而是“意义浇铸在词里,被词的音响或外观吸收了,变厚,变质,它也成为物。”在散文中,词语具有透明性,它们可以将我们推向一个超乎词语以外的实在领域,“词首先不是客体,而是客体名称”,我们将这些词认作是没有自身本质的事物,并运用它们去解释事务。所以,对散文作家来说,正是他们使用语词的方式使得他们除了介入之外别无他途。在散文中,语词不是事务,而是行动。所以萨特在区分散文艺术和诗歌艺术时,指出:“这两个写作行为的共同点仅是画出字母的运动而已”。
  所以,萨特在解释他的“介入”文学的理论时指出,他所要求介入的是散文(和诗歌相对而言的其它文体),而不是绘画、雕塑、音乐和诗歌。萨特认为:各种艺术不是平行的,不同的艺术本身就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各门艺术不仅形式不同而且所用的材料也不同。“用颜色和声音工作是一回事。用文字来表达是另一回事。”日文学运用符号,而音符、色彩、线条不是符号,它们不具有指向性的意义,它们就是它们自己。而文字是具有意义的符号,它指向一个不是其自身的物。因此,萨特认为不能要求绘画、雕塑、音乐也介入。所以,萨特在论述他的介入的原则时指出:“首要的不是知道本身是否讨人喜欢或招人厌恶,而是它们是否正确指示世界上某些东西或某一概念”。“殊不知说话就是行动,任何东西一旦被人叫出名字,它就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了,它失去了自己无邪的性质。所以,我在说话时,正因为我计划改变某一情境,我才揭露这一情境;我向自己,也向他人为了改变这一情境而揭露它”。“我每多说一个词,我就更进一步介入世界,同时我也进一步从这个世界冒出来,因为我在超越它,趋向未来。所以散文作者是选择某种次要行动方式的人,他的行动方式可以称之为通过揭露而行动”。依萨特看来,“作家选择了揭露世界,特别是向其他人揭露人,以便其他人面对赤裸裸向他们呈现的客体负起他们的全部责任”。甚至沉默也可以是一种谈话、揭示和行动的方式。这是因为“沉默本身也是相对词语确定自身的”。所以说,“人们 不是因为选用某种方式说出这些事情,而是因为选择某种方式说出这些事情才成为作家的”。因此,写作就是揭露,就是改变。
  那么,为什么写作?萨特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以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前提的,即存在先于本质。不管人们业已存在的本质为何种形式,人都不是由一般人性及至神性而规定的存在。也就是说,人没有事先规定的本质。在不受任何规定的意义上,人是完全自由的。人除了是自我创造出来的以外什么也不是。他只能通过一系列的选择来实现其本质。假如一个人现在的风姿与过去的风姿一致的话,那么他就被他自己的过去所规定而失去了自由;如果把一直持续至今的风姿引向未来,那么,未来就被现在所规定,这样未来也失去了自由。所以,生存就是脱离过去、脱离现在,面向未来。也就是说,生存就是在完全自由的基础上,在每一瞬间所作的自我选择。这种选择不受任何东西规范,也不规范任何东西,而且还与过去、未来毫无共同之处。这样,生存就是虚无的:任何必然的存在都不足以说明生存,自我必须在完全的虚无中自由地不断地选择。所以人们对自己的选择要负全部责任。这就是生存,萨特称之为“自为存在”。显然,当人们在绝对的虚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责任面前进行选择时会感到不安。要避免这种不安,就只有把偶然性变为必然性,也就是现在同过去、未来相一致,过去对现在、现在对未来起着全部规定作用的存在。也就是人之外的物的存在,这就是被萨特称之为“自在存在”。自在的存在是绝对的、纯粹的、客观的、无意义的,而人的意识的存在是一种虚无。那么,世界的意义是通过人的意识而得以揭示的,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相比,它更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先地位。因为自在的存在是绝对的,不依赖于他物,而自为的存在是一种“借来”的存在。它只有在和自在相关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对世界而言人不是重要的,人是存在的“展示者”,但并不是存在的创造者。“人是万物借以展示自身的手段”。萨特还认为“艺术创造的主要动机之一当然在于我们需要感到自己对于世界而言是主要的”。所以人需要:“……我感觉到我与作品的关系中,我是本质的”。因为作品是我创造出来的。相对于创造活动而言,作品是非本质的。因为对于寻求本质的人而言,“我们并不很意识自己创造的东西,却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的创造活动”。在创造活动中,人们寻求本质并且得到了它。但是一旦作品产生出来,它就成为客观的了,而“正是这个客观,又成为非本质的了”。所以说,文学客体的存在并不是指一本印满了字的书。“文学客体是一个只存在于运动中的特殊尖峰,要使它显现出来需要一个叫阅读的具体行为,而这个行为能持续多久,它也只能持续多久”。这也就是说,真正的艺术客体是由读者的主观性造成的。由此引出了艺术创作的为他性话题。
  关于艺术创作的为他性,萨特说:“没有为自己写作这一回事”。当作家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暴露世界时,他是为了他人,而不是为了自己个人乐趣而写作。所以他要求读者在这个被他揭露的世界面前担负起责任来。“精神产品这个既是具体的又是想象出来的客体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联合努力下才能出现。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因此可以说,作品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依附于阅读者的主观意图而存在。作品的存在是与阅读者的角度、状况及能力、水平相对应的。“既然创造只能在阅读中完成,既然艺术家必须委托另一个人来完成他开始做的事情,既然他只有通过读者的意识才能体会到他对于自己的作品而言是最重要的,因此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次召唤。作者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让它来协同产生作品”。“书不象工具,它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一种手段;它所献身的目的就是读者的自由”。作家要求于读者的不是抽象的自由,而是“把整个身心都奉献出来,带着他的情欲、他的成见、他的同情心、他的****禀赋,以及他的价值体系”。“因此,作家为诉诸读者的自由而写作,他只有得到这个自由才能使他的作品存在”。读者一旦打开书,就对它承担起责任。因为享有自由并不是享有自身的主观的行动自由,而是指在一种由责任要求而进行的创作活动中所享有的自由。这是读者必须履行的责任。
