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32古人如何写作对仗对联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4
对联33对仗对联的工与宽

对仗对联的工与宽,原先是跟字义的粗略分类还是细致分类有关的。就名词说,上下联不仅要名词对名词,而且要求把名词分门别类,细致划分,然后同一小类的字词互相配对,这才叫做工对。比如: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
上联的“月”对下联的“风”两者都属天文类的字,上联的“针”对下联的“线” 两者都属器物类的字,就叫做对得工整。
为了写成工对,通常有下列办法:
一、分类记忆大量字词。列举其中几类的部分字词:
天文:月、日、云、星、雪、霜、风、雨、雾、霞等;
地理:峰、山、谷、壑、江、湖、海、田、岭、原等;
时令:岁、时、夜、晨、春、夏、秋、冬、早、午等;
动物:马、牛、羊、鸟、鱼、犬、鹿、猴、鸡、虫等;
植物:松、桃、林、桂、菜、竹、花、草、柏、李等;
人伦:父、母、兄、弟、姐、妹、舅、婶、儿、孙等;
身体:眼、耳、鼻、舌、口、手、脚、腰、血、泪等;
宫室:房、廊、亭、榭、庙、寺、宫、殿、斋、闺等;
服饰:帽、领、袖、鞋、衫、裤、袜、巾、丝、棉等;
器物:笔、墨、纸、砚、刀、剑、锄、钩、针、线等;
上列几类,不过冰山一角。古代有类书,专门为名词分细致分类。如唐代诗人白居易自编的类书《白氏六帖事类集》,共分事类一千三百六十七门,附五百零三门,合计一千八百七十门。
二、利用颜色、方位、数字这些类别的字,去构成对仗,容易给人工整的感觉。
颜色除“红黄蓝白” 之类,还有:赤、翠、碧、赭、玉、粉、皓、素、彩、苍、朱、丹、绯、金、银、玄、黔、缁……
方位除“东南西北” 之类,还有:外、里、后、左、右、上、下、边、前……
数字除“一二三四”之类,还有:两、数、几、半、点、再、诸、众、对、少、双、孤、独、群、单、多、全……
举杜甫的几副对仗证明一下:
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郑驸马池台》)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忆锦水居止》)
碧如湖外草,红见海东云。(《北征》)
三、运用借对的方法达到工对。
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有借义的,也有借音的。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用“永远快乐”的联意的同时,借其来表示明成祖年号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大明”相对。又如传统联: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这副对联的“红白”指两种酒,“东西”在表明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方位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按:古代八尺曰寻,倍寻为常,借用上联的“寻常”有数词意义,与“七十”相对。
除了“借义”,还有“借音”,即“字面上用的是甲字和乙字相对,骨子里又取与甲字谐声的丙字跟乙字相对”。例如: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按:借表珠宝的“珠”为表颜色的“朱”与“白”相对。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无题》)
上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深绿色的“苍”同“蓝”相对。又如清朝彭玉麟题合肥城隍庙联:
任凭尔无法无天,到此间孽镜台前,还有胆否;
须知我能宽能恕,何不把屠刀放下,回转头来。
上联“孽镜台前”的“台”,借其音来表示动词“抬”,与下联“屠刀放下”之“放”相对。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利用当句自对去组织工对。这个问题,留待另文讨论。
工对的对称性最强,艺术效果好,写作者努力经营,确实应该。但工对不一定就是好对,不能以求工为最高目的。
有人给“一江春水向东流”配了个上联,说:“两岸秋山朝北动”。从字面意义看,确实够“工”了,但制联者却已不自觉地违背了事理,“山”怎么会朝北动呢?也不通顺,“向东流”是“流向东”的意思,而“朝北动”是“动朝北”的意思吗?
