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如何理解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一,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集约型的城镇化。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城镇化”,而是从过去的“物”的城镇化转变为“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不再是以往钢筋水泥式的粗放型城镇化,而是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大力推进土地、能源、水资源等节约集约利用,注重拉动城镇消费增长,追求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惠民型的城镇化。它不再只是追求简单的城镇规模扩张和城市人口比例增加,而是注重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到“城市”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目的是让农村的居民也能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最终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

  第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融合型的城镇化。它不光注重城市规划与发展,而是更加强调城乡统筹发展与产城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将着眼于以城带乡,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改善社会资源在部门间、地区间、人群间的配置,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将推动以工促农,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协调发展。

  第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生态型的城镇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城市发展理念,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推动未来城镇化向低碳、绿色、智慧、生态、宜居的方向发展。新型城镇化将城市建设融入生态系统,并从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模式等多角度将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植入其中。通过推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城镇、生态园区、生态企业和生态产业体系,进而营造一个产业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宜居环境。

  第五,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改革型的城镇化。它重在体制变革、结构调整,以及谋求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是在就业为先、市民化为本的主导思想下,变革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其关联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政及行政管理体制等,促进城乡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因此,基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相关研究经验与教训,笔者认为,我国所选择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至少应该是一个由六大因素构成的城镇化体系,即走“六位一体”的城镇化道路。 所谓“六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指城镇化这个大系统至少应包括六个子系统,并构成一个紧密的体系。这六大子系统包括:自然资源系统、经济增长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社会发展系统、空间结构系统和城市创新系统。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在综合考虑这六大系统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走出一条资源有效利用、经济持续增长、环境友好保护、社会公平和谐、空间结构合理、智慧城市创建的综合性的城镇化道路,实质上就是一条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我们之所以要在城镇化道路问题上做出新的抉择,主要是因为旧的城镇化道路是不可持续的。 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在于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城镇化需要大量地占用这些资源,尤其是土地和淡水资源。从城市用水情况来看,在我国目前600多座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有的城市由于过度使用地下水,已造成了城区有的地段塌陷的严重后果。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了,提高城市水利用效率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以新型城市经济为主导 城市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起着主导作用,尽管世界上的城市总面积仅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左右,但其创造了世界以GDP计算的经济总量的近70%。在有些国家,一座城市所创造的GDP,就占到了其整个国家GDP总量的30%-50%,如泰国的曼谷、埃及的开罗、韩国的首尔、墨西哥的墨西哥城等都属于这样的情况。这充分说明城市经济对促进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过,过去的城镇化发展主要是依靠工业化推进的,而新型城镇化发展则是在碳排放与碳制约基础上主要通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协调发展,以及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经济形式而实现的。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要有良好的产业支撑,而且还要建立起适应气候变化所需要的新经济与新型产业体系。如果那些在传统工业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城镇经济结构与产业体系不能在新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得到有效调整与改进的话,就不可能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城镇化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环境得以友好保护的城镇化 据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仅占全球陆地总面积2%的城市,却消耗了全球67%的能源,排放了全球70%多的温室气体。正是由于这些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其中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温升高,进而有可能引起一系列涉及人类未来发展的严重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不可能再走过去由工业革命推动的常规城镇化的老路了,必须走出一条环保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重点在于必须是一条低碳的城镇化道路。 不论哪个国家,从经济方面考虑减少碳排放的政策措施无非是调整生产结构,尽量地减少高耗能和高排放产业比重,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业);调整城市交通结构,进一步拓展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提倡骑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通过多种方式控制家庭小轿车的增长速度;倡导和鼓励低碳消费。从制度设计来看,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家一方面对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开始征收碳税(英国从2001年起就开始征收“气候变化税”);同时,碳排放市场也开始逐步建立起来;许多国家都出台了与促进低碳经济、遏制高排放产业发展的法律。世界上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城市,中外都是如此。我国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因此,要实现我们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最重要的大政策就是走低碳、节能、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否则就等于是弃本求末。 不断追求社会公平和谐 新型城镇化不是少数人的城镇化,而应该是所有人追求共同富裕的城镇化之路。如果推进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使许多人不断变为城市贫民,生活方式日益“贫民窟化”的道路的话,就值得引起深刻反思了。所幸的是,我国并没有出现“贫民窟化”现象,但却出现了另外一些独特现象,譬如说常年在城市打工的2亿多农民工确实实现了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地理迁移”(geographic mobility)过程,但由于种种制度(户籍制度等)的制约,他们无法完成“社会迁移”(social mobility)过程,也就是说,尽管他们已工作、生活在城市里了,但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再譬如说,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有些农民的承包地需要被征收,从农地转变为非农用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农民在这一个过程中完全没有发言权,更没有谈判权,即使在补偿条件上,也没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愿,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对自己很不利的条件。 因此,过去一些年的快速城镇化发展,一方面在农村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庞大的“四无”(无地、无业、无社保、无创业资金)失地农民群体(不少人认为有3000万-4000万),加上5000多万“留守儿童”和2000多万“留守老人”;另一方面,在城镇形成了近2亿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同等城市居民待遇的情况。也许这样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在我国特定的发展阶段不可避免,但一定是不可持续的。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公平和谐主要是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改革目前的户籍制度,消除户籍中的政治特权、社会身份、社会福利、经营垄断等因素,尽快实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户籍平等制度;二是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三是对城镇化过程的农民土地被占用应该根据农民的意愿和市场价格进行公平补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靠强权压低和剥夺农民的利益,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使农民对土地拥有更加明确、长久的权利。 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具备紧凑性的特征 其基本原理在于,紧凑的城市使家庭小轿车的使用显得没有必要或不太必要,从而人们可以通过步行、骑自行车或使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碳排放量。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在建设紧凑性结构城市的同时,保持尽可能高的绿化率。 对于超大的城市而言,譬如说像北京、上海、东京这样的特大城市,仅仅依靠一个紧凑的城市中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需要在一个城市里建设多个中心,但每个中心也都体现出紧凑的特点,力争使每个中心都能将居住、工作和购物等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尽可能地使人们就地就近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各主要问题,从而减少人们在不同中心流动的数量与频率,减少私人小轿车使用的数量与频率,最终减少城市碳排放。 城市形态逐渐转向智慧型城市 通过感知技术、网络技术和IT应用技术的运用,借助物质网络(包括物联网)、信息网络(包括云计算)、能量网络(包括智能电网),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管理以及城市居民生活的各方面都将智能化,形成一批新的城市智慧产业、一套新的城市智慧管理模式以及一种全新的城市居民的智慧生活方式。其目的一方面有助于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城市,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程度,智慧城市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城市化的最重要意义是提升城镇发展质量 “六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仅只有促进的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相当多和相当大的“制约”(限制)因素也在其中发挥作用,譬如说来自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方面的制约,来自碳制约方面的因素,来自生态环境的综合制约,来自社会公平方面的制约,等等。因此,新时期再次启动的新型城镇化是一个促进因子和制约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并形成一种新的平衡的全新的城镇化系统。认为新一轮城镇化将促进房地产再次高歌猛进、工业化再一次“大跃进”式发展是没有理由的,这是对新时期新型城镇化特征缺乏深刻认识的表现。新时期新型城镇化的最重要意义与作用将体现在提升我国城镇发展的质量方面,而不是数量方面,从而实现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所选择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至少应该是一个由六大因素构成的城镇化体系,
即走“六位一体”的城镇化道路。
所谓“六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指城镇化这个大系统至少应包括六
个子系统,并构成一个紧密的体系。这六大子系统包括:自然资源系统、经济
增长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社会发展系统、空间结构系统和城市创新系统。新
型城镇化就是要在综合考虑这六大系统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走出一条资源有效
利用、经济持续增长、环境友好保护、社会公平和谐、空间结构合理、智慧城
市创建的综合性的城镇化道路,实质上就是一条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