  总之,文学客体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呈现,而阅读活动中充满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萨特的哲学立场出发,他认为这种关系的核心是自由。在萨特的眼中,自由即自为的意识或人的主观性。因此,作品不应把读者拽入某种情感,而产生与他们的自由疏远的梦幻世界。情感最终应出自读者的自由,并“以自由为永恒的依据。”所以,对艺术作品来说,创作者不应诉诸自由以外的东西,比如诉诸情感等。这是由艺术作品的“纯粹提供”的性质所决定的。那么,从读者来看,有必要驱除疏远自身自由的东西,从中解脱出来。因此,为了欣赏美,“读者应该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这正是存在主义现象学和本题论方法在美学上的应用。萨特虽然不主张作家诉诸情感,但也并不否认情感会伴随着审美对象的创造。他认为:“人们是用感情来重新创造审美对象的”。只是情感在此是以自由为依据的。读者们之所以相信书中所讲的故事,是因为他在自由中承认它,而这种自由的承认伴随着的感情并不是被对象所支配的,“这些感情不但不会吞没或掩盖我的自由,反而是使我的自由为向自身显示而选择的各种方式”。因此,萨特说:“阅读是一场自由梦”。“任何奴役他的读者的企图都威胁着作家和艺术本身”。这是因为读者不是被动接受的奴隶。那么,作为自由人的作家,当然不应为奴隶写作而应该为自由人写作。为奴隶写作的人最终会被他们的沉默所封杀。
  在谈到写作的自由时,萨特深感这种自由包含在政治的自由之中,“散文艺术与民主制度休戚相关,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散文艺术才保有一个意义”。当民主受到威胁时,写作的自由同样也受到威胁。但是,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要求自由的方式,因此作家一旦选择了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作为一名作家就是处境中的自由人,他必须对自由选择的行为负有道德的责任。他的言语和沉默都有一种分量。这就是萨特所认为的文学的社会功能。如果当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学没有明确自身的自主性而屈服于世俗的权利或某一意识形态时,这个时代的文学就被异化了。他认为:“行动中的文学只有在无产阶级的社会里才能与自身的本质完全等同。”在这个社会里,文学的形式与内容、读者与题材都是一致的,文学的观念得到“最完整最纯粹的体现”。不过,这种社会在萨特看来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显然,萨特在这部论述文学艺术问题的著作中,毫无掩饰地多次阐明了他的政治观点。这正是他的禀性。因为政治生活在他的一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萨特的文学作品和他的政治态度始终都是融为一体的。在他著名的“介入”文学理论中,他一直强调:艺术作品不应停留在单纯对现时世界的陈述上,艺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艺术就是在以超越现实为目的的运动中去把握世界。把握世界说到底就是超越世界。也就是说,世界只对那些立志变革和设计世界的艺术家才会展现出自己的秘密。因此,作家要想写出有价值的作品必须参加变革现实的活动。而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既要取决于作者参加变革这个世界的行动,也同样要求作品的阅读欣赏者积极参与。
  在《什么是文学》这篇论著中,萨特通过什么是写作,为什么写作,以及艺术创作的为他性和艺术家的责任等具体问题,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的文学观和美学观,他提出的许多关于写作艺术等方面的问题,相信能给我们这些读者不少启迪,也希望能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口水和博客盛行年代的人们能够进行一些自律。

一楼真有意思,你怎么不说是地球文学呢。
萨特在哲学方面属于“存在主义”。他的文学主张叫做“承诺文学”。力求文学对社会对政治起到建设和改良的作用。

哲学思想类的文学。

外国文学

  • 萨特读本什么是文学
    答:也就是在这场论战期间,《现代》杂志连载了他的文艺论著《什么是文学》(Qu′est-ce que la litterature?)。这部论著系统地构建和表述了萨特的关于文学本质的理论。 在《什么是文学》中,萨特从《什么是写作》着手,引领全书。他首先论述了诗和散文的区别。进而引出了作家的责任以及他著名的“介入”文学的理论。他认...
  • 萨特读本怎么样
    答: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札记 萨特于1945年发表的一篇澄明自身立场及迎合共产党人的演讲。战后萨特对存在主义的立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书上比较温和地说是“修正”),即从“地狱即他人”——强调个人选择的绝对自由过渡到“人在自我选择的同时选择了所有人”。他说:“自由是一种小小的行动,它把完全受社会...
  •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作者是谁
    答:正确的名字是《存在是一种人道主义》,是萨特关于存在主义的一篇具体阐述,见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萨特读本》,个人认为他的《存在于虚无》更有助于你理解存在主义,自己找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