过去有个读书人,作了两句诗:“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另一人见诗后叹曰,君家命如此之苦耶?此人答:实无此事,但图对偶工细耳。那人讥曰:为此而歪曲事实,糟塌兄弟,太不应该。这更是有意捏造事实了。
有些实事求是的工对也未必就比宽对好。
清代褚人获编的《坚瓠集》载:“明太祖幸马苑,永乐(成祖朱棣)、建文(惠帝朱允炆)同侍太祖。[太祖]出句云:"风吹马尾千条线"。’建文对:‘雨洒羊毛一片毡。’太祖不悦。永乐对:‘日照龙鳞万点金。’”从对仗来说,建文似比永乐的对语还工整。但两相比较,二者立意的高低,形象的美丑,却大为悬殊,永乐显然更应受到赞赏。
过分追求字义的细类相对,还容易造成合掌。
“合掌”是比喻上下联的对仗在意义上相似,或差异不大。但,不少初学者片面追求字面工整,常常导致在上下联对应位置中语意重复,走入歧途。如“千忧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日月如梭逝,光阴似箭飞”之类,几乎都用近义词相对,以为很工,其实合掌。不妨再举两个例子:
舒适卫生,喜迎各面多方贵客;
温馨整洁,恭候五湖四海嘉宾。(宾馆联)
烈士丰功垂万代;
英雄伟绩著千秋。(悼烈士联)
这两副联语字面上对仗整齐,平仄合律,但仔细观察内容,就可以发现上下句意思基本相同。“舒适”与“温馨”、“卫生”与“整洁”、“喜迎”与“恭候”、“贵客”与“嘉宾”,以及“烈士丰功”与“英雄伟绩”、“万代”与“千秋”,等等,都意思差不多。这就造成了上下联的“合掌”。
借鉴前人经验,我们处理对仗对联的工、宽关系,最好选择:立意为主,能工则工,该宽便宽,决不唯工是尚。其实古人作品中水平较高的对仗对联,大都不嫌宽对,随便举些例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此联的“春蚕”对“蜡炬”,动物对器物;“丝”对“泪”,服饰对身体。这些都只是大类相同。
霜雪盈头心转少;儿孙满眼性犹痴。(李渔自题联)
此联的“头”对“眼”、“心”对“性”尚属工整,但“霜雪”对“儿孙”,只能算大类相同。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上下联之间平与仄相对。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余味。
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古入声字已消失。
对联平仄口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古人根据汉字的可对性,把字分为实字、虚字两大类。《缥湘对类》是这样说的:“盖字之有形体者为实,字之无形体者为虚。似有而无者为半虚,似无而有者为半实。实者皆是死字,惟虚字则有死有活。死谓其自然而然者,如高下洪纤之类是也。活谓其使然而然者,如飞潜变化之类是也。”列举如下:
一、实字:实字是有实指对象的字。对象主要有人、事物〔包括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时间和处所。此外,能指代对象的指代字也属于实字。实字包括实指字和指代字。实指字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名词。例如,天、地、人、树、木、鸟、兽等;指代字如,君、臣、妾、奴、余、汝、彼、此等。
二、虚字:包括1. 活虚字。这是有实义的动态虚字,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动词(它们能使对象发生变化,故称之为活),例如,飞、腾、奔、走、存、亡、有、无、打、骂等;2. 死虚字。这是有实义的静态虚字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形容词、副词(它们不能使对象发生变化,故称之为死),例如,高、大、清、新、坚、柔、美、丑、快、慢等;3. 助字。这是没有实义的静态虚字,只能协助造句,大致对应现今的连词和助词,例如,与、及、而、唯、者、然、则、乃、于、焉、哉、乎、也等。
古人写作对仗对联的最宽松的法则是: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字与字能构成对偶,是因为它们的意义之间存在着类属关系。实字对实字,就等于以类相从,如天文类对天文类,地理类对地理类,人事类对人事类,器物类对器物类;虚字对虚字,也讲究活虚字与活虚字对、死虚字与死虚字对,但原则上凡虚字,不论死活,皆可配对。
先生教学生,入手之初,往往任拈一字,求其配偶,如风对雨、山对水之类。因风、雨皆天文类字,山、水皆地理类字;风与山皆平声,雨与水皆仄声,故均可对。但亦有一字而可两对者,如风对雨,自是同类字之最相合者,然而亦可与地理类之水相对。又如宫对室,皮对革,皆属以类相从,然宫又为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故还可对角、徵、羽等字,革又为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之一,故还可对匏、金、丝等字。