  • 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
    答: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在综合考虑这六大系统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走出一条资源有效利用、经济持续增长、环境友好保护、社会公平和谐、空间结构合理、智慧城市创建的综合性的城镇化道路,实质上就是一条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我们之所以要在城镇化道路问题上做出新的抉择,主要是因为旧的城镇化道路是不可持续的。 新型城镇化的基础...
  • 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意思
    答:是以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的意思是具有中国特色、高质量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并不是一个虚的概念,是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
  • 如何理解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答:第一,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集约型的城镇化。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城镇化”,而是从过去的“物”的城镇化转变为“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不再是以往钢筋水泥式的粗放型城镇化,而是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大力推进土地、能源、水资源等节约集约利用,注重拉动城镇消费增长,追求城镇化的可持续发...
  • 什么叫新型城镇化
    答: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正式实行城镇化体制改革,上海浦东,苏州等应运而生。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
  • 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意思
    答: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014年12月29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正式公布。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2015年9月18日在北京透露,将扩大新型城镇化试点范围,...
  • 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答: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深刻内涵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一条集约、惠民、融合、生态和改革于一体的现代化路径。首先,它是集约的集镇化,告别过去的粗放式扩张,转而追求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高效利用土地、能源和水资源,以拉动消费,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环境。其次,新型城镇化是惠民的...
  • 什么才是新型城镇化?
    答: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概念: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方面是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
  •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答: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
  • 新型城镇化是什么意思
    答: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详细解释起来,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单向转移,而是城市与乡村的双向互动与融合。这意味着,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
  •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对我国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答: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