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总结主要的科学家及他的实验,考试用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6
求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学习要靠自己
会学的人就会自己总结这些资料
拿个小本子从必修一看起
课间,中午,晚自习的时间 每天看一本
一个星期不要 就总结完了
而且容易记住

物理的发展历史也可以这样来总结

关键是网上太简洁的基本上没用
一般就给你一科学家和他的结论
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的结论一般不会说
而考试又常常考哪些实验用的方法

而且我个人总觉得
自己总结的靠得住
别人总结的不放心

详细的总结:

一、细胞学说:



维萨里 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 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罗伯特·虎克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列文·虎克 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 施旺 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

本单位。 提出“细胞学说”

魏尔肖 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二、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劳德 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

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 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这

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 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 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同位素示踪)。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三、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 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质比非

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由此提出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 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 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四、酶的本质



巴斯德 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

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 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菌

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 证实酵母菌中存在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之为“酿酶”。

萨姆纳 认为酶是蛋白质、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 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五、光合作用



萨克斯 在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叶绿素后发现叶绿素集中在一个更小的

结构中,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普利斯特 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变得

污浊的空气,但忽略了光对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英格豪斯 发现普利斯特的实验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

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梅耶 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 叶片半遮光处理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

鲁宾、卡门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 同位素标记法&对照法研究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探明了二氧化碳在 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六、植物细胞全能性:



斯图尔德 对胡萝卜韧皮部细胞进行植物组培,形成新植株,证实了高度分化

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这就是细胞全能性。



七、豌豆杂交实验:



孟德尔 用统计学的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

定律。

1、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性状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

(1)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包括纯合子、杂合子。

(3)生物体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

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



3、设计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并设计测交实验

验证,提出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

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

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

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 的遗传因子

自由组合。



注: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形和基因型的概念。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



萨顿 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发现基因与染

色体的行为有惊人的一致性。因此得出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

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因为基

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这是典型的“类比推理

法”。

摩尔根 此人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对萨顿假说持怀疑态度。

他以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果蝇眼色和性染色体相关。通过假说演绎、

实验(测交)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他还发明了测定基因位

于染色体上相对位臵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

上的相对位臵,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体内,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

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八、红绿色盲症:



道尔顿 发表了《论色盲》,成为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



九、探究DNA的本质:



格里菲斯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得出推论:被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必然有

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

毒性的R型活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活菌。



艾弗里 将S型菌内物质进行提纯鉴定,将不同物质分别放入R型活菌培养

基内,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内长有S型活菌。如果用DNA

酶分解从S型菌内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由此

得出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因为

DNA提纯度不是很高,故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赫尔希、蔡斯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

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边。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

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注:后来的研究表明,RNA也可作为遗传物质。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沃森 &克里克 通过物理模型法构建了DNA分子的模型:将磷酸-脱氧核糖骨架

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根据查哥夫(奥

地利)的信息,A=T,C=G。





十、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拉马克 1、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大大促进了生物

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他著有《物种起源》一书。



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未能正确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这是他提出的进化论的局限性。

注:(1)遗传与变异的作用:

遗传:微小变异得到积累加强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为自然选择提供大量原材料。

(2)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

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与不足:

意义:能够解释生存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不足:不能对遗传变异本质做出科学解释

对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

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2)生物进化的研究以种群为单位

注:(1)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

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能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基因交流(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称为物种。

(4)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隔离。隔离是物种

形成的必要条件。

(5)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在相互影响中(竞争、互助)不断进化和发展,

这就是共同进化。

(6)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7)有人主张:中性突变(无利也无害)的积累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十一、激素的发现:



沃泰默 通过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

液。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他进而切

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肠内注入稀盐酸时,发现

这样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他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因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

斯他林&贝利斯 提出假设:这不是神经反射而是化学调节-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

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

起胰液的分泌。为此做的实验是: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

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证实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他们将这种物质称为“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十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达尔文 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

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詹森 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 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分布

不均匀造成的。

注:这些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 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温特 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

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934年 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生长素,命名为吲哚乙酸(IAA)



十三、能量流动特点的发现:



林德曼 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

分析,发现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生物科学家知多少
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内容。现将高中生物3册教科书中明确介绍到的科学家及其成就做一总结,便于学生加强对各位科学家的记忆.了解他们伟大成就在生物学发展史中的意义及在生物学课本中的地位。最重要的是衬托相关的主干知识,使学生在明晰的知识背景中掌握重点知识。
绪论
19世纪30年代,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科学地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1900年,孟德尔(G.Mendel,1822- 1884)发现的遗传定律被重新提出,生物学迈进第2个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用细菌做实验材料,第1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J.D.Watson,1928——)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Crick,1916-2004)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最伟大的成就,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
第3章
第1节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 1799),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从胃液中提取出胃蛋白酶。(第2次出现)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J.B.Sumner,1887—1955),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 美国科学家切赫(T.R.Cech,1947一)和奥特曼(S.Ahman,1939一)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第3节
1771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 18o4),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yon Sachs,1832—1897),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1880年, 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G.Engelmann,1809- 184 ),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第4章
第1节
1880年,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第2次出现)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F.W.Went,1903——),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促使胚芽鞘下面的某些部分生长。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F.Ko )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生长素。
第6章
第1节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1944年, 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1952年,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J.D.Watson,1928一)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Crick,1916-2004)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2次出现)
第2节
基因的分离定律 孟德尔(G.Mendel,1822-1884),奥国人,通过豌豆等植物的杂交试验,于1865年,在当地的自然科学研究学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第2次出现)
第3节
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J.Dalton,1766— 184 ),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第7章
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第3次出现)
选修
绪论
1973年,美国科学家科恩(S.N.Cohen,l935一),第1次实现了不同物种间的DNA重组。
第1章
第2节
1796年,英国医师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l749一l823),发明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第3章
第1节(课外读)
我国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4章
第2节
1)植物细胞工程 2O世纪5O年代,我国植物生理学家崔徵等人,发现细胞分裂素含量和生长素含量的比例可调控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芽和根的形成。
2)动物细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Cesar Milstein,l926一)和德国科学家柯勒(GeorgesKohler,l946一),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在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5章
1675年,荷兰学者列文虎克(A.van I~euwenhoek,l632— 172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雨水、井水、河水中的微生物。
第1节
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凡诺夫斯基(D.Ivanowsky,l864一l920),发现引起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可以通过细菌滤器。
不久,荷兰生物学家贝哲林克(Martinus Be~efinck,185l一1931)发现,这种滤过性因子具有生物的许多特征,并推测它能进入细胞内进行繁殖。
第2节
l9世纪后期,德国细菌学家科赫(Robert Koch,l843— 1910)发明了固体培养基,分离出炭疽芽孢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等。1905年,科赫因结核杆菌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3节
1857年,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L.Pastuer,l822— 1895),发现了发酵原理,并发明“巴氏消毒法”。如今这种方法仍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的消毒。
从上述清单中,不难看出,曾不止一次出现在课本中的科学家有:德国动物学家施旺,第1次在绪论中,第2次在第3章第1节,酶的发现中。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第1次在绪论中,第2次在第4章第1节,生长素的发现中,第3次在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第1次在绪论中,第2次在第6章第1节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发现者,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第1次出现在绪论中,第2次出现在第6章,第1节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中。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第1次出现在绪论中,第2次,在第6章第2节1),基因的分离定律中。
上述科学家中,曾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有(按获奖时间先后顺序):1905年,德国细菌学家科赫,因结核杆菌的研究成果。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共同获得。1984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勒,因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而获奖。
(来自百度)

复杂

任务 路过

立体设计的预习扫描

  • 高中生物 重要人物的实验
    答:8、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对鹰的消化研究 9、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10、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 11、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提出酵母细胞中...
  • 高二生物学史实按时间排序,越快越好
    答: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2、达尔文(1809~1882):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
  • 高中生物学史理论总结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验证了什么
    答:十、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拉马克 1、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生物...
  • 高中生生物学史
    答: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31、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
  • 求!!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高中生物必修一和必修二中涉及到的生物学家的名 ...
    答: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1944年, 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 高中生物
    答: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
  • 高中生物,总结主要的科学家及他的实验,考试用的
    答: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1944年, 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1952年...
  • 高中生物书中的科学家有什么阿?包括涉及的实验...
    答:达尔文生长素的发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艾弗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发现者…我国植物生理学家崔徵等人,发现细胞分裂素含量和生长素含量的比例可调控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芽和根的形成…荷兰学者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雨水、井水、河水中的微生物…俄国科学家伊凡诺夫斯基发现引起烟草花叶...
  • 高中生物科学家们实验方法 比如:孟德尔 做了什么实验 用的是假说演绎法...
    答:1.萨顿,假设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 2.摩尔根极其同事,果蝇杂交实验,假说演绎法 3.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物理模型 4.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构建物理模型 5.欧文顿 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提出假说 6.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 控制变量法 7.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
  • 高中生物必修2中的实验(包括科学家和实验方法)有哪些?
    答:1,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实验,用小鼠做的实验,【但并未提出遗传本质】2,艾弗俐的分离DNA与蛋白质来验证遗传物质的实验,【提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3,蔡斯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可惜他没阐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4,DNA粗提取的实验 5,孟德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