随后逐步增加字数。例如开头出句是一实字“虎”字,对句用一实字“龙”字。“虎”字上增一死虚字“猛”字,变作“猛虎”,对句亦可增一死虚字,成为“强龙”。“猛虎”之上再增一活虚字“降”字,以“降猛虎”为出句,对句亦可增一活虚字,变成“豢强龙”。“降猛虎”之上再增一实字“威”字,于是“威降猛虎”成了出句,对句亦可增一实字“术”字,成为“术豢神龙”。“威”字之上再增一死虚字“神”字,变作“神威降猛虎”,对句亦可增一死虚字“异”字,变作“异术豢神龙”。出句、对句分别再添上实字“豪杰”与“英雄”,便构成这样一联:“豪杰神威降猛虎;英雄异术豢强龙”,那就写成七字对了。
我们认识了古人依据上述字义的类属关系去构造对偶,在阅读过去的对偶作品时,就会恰当评价,不致简单否定。以下略举实例,作些具体说明。
①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唐]杜甫《月夜》〕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④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清]石韫玉《赠人联》〕
①例的“小”与“忆”、②例的“阔”与“悬”、③例的“多”与“有”、④例的“到”与“深”,都是动词与形容词相对。今人按照词性一致的观点,容易加以否定。但古人把字义的类属关系作为构造对偶的依据,而“小”、“阔”、“多”、“深”今天叫做形容词,过去称作死虚字;“忆”、“悬”、“有”、“到”,今天叫做动词,过去称作活虚字。但作为虚字,不论死活,都属于同一个大类。大类中的各小类,自然具备相同的共性。“字之无形体者为虚”,这“无形体”就是虚词的共同属性了。所以古人所作这些动词与形容词配对的对仗对联是完全合理的,不能“以今非古”。
再看下面的例子:
①牛马行无色,蛟龙斗不开。〔[唐]杜甫《雨》〕
②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副〕旧醅。〔[唐]杜甫《客至》〕
③青山不墨千年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清]林则徐联〕
④豪气压群凶,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仙才比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清〕李调元《陇西书院》联〕
①例的“无”,动词,与其相应的“不”为副词;②例的“无”,动词,与其相应的“只”为副词;③例的“不”,副词,与其相应的“无”为动词;④例的“压”,动词,与其相应的“比”为介词。令现代人容易产生疑惑的是,今天作为实词的动词居然可以与作为虚词的副词和介词构成对偶。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既然古代把有形体可以指称的字视作实字,而把其馀一切无形体可以指称的字视作虚字,那么,现代认为属于动词、副词、介词的字,在古人眼里,通通都属于虚字。这几例的所谓疑惑,都是古人按照“虚对虚”的原则去构成对偶,不足为怪。
再看下面的例子:
①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唐]李商隐《蝉》)
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④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唐]皇甫冉《春思》)
①例的“断”,动词,与其相应的“情”为名词;②例的“事”,名词,与其相应的“流”为动词;③例的“破”,动词,与其相应的“春”为名词。④例的“邻”,名词,与其相应的“到”为动词。这几例让习惯于以词性、结构一致为对偶原则的读者感到不理解的就是,动词与名词怎么可以构成对偶呢?在古代这也是虚字与实字之对,怎么会可能呢?原来古人认为,汉字的
虚实死活还可以互相转化。其原则是:实字有实指对象时是实字,一旦不实指对象就变成了虚字;虚字不实指对象时是虚字,一旦对象化了,就变成了实字。活字显示动态时为活字,活字静态化了就变成死字;死字显示静态时为死字,死字动态化了就变成活字。
①例的“欲断”是谓语“疏”的补语,意思是到了五更,蝉声稀疏到“欲断”的样子。“断”已经变成“断的样子”,即对象化了。因此“断”也由虚字变成了实字,而可以与相应的实字“情”构成对偶。
②例的“枕寒流”为动宾结构,宾语“寒流”的“流”已经具有对象的含义,由虚字变成了实字。“事”与“流”相对,实质上已是实字对实字。
③例的“春”本属名词,但它充当了主语“城”的谓语,它已经不再实指对象,而动态化了,即由实字变成了虚字。动态化的“春”要解作“逢春”。“春”与“破”相对实质上已是虚字对虚字。
④例的“邻”本属名词,但它带了宾语“汉苑”,它已经不再实指对象,而动态化了,即由实字变成了虚字。动态化的“邻”要解作“为邻”。“邻”与“到”相对实质上已是虚字对虚字。
依据字义的类属关系去组成对偶,这种方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至少可以用来判断某些字词的配对是否妥当。比如,题秀峰湖湖心亭联:问西湖何日移来,秀水青峰,宜浓宜淡;登高阁方才悟得,天边云际,无我无人。此联的“何日”对“方才”,合适吗?又如,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有一联: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三十一年”对“落花时节” 合适吗?按照字义的类属关系,“何日”对“方才”、“三十一年”对“落花时节”都是合适的,因为它们都有表示“时间”的意义,故可属对。如此理解,将使字类的辨析变得简单易行。

  • 对联32古人如何写作对仗对联
    答:古人写作对仗对联的最宽松的法则是: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字与字能构成对偶,是因为它们的意义之间存在着类属关系。实字对实字,就等于以类相从,如天文类对天文类,地理类对地理类,人事类对人事类,器物类对器物类;虚字对虚字,也讲究活虚字与活虚字对、死虚字与死虚字对,但原则上凡虚字,不论死活,皆可配对。
  • 对联基础丨中国对联对仗论略
    答: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
  • 对联对仗要求
    答:上下联内容如果轻重悬殊,即使词语能对仗,也不合乎对联的.要求。如: 回复 万仞高峰惊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下面我们在来学一下《六要素》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
  • 对联的上下联要如何对仗?
    答: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
  • 如何创作对仗工整的对联,如"爆竹声声辞旧岁"?
    答:上联"爆竹声声辞旧岁",以其生动的描绘,寓意着一年的结束,旧时光的告别。下联"烟花处处庆新年",则用烟花绽放的灿烂,象征着新年的到来,万象更新。对仗艺术在对联中巧夺天工,例如,"还对再"的副词对比,"及对与"的连词呼应,"同对往"的介词并置,都展现出汉语的韵律美和智慧。虚词对仗如"但觉...
  •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
    答:从逻辑上说,联语主要包括对偶、对联、对仗三大类,而这三者的共同点是:其一,均为两两相对的句式;其二,均需要讲究平仄。这就是联语最基本的特点。而现在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三者的不同之处。 先说对偶。对偶是行文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在骈体文中的应用尤其广泛。比如庾信《哀江南赋》中的“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 对联的格律是什么,如何对对联
    答:具体下来,对联大概有以下几条规则:上仄下平 上联必须以仄声结尾,下联则收平声。这和律诗中中二联的规则一致。因为仄声收尾,就等于是个短暂停顿,而平声收尾,则是告诉读者这句话说完了。律诗都押平声韵,所以上句必须的仄尾,下句必须是平声韵。这是格律的要求,也是对仗的规则。所以,如果大家分...
  • 对诗对联要怎么对?讲究什么?
    答:1、对诗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2、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
  • 对联对仗规则对联对仗规则口诀大全
    答:1、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来虚对虚,2、数字上下两相望,词类相当结构同。3、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4、一声二声我说平,三声四声他言仄。5、上句我用仄作尾,下联他以平来结。6、三平尾,三仄尾,对联忌讳不可要。7、一三五位可不论,二四六巧分明。8、一三五,...
  • 如何对对联?
    答:举例来说,一副对联可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副对联中,“春风得意”与“一日看尽”形成了意义对仗,“马蹄疾”与“长安花”形成了生动的意象,同时押韵且节奏鲜明。整副对联传达出了一种豪情壮志和奋发向前的意境。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